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撕書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以往每到年關,各式各樣的日歷、掛歷伴隨著各類年貨紛紛上架,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近幾年,隨著手機電子日歷和文創日歷的興起,傳統的舊掛歷、老懷歷銷量下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歷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從老黃歷到裝飾紀念,一本掛歷見證祖國大事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本老黃歷。用的是最薄的紙,白底上印著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字,最中間最大的是日期,下面還有忌宜、吉神方位等,反面還有周公解夢。”市民張大伯說,最初的掛歷是手撕的老黃歷,一樣的紅封皮,內容紙張也大同小異,比起裝飾作用,人們更多將其當作一本“生活指南”。

80年代到90年代,掛歷開始拋去了“生活指南”的作用,變得更有觀賞性和裝飾性,種類也多了起來,不僅有名人明星、山川風景,一些家庭還會購買有一定收藏性質的國畫、書法掛歷,作為體面的家庭裝飾品。此外,每當所在年份有重大事件發生,還會有很多相關的紀念掛歷、紀念臺歷出現。“97年香港回歸,我父親特地托人從外地帶回來一本香港回歸的紀念大掛歷,99年澳門回歸的時候也買了。”市民閆先生說,這些紀念掛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多年以來經歷過的大事。

從必需品到可有可無,日歷成逝去的時代風尚

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傳統掛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買日歷覺得浪費錢,因為打開手機就能看,可不買日歷又覺得家裏少了點什麼。”市民張先生說。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現在日歷成了臨近年末年關才會順帶銷售的貨物。“年輕人都不買日歷了,也就一些老年人會買。到了月底、年關會進一批,但也就二三十本,趁著年味好賣一些,想再靠它混飯吃不可能了。”城區批發市場的商販孫師傅告訴記者。

另外,隨著消費者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印制粗糙的掛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帶有解夢、占蔔性質的黃歷也逐漸被市場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類精致文藝的小臺歷和各種創意臺歷。市民吳小姐剛剛在網上購買了一套每日臺歷。“與之前的許多日歷不同,這是一套知識分享型日歷。”吳小姐說,每一頁都有一個動物物種的相關知識,這樣既能看日期又能學知識。

與幾十年前為了一本港臺明星掛歷搶破頭的情況不同,隨著網絡電商的發展成熟,現在的追星族可以選擇上網定制明星臺歷,自選喜愛的圖片和款式,還有一些追星族會選擇團體定制精品款收藏。

記憶中的“掛歷”書皮

在八零後、九零後的記憶裏,總少不了用舊掛歷包的整整齊齊的課本。“印象最深的就是用舊掛歷包書皮。”市民汪女士說,每次開學前學校裏發了新書,當天下午什麼都不幹,和媽媽、妹妹把舊掛歷拆開,然後包成書皮。“遇見特別好看的掛歷皮還會和妹妹搶半天,開學第一天也會和同學互相比誰包的圖案好看、誰包的整齊。”

雖然市面上成品書皮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美,但現在的汪女士還是會提倡孩子用舊掛歷包書皮,並親自動手教孩子。“用舊掛歷包書皮不光是因為當時沒有專門的書皮紙和塑料書皮,更多的是學校提倡廢物利用。原本舊掛歷用完就失去了價值,經過巧手改造舊掛歷又有了新的生機,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提倡節儉節約,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汪女士說,“原來每年都盼著能用上印花的書皮,現在再來看,最值得懷念的還是用舊掛歷包的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