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已故丈夫穿雨衣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北京日報

上世紀80年代,風雨衣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服裝。任蘭蘭/攝

1984年5月1日,北京市服裝三廠廠長張潔世正在研究新款風雨衣方案。呂堅/攝

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場街頭時裝表演中,時髦瀟灑的風雨衣打了頭陣。翟偉/攝

眼下正值陽春三月,北京這會兒的天氣愛刮風下雨,氣溫也是忽上忽下。看看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冬裝、春裝穿什麼的都有。您知道嗎?在1980年的春天,北京曾誕生過一件特別適合在這個季節穿著的時尚新品——風雨衣。它風靡京城好多年,那時人們為了擁有它,甚至擠壞了商場的櫃臺。在很多北京人的印象裏,它都是揮之不去的時尚記憶。

1 新式風雨衣試銷受歡迎

風雨衣,是從雨衣演變而來的。最早的風雨衣,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士兵在塹壕裏穿著的防風防雨大衣。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這款實用的軍服漸漸變成了生活服裝。不過,在北京,它的真正風靡是在上世紀80年代。

從1956年3月17日本報5版報道《讓我們的服裝更美麗》可以看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人在春天最常穿的是棉襖,也有一些穿呢子大衣、旗袍的,皮衣、西裝、風衣還都比較稀罕,不是人們常穿的一般服裝。那會兒,北京人春日裏遇上刮風下雨,大多都是用雨衣來防風雨侵襲。時髦一點兒的,會穿一件花布雨衣,就是色彩和圖案都像最時興的花布一樣的橡膠雨衣。

改革開放後,北京人的眼睛向外看,眼界更加寬廣,加上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們對穿著的要求水漲船高。厚重的橡膠雨衣再也不能滿足人們在春日裏追求美的需要。在1980年的春天,國際上流行風頭正勁的時裝化風雨衣,在北京市服裝三廠第一次生產出來,開始在北京東風市場、西單商場等大商場試銷。

這批試銷的長城牌風雨衣,雖然男女新式樣各自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就賣出了4萬件,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長城”風雨衣好在哪兒,這麼多人都喜歡?我們不得不贊嘆風雨衣設計人員的巧心思:他們根據北京地區春季風大雨多的特點,吸取國外風衣的優點,設計了披肩、開關領、袖絆、腰帶等,使風雨衣具有防風、防雨、防塵的效能。為了做到經濟實惠,美觀大方,他們還設計了活筒絨裏,天冷時可用拉鎖裝在風雨衣內防寒。而且,這批風雨衣用的是質地優良的灰、米黃、深藍等色的滌卡作原料,經防雨處理制成,具有堅固、美觀、耐磨、挺括、防雨、透氣的特點。(1980年4月1日《北京日報》2版,《新式風雨衣投產試銷》)

這種創新,使風雨衣不僅具備防雨、防風、防塵的基本雨衣功能,而且平時也能作為時裝穿著,一衣多用,難怪一上市就受到人們的追捧。試銷幾個月後,新式風雨衣開始在百貨大樓、東四人民市場設專櫃展銷。這些新式風雨衣博采日、美和港澳地區最流行的式樣,結合我國民族特點,有乳白、果綠、豆沙等12個新花色、30多個品種、15個新式樣。(1980年9月12日《北京日報》2版,《長城牌新式風雨衣今起展銷》)在百貨大樓的“長城”風雨衣展銷專櫃,人頭攢動,你擁我擠,有次竟擠壞了櫃臺,不得不實行“控制售貨”……

2 京滬風雨衣上演大PK

在1980年以前,全國生產風雨衣的廠家只有上海永新雨衣染織廠這一家。這個有著40年歷史的老廠,生產的是“大地”牌風雨衣。1980年北京“長城”風雨衣橫空出世後,“大地”與“長城”這兩個品牌的市場競爭就拉開了帷幕。這場競爭,跟過去上海“銀河”與北京“冰山”的確良之爭一樣有名。

1980年10月中旬,百貨大樓和東風市場進行的京滬風雨衣對比展銷先後結束了。展銷的結果是:百貨大樓售出“長城”風雨衣2507件,東風市場售出“大地”風雨衣4865件。跟“長城”風雨衣這個初生牛犢比,“大地”風雨衣畢竟是老牌子,因此占據了優勢。

這場同臺競技,讓“長城”風雨衣看清了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在式樣上,上海展銷有100多個品種,其中包括在上海召開的世界服裝展覽會上流行的新時裝8種,像青年們喜愛的雙肩絆登領雙排扣,老年人喜愛的暗襟單排扣及印花女風雨衣和男女童風雨衣等;而北京展銷只有60多個品種。

在價格上,大地牌風雨衣是上海永新雨衣染織廠自染自織自做,價格比較便宜,的卡風雨衣每件平均25.6元;而北京的卡風雨衣每件平均36.7元,雖然含滌綸成分多些,但價格比上海高出許多。(1980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2版,《促進本市增產適銷對路新品種》)

