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周易解夢大鰱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盛滿易為災,謙衝恒受福。

語出清·張廷玉《雜興》。 自滿的人容易招來災禍,謙虛的人總是享受得福。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語出東漢·李固《遺黃瓊書》。 副:符合。 全句意為:名聲很大,而實際情況很難與其名聲相符合。常用作獲得榮譽後的自謙之詞。

盛喜莫亂許願,盛怒休拒人諫。

在高興的時候,不要對別人亂許願;在生氣的時候,不要拒絕別人的批評意見。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言。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璧》。 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不要隨便答應別人的要求,以免做不到;在很生氣的時候,不要隨便與人說話,以免怒氣傷人。

失敗是成功之母,驕傲乃失敗之先。

從失敗中得到經驗教訓,再接再厲,就可能取得成功;而驕傲自滿則必然招致失敗。

失不系心,得不形色。

語出《三國誌·魏誌·高允傳》。 受到損失,不要老放在心上;獲得利益,也不要喜形於色。

失理應賠禮,得理也讓人。

與人相處有失理之處,應賠禮道歉;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要得理不讓人。

失卻黃金有尋處,失去光陰無處尋。

失去了黃金還可以有辦法再得到;而時間一去不復返,失去了時間卻再也無法追回。

失之不憂,得之不喜。

語出《淮南子·氾論訓》。 失去了不憂愁,得到了也不欣喜若狂。遇事保持一顆平常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語出《後漢書·馮異列傳》。 東隅:指日出處,也用以比喻青少年。桑榆:指日落處,也用以比喻老年。 全句意為:在青壯年時失去的,到老年時把它補回來。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

語出《易經》。 一作: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極小的數量。 全句意為:由於小的失誤,卻造成了極大的錯誤。故凡事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輕心。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後句一作:修行在自身。 修行——學習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個人的努力。這也就是辯證法所說的,事物發展變化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師傅引進門,只是外因,而個人的修行乃是內因。

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

語出明·楊柔勝《玉環記》。 吟詩飲酒以圖今日的歡樂,不要問什麼時候能獲得功名。

詩書是覺世之師,忠孝是立身之本。

語出元·秦簡夫《東堂老》。 詩書是觀察世事的指導,忠孝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詩言誌,歌詠言。

《尚書·堯典》:“詩言誌,歌永言。”(“永”通“詠”) 詩表達人的誌趣,歌吟詠人的心聲。詩歌表達人的思想、願望。

濕柴難燒,慣子難教。

嬌慣的子女難以教育。意在教人千萬不可溺愛子女。

施恩不望報,望報不施恩。

語出明·蘇復之《金印記》。 給予別人恩惠不指望得到回報。如果希圖回報,還不如不要施恩。古人雲:“施恩圖報非君子。”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清·朱用純《朱子家訓》:“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給予別人的恩惠,不要老記在心上;得到別人的恩惠,則要永記不忘。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漢·崔瑗《座右銘》:“施恩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給予別人的恩惠,千萬別老記在心上;接受別人的恩惠,切切不可忘記。

虱多不癢,債多不愁。

身上虱子多了,便感覺不到癢。當欠債少時,還愁沒法歸還;當欠債多時,根本還不起,愁也無用,因此,也就不愁了。比喻事物超過了它的極限,就會走向它的反面,當壓力超過了人的承受能力時,也就會不成為其壓力。

十差九錯,只為慌張。

十有八九的差錯,是由於慌張造成的;為避免差錯,就要做到從容、鎮定、細心。

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以十指有長有短及荷花出水有高有低,來說明世間事物發展的不平衡,世上萬物只有相似的,而沒有絕對相同的。比喻人世間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前半句一作:“十年窗下無人識”。 十年寒窗,苦苦鉆研學問,可能沒有人知曉;一旦獲得成功,便名揚天下。

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

十年前在河流東邊的地方,由於河道改移,十年後卻轉移到了河流的西面。滄海桑田,世事變化無窮。比喻風水輪流轉,世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窮人能變富,富人也能變窮。有道是:“朱門生餓殍,白屋出公卿。”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十年可以使小樹成長起來,而培養一個人才,卻要十倍的功夫。比喻培養人才的不易。

十年蟄伏,一飛衝天。

蟄伏: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借指蟄居。 全句意為:長時間的蟄居默默無聞,突然取得非凡成績,一鳴驚人,令人刮目相看。

識時務者為俊傑,趨吉避兇是君子。

時務: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觀形勢。 全句意為:只有認清形勢的人,才是豪傑。君子總是避免兇險,而去爭取吉祥。

