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水缸加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老虎竈、給水站都和水有關,一個供應熟水,一個供應生水。這兩個設施如今都已絕跡,報載上海最後一只老虎竈於2013年消失。倒回40年,上海百姓須臾不離這兩件“東東”。

先聊老虎竈——

老虎竈並不是上海獨有,江浙一帶乃至皖北的城市集鎮都有這一行。上海地區出現老虎竈是開埠後的事。

叫“老虎竈”並否燒水的竈頭像老虎形狀。筆者查閱史料,說法不一。比較集中的有兩種說法:其一是熟水店挑水工走路不讓人,兇得像老虎,故市民把熟水店冠之“老虎竈”;其二是燒水大竈一天要燒掉三、四百斤柴爿(柴禾),像老虎吞噬一般,而稱其為“老虎竈”。筆者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因為,上海俚語中形容耗損大的物事為“老虎”,如費電的設備叫“電老虎”,費油的設備叫“油老虎”。

老虎竈一早一晚生意忙,泡開水還要排隊

老虎竈的竈體最早是竈後爐口添柴,竈臺上分列四只或六只湯罐,上面加蓋子。顧客拎著暖水瓶來泡開水,夥計便會掀開靠近爐膛口湯罐的蓋子,發現沸騰了,便用水舀子加水漏鬥往顧客暖水瓶裏灌。一只湯罐的開水舀完,就往裏加涼水。

尚未改造的老虎竈,水舀子灌水瓶

老虎竈都有自己專門制作的竹籌子,顧客都是買一大把放在家裏,出門泡開水帶一根。一根籌子泡一瓶開水,2分錢一瓶。隨著物價上漲,3分、5分、1角地往上漲。

老虎竈燒柴掰,用的是廢包裝木板和修剪行道樹的樹枝。僅靠這一來源,遠不夠鼎峰時全市2000多只老虎竈的燃料供應。於是沿蘇州河兩側的老虎竈便從岸邊碼頭購買江浙農村運來的棉花稭稈和礱糠(稻殼)等農家柴。到1960年代後,上海老虎竈普遍進行改造,首先通上自來水,不用專門的挑水工去給水站挑水。其次,爐竈改造,改成可以燒煤炭的爐子,燒的都是摻有煤矸石粉的劣質煤。湯罐改成保溫水箱,顧客來泡開水自助,丟下一根籌子,撥一下龍頭即可。

湯罐改為水箱的老虎竈

上海弄堂老虎竈小的一間門面,只能燒開水賣。大一點的兩間門面,另一間是當作茶館用的,裏面擺上條桌和長凳,能容下十來個茶客喝早茶。這一間茶館到了夏天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傍晚當作簡易浴室。業主在門上掛一個大布簾,大布簾上書有“盆湯”二字。桌凳堆放墻角,屋當央放上兩只腰子盆(長圓形大腳盆),供家裏洗澡不方便的居民來汰盆湯。盆湯比渾堂(公共浴室)便宜,最初每位五分錢,後來漲到1角錢。

空間局促的老虎竈

記憶中,還有熟水店、茶館、書場“三結合”的老虎竈。長寧路周家橋就有兩處,一處是三角場東側面朝南的那家,兩間門面後面連著一個書場。另一處是國棉21廠大門東側“七間頭”(長寧食品店)對過弄堂裏,樓下老虎竈和茶館,樓上是一個書場,評彈藝人長年駐場演唱。一般是下午開場,生意好的話,晚上接一場。

老虎竈對於弄堂人家實在是便利。早上來不及生爐子燒開水,老虎竈泡一瓶,將隔夜的剩飯搗碎衝泡,放上兩根蘿蔔幹,孩子吃了好上學。上海解放後,有許多單身職工,家眷都在老家。平日裏不生爐子,單位吃食堂。下班回家泡一瓶開水,飲用全有了。

進入暮年的老虎竈和經營者

再說給水站——

給水站也叫“公用龍頭”。40年前,上海有多少個給水站?沒有精確數據。資料反映,當時上海公用事業局,是以半徑150米、居民200戶,作為建一座公用給水站的基本條件。按此比例估算,1960年代上海不會低於5000個給水站。

給水站一般會選在弄堂口或者馬路邊,找一塊10多平方米的空地,砌個水泥池子。池子連通下水道,接通供水管,安裝水龍頭,再搭一間可以坐一個人的木頭小亭子,亭子板壁上釘上一塊寫著“給水站”和數字編號的搪瓷鐵牌子,一座給水站就基本建好了。

給水站不是24小時供應的,記憶中是每天上午5:00到10:00;下午2:00到5:00。誰來看管收費?一般是由居委會安排家庭經濟困難的無業人員,也有殘疾人。為方便起見,給水站一般不使用現金,也是購買籌子。印象中最初一根籌子2分錢,可以挑一擔(兩木桶)水,相當於40公升。

筆者昔日的老宅高家巷後宅一個給水站,設置在老宅中段的姚家弄堂口,我家距離給水站也就100米左右。家裏那口水缸要挑四擔才能盛滿。父親每到星期天一口氣挑滿,供全家人一周飲水做飯用的。父親要是忙不過來,大哥和我一人一頭擡水。我15歲那年,可挑半擔水,到18歲那年我也能挑起一擔水往家走了。

我家挑自來水是只飲不用,洗涮用井水。大部分沒有井的人家,洗涮都需要到給水站的池子裏進行。一到星期天,給水站人滿為患,洗衣服洗被單、洗菜淘米。說起淘米,池子外放一個大木桶,是養豬場提供的,讓居民把淘米水倒入桶內。養豬場每天會派人來收取,淘米泔水是豬飼料的“營養湯”。

星期天繁忙的給水站情景

我家緊貼玉屏南路,人行道下埋有自來水總管,“開頭子”(從總管上接分管)方便。1973年市區放開家庭安裝自來水的申請,前提必須10戶以上聯合申請。大哥發動四鄰,裝上了自來水。不用再去給水站挑水吃了。姚家弄堂口的那個給水站一直維持到1982年11月拆遷才消失。

1999年年初,上海市政府把“自來水進戶”列為當年的12項實事工程之一。半年後的6月29日,上海最後一個給水站,盧灣區麗園路713弄內編號為3033號的給水站關閉,宣告上海市區徹底告別了給水站供水方式,市區居民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

這個戲稱為“自來水管樹”的公用龍頭拆除後收入自來水博物館

老虎竈、給水站的存亡都和人居環境相關聯。老虎竈、給水站時代是棚戶舊裏的人居環境;自來水、燃氣管進家門是現代人居環境。隨之而來的是,人們飲水方式發生變化。水吊子、電吊子束之高閣了,家裏裝上凈水器,可以直接飲用。想喝熱茶,電子保溫熱水壺隨時都能泡茶。這一跨越式發展,讓我輩趕上了,只要一想起,睡夢裏都會笑醒。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姚誌康

編輯:高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