周公解夢夢見抱死人是父親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 毛誌文 張大鵬 胡浩 銀大雄 陳兵

這是一個現代化戰場上不可或缺而又默默無聞的崗位。

這是一項需要把深山當江山來守護的重要任務,使命意義無可替代但又看似平凡。

如果是你,在這樣的戰位上會堅守多少年?

戰略支援部隊某大隊一中隊四隊一級軍士長高玉華的答案是32年,而這個數字並不是終點。

他是兵王,2次延期服役,堅守5座大山,數十次參與重大施工任務,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他也是兵專家,精通50余種裝備的操作與維修,戰區級單位專門設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他還是兵教頭,帶出500多名業務骨幹,遍布全軍各個維修領域。

從少年郎到半百老兵,從忘我鉆研到收獲滿滿,高玉華於“無我”之中最終實現了“自我”。

“一件件裝備就像一位位老兵,

無論放到哪,都有戰鬥力。”

加速前進,轉彎處來了個帥氣的甩尾而後穩穩停下,高玉華駕駛推土機掛平板車上演起“速度與激情”來毫不含糊。吊裝機械設備及平板車托運,這對於高玉華來說只是“小菜一碟”,畢竟“風水機電土建”各項專業技能他早就門清了,是個十足的全能王。

在課目展示現場見到高班長本人,記者心中之前的疑問與好奇都煙消雲散了。謙遜少言、質樸純凈,這是真正經歷過世事與榮耀後才會有的淡泊。

高玉華操作挖掘機。

這樣一名老兵的價值有多大?如果從物質角度來衡量,用連長葉康遠的話說就是多留高玉華一年,就意味著部隊可以節省維修經費上百萬。

去年梅雨季,大隊勤務保障連一輛封存啟用的挖掘機發動後只冒煙不動彈,只好找來地方修理廠師傅,可光拆卸費用就要7000元,如果修錢另算。

正好來連隊送裝備車輛的高玉華圍著挖掘機轉了幾圈,找了個大錘,朝著剎車片的位置輕輕一敲,“啪”的一聲,再一發動,挖掘機竟開走了。咋回事?老高輕描淡寫地說:“沒啥,就是最近下雨比較多,剎車片生銹抱死了。”

敲這一錘子,就值7000元。

高玉華檢修設備。

憑借高超的維修技術,高玉華這些年可沒少給部隊省錢,變廢為寶那是常有的事兒。機械裝備更新換代快,無論是報廢的還是損壞的,高玉華都變著法地讓這些裝備重新煥發生機,有的成為了他的教學工具,有的零部件拆卸後組裝到別處。

“一件件裝備就像一位位投身國防建設的老兵,無論放到哪,都有戰鬥力。”高玉華的這句話何嘗不是在總結自己。

時間是個無聲的審判官,長久的努力與付出都會被刻在時光裏。

大彎小彎拐了兩三百個,當年初入大山,高玉華還是覺得多少有些落差。閉塞無人,衣服半個月也晾不幹,沒有信號但也沒有外界幹擾。漸漸地,高玉華愛上了這個純粹的環境,一頭紮進了專業理論的海洋,並學會了享受這份孤寂。

幹一行就要鉆一行,更要精一行,高玉華經歷了一段“無我”的日子。

沒有節假日,把自己“泡”在柴油汽油裏摸清了一個又一個零件。衣服被浸透,鞋也泡得像小船一樣前後翹起,更不要提那雙過敏紅腫的雙手。

每次開飯,高玉華都端著碗躲到角落裏扒上幾口,一身的汗臭和油味,他怕把戰友熏著。

比起剛起步的艱難,如今的高玉華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信息化轉型浪潮下,惟創新者強。但在高玉華看來,自己只是熟能生巧而已。

單位有臺“主戰”柴油機,光各種零部件就有近萬個,每次檢修時,高玉華都要帶著一個班先把柴油機拆卸開來,再查上四五天。不僅浪費時間,還影響設備壽命。

如果能給柴油機從“大手術”變成“微創手術”,這些問題豈不迎刃而解?在專業上急脾氣的高玉華可等不得,網上查資料、現地請師傅,終於琢磨出了一套“耳聽辨故障”的辦法——“嗚嗚嗚”,油路堵,“咕咕咕”,齒輪杵……他還把醫用聽診器進行了改造,使得操作手在聽故障時更加真切。

針對柴油機拆卸安裝耗時長、零部件損耗嚴重等問題,高玉華還研究發明了20余種器材。在他看來,真要打起仗來,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拆卸效率,還容易造成零件的短缺,大意不得!

