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見吃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如果公元399年就有報紙等媒體,那麼頭版頭條的重要消息無非以下幾點:在西部自立為王的前秦大將呂光病逝、南方沿海爆發了孫恩-盧循起義、北方的鮮卑首領拓跋珪開始稱帝......至於已經64歲的法顯和尚,還在默默無聞的籌備旅行計劃。

今天,法顯的知名度依然無法位列一線。諸如玄奘、馬可波羅和哥倫布這樣的古代大牌旅行家,才是吸走流量的最強IP。甚至不如只能屈居二線的伊本白圖泰與麥哲倫。但由他留下的《佛國記》,卻是無可替代的古印度文化剪影。

從關中到塔裏木盆地

法顯出行時的亞洲局勢

法顯本人出生在山西的武陽,早年便見證了後趙、冉魏、前燕和前秦勢力的相互取代。尤其是在前秦創造的短暫的霸業後,飽受饑寒之苦的法顯得到一段相對安穩的求學時光。但在學習佛學經典的過程中,他發現經文翻譯有很多嚴重錯誤。而且殘漏部分明顯,使用起來非常麻煩。在經歷大半生的光陰蹉跎後,年過六旬的他才最終下決心到西天取得真經。然後回來傳道弘法,讓其他僧侶免遭困惑的煩惱。

從關中的長安出發後,法顯和同伴穿過河西鮮卑人建立的西秦與南涼,又得到了北涼王段業和敦煌太守李暠的資助。經過這些在河西地區的準備,一行人將熟悉的世界拋之腦後,頭也不回的紮進了白龍堆沙漠。

白龍堆沙漠是阻擋法顯的首個地理要素

惡劣的沙漠環境,讓法顯只能看到一片死寂。由於上無飛鳥而下無走獸,所能參考的坐標,僅僅是頭頂的日光和地上的累累白骨。在這樣的地方前行,非常考驗人的耐力和心理素質。他就把令人窒息的熱浪風沙,當做是惡鬼纏身撲面。於是,艱苦的環境反而激發了僧人鬥誌,支撐小隊繼續向心目中的聖地邁進。

經過17個日夜,他們來到了白龍堆以西第的首個綠洲城市--鄯善。那裏也是漢朝時的樓蘭故土。居民最早是原始的地中海-阿富汗型印歐人。在北印度的貴霜帝國崩潰後,又多了一群帶著犍陀羅語的流亡貴族。因此會看起來兼具東西方特色。普通人的服飾已大體漢化,僅僅是在衣料上以毛織物或者麻為主。但羅布大澤附近的土地貧瘠,十分嚴重的鹽堿化讓產出很少。雖然支撐了燦爛文化,但反復爭奪也為這裏的原住民制造著巨大苦難。就在法顯抵達之前,這個小國還被前涼西征與前秦進攻龜茲所牽連。

法顯時代的西域商路 與後世幾乎沒有變化

在休整15天後,小分隊來到了有著濃厚印度文化氛圍的焉耆國。本地居民也是典型的印歐人,國號來自於梵語的阿耆尼,也就是印度教中的火神。但同樣盛行從印度傳來的小乘佛教,並印度的婆羅米字母作為書寫系統。雖然國庫儲備不充足,但是這裏的居民能騎擅射,所以經常仗著勇力劫掠過往商旅的財富。法顯等人在這個崇尚武力的國家遇到冷遇,無法和本地僧人一樣享受佛堂的接待。好在他們遇到了呂光遠征龜茲時留下的駐外機構--符號行堂,從而獲得了食宿和旅行用品。

由於旅途的艱辛,已經有同伴提前退出,法顯則堅持來到下一個西域大國於闐。這個古老的塞人城邦,同樣是東西混血頻繁的據點。雖然依然講伊朗語分支,但與很早西遷的內地軍民結合。當地的尉遲氏君王,也使用波斯氏的萬王之王頭銜,在南疆作威作福。最後兼並了附近的4個小城邦,發展為有8萬人口和3萬戰兵的區域小強。

深受印度風格影響的於闐國王畫像

在本地肥沃的土地和和田河的哺育下,於闐可謂是國泰民安,以至於可以奉養數萬僧人。又因為絲路上的商人往來眾多,所以寺廟也扮演著當鋪、銀行、旅店和招待會所等作用。成熟的寺廟經濟讓僧人有財力傳播自己的信仰,並接待來自東土的同道。當地人對大乘和小乘佛法一視同仁,所以法顯得到了不錯的待遇。