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便者為英豪。

能夠認清客觀形勢而又能掌握機遇的人,方能成為英雄豪傑。

識真方知假,無奸不顯忠。

識別真的方才知道假的,沒有奸詐就顯不出忠良。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拾了芝麻,丟了西瓜。

比喻因小失大,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語出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步入迷途還不太遠,認識到今天做對了而過去錯了。

時光容易過,半點不容人。

時光老人的腳步匆匆而過,容不得人半點偷閑。

時光容易過,歲月莫蹉跎。

時間很快飛逝,千萬不要讓光陰白白地過去。

時光似箭,日月如梭。

時間像射出去的箭,又像織機上的飛梭。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時間好似東流水,只見流去不見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逝去的時間,就如江中的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所以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寶貴,當倍加珍惜。

時間無私,歷史無情。

時間是最大公無私的,對任何人給予的都是一樣多。歷史是無情的法官,誰對誰錯,最終將有公正的評判。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時機來到,風會送你到滕王閣;運氣不好,薦福碑也會被雷擊倒。比喻時機與命運,對於人的重要作用。句中出典有二:一、滕王閣在江西南昌。唐鹹亨二年,州牧在滕王閣舉行宴會,王勃省親路過,因乘船順風趕上了宴會,當場作《滕王閣序》,從此名揚天下。二、相傳宋朝範仲淹鎮守鄱陽時,有一書生向其獻詩,訴說自己貧寒之苦。範仲淹觀其字秀,建議他去臨摹薦福寺顏真卿的碑文,可售得高價。待書生第二天準備去臨摹時,薦福碑卻在頭一天夜裏被雷擊碎。

時來弱草勝春花,運去精金遜頑鐵。

時機到來,小草勝過春花;運氣不佳,黃金還不如生鐵。形容運氣對人的重要。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語出宋·文天祥《正氣歌》。 在國家處於危難之時,忠臣的節操就會表現出來,他們都將名留青史。

時時防火,夜夜防盜。

語出清·金恭溥《朱子家訓說略》。 每日每時,都要註意防止火災、防備盜賊。不可有一刻麻痹大意。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語出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時局危難時,就可以看出臣下的氣節;社會動亂之際,就能識別真正的忠臣良將。

時下稱皮不稱骨,只重衣裳不重人。

這是對以衣帽取人,只看重外表而不重實質的人的憤懣批判。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語出唐·王勃《滕王閣序》。 時機和命運都不好,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許多不幸。

時運未來君且守,困龍也有上天時。

語出明·蘇復之《金印記》。 教人在處於困境時,要能堅守忍耐,總會有機遇、運氣好的時候到來。

石沈海底無從見,浪打浮漚那得圓。

浮漚:水上泡沫。 此句比喻失去的已經不可再得,離散的也難以團圓。

食不甘味,寢不成寐。

語出明·歸有光《上徐閣老書》。 進食沒有滋味,睡覺也睡不好。形容憂慮深重。

食多傷胃,氣大傷懷。

吃多了傷胃,脾氣太大則傷肝。

食盡鳥投林,樹倒猢猻散。

食物沒有了,鳥兒都飛進了樹林。大樹倒了,棲息在樹上的猴子也都散去。比喻因某種利益的不存在,原來所依附的人也都紛紛離去。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語出明·龔延賢《壽世保元》。 飲食最好是吃到半飽,而且要清淡一些;酒只能少喝,多喝則損害健康。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士:古代介於官員和百姓之間的階層,多指有文化的讀書人。刮目:除掉舊眼光。 全句意為:與人短暫的分別之後,就應該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

士可殺,不可辱。

語出宋·侯延慶《退齋筆錄》。 大丈夫寧可被殺,也決不忍受屈辱。

士氣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知識分子的精神不可以侮辱,老百姓的意誌不可以違抗。

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大丈夫在窮困時,就可以看出他的氣節和正義;世道混亂時,才能識別出真正的忠臣。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又《戰國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讀書人,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效力。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美容。

士之立身,忠信為本。

大丈夫立身處世,最根本的:一是要有忠心,二是要講誠信。

世財紅粉歌酒樓,誰為三般事不迷。

語出《金瓶梅》第九十四回。 在錢財、美女、盛宴的誘惑下而不迷失,這是難能可貴的。

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復。

語出宋·蘇軾《和李太白並序》。 世上的事物像下棋一般,不斷地發生變化,而這變化又是不重復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語出唐·白居易。 世上美好的東西往往不牢固,就像天上的彩雲很容易散去,琉璃很容易破碎一般。

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寺占多。

句中對書上的好話、寺占名山似有微詞。但論者以為:書中好話,教人行善;寺在名山,平添秀色。並無不好。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語出唐·高蟾《金陵晚望》。 世上有很多的繪畫高手,然而他們誰能把人的悲傷感情畫出來呢?

