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死去母親在做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異地養老模式逐漸被接受,呂偉業和老伴兒在北京工作生活了數十年後,選擇在河北燕郊的一家養老機構安享晚年。圖為呂偉業(左)和老伴兒在健康養護中心散步。 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護理院醫護人員在協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 周 亮攝(人民視覺)

在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東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醫生在為老人進行身體健康檢測。 解 琛攝(人民視覺)

在天津市靜海區大型養老社區康寧津園的居家式老年公寓,配有醫院、護理院、中央廚房、文化娛樂健身中心等設施。圖為老人在康寧津園內練習舞蹈。 新華社記者 李 然攝

居家養老享受自由

■周立上海社會工作者

我奶奶今年90歲了,除了腿腳不太好、走路不是很方便外,日常生活還能自理。

爺爺奶奶生育了三兒一女,我是孫女。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對奶奶感情很深。兩年前,我從國外讀書歸來後,在奶奶家住了近半年。

多年來,家人和奶奶之間有默契,在奶奶生活還能自理的情況下,為她選擇了居家養老模式:

一是家人來去自由。平時,爸爸每周六陪伴奶奶;叔叔每周兩到三次看望奶奶;姑姑、姑父和奶奶住在一個院裏,每天送三餐以及牛奶、水果。如果住養老院,特別是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家人探訪有時連院門都不能進,就會有許多不便。

二是老人進出自由。奶奶有個習慣,天氣好時,每天下午都要去社區公園走走,會會老同事、老鄰居,每次都有說不完的話。好幾次我陪奶奶散步,都會有不少人跟奶奶打招呼,奶奶會很自豪地說:“這是我孫女,剛從國外讀了博士回來。”

三是飲食自由。奶奶有時會想起年輕時吃過的東西,比如大餅、油條、麻花等。只要她有念想,我們隨時買給她吃。根據奶奶的需求,姑姑和姑父及時調整一日三餐的葷素搭配,做到營養可口。尤其是用餐時間可自己掌控,下午和晚間還可以加點水果、糕點。

四是起居自由。通常講,老人早睡早起身體好。奶奶卻不這麼認為,她還是喜歡順其自然。平時,她睡到自然醒,時間還早的話,她會躺著養神。午飯後,她會在房間裏散步半小時左右,然後躺下休息。晚上,她堅持收看新聞,爸爸陪伴時,還會跟爸爸討論一下國內外大事。遇到愛看的越劇或者電視連續劇,也會像年輕人一樣追劇。

五是電話自由。奶奶有好多親戚、同事、老鄰居,年齡大了,腿腳不便,電話成為她最好的交往方式。每次看奶奶打電話,都有講不完的話,喜氣洋洋的。我們覺得,老人居家養老優點多,一旦生活不能自理了,下一輩年紀也大了,再去養老機構也不遲。

微宇整理

金窩銀窩不如“土窩”

■杜碧順陜西西安退休幹部

我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村婦女,今年92歲了,身體挺硬朗。前些年老父親辭世後,母親仍繼續生活在農村老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母親性格開朗、樂觀,是個閑不住的人。每早天剛亮,她就起床,把房前屋後打掃得幹幹凈凈,是街坊鄰裏開門最早的一戶。

去年初,我母親在家做飯時,不慎被燙傷。進城治療後,在我家恢復了半年多。我和愛人商量,借機讓她搬到城裏。但母親身體痊愈後,堅持要回老家,再怎麼挽留都攔不住。她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城裏再好,我也待不慣。”

母親愁眉不展,兒女只好放棄自己的想法,把她送回了老家。我知道,那裏有她的鄉親和熟人,可以聊天嘮家常。平時,她喜歡和鄰居大娘們聚聚,玩玩紙牌、看看電視、聽聽秦腔、做做針線、補補衣服;後院小菜園裏,種著南瓜、辣子、韭菜,母親自己施肥、除草、澆水,每到豐收季果實累累,她還叮囑我多帶些回城裏……

我大哥在農村生活,見了我說:“不讓咱媽幹活,她就是不聽。”我笑了笑:“只要老娘高興,就隨她意吧。”我哥倆商量,母親的日常生活由大哥操心照看,生活費用等主要由我承擔。每逢周末,我和愛人帶上孩子們,盡量回家探望一次,有時也小住幾天,幫母親收拾下小菜園、翻翻地。每年母親過生日,我們請來至親,為她賀壽、祝福,傳承家風。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母親年過九旬、身體健康,是兒女最大的福分。其實,我和愛人也已過了耳順之齡,自身的養老,也提上日程。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我們也選擇居家養老,既能盡孝盡責、照顧老娘,也能協助兒女、撫育孫輩。能發揮些余熱,我倆很開心。當然我們也期待今後有機會旅居養老,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畢竟人生雖已過大半,還是期待更多精彩呀。

