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龍在黃河裏戲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人民網成都2月20日電 春風傳喜訊,歡騰的鑼鼓敲起來;喜雨潤瀘川,吉祥的彩龍舞起來。2月19日,瀘縣2019年龍舞暨民間民俗鬧元宵活動舉行,匯聚了全縣龍舞藝術和民俗民間藝術的精英的20支鎮(街)龍舞同臺競技,一展“千年瀘縣”和“中國龍文化之鄉”的風采。

各具特色 20支代表隊同臺競技

來自“彩龍故裏,莊園之鄉”方洞鎮雨壇學校童子龍拉開了龍舞暨民間民俗鬧元宵活動表演的序幕。聽,現場鼓樂聲聲,這是歡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喜悅鼓點,是邁向美好明天進軍的旋律。聽,現場群龍狂舞,那是喜迎建國七十周年的激情與豪邁,是與時俱進、奮發向上的色彩。

七妹下凡、天女散花、八仙過海、龍門鬧春、滿堂賀喜、雙龍吐花……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潮河鐵水花龍不甘示弱,龍舞蓮花、龍出宮、龍脫衣、掛腰舞龍、龍翻身、大內圓、跳龍珠、C字舞龍、螺旋舞龍、直躺快舞龍、連環跳龍等精彩龍舞套路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太伏功夫龍以武術為功底,模仿龍的升騰、盤旋等動作,慢舞時雍容大度,優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動人心魄。一起一伏、一曲一伸都傳達著神龍的無窮意趣、雄渾氣勢和神韻風采。

玉蟾街道彩龍龍顏飽滿、氣勢恢宏,“龍出洞”“流星趕月”“滾黃沙”“拜四方”等動作,精彩紛呈,振奮人心,體現了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

毗盧鎮彩龍源於唐朝,盛於明清,傳承至今,深受各界人士喜愛,表現形式以雙龍互戲為主,兩條巨龍遊騰而上,直奔雲霄,肩並肩,氣勢如虹,那相互逗趣的巨龍,互不服輸,又相互促進,在競爭中前進,在合作中成長。

雲龍騰飛龍在龍珠引領下,做出K式、掛腰、躺地、上肩、打滾等各種高難度舞龍動作,表現神龍呼風喚雨,逐珠戲水,上天下海的情境,龍舞舞姿優美,畫面流暢,技藝高超,套路多變,動作靈活自如,張弛有度,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具有強烈的吉祥,喜慶色彩。

巾幗不讓須眉 女子舞龍成亮點

巾幗不讓須眉,牛灘荷花龍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色調,龍身豐滿圓潤、精致美觀、色澤亮麗、鮮艷豐富,它寓意吉祥富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團結和諧。這群娘子軍舞者將力度、幅度、速度和耐力等掌握得恰到好處,在表演過程中塑造出荷花、蝴蝶等多種造型,將龍的神勇剛毅和女人的柔美完美融合,象征吉祥如意的“荷花龍”時而遊弋、時而起伏、時而翻騰、時而穿越、時而盤亙……或動或靜,龍的精氣神韻展露無遺,加上舞者們臉上開心喜悅的笑容伴著神氣的吆喝聲,讓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奔騰爭躍的精神風貌。

來自雲錦鎮的鴛鴦龍一公一母兩條龍時而翻騰戲水,嬉戲打鬧,時而合壁和鳴,接吻親昵,時而又升躍盤旋,抱頭交尾,時而又潛伏擦癢,臥地小憩,等待飛翔。

石橋鎮道林溝板凳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男女攜手共舞,它所演繹的核心是舞龍祈雨與武術強身,藝術感染和情趣相投的和諧統一。板凳龍興於廟會,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源於馬溪場金銀寺廟關帝單刀會上的民間雜耍,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發展過程中,把武術中的板凳功夫和祈雨文化中的舞龍的完美結合。

龍舞與民俗重組 傳承中有創新

舞龍和民俗融合在一起,傳承在創新中發展。是今年龍舞鬧元宵的一大特色。

得勝鎮將省級非遺--得勝花燈和縣級非遺--得勝彩龍聯袂演出,海潮鎮也是將獅舞和龍舞蹈一起融合表演。

“鬧元宵是我們的民俗民間的一種節氣,我們不斷創新融合,把精彩的節目獻給全縣人民。”百和蓮槍龍第五代傳承人楚澤甫說,百和鎮蓮槍龍舞將激情、歡快、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蓮槍舞和龍舞溶為一體,表演精彩,氣勢磅礴,表演精湛,套路新穎,詼諧大氣,震撼心扉,看後讓人如癡如醉,樂在其中。

最有特色的是玄灘鎮的《龍獅獻瑞》,它們分別由省級非遺玄灘獅舞、薅秧歌和市級非遺玄灘乾坤龍舞組成。龍獅融合表演呈現出雄、奇、絕、美的特點,顯示出非凡的藝術魅力,使觀眾在獅舞中得到舒展,在龍舞中得到愉悅。

為了促進全縣龍舞和民俗民間藝術的蓬勃發展,今年的鬧元宵活動進行比賽評獎。經過精彩而激烈的比賽,評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5名和優秀獎8名。

“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文化深厚,整場比賽體現出的傳承、創新、融合最大特色。”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副秘書長、專家、瀘州市非遺專家委員會主任易國璋對今天的比賽進行點評。

《彩龍舞東方》音樂起,鼓樂陣陣,這美妙的鼓聲裏有愛有情,有溫暖的祝福,更有美好的期盼龍舞飛揚,這躍動的舞蹈中有思有感,有不變的激情,更有光榮的夢想。(曾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