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夢見過河漲水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河南日報網

□周恩成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幹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2021年春,我走進革命聖地延安,登上陳毅在黨的七大開幕時吟誦的清涼山,心潮翻滾,情思飛湧,久久不願離去。

在延安清涼山,我的情思裏高高飄揚著鮮艷的黨旗。因為這裏是黨的新聞宣傳事業的搖籃,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新聞山”。遙想當年,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延安13載,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和邊區群眾報社……錯落分布在這座位於延河北岸方圓約4平方公裏清涼山的窯洞裏。一大批具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和豐富辦報經驗的大知識分子,帶領一大批懷揣著救國理想和新聞夢想的有誌革命青年,在這裏工作、學習、生活。您聽,“我們向著明朗的天空,我們向著廣闊的星野,我們向著祖國的山河,我們向著無邊的海洋,讓黨的聲音自由奔放,讓黨的光芒照耀四方。我們是XNCR,我們是廣播戰士,人們播送黨的聲音,我們放射黨的光芒。”這首唱響清涼山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進行曲》多麼激情澎湃!您看,“馬蘭紙雖粗,印出馬列篇。清涼萬佛洞,印刷很安全”,這首謝覺哉贊清涼山上中央印刷廠的詩作,多麼輕松詼諧!

在延安清涼山,我的情思裏深深凝結著鮮明的鋼鐵青。因為這裏有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是艱苦奮鬥的“紅色新聞山”。當時,新華通訊社和《解放日報》等報社的新聞前輩,白天采訪搜集資料,晚上編寫刻印。幾個人共用一張辦公桌,每天工作超過10多個小時,累了困了就擠在窯洞靠墻大通鋪上睡覺,兩人或三人合蓋一床被子……解說員說:“新華通訊社口播科的3位編輯圍著一張四方炕桌編稿,桌中間點著一盞小油燈,他們的鼻孔被油煙熏黑。新聞稿由機要通訊員送到19公裏外的王皮灣錄音、播出。機要員途中遇到延河支流西河夏天漲水,就要將廣播稿用油布包好,頂在頭頂泅水過河。”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新聞前輩出色完成了黨中央和邊區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業余時間,他們紡線、織布、開荒種地,自制樂器吹拉彈唱,用敵人的炮彈殼打制冰刀,冬天在延河岸滑冰,夏天在延河裏遊泳……“太陽掛在寶塔山,延水彎彎在眼前。我們在這裏工作,把革命的種子撒遍人間……我們就在這裏生長吧,等待這種子生長,到勝利的明天!”您聽,這清涼山上的《新華書店店歌》多昂揚!多勵誌!多豪邁!

在延安清涼山,我的情思裏輕輕飄蕩著鮮亮的七彩虹。因為這裏有活潑潑的新鮮氣象,是緊密聯系群眾的“紅色新聞山”。您聽聽,“有個好朋友,沒腳就會走;七天來一次,來了不停口;說東又說西,肚裏樣樣有;交上這朋友,走在人前頭”,這就是共產黨辦的備受延安百姓喜愛的《邊區群眾報》。您看看,“一九、二九,合門叫狗,種田鋤地全靠一雙手。三九、四九,凍破石頭,交了公糧回家走,過年的東西樣樣有……”這就是咱們《邊區群眾報》刊登的民間順口溜。如今,我們走進了新時代,但清涼山上提煉的“編輯人員要輪流到群眾中去,記者要經常到群眾中;要使報紙群眾化,就首先必須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群眾化;報紙群眾化的方針,應該十分明確地在思想上肯定下來”這條要求,依然值得汲取、傳承和發揚。

在漫天的霞光裏,緩步走下清涼山,回望延安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前矗立的漢白玉雕像,凝視雕像旁石碑上鐫刻的毛澤東同誌“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題詞,心潮難平,情思縈繞,久久,不願離去……

本文刊發於河南日報2021年11月21日4版

本文來自【河南日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