世間五福,富壽為先。

語出清·黃周星《人天樂》十。 五福:《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全句意為:在人世間的多種福祉中,富有和長壽是最重要的。

世界由來多缺陷,幼軀焉得免無常。

語出明·湣山大師《醒世詠》。 無常:指人死。 全句意為:世界充滿著矛盾,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人的軀體也免不了最後死亡。

世路風波乃煉心之境,人情冷暖是忍性之場。

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正是修煉自己心境的時候;人際關系中遭遇冷淡,正可以培養自己忍耐的功夫。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對於世上的一切事情,都已看透。因此,能夠擺脫煩惱,無論在那裏,都能悠然自得。

世路由他險,居心任我平。

人世間的道路不論有多麼險惡,但是自己為人做事一定要憑良心。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語出《隱居通義》。 從人情的冷暖、面貌的多變,可以看出世態炎涼。

世人不解結交者,唯重黃金不重人。

語出唐·高適《贈任華》。 世人不懂交友的道理,只知道重錢財,而不知道重視人的品德。

世人漫結交,其後每多悔。

語出清·吳嘉紀《懷羅大》。 世上有些人隨便結交朋友,結果往往後悔不已。

世上沒人騙,牛馬沒人變。

佛教的輪回觀點認為,人在今生做了壞事、犯下罪孽,來世就會變成畜牲。說騙子來世會變成牛馬。這是對騙子憤慨的詛咒。

世上沒有冤枉事,獄中哪有枉死人。

世上冤枉事是存在的,冤假錯案也時有發生,唯政治清明方能予以糾正。

世上豈無千裏馬,人中難得九方歅。

語出宋·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 九方歅(yīn):一作九方臯。春秋時人,善相馬。由於伯樂的推薦,為秦穆公求千裏馬。(見《淮南子·道應訓》) 全句意為:世上怎麼能沒有千裏馬呢!只是我們缺少像九方歅那樣善於識馬的人。

世上錢財倘來物,哪是長貧久富家。

語出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倘(儻)來物:偶然而來、不意而得之物。 全句意為:錢財乃是意外得來的東西。貧窮與富貴都不是永恒不變的。

世上萬般愁苦事,無如死別與生離。

世上有許多令人悲愁、痛苦的事,而最大的愁苦乃是生離死別。

世上無鬼神,百事人做成。

唯物主義者是無神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鬼神,唯有人是世界的主宰。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沒有困難的事,就怕你無心去克服困難;對於有心克服困難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

世事多因忙裏錯,好人半從苦中來。

世上的事情很多都是因為忙亂中出錯。好人多半經過苦難的磨煉。誠如孟子所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對世上的事情都能看得透徹,這裏面充滿著學問。閱歷豐富而通達人情世故,就能做好文章。

世事恍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恍:一作“短”。 世上的事情就好像春天的夢境一般,而人間情為何物?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薄得猶如秋天的行雲變幻莫測。形容值得留戀的美好事物一去不復返,人情淡薄,一切已成追憶。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語出唐·韋應物《答李儋》。 世上的事情變化多端,難以預料,在黯淡的春愁中獨自孤眠。

世事茫茫難自料,清風明月冷看人。

世上的事情紛繁復雜多變,使人茫然難以預料;唯有那自然界中的清風明月,能從一旁冷靜地看著人間的變化。

世事明如鏡,前程暗似漆。

對於世事已了如指掌,而個人的前途一片黑暗。反映了一種悲觀主義情緒。

世事唯拼一個信,人情常帶三分疑。

語出明·湯顯祖《牡丹亭》二十九。 世上最重要的是講誠信,人們在交往中常常互相猜疑。

世事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人的貪欲更危險,有的人正是因為貪欲太盛,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世事有成必有敗,為人有興必有衰。

語出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四回。 世上事有成功也有失敗,不可能事事成功;為人有興旺的時候,也會有衰敗的時候。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世俗的態度總是趨炎附勢。有錢有勢的,就有人熱捧;無錢無勢的,就遭人冷落。

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世上如果沒有艱難的事,怎能在人群中凸顯出英雄豪傑。

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語出《戰國策·楚策四》。 世人有時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福運,有時也會遇到意外的災禍。

