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衣服沾血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又一次“衝鋒”。

又一次“一星運動”。

8月17日,一部紀錄片突然飆至豆瓣熱門電影第一名。

紀錄片,熱門電影第一名?

對。

它叫《人生果實》。

在此之前,《人生果實》是公認好片。

9.3,評分人數超10w,豆瓣Top250之列。

內容人畜無害:

講述一對日本老年夫婦的田園生活。

一夜之間,豆瓣湧入兩萬評分,一星率超10%,分數從9.3掉到8.7,甚至,為了避免事態無序擴張,豆瓣官方一度關閉所有用戶主頁的電影板塊顯示功能(現在恢復了)。

這……

到底發生了什麼?

01

導火線是。

片中主角之一津端修一,被指出曾參與二戰。

身份是海軍。

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友憤怒主要集中在幾點:

一,戰犯原罪論。

“參加過二戰的日本人就應該原地暴斃”。

二,用文藝美化戰爭。

拍攝戰犯晚年幸福生活,弄這麼一小確幸題材是在美化戰爭。

三,傷害本民族情感。

豆瓣裏,這部紀錄片(之前)的排名竟然在《二十二》之前。

前者主角是戰犯,後者確是還沒等到道歉的中國僅存慰安婦。

情何以堪?

順藤摸瓜,這作品有罪,給這種作品打五星的,肯定也不是什麼好人。

如果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恰巧給《人生果實》寫了五星短評,發布無傷大雅,對很多電影都合適的人生感悟。

輕則被掛出來當“靶子”:狗漢奸or水軍or理中客。

嚴重的還可能被私信騷擾、辱罵。

就這樣,一部主角身份有問題的電影,漸漸演變成一場對同胞的“獵巫”行動。

事態如何失控?

回到源頭,答案啼笑皆非。

津端修一是戰犯嗎?

的確,津端修一曾在二戰期間加入日本海軍,時任技術士官,是戰鬥機設計師。

二戰結束時,麥克阿瑟出任美國駐日盟軍司令。

他叼著玉米芯煙鬥走出飛機的那著名一幕,津端修一就是現場見證者。

但要說津端修一是什麼雙手沾血的戰犯,不免言過其實。

據維基百科介紹,津端修一出生於1925年,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他才12歲。

1945年被分配到厚木機場當海軍工程員。

同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軍隊即被解散。

△ 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津端修一共當了不到八個月的海軍,而且是在技術部。

沒上過前線,更沒到過中國。

至於其參與設計的戰鬥機,有沒有攻打過別國,造成其他國家無辜傷亡,從技術研發的難度和成本看,可能性也不大。

戰鬥機的研發時長往往以年為單位,環節包括提出設想、設計、組裝、試飛等。

我國的殲20戰鬥機,公認研發時間算快的,且還用了近11年。

而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式微的日本軍有沒有人力、物力繼續研發戰鬥機都是一個問號。

更準確地說:

津端修一就是一個參加過二戰的士兵。

怎樣才能被稱作戰犯?

戰爭犯罪的組織者、教唆者、領導者和共犯者稱為戰爭罪犯或戰爭犯罪分子。

參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或犯有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違反人道原則等嚴重罪行,被認為是戰爭犯罪。

△ 來源:百度百科

因此,僅僅因為他參了不到八個月軍,便咬死他就是戰犯,咬死拍他的晚年生活是在“美化戰爭”,進而攻擊被這作品感動的人是“二鬼子”,於理於情,都站不住腳。

但你知道的。

“陰謀論”,“誅心論”的恐怖,恰恰在於它無需證明自己的正當性。

很快。

遭遇亂棍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電影:

《螢火蟲之墓》,兄妹倆本來不用死,是賣慘,宣揚戰爭。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軍官和俘虜的隱秘之愛,這不又美化戰爭。

《紅豬》,好家夥,(主角)又雙叒叕參加戰爭。

......

宮崎駿聽了都無語。

宮崎駿,一個督促日本應當就慰安婦問題“向韓國和中國謝罪”,專門開辦《熱風》雜誌懟首相安倍修憲,維護和平憲法,反對日本軍事化的人,能和“宣揚戰爭,美化戰爭”扯到一塊兒?

△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罵的人看過《紅豬》嗎?

