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去世的爺爺辦喪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網絡圖片

爺爺去世30余年,孫子卻張羅為其辦壽宴。近日,發生在某地的這則荒誕事令人直呼“刷新三觀”。奇葩操作,是“孝順”還是斂財,一看即明。但別人有請,村民們又不得不來。最後,當地幹部多番勸阻,這場壽宴才草草收場。

其實,這也算不得稀奇事。在一些地方,宴請之風已讓很多人不堪重負,除了婚喪嫁娶等常規事宜,各種“無事酒”名目繁多,升學、搬家、修房,甚至連母豬下崽也要擺宴。酒席多不說,禮金也與日俱增,少則一百,多則上千。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舉債送禮的大有人在,一句“人情大於債、頭頂鍋兒賣”道出了個中苦澀。久而久之,“辦酒”也從自家小事,變成了棘手難題。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出臺了具體政策、鄉規民約,歪風雖有遏制,但頂風辦“無事酒”的仍有不少。

人情不應成負累,道理人人都懂。可奇怪的是,很多人一邊在抱怨,一邊又深陷其中。其間的糾結,除了好面子、愛攀比,還源於算不清的“人情賬”。有村民算過這樣一筆賬,“一年辦一次酒賺,兩年一次保本,三年一次虧了。”正所謂“禮尚往來”,送出去的禮錢總想著收回來,不然就“虧大了”。深陷這種人情消費的循環鏈,想脫身不是易事。可是,酒席年復一年辦下來,推杯換盞間又能體會到多少人情味兒?更重要的是,傳統宴席本是鄉土風情,是維持熟人社會的紐帶。如今卻異化成一門生意,不僅束縛著人們的正常生活,更敗壞著鄉土民風。

“變成法易,變世風難”。精神的成長、文化的發展、風氣的變化,相比物質文明進步而言是一個艱難而又緩慢的過程。因而,移風易俗既需要重視方式方法,也考驗定力耐力。就眼下來看,移風易俗不可能簡單一禁了之,弘揚新風尚,取代舊風俗,才能治標又治本。近年來,許多地方大力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一些席間跑場的吹鼓手轉而加入莊戶劇團,成了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過去一家有喜事,全村忙活,表面風光、內心叫苦;如今,隨禮不坐席,禮金最多50塊,輕松愉快。當移風易俗持續推進,鄉村風氣不斷凈化,人們就能從高企的人情支出中解脫出來,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社會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制度對人產生剛性約束,文化調適人的心靈和精神。”我們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更多鄉村能構建起一個更健康、更文明、更現代的文化環境,讓大家在良風善俗中實現美好生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