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見新雨帽雨衣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一個鬥笠的價格5塊錢,平均一天編4個,一天的收入20塊錢。這樣費時費力又賺不了錢的活如今已經很少人會做了。但是,在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卻有這樣一位老人,她叫易泉榮。從12歲開始,她就學習編鬥笠,至今59年。是什麼原因讓老人堅持近60年癡心不改、樂此不疲呢?近日,筆者來到臨川區茅排鄉,探訪老人的這份執著。

“易奶奶編鬥笠主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紅軍的一份感情,一份懷念。”村民們聽說來采訪易泉榮都紛紛圍了過來,對易泉榮每天編鬥笠的的行為和精神大加贊賞。村民張學武更是一語道出老人堅持下來的緣由。他說,易泉榮編的鬥笠和一般的鬥笠不同,它有一個響亮而又有意義的名字——紅軍鬥笠。

易泉榮今年73歲,說起紅軍鬥笠的來歷,老人異常興奮。1932年,紅軍某部就駐紮在山陂村,準備進攻南城縣城。在山陂村期間,紅軍和村民們相處的非常和諧,部隊官兵優良的作風和待群眾如親人的行為讓村民非常感動,村民都非常熱愛這支部隊。當年,一名負傷的紅軍司務長被山陂村的鄉親們用擔架擡到村裏養傷,但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鄉親們將他葬在村外山坡上,立了一塊石碑。“我的父母告訴我,紅軍浴血奮戰都是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他們。”易泉榮說,她從小就牢記父母的教導,始終不忘紅軍對老百姓的恩情。

紅軍當年非常艱苦,經常缺衣少穿。為了支援紅軍,易泉榮的父母和村民都盡力為紅軍提供各種補給。“我爸爸是一名老篾匠,他利用自己的手藝,專門為紅軍編鬥笠。”易泉榮說,不僅如此,父親還教母親和其他村民一起編鬥笠、編草鞋等送給紅軍穿。紅軍走後,村裏就一直保持著編紅軍鬥笠的傳統。

在山陂村長大,易泉榮從小就看到很多村民編鬥笠,對鬥笠有種特殊的感情。特別是看到鬥笠正前方的五角星時,她感到由衷的熱愛。“聽著老人們講述紅軍故事,看著他們編鬥笠,我對紅軍的感情就更加深厚了。”易泉榮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從12歲開始就纏著父親教她編鬥笠。但是,父親開始卻沒有答應她,認為女孩子學習編鬥笠不好,篾匠一般都是男性。後來,在易泉榮的多次請求下,父親終於答應了女兒。易泉榮心靈手巧,學東西特別快,幾年時間內,她就學會了編鬥笠的全部技術,編出來的鬥笠質量一點也不亞於老藝人。一把蔑刀好像長在手上,毫米薄的竹絲不用看,信手就能均勻地一劈為二。看著女兒編的鬥笠,做了一輩子篾匠的父親也是贊不絕口。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編紅軍鬥笠能夠補貼家用,是村裏的一項好產業。那個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制鬥笠。由於大家編的鬥笠質量較好,而且還有特殊的五角星,在市場上銷量還是不錯的。在臨川、南城、宜黃等周邊縣區常常是供不應求。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鬥笠的作用逐漸被雨衣、雨帽所代替,鬥笠的市場需求量大量減少。不僅如此,價格也沒有得到提升。即使在現在,一個鬥笠才5塊錢,一天下來才賺20塊錢。賺不到錢,又消耗時間,村裏編鬥笠的逐年減少。如今,這個1300多人的山村只有極少數的人在編鬥笠,易泉榮是編紅軍鬥笠時間最長,堅持最久的一個。

“鬥笠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現在只有裝飾和紀念的作用。”易泉榮一邊編著鬥笠,一邊對記者說道。普通老百姓出門已經很少會戴鬥笠,鬥笠在周邊已經很難銷出去,只有銷往井岡山等革命老區,供遊客選用。如果要算經濟賬,沒有誰會願意幹下去,可易泉榮卻沒有這麼想。她認為,鬥笠有價情無價。雖然編鬥笠賺不到什麼錢,但是這包含著對紅軍一種深厚的感情。編鬥笠,就是為了紀念紅軍,記住紅軍的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

在采訪結束時,易泉榮說,只要她還能夠編,她會一直編下去,讓紅軍精神一直傳下去。(章晉輝攝影)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