高玉華演示挖掘機挖鬥勾雨傘。

說起來高班長並非天賦異稟,之所以技術好也是靠點滴的積累。去年疫情期間,休假歸隊後按照防疫規定需要隔離15天,他抓住這寶貴的時間解鎖了一項新技能——新型配電櫃維修。

作為供配電專業的常用裝備,配電櫃易學難精,接線方法就有數十種,稍有不慎還會影響整個供電系統。而在15天時間裏,高玉華不僅啃下了這個“硬骨頭”,還把“硬骨頭”嚼出了滋味,所有接線方法熟練掌握、拆裝櫃體獨立完成、學習筆記也寫了厚厚一本。

一名工匠人,是不允許自己停下學習的腳步的。

“你是部隊轉型發展的見證和楷模!”

躺在床上淚流個不停,半邊枕頭都濕透了。一向心態平和的高玉華,那一次淚水決了堤。

2000年,單位推薦高玉華為提幹對象,體檢、填表等各項手續都已完成,但誰都沒想到,當年出臺了新的提幹規定,28歲的高玉華最終因超齡落選。

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提幹失敗了,前兩次都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不甘、委屈、氣餒……那天,高玉華好好地哭了一場。不是沒閃過就此離開的念頭,可十年的軍旅情怎能說舍就舍呢?過往的日子像過電影一樣不停在腦海中閃現——

高玉華出生在河南駐馬店的小村莊中,是家裏6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從小就知道在田地裏勞作是什麼滋味。

在高玉華的印象中,父親也是個寡言的人,只知道白天黑夜地幹活。父親覺得長大了的高玉華能開臺拖拉機搞搞運輸就很好了。但按照母親的想法,兒子最好還是去部隊鍛煉鍛煉。

離家去軍營的那天,母親塞給了高玉華5元錢,姐夫給他買了兩瓶健力寶,這是家人全部的物質表達。車子開動了,高玉華卻不敢回頭,就要成為軍中男子漢了,他不允許自己掉淚。

自那以後,小時候貪玩的他像變了一個人,“可能是遺傳自父親的踏實能幹的品質被徹底激發”。在新兵連由於表現突出,僅有的3個學習機械修理的名額中有一個就是高玉華的。

剛到部隊,高玉華對好兵的概念還不是特別清晰,但他知道學歷是自己的短板,要盡一切所能多學多掌握,這樣才不會辜負自己和家人。

高玉華給車輛換設備。

參加原軍區機械修理培訓,他創造了軍區技工大隊歷史上的三項紀錄:第一個全優的新學員、第一個當年就熟練維修四種機械的學員、第一個被要求留下做教員的戰士。

由機械入門,到精通各個專業,高玉華自己闖出了一條路。

一次,一輛進口推土機“鬧了脾氣”,單位趕忙聯系地方維修師傅。學習的機會來了!從沒擺弄過進口設備的高玉華,站在旁邊認真觀察,詳細記下每個零件的拆卸程序和位置。五天內,維修師傅把設備拆裝了三遍,可還是不見起色,剛剛“偷師學藝”入門的高玉華決定試試。

整整三天,雙手因長期浸泡燃油痛如針紮,高玉華最終找到了癥結所在,“是積炭過多致使柴油燃燒不完全,設備保護程序啟動導致停機。”經過徹底清洗處理,設備能正常啟動了,故障緊急搶修順利完成。

還有一次,地方上的設備出了問題,他們請來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師傅,或許是方法有些傳統,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後來他們找到了已經小有名氣的高玉華,故障得以排除。而老師傅在自己身旁學記數據的樣子也感動了高玉華,“真的是學無止境啊!”