要我加入法西斯,我寧願做一只豬

△ 《紅豬》

02

自此。

“一星行動”算是完成了對電影、導演、觀眾的全面掃射。

而這。

早已不是豆瓣第一次。

印象中。

“豆瓣”遭遇的第一次大規模一星運動,恰恰指向“豆瓣”本身。

2019年春節。

一幫人趾高氣揚,步伐統一地前往AppStore、安卓的各種應用商店,給“豆瓣”平臺打一星。

他們的理由是

豆瓣管理無能、散養水軍、渾身上下都沒一塊好肉。

他們抓住了豆瓣評分體系裏的一個Bug

當用戶修改自己的評價之後,之前的點贊數量會保留下來。

打個比方

如果你為一部作品打5星,得到2W多個“贊”,被頂上評論區前排,又變相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

這時,如果你突然翻臉,把評價改成一星,“贊”依舊存在,位置依舊前排;

只是,之前因為你觀點贊同你的那班人,就這樣被“出賣”了。

這是個產品上的Bug麼?

當然。

這就是那條“四星改一星”的導火線。

他為什麼要改評價。

——別問了,一定是收錢了。

漸漸地,“收錢”的證據越來越多。

改評論的價碼,從1000到10000。

——坦白講,看到10000Sir笑了。

一環套一環,成為一條首尾相連的陰謀論。

逼得豆瓣不得不發文澄清:

所謂“高贊好評被收買改為差評”,純屬謠言。

經數據排查,《流浪地球》的前500個熱評,只有4位用戶跨分數修改評分。

隨後。

這場事件的導火線,那位當事用戶,也發帖澄清。

兩天內,我親眼見證事情從“豆瓣某人四星改一星”→“豆瓣許多四星五星改一星”→“豆瓣影評人收錢改分”。

現在整個豆瓣背的罵名,其實從頭到尾就我一個人做了而已,被各種沒有根據的截圖推測一步步引導成這樣,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說什麼,而且身為“始作俑者”,我好像也沒資格說什麼,只覺得對某些曾經只是在理論和歷史小故事裏看到的東西,有了切實的體會。

Sir怕標明了你還跳過,再劃重點

“豆瓣某人四星改一星”→“豆瓣許多四星五星改一星”→“豆瓣影評人收錢改分”……被各種沒有根據的截圖推測一步步引導成這樣,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說到底,這些給豆瓣打一星的,跟給《人生果實》打一星的,又有什麼區別。

兩撥“一星黨”,同一種魔幻現實。

他們共同演繹了今天中國網絡的一大浪潮

起初,是子虛烏有的證據;

接著,是群情激昂的口號;

之後,你不出聲就是默認,你出聲就是為自己洗白。

最終,真相無人在意,真相一地雞毛。

鬧劇嗎?

被鬧的名單越來越長。

從《流浪地球》收錢了,到劉亦菲在《花木蘭》首映禮說“自己作為一名亞裔非常驕傲”,再到今天《人生果實》美化戰爭。

一種極端的,偏激的情緒正在肆意增長,壓迫,消滅任何溫和的表達和討論。

《一秒鐘》裏。

主角張九聲,在面館抓住偷到膠片的劉閨女,一把按住不放手。

劉閨女為了自救,叫出一句:

“你是壞分子!”

張九聲原地一個激靈,張牙舞爪的氣焰瞬間消失。

趕緊低身,捂住她的嘴。

張九聲怕的不是被發現。

怕的是那三個字背後的含義。

劉閨女不懂,但她知道,這三個字有用。

只要借著舌頭嚷嚷,就能迅速消滅異己。

Sir當然認可

每個人都有給任何一部電影一星的權利。

但。

是不是有一種“一星”,它動不動的一錘定音,剝奪了其他人給其他星的權利。

這種“一星”往往超脫了評論的範疇。

它的目的是:

殺死那部電影。

作為一個老豆瓣。

Sir發現。

今天的豆瓣早已不是一個電影(藝術)愛好者們,記錄觀影,尋找同好的地界。

強行捆綁的解讀、蛛絲馬跡的扒墳、張冠李戴的定罪、厚此薄彼的拉架……

當其他平臺屢見不鮮的手段開始侵襲豆瓣。

豆瓣越來越像一個審判庭。

壞分子,二鬼子,甚至連理中客都成罪名。

評價一部電影,必須先去了解下導演生平,主角生平,創作動機,確定方方面面無瑕疵。

這樣極端的場景往下發展只能有一種情況:

偽道德內卷。

好分子中再剔除小顆粒的壞分子,好分子裏再分出更好分子、最好分子。

你為什麼贊美?

你為什麼不批評?

你為什麼批評得不夠大聲?