當時正值佛誕節,法顯發現於闐王有一尊可以移動的聖象車。上面的佛像披掛絲綢帷幔,並用佛教七寶裝飾,還有2個金銀鑄造的菩薩陪護在左右。在佛像即將進城時,宮女們會從城門上撒下花瓣。王族大臣也會換上新衣,赤腳持花朝拜大佛。這種極具西方古典文明特色的崇拜儀式,無疑讓法顯印象深刻。

於闐本地的文化技術 基本以印度風格為基準

更重要的,僧侶僅僅抵達於闐就已經見到眾多聞所未聞的經書抄本。這些內容就足以讓他們學習消化很長時間。但法顯認為,只有越過了蔥嶺才能接觸到真正的佛法,而不是在西域世界滿足於二手貨。

此後,他們先後拜訪了子合國、竭叉國等地的佛寺,並得到了喜歡佛學的君王接見。由於塔裏木諸國此時基本上被整合為龜茲、焉耆、疏勒、於闐、鄯善這5大邦國,所以過關等問題就相對簡化。加上中原帝國的長期經營,所以法顯提到除長相和語言外,大部分普通居民的服飾都和漢人有相近之處。

西域的西南部在當時較多受中原影響

貫穿中亞

瓦罕走廊是阻擋法顯的第二個地理要素

一旦過了蔥嶺,法顯將看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經過後來十分著名的瓦罕走廊時,他就將寒風和冰川稱為毒龍。四季寒冷的氣候條件,也是法顯所從未所經歷的體驗。如果沒有趕上合適的時間翻山,就容易被大風卷走。石梯大都位於山間,下面就是萬丈懸崖。只要行者往下探望,就會失去邁出第二步的勇氣。所以,當地只有被稱為雪山人的塞種後裔在分散地居住。

但法顯還是沒有退縮,在強大信仰的支撐下繼續前進。漫漫長夜中,瑟瑟發抖的僧侶們都圍著火堆,分享各自知曉的佛教經典故事。當然也有漢明帝夢見西天金人的因緣際會,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期待尚未謀面的西方極樂。

法顯和同伴隨後進入今天的阿富汗

此後,法顯特意提到北天竺有一個小小的陀歷國,就位於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達歷爾地區。這裏留下用木頭雕刻惟妙惟肖的佛像。在希臘化藝術的影響下,這些早期佛陀造像都是以希臘神祗為原型,其靈感可追述至古典時代的太陽神阿波羅。

在古典晚期與中世紀前期,整個中亞東部也依舊是古典希臘藝術的保留地。即便是月氏出生的貴霜後裔,也大體遵從這些文化遺存。他們也是佛教東傳的主要輸出來源。

瓦罕走廊以西至今仍有不少佛教遺跡

接下來,法顯來抵達斯瓦特河邊的烏萇國。在這裏,他第一次見識到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婆羅門胡人是當地的統治者,而且精通天文歷法和占蔔之術。如果遇到了無法裁決的案件,他們就讓人服用草藥,將先發狂的人定罪。當事人幾乎毫無怨言,也絕不反對結果。但這裏的國君也不濫用死刑,最嚴厲的懲戒不過是流放。就和其他古印度國家類似,這裏的印度教僧侶待遇極好。甚至有專門認路的驢子能將糧食馱到山中寺廟,服務這些不食人間煙火、不沾俗世的婆羅門使用。

在貴霜帝國的昔日重鎮佛樓沙,玄奘目睹了當年帝國修建的宏偉寺院和莊嚴佛塔。雖然當年的帝都迦畢試已經萎縮成地區小邦,但這些佛寺裏依舊有當年的佛缽。無論貧富,來客都會用谷物或者鮮花將它填滿。當年強國的灰飛煙滅,也令法顯感慨世事的多變和人間無常。

當年的迦畢試 就是今日的巴格拉姆

在這裏完成夏坐後,法顯又訪問了附近的幾個小王國。比如屍毗王割肉餵鴿子的宿阿多國。隨後在遍布古跡的犍陀羅國,徜徉在帶有希臘風格的佛教建築中間。同時聽當地人介紹佛陀將眼睛布施給他人的傳說,順便收集最接近原版的神話傳說。以便翻譯成漢語,成為他日後收徒傳教的好素材。在翻越賈拉拉巴德和白沙瓦以西的雪山時,法顯目睹了一名同伴在他懷裏口吐白沫後犧牲。所幸在位於旁遮普的毗荼國,在當地土邦王侯在得知他們來自遙遠的秦地後,十分贊揚他們的求法的精神。於是對僧團慷慨解囊,支持他們繼續求學。

歷經了眾多犧牲,也目睹了各種聖物,法顯已經有充足的的資本返回東土炫耀了。僅憑現在的成就,就足以得到那些篤信佛法的王侯的支持。但還是有感於北天竺的僧眾主要靠口授佛法,沒有可以憑信的文書作為證據。於是決定絕不背棄自己的初心,繼續南下探尋。