從學員到師傅,他完成了第一次轉型。

提幹失敗這個插曲並沒留給高玉華多少時間用來失望,畢竟裝備“兄弟們”還在等著他,畢竟一名戰士的軍旅路或許也可以走得很遠。

高玉華深夜檢修設備故障。

真正讓高玉華名聲大噪的,是那次比武。

2012年,原軍區級綜合性大比武如約而至,這次高玉華誌在必得。12年前在四百米障礙中因為腳扭傷他只獲得了總成績第二名。

賽前的兩個月集訓,高玉華又對自己發狠了。每天五點起來背理論,白天練實操和體能,晚上坐著馬紮在走廊背題至深夜。難啃的骨頭還屬電腦編程,從“一指禪”起步,練打字、學課件、找名師,直至運指如飛。這種忘我的狀態,讓大家既佩服又心疼。

站上賽場,身旁的選手們平均年齡僅二十出頭,而那一年高玉華已經40歲了。重裝五公裏越野,身背25公斤裝具的高玉華第一個衝過終點,成績比第二名足足快了一分多鐘。接下來,專業理論考試第一、第一個將大型柴油機分解完成、第一個成功啟動故障柴油機……站上冠軍領獎臺,40歲的高玉華笑得像個少年。

巧的是,頒獎的領導還是12年前那位,他再次握著高玉華那雙粗糙的手,不禁慨嘆:“你真是部隊轉型發展的見證和楷模!”

那以後,高玉華徹底火了,登門學藝的戰友們絡繹不絕。2012年,“高玉華工作室”被特批設立了。如今,這裏已經變為“創新孵化器”,“再難的難題,多幾個腦袋湊在這兒一琢磨,就有了眉目。”

專業切磋可不局限在這一方空間,一條“大型機械故障診斷熱線”讓高玉華又多了個身份——高醫生。千裏之外的戰友給高班長打個電話就可獲得技術支持,全軍各個單位的許多人都成了高玉華素未謀面的“老戰友”。

“老高就像永遠發光發熱的太陽,

走到哪都會溫暖一群人!”

去年剛入伍的曾澤森第一次見到高班長,是在新兵連“我和兵王有個約會”的活動上。

有些意外,曾澤森覺得老班長跟自己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關於這位一級軍士長的傳奇故事他已經聽了很多,沒想到是這樣一位親和的長輩。

那天,對於擔負的職責,曾澤森有了全新的認識。軍隊需要有人懷抱鋼槍衝鋒陷陣,同樣需要有人默默堅守。

近些年,每茬新兵來到部隊,高玉華都會和大家交流一番,在兵之初給他們領領路。一撥又一撥的人被帶動著、感動著。

高玉華給戰友示範拆裝。

在張誌心中,“高班長”不僅僅是個尊稱,因為他真的是自己的新兵班長。第一次柴油機檢修,由於空間密閉,刺鼻的柴油味讓張誌反胃嘔吐。高玉華停下手裏的活,帶著他到室外透氣,“要想穿好這身軍裝,就要有一股狠勁,只有對自己夠狠,敵人才怕你。”一向寡言少語的高玉華是在激勵,更是在督促。

後來,張誌從戰士一步步幹到連長、處長、參謀長。他說,高班長絕對是他的軍旅導師。

高玉華帶過的徒弟數不勝數,無論老兵新兵他都手把手地教,當然也有自己的絕招。

他的課堂,從來沒有教案也不講大道理,直奔主題。但課時有長有短——如果問題沒解決可以一天不休息,如果問題解決得快一堂課三五分鐘就結束。徒弟們也要登臺,主要講自己遇到的新難題及解決辦法。有時徒弟之間互相解答,學習效率和成就感大大提升。