本報記者高炳整理

人到老年自有空間

■梁嘉琪四川樂山金融投資人

“快來吧,今晚做羊肉湯。”接到電話,我趕忙出發,前往媽媽的新家。

5年前,年近六十的媽媽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居家養老生活,不過並非在我們家。19歲那年,我爸爸去世,媽媽一人把家撐了起來。後來我獨身前往廣東打拼,盡管事業逐漸有了起色,但每想到留守樂山的媽媽依舊孤獨,總不免心中擔憂。

在一次同學會上,媽媽遇到了自己初中時的老師,這位叔叔的老伴也已離世。少年時的傾慕加上老年時的懷舊,媽媽與叔叔成了好朋友。相處一段時間後,二老組建了新的家庭。

媽媽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年輕時的我從未考慮過,現在有了答案。叔叔愛彈琴,媽媽愛唱歌,樓道裏總是回響著他們歡快的樂聲;陽光好的時候,他們會在小區裏跟朋友們喝茶聊天,或者索性湊一桌麻將,一直戰到天黑。趕上工作閑暇,我時常帶著二老外出旅遊,不僅把四川周圍的好去處轉了個遍,還去過海南、雲南、泰國……操勞大半生後,媽媽終於體會到了安穩、愜意的感覺。

事實上,並非所有子女都能接受老人在晚年重組家庭。媽媽決定搬出去時,我年幼的兒子一直哭鬧:“我不要外婆離開我!”我對兒子說:“外婆已經為我們付出了一輩子,我們應該尊重她的選擇。”叔叔那邊也有一對兒女,想必也經歷過好一番思想鬥爭。如今逢年過節,兩邊的家人聚在一起和和美美,這無疑是對老人的理解與尊重結出的善果。

作為子女,我們應當讓老人“放下心”“放開心”地走進養老生活。“放下心”是我們自己事業順利、小家幸福,自己的生活富足安定,既能為養老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也讓老人不再為我們擔憂;“放開心”則是充分尊重老人對養老方式的選擇,像他們當年支持我們的夢想一樣。

近幾年康養、旅居養老流行起來。我征求媽媽的意見,她說願意嘗試新事物,但有一條原則:給她留一點自己的空間。我想這也是不少老人的心聲。

從我家到媽媽的新家,只隔了幾條街道。我從小到大的記憶裏,媽媽從沒離開過家。人到老年,我們之間第一次有了距離,我覺得這距離剛剛好。

本報記者李凱旋整理

孝道傳承天倫之樂

■陳青松吉林長春公務員

我的父母特別傳統。他們成家之後共同贍養我的祖母,直到她93歲無疾而終。所以他們對於居家養老的選擇是必然的、中意的、堅定的。

居家養老,關乎老人意願。父親在我未成家時和我開玩笑說過:“兒子,我要老了、糊塗了,你可千萬別把我送敬老院去啊!”幾十年耳濡目染,這句玩笑對我而言,如同使命一樣越發刻骨銘心:父母意願務必遵從。

居家養老,關乎孝道傳承。老人千辛萬苦養兒育女,老來換得兒女養而不敬都是天理難容,何況不養?養又不能居家,那也多是物質之養而讓老人匱乏精神之樂,並非傳統孝道。

居家養老,關乎現實狀況。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養老負擔加重是現實狀況,家庭養老功能減弱也是現實狀況,做好居家養老,既能增強家庭養老功能,又能為完善社會養老機制爭取更多時間。

父母居家養老,一晃十余年了。起初10年,父母身體還算康健,各忙各的,父親每天學攝影、練書法、寫文章;母親每天理家務、逛市場、下廚房。我們姐弟把那10年定義為養老的第一階段。現在處於第二階段初期,父母均已年逾七旬,身體相繼出現問題,父親有些小腦萎縮,母親心臟常有不適。父母每天都不分離,早晚一起走步、做操鍛煉身體,一日兩餐控制飲食,其余時間多數居家休息。至於第三階段,便是大部分時間要用來求醫問藥和康復治療。為了父母的生活質量,我們只能祈求它不要過早到來。