開博爾山口以南的旁遮普 也是全世界佛像的起源地

天竺求學

在天竺腹地 法顯感受到笈多時代的佛學熱情

接下來,法顯將跟隨著先賢的足跡,進入中天竺列國遊歷。他得以近距離觀察當地社會,發現恒河流域的氣候更加溫暖濕潤。這裏的王侯也不用重刑,最重的叛逆罪僅僅是斷右手,遠勝秦制帝國的編戶齊民待遇。

當地僧人還可以接受民間或王侯贈地,所以形成了幾乎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法顯甚至提到,本地人不吃蔥和蒜,國人也幾乎不殺生。但全部社會成員都鄙視那些最低級的旃陀羅,幾乎將他們視為瘟神,避免和他們發生包括影子交錯在內的接觸。

法顯抵達天竺時 當地正處於笈多王朝的上升期

這裏的僧人也熱情款待法顯,遞來衣缽、塗抹腳油,還奉上酥油果茶。最後根據法顯的輩分為他安排僧房。在印度人的介紹下,法顯先後參觀了華氏城、藍毗尼、鹿野苑等佛教創立初期的聖地朝聖。在摩揭陀國的巴連佛城,法顯看到這裏的居士、僧人會開設醫藥店,救治那些病苦之人。殘跡和疾病患者都會得到照顧。

最後,法顯選擇在華氏城潛心學習梵語,並抄寫足夠多的貝葉經書。數年之間,他到各地拜訪精舍,與同行們坐而論道。特別註意采擷各地的民俗和宗教傳說,為復原中古時代的印度文化傳統提供重要材料。由於年事已高,也希望能夠將比較正宗的佛法帶回中土,法顯在70歲時踏上了回程旅途。這次,他選擇從恒河下遊的孟加拉灣出發,坐印度海船返回故土。

今日華氏城的佛教寺廟遺址

漂泊海上

法顯在回國時 選擇走海上路線

借助一年一度的冬季西南風,搭載法顯的船只開始南下航行。他也攜帶著多年整理出的心血文書,抵達了宗教興盛的獅子國--斯裏蘭卡。在這裏,法顯又用2年時間整合好了漢地沒有的佛教經書,再乘坐著1艘帶有200人的印度樣式的大帆船出海。

不幸的是,半途遇到了大風。商人為減輕船只載重,險些要丟掉法顯的佛像和佛經。但在法顯一遍遍向觀世音和死去同伴們的祈禱中,船只九死一生地飄到了附近島上。後來,這艘船還被很多不懷好意的海盜盯上,令一大群人膽戰心驚。

印度大船是法顯唯一的海上依靠

在蘇門答臘島上的耶婆提國,法顯換乘1艘前往廣州的商船。但是又在風浪中被印度教徒視為不詳,險些再次被拋入大海。這時一位同行的漢地商賈、也是資助過法顯的友人恐嚇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於殘害漢地人士,他就會告發船主的殺人行徑。這才幫法顯逃過劫難。

最後還是因為風暴,這艘商船沒有能在廣州靠岸。而是一路被吹到山東半島的嶗山,那裏也是東晉帝國的北部控制區。雖然不知道身在何處,但在看到熟悉的灰野菜後,法顯明白自己已經回到了東亞海岸線。

法顯的上岸地點 就位於今天的青島嶗山

很快,法顯的故事在當地引發轟動,他本人也受到太守的接待。起初,作為北方人的法顯因思鄉心切,還是希望回到長安。但由於劉裕北伐造成南北關系緊張,讓行程被迫一拖再拖。當時的得道高僧也同時受到南北雙方敬重,所以法顯決定在東晉境內安頓下來,完成自己的翻譯和授徒事業。

在14-15年的遊歷生涯中,法顯先後跨越了多個文化區域。包括保留中原文化的河西地方政權、印歐系的西域城邦聯盟、北天竺的貴霜帝國後裔,以及中南印度的傳統列國。最後還經過海盜眾多的南洋,回到剛剛被東晉反攻的北方地界。這一傳奇環遊的背後,是求法人的精神支柱和更加樸素的思鄉之情,促使著他走完了異常艱辛的全程。

晚年的法顯 將大部分成果轉化為書面材料

在後世人研究的國際交通史上,法顯的《佛國記》能提供西域和半個印度的一手翔實材料。此外,之前的胡漢僧人僅僅是懂得對方語言,而不能像他那樣進行系統翻譯。所以,法顯很好的將最完整佛法帶入東土,促進了宗教、哲學等多個領域的技術發展。這不僅惠及其所在的南北朝亂世,也為日後的隋唐帝國提供了繁榮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