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天災失去親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何文東攝影作品《晨光裏的孩子》

永恒、永好是父親給她和弟弟起的名字。2008年5月12日,在永恒的人生中留下了永遠磨滅不掉的印記,父母雙雙在地震中不幸遇難。那一年她8歲,而弟弟剛滿8個月。同年9月,永恒被接到山東日照市“安康家園”,一年後,來到四川成都市雙流區“安康家園”。

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災難,讓一批孩子不幸失去父母。由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日照鋼鐵集團共同發起設立的“安康家園”公益項目,第一時間轉移安置了712名孤困兒童。據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介紹,由於有一部分孩子後來陸續找到父母,這一公益項目最後接收救助了672名兒童。

孤困兒童廖岑在漢旺鎮地震廢墟。焦波 攝

“安康家園”對永恒來說就是第二個家,她在這裏有了很多兄弟姐妹,有“安康媽媽”溫暖的擁抱,有好姐妹說不完的悄悄話,有每天放學回家園長“胡爸爸”帶著哥哥弟弟習武健身的場景,還有每年和小夥伴一起慶祝生日的蛋糕。

如今,永恒在成都棠湖中學讀高三,即將迎來人生的大考。10年過去,在這個“大家庭”裏,絕大部分孩子已長大成人,還有48名孩子因年齡尚小,繼續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

2018年4月,四川成都雙流的棠湖中學,班主任廖小強在輔導來自安康家園的小恒數學。小恒今年即將迎來高考。中國網記者 陳維松 攝

給孩子一個家,願他們平安健康

  4月的一個周末,“安康家園”的小院裏,園長胡源忠拿起吉他,帶著孩子們一起彈唱歌曲《安康》:“讓我掉下眼淚的,不止畢業的愁;讓我感到不適的,是即將的自由;余路就要自己走,你向我揮揮手……和我在夢中的安康走一走,直到所有往事都模糊了也不停留。”

2018年4月,成都雙流安康家園,孩子們和胡源忠合唱《安康》。中國網記者 陳維松 攝

今年,是“安康家園”成立10周年,胡源忠把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成都》改編成了《安康》。他希望用歌曲感謝社會各界給予孩子們的關愛。

“我是2009年7月來的,一直到現在。”胡源忠聲音洪亮,笑容可掬。從部隊轉業前,他曾任武警成都指揮學院擒敵術教練,執教女子特警隊多年。在孩子們眼裏,他像一座威嚴的大山,是“安康家園”的大家長。

“安康家園”有一本《安康家園誌》,記錄著10年間家園發生的每一件大事。

第一年,孩子們大多在日照“安康家園”學習生活。日照“安康家園”特招了一批有幼師教育、醫護工作經歷的“安康媽媽”。同時與天津師大、華東師大、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等多家大學和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定期對孩子們心理問題進行檢查和治療,保障他們順利度過災後心理危機期。

2009年8月,經過一年建設,雙流“安康家園”正式落成。日照的孩子們開始往雙流轉移,同時被分別安置在四川成都的棠湖小學、九江中學、棠湖中學、雙流藝體中學、成都電子信息學校5所學校就讀。

2008年6月,山東日照安康家園,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上課。雷聲 攝

給孩子一個樂園,願他們找回笑容

  2008年後,汪玉和汪琳姐妹倆再沒有爭吵過。汪玉說:“地震之後我們一下就長大了。”那一年,家住綿陽市北川縣的汪玉13歲,讀初一,妹妹汪琳12歲,還在念小學。回憶往事,汪玉說,她在日照“安康家園”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讓自己慢慢接受了現實。

起初,汪玉最難克服的是失去親人的孤獨感,覺得自己沒有依靠,而每當傷心哭泣的時候,總是妹妹安慰和鼓勵她。說起妹妹汪琳,汪玉說:“她比我堅強、冷靜,考慮問題也更周到,脆弱的反而是我。”

在汪玉的印象中,“安康家園”是個“很有愛的地方”,“安康媽媽”一直陪伴和關愛她們,至今她和山東的“安康媽媽”任阿姨仍保持聯系。“當年,任阿姨一人帶6個孩子,她每天睡在客廳,接送我們上學放學,帶我們去吃飯和參加各種活動,我們有煩惱時都會跟她講。‘安康媽媽’的陪伴,仿佛讓我們找回了缺失的母愛,也找回了笑容。”汪玉說。