我們姐弟4人,養老盡心竭力。確保老人身體狀況平穩最為緊要,定期全面檢、不適隨時檢,小病縣城斷、大病省城看,常用藥物備滿、遵照醫囑增減。至於衣食住行可謂無微不至,換季添上新衣、果蔬配上新米,房中不缺用物、迎送出入電梯。日常陪伴,我們也是有原則的:離得近的下班能到家的到家,離得遠的周末能回家的回家,下班沒能到家的或是周末沒能回家的也都會視頻聊天,年節假日多數時候都會是一大家子人,其樂融融。

天下父母,不想在天倫之樂中居家養老者有幾?若有,那可能只是不想給兒女添麻煩。無論是久病床前,抑或是風燭殘年,縱使粗茶淡飯,我也會讓父母居家養老。

健康起居滋養溫暖

■侯昕廣州醫院會計

我家兩邊的老人目前采取的是居家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是最傳統的養老方式,從某種層面上說,采取這種方式是遵從了習俗。從經濟方面來說,兩家的老人都是退休幹部,不存在需要子女在經濟上供養的問題,他們的退休工資足以維持日常開銷。

可是現代社會養老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養活”,老人們除了身體上需要照料,精神上更需要撫慰。居家養老在這方面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當然,居家養老不是說宅在家裏,盼星盼月盼兒歸,而是充分享受居家的自由,喜歡宅的,就在家裏看看報、上上網。孩子們回來,就一起張羅晚餐,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談天說地,愜意和天倫兼得;喜歡玩的,或走親訪友、或結伴旅遊,享受老友團聚的歡愉。信息社會也提供了方便,每家都有個微信群,雖身不能至卻可親密無間,有了網絡社交平臺,居家也可以不孤獨。

我們夫妻雖然與老人們不在同一個城市,但我們不是獨生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在老人身邊,平常對老人們的健康起居,他們也會多加照看。但也因此添了一份牽掛,給老人們多了一個走出家門的理由。

老人們根據季節去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家住一兩個月。這樣的日子,對於我們這樣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就是節日。每天下班吃著現成可口的晚餐,聽他們講曾經的歲月,講些屬於家庭的、包含著感情的歷史;他們也聽我們講身邊的趣聞,談談小事,聊聊大事,就是幸福的家的味道。

我們也會想方設法給他們派些縫縫補補的小活,讓他們得意的手藝有炫耀的機會。我們發自內心的欣賞和贊美,也是對家庭溫暖的滋養。

我們相信,因為具有這份獨特的精神營養,居家養老仍將是老年生活的首選。

抱團養老踏實幸福

■旁開·本不來新疆克拉瑪依哈克村村民

我今年68歲了,說到養老,一點兒都不發愁!2019年,我拎著包搬進了海棠別院,房裏鍋碗瓢盆齊全,個人不用出一分錢。

海棠別院是由政府投資興建的抱團式養老中心,鎮上60歲以上老年人按照提出申請的順序入住。

在這裏,一個院子可以住5戶老人,都是以前認識的鄰居。不僅能互相串門聊天解悶,有事了還能互相照應。小院周圍還有一片空地,我們幾個老人一起種了些時令蔬菜和花花草草。

平時,我們自己想做飯就做,不想做就去院裏的食堂吃。想看病,鎮上的醫院就在海棠別院大門口,只需要一個電話,醫生就能上門問診。

我的老伴兒去世了,孩子們也都因為工作不在我身邊。自從搬到海棠別院後,生活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我也越來越開心。以前一個人總覺得孤獨,每天數著日子過。現在到好姐妹家串個門,一起修理花草,一天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孩子們看到我的生活狀態後,也放心得很。

說到這裏,你肯定納悶:啥都免費,海棠別院的收入從哪兒來?

和我一樣入住海棠別院的村民,把自家的2畝宅基地20年的使用權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招商引資,在原宅基地上按政府的統一規劃進行改造與新建,建成的民宿對外經營。流轉了宅基地使用權的村民每年還可獲得兩萬元的流轉收入,流轉收入每過5年上浮10%。20年流轉期滿後,宅基地上的所有設施連同宅基地一起無償歸還村民。

如今,我除了有流轉收入,每月還能拿到養老、“四老人員”等各種補貼1000多元,年底還有一些村集體的分紅,我每年的收入大概是五六萬元。

這種抱團養老方式讓我的老年生活更方便更有品質。現在,我不僅不需要孩子們給我養老,反而能時不時地給孫子們零花錢。這種感覺真是踏實又幸福!

阿爾達克李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