在風雨衣面料方面,通過對市場銷售情況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北京市服裝三廠決定,不搞廉價兜售低檔產品,要發揮本廠技術、管理、設備的優勢,學趕國外八十年代風雨衣的長處,以獨特新型的高檔產品來勝過競爭對手。“長城”風雨衣不僅和本市的印染、紡織廠一起開發出防雨毛滌綸、軋光滌夫綢、防雨滌格夫綢等多種新型面料,還開發出了彈力呢、卡特呢、滌綸閃光府綢等高檔新型面料。(1985年4月15日《北京日報》1版,《“長城”牌風雨衣銷售額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

為了在花色品種款式上突出一個“新”字,“長城”風雨衣短短幾年間便儲存了國內外上千種風雨衣的新款式,年設計新款達到了500種,既有線條分明適合青年人穿的,也有寬松肥大、結構簡練,適合中老年人穿的。特別是他們推出的泡泡袖“寬松式”風雨衣,更是在十六省市服裝展銷會上被一搶而空。“認牌子”的消費者說:“風雨衣就要買‘長城’的!”(1985年10月26日《北京日報》2版,《貨好不怕“價出頭” 顧客買貨“認牌子”》)

對比展銷後的第五年,也就是1985年,“長城”風雨衣的銷售額已位居全國同類產品首位。1986年,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長城”風雨衣,在全國風雨衣質量評比中獲得總分第一名。1987年,在國家規定不設服裝金牌獎的情況下,“長城”風雨衣拿到了全國唯一的一塊銀牌。(1987年2月24日《北京日報》1版,《去年獲國家金、銀牌的北京產品》)這回,國內再也找不出一個能跟它打個平手的廠家了。

3 老棉服廠的勵誌故事

短短幾年就從零做到行業老大的“長城”風雨衣,背後是一個瀕於挨餓的老棉服廠依靠改革創新打贏翻身仗的勵誌故事。

縫紉合作社出身的北京市服裝三廠,改革前是專門生產棉服的國營廠,北京市場上75%-80%的棉服都是它生產的。在計劃經濟時代,有國家統購包銷,一直吃著“省心飯”。做棉服做了十六年的它,直到1978年,生產的還是酷似上世紀50年代的棉襖、棉褲。這哪兒跟得上改革發展、人民需要的節奏啊。果不其然,在1982年,上一年生產的棉服還有20多萬件積壓在倉庫,當年的51萬件定貨又哢嚓一下減到了28萬件,“省心飯”再也吃不下去了。

這對一個企業來說,無異於一次“地震”。幸好廠長張潔世早有預見,提前兩年就開始著力開發新產品——風雨衣。靠著轉產風雨衣,眼看要挨餓的老棉服廠在改革中“殺”出了一條生路。(1984年5月18日《北京日報》1版,《開拓型廠長張潔世》)

老棉服廠進行的改革主要有五項:一是把單純生產型改革為生產經營型;二是破除“大鍋飯”,企業實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職工實行浮動工資;三是改革幹部任用制度,實行張榜招賢、擇優錄取;四是把手工業作坊式的管理改革為講信息、重數據的新型管理方式;五是研究外商心理,改變生產環境,實行文明生產。(1984年4月12日《北京日報》1版,《市服裝三廠——本市工業戰線勇於改革的一個榜樣》)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奮發改革的“長城”風雨衣始終堅持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開發一代,密切註意市場動向,使風雨衣向時裝化、高檔化、多用化發展。當他們生產的緊腰身風雨衣正在市場上“走紅”時,聽說國際市場開始流行“寬松式”,他們趕緊就設計生產出寬松式風雨衣。後者剛一投放市場,根據當時服裝流行趨勢,他們又著手設計生產中短型風雨衣了……(1989年11月8日《北京日報》1版,《居安思危 方可無危》)

就這樣,充滿了改革活力的“長城”風雨衣在上世紀80年代成了暢銷中外的名牌產品。不僅在國內十分搶手,而且75%的產品出口美、日、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許多外商點名要的“熱門貨”,為本市出口創匯做了很大貢獻。成功轉型的老棉服廠,在1985年改名為“北京長城風雨衣公司”,成為當時本市工業戰線勇於改革的先鋒榜樣。

4 風雨衣漸成日常裝

在上世紀80年代紅極一時的風雨衣,最開始和西服一樣,屬於高檔時裝,大多用於結婚、訪友等莊重的場合。(1984年2月9日《北京晚報》1版,《北京春裝的流行趨向》)那時候,風雨衣每年都有新款、新面料問世,還專門為青年、中老年甚至不同性格的人設計款式造型,滿足富裕起來的北京人對美的追求。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服裝市場的進一步繁榮發展,風雨衣不再一枝獨秀。據本報1998年2月7日6版《1997年您過得怎麼樣?》報道,1997年以來,受居民消費心理日趨成熟、服裝打折降價等因素影響,本市城鎮居民家庭衣著消費一路走低,14種主要衣著中有10種都出現了購買量下降,其中毛皮大衣下降26%,風雨衣下降29%。和西服、皮衣等其他衣服一樣,風雨衣漸漸成了人們的日常服裝之一。

在40年後的這個陽春三月,北京街頭行色匆匆的行人中,依然可以看到瀟灑飄逸的風雨衣。已故的長城風雨衣公司經理張潔世曾說過,風雨衣市場不會飽和,飽和的只是陳舊的面料和款式。我們相信,與北京春季堪稱絕配的風雨衣,永遠不會消失。

本版文字:黃玉迎 制圖:焦劍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