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快下雨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十九屆農交會#導讀:今日出伏,出伏這天出現降雨有什麼預兆,看看老祖宗怎麼說?

今天是8月20號,農歷七月十三日,昨天8月19號是末伏的最後一天,所以今天將正式出伏。出伏後,氣溫會逐漸下降,暑氣漸消。出伏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然白天短時間內仍比較熱,但早晚已有明顯涼颼颼的感覺,雖然出伏後,盛夏的余熱還不會很快消退,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總的來說氣溫已是呈下降趨勢這已成定局。這就是出伏後的氣候特點。

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確定每年的出伏的時間,古歷法上規定: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對應的日期為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過後第三個庚日對應的日期為7月11日,所以今年7月11日入伏,古歷法又規定,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始之日,第二個庚日為末伏的最後一天,今年立秋後的第二個後庚日對應的日期為8月19日,所以8月19日為末伏的最後一天,8月20日,也就是今天正式出伏。

每年出伏時間都在處暑節氣前後,此時,正值農作物由伏夏的健壯生長逐漸轉為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農民農事非常忙碌的時候,每年的出伏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將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既要著手在果園加緊采摘工作,又要搶抓農時,進行秋糧作物秋後成熟期的田間管理措施。

又因出伏以後,氣溫日夜差別增大,夜寒晝暖的氣候特點逐漸顯現,農作物白天吸收的養分到晚上儲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正如俗語“處暑和田連夜變”“處暑三日無肯"所說,這都說明出伏後,農民農事的緊迫程度,此時農民擔怕天氣變化異常,出現連續降雨或出現"秋旱"的天氣等。

所以,農民非常看重出伏後的天氣變化情況,但古代農耕時代,又沒有天氣預報,他們只好根據某一特殊的日子的天氣來預測隨後的天氣變化情況,因而在民間流傳下來了許多預測天氣的農時諺語,今天,老農從中精了兩條關於出伏這天降雨有什麼預兆的農村俗語,分享給大家,看看老祖宗怎麼說。

(一)出伏落雨滿河塘,陰雨綿綿到秋霜。

此俗語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為:如果出伏當天,天降傾盆大雨,雨水積滿河塘的話,那麼隨後的整個秋天,會陰雨綿綿,降雨頻繁,梅雨成災,而且。這種梅雨天氣持續時間長,一直會下到秋後霜降時節。

其語意告誡後人,如果出伏當天,天降大雨的話,那是不好的預兆,隨後天氣會梅雨成災,莊稼會減產沒有收成,老祖宗警告人們,如果出伏這一天遇上下雨的話,以後會降雨頻繁,雨澇成災,要人們提前農作物的排水防澇措施,把梅雨天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雨淋出伏頭,四十五天暴。

此俗語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為:如果出伏這一天,天陰下雨的話,那隨後的天氣會降雨頻繁,陰雨連綿,整日見不到陽光,而且這種天氣持續時間長,這將對即將灌漿成熟的農作物非常不利,持續的陰雨天,使農作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無法成熟,嚴重時,甚至會連稭稈壞爛在田裏無法收割。(其中,四五天是概數,表示時間長的意思,暴是指陰雨連綿不斷之意)

其語意和上一句俗語基本一樣,都預示出伏當天下雨的話,是不好的預兆,此年景不好,隨後的天氣會梅雨成災,農作物會減產,莊稼沒有收成。

小結:農時諺語是老祖宗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農事觀察中總結出來的積累經驗,在古代農耕時代,科學比較落後,且沒有天氣預報的條件下,對人們的生活和農事活動也許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不過,現在,我們也不能過於糾結於它預測天氣的準確率如何,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以當地的天氣預報為準,以免給自己造成誤導。

結束語:希望大家在線上相互交流,互相學習和淺析我國古代民間傳統俗語文化,讓其世代相傳。#活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