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別人叉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者:王翠雲

周滅商後,定都鎬京。為加強對東方的統治,把我們所在的魯國分封給了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也就是那個大名鼎鼎會給人解夢的周公。但是,由於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姬旦攝政,自然無法離開,就封了他的兒子伯禽就任第一代魯君。因為和周王朝這樣的特殊關系,所以魯國無論在物資、實力、地位、特權等方面,都是第一等的。魯隱公姓姬名息姑,又被稱為公子息,是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的八世孫,魯惠公庶長子。其父在位四十六年去世,當時太子姬允年齡很小,魯國群臣商議讓公子息繼位為國君,他堅辭不受。後來,實在拗不過朝中大臣的再三擁戴,才答應攝行國政,因此被後世稱為隱公。由於孔子所著《春秋》是以魯隱公元年開篇的,所以他常常被人提及而廣為人知。

魯隱公在位期間,制定了靈活務實的內政外交政策,使得國家富足,人民安寧。攝政的第二年,隱公就在棠邑(今魚臺)與今徐州一帶的戎人簽訂盟約,表示要友好相處,互不侵犯。此次棠邑之行,使他充分認識到這個邊界小鎮的重要戰略地位:扼魯國進出中原之咽喉,南可進彭地,北能擊燕趙,西以吞曹戎。為了加強控制,魯隱公決定提升它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將棠邑打造成魯國的邊塞重鎮。

會盟後,特招駐守棠邑的心腹肱股大臣、魯國司空無駭了解棠邑百姓的生活和邊疆防務情況。在餞別的宴會上,無駭懇請他以“觀魚”的名義再來視察棠邑防務,隱公欣然應允。魯隱公回去後,司空無駭跑遍棠邑各戰略關隘,最後選中了濟水灣畔一處先民不知何時留下的高臺作為觀魚地點。為達最好效果,無駭率領棠邑駐軍,募集百姓數千,日夜培高加固高臺。聚集能工巧匠,修建了巍峨壯觀的臺上觀魚亭廊及金碧輝煌的臺下行宮。

隱公五年(前 718 年)春,魯隱公決定前來考察,為隱藏真實目的,對外宣稱是去棠邑“觀魚”。果然,有人被他蒙騙了。誰呢?老臣公子彄(即臧僖伯,隱公的伯父)啊!公子彄知道了,面見隱公進諫道:“凡是器物不能用到祭祀或戰爭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用來制作禮器和兵器,君王就不應該去獲取它……至於山林、湖泊、大澤裏的東西,一般器物的材料,這是下等人的事情,有關官吏的職分,不是國君所應涉及的。”魯隱公耐心聽完這些大道理後,很平和地對臧僖伯說:“我除了觀魚之外,更重要的是視察邊境防務。”臧僖伯知道攔不住,就推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沒有跟隨。魯隱公一行車輦到了棠邑,在一望無際的魯西南大平原上,很遠就看到有巍巍層臺,勢高接天。早已在此等候的司空無駭和地方官員人等,趨前跪拜歡迎,互道辛苦。次日清晨,魯隱公在眾星捧月般的簇擁下,緩步登上觀魚高臺,放眼望去,晨光熹微中,濟水將最美的一面展現給他們:盈盈碧水一覽無遺,遠處有沙鷗翔集,近前是錦鱗遊泳,與周邊吐翠的樹木,含羞的花草相得益彰。隨著旭日東升,整個天地之間的色彩更加斑斕,湖光水色更為絢麗,讓人不由為之著迷。

隱公興致勃勃,在觀魚高臺之上遊覽一周,稍事休息。地方官員適時命令善漁者大設捕魚之具,恭請他們一行移步亭廊,觀看捕魚。原來,此地位於古濟水、泗水交匯處,衝而成灣,灣而成湖,有大片的水域,水淺而魚肥。捕魚者有的赤手捉拿,有的用棍棒擊打,還有的用弓箭射魚,用削尖的單股木叉叉魚。大魚沈水底,小魚翻浪花,真是人喊魚躍,好不熱鬧。令久居國都的魯隱公一眾人等情緒亢奮,忍俊不禁。就這樣,過了約一個時辰,漁民們紛紛上岸,把捕獲的大大小小各種魚兒放在隱公面前。隱公從未見過這麼多活蹦亂跳的魚,高興地賞賜了漁民們。隨後,自然是湖水燉湖魚,熬魚貼鍋餅,另有蒸煮燒燉,煎炒烹炸一番操作。司空無駭和地方官員在魯隱公行宮之中大排筵宴,頻頻舉杯,恭祝隱公健康長壽、國運昌隆。其間,有文人雅士詩酒唱和,宮廷美女歌舞助興,直至天色向晚,才盡興而散。此後數日,隱公在司空無駭等一班軍事將領的陪同下,檢閱駐軍,重點安排部署了邊防事務。由於隱公觀魚聲名遠播,使魯國這塊邊陲之地吸附了越來越多的百姓經商、定居。更由於認識到物阜民豐、位置衝要的棠邑的戰略價值,這裏成為周邊大國的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棠邑就曾在宋、魏、楚等大國爭奪中數易其手。

時移世易,滄海桑田。至今兩千七百多年過去,魯隱公觀魚亭廊及行宮早已湮滅,只有觀魚的高臺之上,於唐鹹通年間建造的超化寺伽藍殿還在,仿佛向遊人訴說著那過往的一切。作為魚臺古代八景之首,“觀魚遺址(又稱魚亭山)”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憑吊的勝地。明成化年間司魚臺教事張澤有《魚臺遺跡》佳作:“古築層臺事杳茫,臺前形勢益非常。風清城廓弦歌沸,秋入郊原黍稷香。往日閑晴雲淡淡,於今逸興樹蒼蒼。因過卻問前朝事,石老苔深字半荒。”清乾隆年間魚臺縣知事馮振鴻亦有《觀魚遺跡》美文一首:“千古遺蹤在,荒臺寂寞余。昔曾言略地,今尚說觀魚。雨過看飛楫,春深來荷鋤。登臨無限意,翠柏自森疏。”

說明:圖文摘自《魚臺民間傳說與歌謠》。文章未來得及征得作者本人同意,若有不妥,請及時與編輯聯系,將完全尊重作者及叢書編者的意見。

來源:山東魚臺孝賢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