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抽水地裏滿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暴雨後一個星期,楊誌順第一次遠遠看到他的55畝玉米地,他站在地邊的公路上,水仍能沒過腳面,地裏的水至少還有一人多高,田間小路邊,小樹剛剛露出樹尖,玉米完全不見蹤影。

一場洪水過後,河南全省農作物受災1470萬畝,絕收570萬畝,雖然對全省超1.2億畝耕地的糧食生產全局而言,損失尚在可控範圍內,對具體到對每一位受災農戶來說,心痛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的農民向土地要糧食沒有容易過,也從沒聽天由命過,排水、清淤、翻地、消毒、補種,暴雨之後,汗水繼續,生活繼續。

8月2日,河南安陽農田仍在排水救災。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雨

暴雨來臨之前,沒人想過,雨會這麼大,這個位於河南湯陰縣的小村莊裏,老人們種了幾十年地,從沒經歷過這麼大的雨。

8月2日,在湯陰縣西楊莊村,楊誌順的家裏,他指著房頂脫落的墻皮告訴記者,暴雨的那兩天,天上潑水一般,房頂的管道來不及排水,水漫過墻皮,滲到屋裏,墻皮大面積脫落,兩面房子的房檐,裂開了長長的縫隙。

8月2日,楊莊村楊誌順家裏,暴雨過後墻皮脫落。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楊誌順的房子,地基比地面高出近一米,他家的院子,又比街道高一點兒,洪水剛來的時候,楊誌順不知道情況,推開大門想看看,大水就灌進了院子,門關不上了。幸好房子地基高,洪水沒有進屋。

在西楊莊村生活了六十多年,楊誌順說他沒見過這麼大的雨,尤其是大水灌進院子的那一刻,讓他們夫妻倆心驚膽戰,到現在還心有余悸。

從西楊莊往北,跨過洪河,就是安陽縣,和西楊莊一樣,同屬於一個受災區域。位於安陽縣王貴莊的張放,也在回憶10多天前的暴雨,上遊的水庫開閘放水後,整個王貴莊都被淹了,張放撤離得晚,他想收拾點兒東西,但水已經進了院子,不得不走了,尤其是老伴身體不好,前些年做過手術,經不起風險。

撤離的時候,沒人顧得上地裏,盡管他們都知道,地裏的玉米可能扛不過大水,但沒有機會去看一眼,更沒有能力阻擋洶湧而來的洪水。

楊誌順有55畝地,張放有11畝,同在王貴莊的葛風兒有13畝,在暴雨和洪水中,他們的地被淹沒,一直到8月2日,還是一片洪澤,全部絕收。

8月2日,洪水退去,西楊莊村的地裏還是一片汪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他們的地,只是暴雨中受災的一角。安陽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耕地受災面積31.7萬畝,成災26萬畝,絕收面積17.08萬畝。

在整個河南,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農作物受災1470萬畝,其中成災970萬畝,絕收570萬畝。河南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顯示,這次河南農業受災程度,“是多年來最重的一年”。

失去糧食的人們

客觀說,河南全省實有耕地1.2229億畝,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就超過1億畝,這次汛情導致970萬畝的損失雖然慘重,並不至於引發對河南糧食安全生產大局的擔憂。然而,對那些曾在成災與絕收農田上辛苦勞作的農戶來說,半年汗水付諸東流。

8月2日下午5點多,64歲的葛風兒,騎著一個小型的電動三輪車,後面坐著66歲的葛文秀,他們從王貴莊村出來,沿著平整的田間道路,開到自己的地頭,查看水勢。

水泥地面的田間路嶄新平整,被大水洗得幹幹凈凈,但兩邊的農田中,還是一片汪洋,晚風吹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似乎眼前不是阡陌縱橫的農田,而是波光蕩漾的湖泊。

十多天的浸泡後,翠綠的玉米早就不見蹤影,渾濁的水裏,偶爾能看到發黑的玉米葉。農田邊上的防護林,在水裏東倒西歪,許多樹完全傾倒,枝條上還有綠意,樹林間有人種了向日葵,但只剩下一截焦枯的枝幹泡在水裏。

葛風兒把車停在一個路口,那裏已經有早來的村民在聊天。村裏的水抽幹了,家裏該晾的晾了,該曬的也曬了,沒啥事兒幹,就過來看看地裏的情況。

8月2日,王貴莊村村民來到地頭查看水勢。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由於排水的設備緊張,還沒有來得及排這裏的水。就在2日上午,安陽縣農業農村局幹部告訴記者,全縣受災農田已經抽排水24萬多畝,但還有六七萬畝等待排水。

還沒排水的,可能來不及補種了,張放告訴記者,靠自然晾幹,一個月也未必夠,可能會影響下一茬的冬小麥播種。即便當下立刻開始排水,也得好幾天才能排完,還要晾曬,等到機器能下地,又是好幾天,然後翻地、消毒,肯定來不及補種了。