在雙流“安康家園”,孩子們的笑容散落在每個角落,在墻上的巨幅照片中,記錄著花季少年開心爽朗的笑顏;在宿舍走廊的墻面上,定格著孩子參加活動歡欣雀躍的瞬間。

  家園為孩子們找回笑容,笑容陪伴孩子們成長。

“這10年,我們就是孩子們的家長,除了學校的教育,家園的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胡源忠說,“安康家園”公益項目的一大亮點,就是把兒童災後心理康復作為關鍵問題加以關註解決,與國內多家院校、醫院合作,定期對孩子們進行積極的心理幹預和心理評估工作。“安康家園”的管理人員及“安康媽媽”上崗前,都要參加心理疏導知識培訓,並定期接受相關知識的繼續教育培訓。

2018年4月,孩子們和前來成都雙流安康家園看望他們的日照“安康媽媽”李向南一起看照片。中國網記者 陳維松 攝

“安康媽媽”李書曼從開園之初就在這裏工作,對她而言,孩子就是孩子,他們雖然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但不能把這群孩子當成脆弱的水晶花,而要“一般化”對待。從洗衣疊被、打掃衛生,到言談舉止、待人處事,“安康媽媽”悉心教導,努力讓每個孩子成長為自食其力的人。

“安康家園”從不回避地震災害,每年都對孩子進行地震知識普及和災難逃生教育,也有專業的心理組織和教育機構,上門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安康家園’所體現出的復雜性、協同性和可持續性,在公益組織援建的項目中首屈一指。”朱錫生表示,“安康家園”現代齊全的配套設施和家庭式氛圍,以及對孩子們采取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培養教育模式,體現出保護兒童、尊重兒童、實現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兒童優先”原則。“這一公益項目將持續資助孩子們完成最高學業,將愛心承諾進行到底。”朱錫生說。

2014年,汪琳以605分的好成績考入廈門大學,今年又順利考上碩士研究生。汪玉也已經從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汪琳說:“‘安康家園’是我快樂成長的樂園,我在這裏圓了大學夢。我的夢想是在這裏起飛的,所以我會把這個‘家’永遠珍藏在心裏。”

願孩子們面帶微笑滿心幸福

2018年4月,成都雙流安康家園,走廊上貼滿孩子們今昔對比照的文化柱。中國網記者 陳維松 攝

  雙流“安康家園”宿舍樓前的墻柱上貼著孩子們10年前和現在的對比照片,這是成長的印記。那個稚弱幼童,已成為英俊少年;那個熱血男孩,已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那個羞澀的女孩,成為了面帶幸福微笑的新娘……

10年後的今天,走出“安康家園”的藏族姑娘周艷,已經是兩個男孩的母親,做著一份平常人眼裏“女漢子”才會選擇的工作,她在四川航天中瑞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是一名塔吊司機,已經開了6年的塔吊。周艷說:“在家園,‘安康媽媽’教會我很多。我要自立自強,也懂得,自己的責任自己擔,自己該做的事自己做。”

汶川地震後,周艷又經歷過雅安地震、九寨溝地震,死亡曾一度離她很近。周艷說,每一次都像劫後重生,感覺每一天都是賺到的。“我老家還有爺爺奶奶。我父母去世了,爺爺奶奶是最難受的。經歷了地震之後我覺得,如果你自己都不堅強,怎麼給他們安全感。現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身邊的每個人都活得開心快樂、積極樂觀。”

樂觀積極,自立自強。這是“安康家園”送給孩子們的最寶貴財富。已應征入伍兩年,兩次榮立三等功的小林說:“家園給了我健康的體魄,幫我塑造了正確的三觀和強大的內心。”

越來越多的孩子已長大離開家園。截至目前,282名孩子考上大學、342名孩子職高畢業並就業或參軍,當年最小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名初中生。

10年來,日照鋼鐵集團累計通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1.26億元,用於捐建“安康家園”、保障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等。有300多位“安康媽媽”、20多位“安康爸爸”在這一特殊崗位上陪伴關愛孩子。談到收獲,胡源忠倍感欣慰:“家園出去的孩子,生活積極健康,面帶微笑心有幸福。”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對孩子們進行的心理狀況評估報告這樣表述:“經天災人逝雙重驚駭過的災區孤困兒童,在‘安康家園’生活學習2至4年後,他們的心理康復創造了在短時間內心理障礙總檢率、兒童PTSD的患病率和兒童重癥抑郁患病率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佳績,達到普通人群的百分比,創造了康復的奇跡。”

(本報汶川5月9日電 本報記者 王海磬)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5月10日,原題為《汶川十年 我們平安長大——“安康家園”用10年講述溫暖故事》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網、冰點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