這種互傷互害掏空的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相信任。

不會有一個人獲得滿足。

也不會有一個獲得寧靜。

03

這不是豆瓣的錯。

風暴中。

沒人指望它是一個關起門來講悄悄話的地方。

或許矯情地說:

它錯就錯在還在試圖認真看電影。

電影是什麼?

功利角度:

電影無卵用。

說實話電影這東西,可有可無,整個行業消失了,對人們生產生活也沒什麼影響。

某種程度。

他是對的。

但Sir還是忍不住想追問。

那繪畫呢,音樂呢,還有那些少數人執迷,多數人冷漠的愛好。

玩鳥釣魚。

下棋蹦迪。

他們又對生產發揮了什麼“有用”影響。

分數有用,房子有用,錢有用,但你發現沒,那些執迷“有用”的人的人生,往往也被“有用之物”奴役了。

996,007,得有多少掙紮,多少犧牲,多少營營茍茍,才能填滿實用主義的黑洞。

而“無用”,是對“唯一”的叛離。

你愛音樂,我愛電影,我們可能都是世俗意義的失敗者,但無礙我們活出自己的色彩。

這些“無用”的偉大。

恰恰讓我們擺脫工具屬性,還原出一個正常人本來的質地。

正如人性。

從本質上是豐富的,曖昧的,不可能被永恒定義的。

可惜可嘆。

縱觀豆瓣這十年來關於電影的討論,越來越變成種種“黑與白”“是與非”的鬥爭和站隊。

近期Sir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一個例子就是《盛夏未來》裏,吳磊不愛張子楓,但親了她,就被定義成渣。

我們對人,人性的理解,什麼時候窄化到如斯田地。

如果吳磊親張子楓是渣,那請問

你如何理解《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對米蘭的施暴,而當米蘭反過來壓在他身上時,馬小軍反而逃命式地穿褲子跑了。

如何理解《苦月亮》奧斯卡在公車上遇見一個女人,咪咪,他對她魂牽夢縈,追到她,擁有她後,又放棄她,甚至親手把她推給別的男人。

如何理解《愛》裏面,那對恩愛了一輩子的中產夫妻,有一天,老太太中風了,日復一日的照顧後,這天,既沒出軌,也不經濟困難的老頭終於用枕頭悶死了老太太。

Sir之所以舉以上種種驚世駭俗的例子,並不是為證明什麼,辯護什麼。

Sir只是想說:

當電影的表達被逼退一步。

那麼,人性的自由也被逼退一步。

最後,回到一開始那個問題:

給《人生果實》打五星就是壞分子嗎?

Sir能理解那些“打一星”的愛國熱情。

事實上,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國家的愛無需喚起。

用姜文的話說:“只要一個人還知道自己是誰,對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會愛自己的祖國。”

問題是,如何愛?

Sir想提一部不太一樣的愛國電影。

《葉問》。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被電影中葉問一個打十個,痛毆日本人的場面熱血沸騰。

但回頭細看。

葉問的狂怒是因為崇高的民族感情麼?

不是的。

他的狂怒,是他受不了,一個同胞,一個人被軍國主義如此地侮辱,欺壓,撕碎。

這才是《葉問》真正動人的地方。

比起塑造一個民族英雄,導演葉偉信更想塑造一個普通人。

他的挺身而出,不因為他的拳頭夠硬,只是作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低限度的同理心。

這是弱小與弱小的共情。

卑微和卑微之間的體恤。

而對那種席卷一切的熱浪,葉偉信是警惕的。

還記得片中的“漢奸”,林家棟扮演的李釗嗎?

作為一個凡夫俗子,他當然貪生怕死。

他給日本人當翻譯。

表面上是在幫日本人做事,但私底下,又一次次,忍不住地幫助中國人。

他的真正下場是什麼?

“據《葉問》發行方透露,原版《葉問》中,林家棟所扮演的日本翻譯官李釗,為救葉問而勇敢地打死了心狠手辣的日本副官,卻不幸被群情激昂而又不明就理的群眾毆打致死。”

夠了。

就此打住。

瘋狂的口號當然比縝密的邏輯更有傳播性。

極致的情緒當然比復雜的現實更具感染力。

但也因為“摧毀”如此輕而易舉,抵住誘惑,守緊底線,一步步緩慢向上,才配得上勝利的掌聲。

打一星、豆瓣混亂、作品失信、表達沈默、社區異化,人性崩塌…………

這一切從何開始?

Sir只想提醒:

當你敲擊鍵盤時。

請記住。

你是一個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超有錢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