“這一茬肯定沒戲了,”張放說。和葛風兒、葛文秀等一樣,這些60多歲的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幾乎為零,不論是建築工地,還是其他任何行業,都不願意雇傭超過60歲的老人,除了每個月100多塊的農村養老金,地裏的莊稼就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活來源。務農大半生的他們,也更習慣村裏的生活。尤其是這兩年,糧食價格不錯,他們的收入足以滿足自己的生活。

張放算了一筆賬,他家裏11畝地,一年兩季,種冬小麥和玉米,冬小麥能產1萬斤左右,玉米能產1.3萬斤左右。全部機械化種植,他們幾乎不需要下地幹活,全程雇傭農機,站在地邊,就能獲得1萬-2萬元收入,收成好的話,可能會超過2萬元。但現在,多一半消失在水裏了。消失的是糧食,是他們半年來的生計。

受損的不止是糧食

楊誌順的損失更大,除了自家的地之外,幾年前,他還租了村裏其他人的幾十畝地,總共55畝,同樣一年兩季,上一季的小麥收入,用於支付全年的地租、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下一季的玉米,則是他的年純收入,每年有五六萬元。

8月2日,西楊莊村,楊誌順的玉米地還被水泡著。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65歲的楊誌順,在花甲之年重新租地種田,和家裏在縣城買房有關。兒子在縣城上班,孫子在縣城上學,讓楊誌順需要在縣城買房。但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每個月的月供,是一筆沈重的負擔,幸好,這幾年糧價都不錯,讓楊誌順得以順利還貸。

按照計劃,再有三五年,他就能還清縣城房子的貸款,但突如其來的暴雨和洪水,讓他的還款計劃再一次後延。

張放也在還債,妻子幾年前做手術,他借了親戚幾萬元,此後還要負擔長期的療養費用,以他和妻子種田的收入,幾乎不可能一次性還清,只能一點點慢慢還。只是,今年不太可能還錢了。

不止是村民們承受著巨大的損失,作為糧食主產區,整個受災區大大小小的區域,都在為這一次的暴雨和洪水造成的災難付出代價。

在安陽縣瓦店鄉,數萬畝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在暴雨中受損嚴重。瓦店鄉東路村村書記李科告訴記者,他們村1400畝耕地,受災1200畝,近800畝絕產。這些地,都在高標準農田區域中,按照往年的收成計算,一畝地每年的收入在2000多元,最高的可以達到3000元。

8月2日,瓦店鄉杜莊村受損的高標準農田。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一位當地農業部門的幹部告訴記者,就在今年年初,當地啟動了一項高標準農田的提升工程,投入3000多萬元,提升農田間道路、建設機井、水泵、管道等灌溉設備。在這一次暴雨中,有的道路被衝毀、有的機井受損,這些損失,還遠沒有統計完成。

村民的自救與他救

8月3日,安陽縣汪流村外,洪河兩岸的農田涇渭分明,一側的農田中已經基本沒水,另一側則波光粼粼,讓人很容易將這裏當成湖泊或者水庫。

兩臺龍吸水停在河堤上,把農田裏的水抽到河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抽幹這片水域,可能需要兩三天甚至更長。

8月2日,汪流村河堤上的兩臺龍吸水在抽農田裏的水。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從汪流村到王貴莊村,直線距離只有五六公裏,但救援的抽水車不足,想要快速抽幹剩余數萬畝的農田積水並不容易。

和安陽一橋之隔的湯陰縣,也同樣陷於救援力量不足的困境。在距離西楊莊不遠的一處村莊中,一臺抽水車正在村裏抽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前首先要抽的,是村莊中的積水,保證村民能夠及時回村安居。

記者看到,村裏的排水已經到了尾聲,最後的抽水點,是村裏的一個大坑,村民告訴記者,這裏原本是一處空地,計劃要蓋的建築一直沒建,慢慢成了一個坑,大水來的時候灌滿了,最深的地方有2米。大坑邊上的一堵院墻上,積水留下的痕跡超過一人高,這樣的痕跡,在村裏很多院墻上都有。

下午3點多,水泵停下,抽水的工人準備撤離,幾個村民請求工人們再抽一段時間,村裏其他地方還有積水。工人們查看之後,告訴村民,剩余的積水不多,村民們可以自己抽水,救援的抽水車要去下一個地方了,而且,抽水車自身攜帶的管道不夠長,不可能達到村裏的每一個角落。