在連隊的圖書室,有6本專業手冊早已被官兵們翻得卷了邊,有插圖、有文字、有表格,手冊雖談不上精美,卻很接地氣,是官兵開展維修作業的指導用書。這些,都是高玉華編寫的,而這些寶貴的幹貨源於他自費購買的600多冊專業書籍和撰寫的40余萬字筆記。

在戰友的眼中,高玉華什麼事兒都喜歡親力親為,一旦遇到棘手任務,別人根本搶不過他。

那次,施工的地方有個水溝堵塞了,他立刻帶著人衝了過去。一米多深的水溝淤泥已經溢出,高玉華只套了雙水鞋就下去了。水溝裏又窄又臭,他一個上午都泡在裏面排查原因。後來,一根五六米長的樹根被挖了出來,原來是管道接縫處樹根長了進去造成堵塞。

“老高就像一個永遠發光發熱的太陽,走到哪都會溫暖一群人,帶出一批好兵。”當兵32年,高玉華不僅搶著幹最累的活,也喜歡挑最苦的崗位。

五連駐地條件艱苦,技術水平也不理想,那年高玉華找到領導主動申請調到這個連隊,決心帶著大家打個翻身仗。

當年,連隊被抽中參加上級大比武,高玉華知道大家都在盯著自己這個新來的老班長,必須做出樣子!那又是一段拼了命的日子,所有人的士氣也被徹底點燃。連隊在比武中奪得名次,第二年還被評為先進連隊。

高玉華給戰友們分析零部件結構。

上等兵程迦楠是名大學生士兵,大二讀完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部隊,又立誌參加軍考。可第一次摸底考,程迦楠考砸了。面對高玉華的關心,他顯得心灰意冷。“別忘了你的入伍初心!現在都可以望到軍校的大門了,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看著這個好苗子,高玉華有點心急。

還是新兵時,程迦楠有天在接待室執勤,高班長拎著個塑料袋走了進來,定睛一看,那裏面裝著滿滿的各式獎章。單位要給高玉華拍些視頻素材,這些過往榮譽也被“請”了過來。

把獎章一個個碼在桌面上,塵封的往事像畫卷般一並展開,那是一個又一個拼搏的時刻。程迦楠既為老班長的功勛震驚,又充滿好奇,高玉華就挨個給他講其中故事。“喜歡嗎,喜歡就送你一個!”程迦楠嘿嘿一笑,“我還是爭取自己得一個吧!”

說到做到,去年底,程迦楠得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份軍旅殊榮——“四有”優秀士兵,也順利地考上了軍校。

這幾年,為了讓年輕戰士有更多的舞臺,高玉華主動從臺前走到幕後,從參賽員轉為教練員,鼓勵更多戰友摘金奪銀。他越來越低調,功獎也變少了,戰友們卻說:高班長不是退步了,而是又一次轉型了。

如今,高玉華帶過的兵個頂個成為了部隊的頂梁柱,領頭雁帶來了“雁陣效應”。政委銀大雄說,這再次驗證了那句話——道之所在,行勝於言。

“做事要腳踏實地,

哪怕看不到希望也要做好。”

3公裏成績11分20秒!在體能考核現場,當時四十有余的高玉華驚呆了眾人,“高班長比我父親年齡還大,體能成績卻比我還優秀!”

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93個,30米*2折返跑18秒1,高玉華以總成績486分達到軍事體育特二級標準。

高玉華覺得體能就是戰場的入場券,體能練不好,打仗就是空談。

單位常年任務纏身,這個月在東邊山裏,下個月就去了西邊溝裏,有時深山老林裏也不具備訓練條件,看到戰友們的體能水平因常年四處施工有所下降,老高坐不住了。廢棄水管變龍門架子和雙杠,邊角料焊成的鐵疙瘩當啞鈴和杠鈴……高玉華楞是搞出了個“健身房”。

高玉華在訓練中。

時至今日,對於練體能,高玉華仍沒有絲毫放松。但拼搏歲月帶來了榮譽,當然也留下了傷病。高玉華一直有腰椎間盤突出,早在15年前醫生就建議盡快手術,並一再強調不能劇烈運動。