楊誌順所在的西楊莊村,也有村民在自動排水。就在村口的一戶人家,記者看到,一根胳膊粗的塑料管道,從院子裏伸出來,不斷地把水排到街上,然後又流入地裏。

“現在還顧不上地裏,只能先顧家裏,”楊誌順告訴記者,有些地勢高的院子,排水比較快,地勢低的比較麻煩,屋裏還是濕的。至於地裏的水,靠個人幾乎沒辦法排,要大型的抽水機,抽到河裏,否則沒有地方排,“我們這裏本來就是最低的地方,別處的水都往我們這裏流,我們只能排到河裏。”

最難的是小農戶

“損失太重了。”8月3日,位於東路村的高標準農田中,一位來自中國農科院的專家說。

這是他們到安陽的第5天,自暴雨停止後,農業救災和減災工作就開始了,在河南的農業專家們最先下田,其他地方的專家團隊在此後的幾天陸續到達。

8月2日,安陽縣高莊鎮東正寺村,暴雨過後玉米枯死,農業專家在田間查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王芊是7月31日到安陽市的,幾天中,他跑遍了安陽市下轄的幾個縣的重災區,包括安陽縣、湯陰縣等,東路村已經是第二次來。

王芊告訴記者,暴雨和洪水造成的損失非常大,有些幾乎無法挽救,尤其是絕收的區域中,水還沒有排完,補種改種的工作非常困難。“現在還沒排完水的地方,補種很難,當前最重要的,是為冬小麥播種做準備,爭取不會對冬小麥造成影響”。

對已經排完水的地方,專家團隊們制定了許多套不同的減災措施,包括晾曬土地後的深耕、消毒、防疫,也包括適合改種補種的品種等。這些方法和措施,被當地農業部門印刷成一張張農業技術“明白紙”,發放給災區村民。

“其實技術和方法不難,最難的是做農民的工作,尤其是小農戶,”一位當地的農業專家告訴記者,種糧大戶有補種的意願,有條件的情況下,容易做工作,但小農戶比較麻煩,每家就幾畝十幾畝地,缺乏補種的動力,不知道市場行情,也不願意改種陌生的作物,去賭一個未知的結果。

專家團隊建議排水早的地方,可以補種生長期短的作物,如大豆、綠豆,也可以種快熟的蔬菜,如白菜、蘿蔔。

但對習慣了機械化種植的小農戶來說,種這些陌生的作物,大部分要依靠人力,他們既缺乏技術,也缺乏勞動力,更缺乏對市場的了解,“這麼多地方都種菜,到時候去哪兒賣呢?”一位村民對記者說。

這些困難,不僅是農戶的,也同樣是支援的專家和當地農業部門的,記者了解到,支援的專家團隊,承諾提供整個補種作物生長期間的技術支持,也包括冬小麥種植期間的技術支持,當地農業部門也在組織力量,幫助村民災後補種,但對於收益的多少,他們也同樣無法預測。

補種不止是減災

相對於小農戶,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的經營主體,積極性顯然更高。

東路村書記李科告訴記者,東路村的1400畝地,在今年年初就開始了預流轉,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將土地從村民手裏流轉到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耕種,以此提高規模化、機械化的程度。到今年10月,種植冬小麥的時候,正式開始由村集體耕種。也就是說,受災的玉米,是村民自己種的最後一茬。

盡管是預流轉,但也給統一救災減災提供了方便。東路村在8月1日就結束了排水,原本計劃晾曬幾天後,就開始耕地補種,但隨後又一波強降水,延遲了補種的時間。

8月10日下午2點,東路村書記李科來到地裏,查看晾曬的情況。地已經幹了,機器可以下地了。這是補種的最後時機,距離冬小麥播種只有2個月的時間了,再晚,就沒有補種的機會了。

很快,幾臺分工不同的農機開始在地裏作業,收割機將枯死或半枯的玉米砍斷收走,耕地機進行深翻,隨後有無人機噴灑特別調配的消毒液,最後,播種機種下綠豆、大豆、玉米等。而村民們,則在田間道路上噴灑84消毒液,盡可能減少病毒滋生的可能。

8月10日,東路村地裏的播種機正在種植綠豆和大豆。受訪者供圖

李科告訴記者,所有補種的機械、種子、化肥、消殺藥品,都是政府無償提供,收益全部歸農戶自有。

事實上,補種的作物未必能成熟,但仍可以獲得收益,比如玉米可以賣鮮食玉米,或者做青儲飼料,大豆可以賣毛豆。更重要的是,在收入之外,補種也是災後恢復信心的措施之一。河南農業農村廳8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天,全省已改種玉米、豆類、蔬菜等農作物20.84萬畝,占全省目前可改種絕收地塊的23.2%。

更多沒有條件改種、補種的地方,則在為冬小麥播種做準備。8月10日,楊誌順告訴記者,他的地裏,已經開始抽水排水,幾天之內就能排完,盡管之後還要進行清淤、翻地、消毒等,已經沒有機會補種,但至少,不會影響冬小麥播種了,下一次的收獲,依舊可以期待。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