這些酸楚,家人都看在眼裏疼在心裏。

之前每次打電話,老母親第一句準保是問兒子什麼時候回家,高玉華會停好久不知該如何開口。去年12月,滿30年服役期,年近八十的母親卻“一反常態”,堅決支持他留隊。

結婚23年,高玉華與妻子楊軍華共度的時光還不到兩年。孩子半夜生病輸液,楊軍華抱著他直打瞌睡;自己術後當天就騎自行車去接孩子,刀口生疼;還有身體不好的婆婆,需要照顧……可在楊軍華的概念裏,這就是軍嫂,是環境造就了她。

高玉華說,年輕時個把月才給妻子打一個電話,自己獨立慣了,其實一直沒有家的概念。但現在年齡大了,也越來越知道心疼愛人,哪怕只說一兩句話,電話一兩天就要打上一個。

自己決定延期服役後,高玉華在電話裏少有地和妻子聊了許多知心話。不用丈夫明說,楊軍華就明白了他的決定。這麼多年都過來了,這一次也必須力挺丈夫。

早些年,高玉華根本就沒有時間休假,近幾年盡管能休上,但在家待個十來天就被召回了。有一次家庭聚會,剛準備舉杯單位就來了電話,領導特意囑咐吃飽飯再往回趕。放下電話,迅速收拾好背包,聽說有任務的他飯根本就吃不下。

一個實在的人,或許不會看得很遠,但一定會把當下的事做到最好。

高玉華進行專業訓練。

徒弟三級軍士長耿誌剛給記者講了那次的經歷。兄弟單位三臺萬斤設備已經閑置兩個月了,想請高玉華他們過來幫忙。這三臺龐然大物需要過三道門,每一道還都有門檻,通過空間也非常有限。

這回可難壞了高玉華,想了一個又一個破解的方法,一操作起來都被推翻,整整一天沒有絲毫進展。耿誌剛和其他幾個兄弟有點打退堂鼓了,這個忙能幫咱就幫,實在幫不了總歸也是說得過去的。

在這個時候放棄?這可不是高玉華的風格。經過不斷嘗試,第一臺設備終於在傍晚通過了第一道門。掌握了正確方法,他們在半夜十二點完成了所有設備的挪位和調試。“辦法總比困難多,絕不能失信於人,這是高班長一向的作風。”耿誌剛說。

現在,高玉華還會六點就起床跑步,再和大家一起出早操;洗漱完畢後,他會最後一個走,對衛生間秩序進行“收尾”工作;戰友晾的衣服掉了,他會一一撿起再細心晾好。

老班長平易近人,戰友們有什麼心事也愛跟他聊一聊。有人說徒弟們有好多都提了幹,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高班長真是可惜了。但他覺得,自己憑借著技術和為人換來了別人的尊崇和組織的認可,人生好像本就不該有第二種選擇,一切都值了。

父親保家衛國,高玉華19歲的兒子高馳乘也走入了警校。在南方悶熱的天氣中警訓,高馳乘嘗到了汗水迷眼之苦,也越來越體會到想在一個領域中做到拔尖到底有多難。“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哪怕看不到希望也要做好,這樣才有得到的可能”,盡管從小對於父親的印象是模糊的,但高馳乘很佩服他。

一名戰士的舞臺到底有多大?高玉華給出了回答。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深化,士官的路定會更寬廣。

明年高玉華就入黨整30年了,“一百年,我黨經歷了各種苦難,我們更要珍惜現在,全身心投入工作”,高玉華說,我軍裝備設施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自己還要加快學習的步伐。

高玉華在訓練中。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這是高玉華曾經發的一條朋友圈,這八個字既是對他32年軍旅生涯的生動詮釋,也道出了兵王鑄就傳奇的奧秘。

日月既往,回首32年,高玉華看見了踏入軍營稚氣未脫的自己、紮在油堆裏花臉的自己、胸前掛滿獎章淺笑的自己……當然,未來,他還會望見無數的高玉華,奔向各方軍營、走上強軍戰位……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