世質則官少,世文則吏多。

語出西晉·傅玄《傅子·授職篇》。 世上的風氣質樸,則所需要的官員就少;世上的風氣浮華,則所需要的官吏就多。

是惡當驚,是善休喜。

遇到壞人壞事,應當引起高度警惕;遇到好人好事,也不要忘乎所以。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語出明·湣山大師《醒世詠》。 不必與人一定要爭論出誰是誰非才肯罷休,彼此之間何必要爭強鬥勝。

是非來入耳,不聽自然無。

語出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八十五回。 挑撥是非的話,你不去聽它,自然也就不會有是非。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一作: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人世間總是充滿著是非矛盾,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語天天都會有;你不去理會它,自然就不會受其影響。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語出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人應該有是非觀念,人對是非采取的態度,是做人首要的大問題。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是非只因喜歡亂說、口無遮攔所致;煩惱都因爭強好勝、想要出人頭地引起。

是非只為閑撩撥,煩惱皆因不老成。

老成:閱歷豐富而練達世事。 全句意為:是非乃是那些閑來無事,亂講亂說者造成的;而煩惱都是因為缺乏經驗,少有鍛煉之故。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

語出宋·歐陽修《讀書詩》。 是與非這一對矛盾,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何取舍,在勇於決斷。

是非自有公論,曲直終有人識。

誰是誰非,自然會有公眾正確的評論;對與錯,終究會有人知曉。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語出清·郭水亭《濟公全傳》一百七十六回。 當福祉降臨時是擋不住的,當災禍降臨時也是逃不脫的。宿命論者認為禍、福是命中註定的,其實並不盡然。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

雖有血緣親屬關系,但有的並非很親近;而無血緣親屬關系的人,有時往往比親人還要親。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比喻壞人壞事的本性。

是真難假,是假難真。

語出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不可能成真。指真假不容混淆。

是真難滅,是假易除。

語出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是真的難以磨滅,是假的則很容易除去。真理是永恒的,而謊言只能騙人一時。

事必要其所終,慮必防其所至。

語出明·呂坤《呻吟語·識見》。 做事必須考慮它的後果,考慮問題要防止意外的事情發生。

事不能做得太絕,話不能說得太損。

得饒人處且饒人,處理事情不能太絕情,說話不能太傷人。

事不三思,終有後悔。

語出明·羅貫中、馮夢龍《平妖傳》第三十五回。 做事需要反復考慮,如不三思謹慎而行,終會產生後悔之意。

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語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做事不經再三周密考慮,終究會懊悔。人若能事事忍耐,自然就不會產生憂患。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

語出漢·桓寬《鹽鐵論·擊之》。 做事半途而廢的人,不會獲得成功。耕種田地偷懶的人,不會有收獲。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璧》。 事情在發展到最得意時,要引導它向新的方面發展;說話到得意忘形時,要及時收住,以防言中有失。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就是這個道理。

事當快意須防轉,言到快意勿忘形。

事情在最得意時,要防止樂極生悲;話說到忘形時,要防止言中有失。

事後掩飾,不如慎始。

語出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 與其等事情做錯了以後再去掩飾,不如一開始就謹慎從事。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語出《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 事情緊急而不能當機立斷,災禍很快就要到來。

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

遇事三思而行,方能免得後悔。唐人韓愈說“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就是說成功的行動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遇事隨便則難免失敗。怒上心頭,唯有一忍。誠所謂:“忍得一時之氣,省得百日之憂。”

事莫待來時忍,欲莫待動時制。

語出漢·徐幹《中論·貴驗》。 事情不要等到發生了才去制止,私欲不要等到蠢動時才去克制。

事親須當養誌,愛子勿令偷安。

孝敬長輩,首先要培養自己具有高尚的誌向;愛護子女,不可讓他們遊手好閑,浪費了青春。

事若求全無可樂,人非看破不能閑。

若事事求全、追求完美,總感到不如意,也就無快樂可言;人如果看不破,總在忙碌之中,自然就不得閑。

事無全遂,物不兩興。

語出明·徐禎稷《恥言》。 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盡如人意。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盡合人意難二三。”事物不可能樣樣興盛。

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語出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辦事,常因急躁冒進而招致失敗;思考問題,因深思熟慮而有所收獲。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須要保密的事情,要註意保密,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有些事就是因為講話時泄漏了機密,從而招致失敗。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語出宋·蘇洵《辨奸論》。 事物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真理是本來就有、不容爭辯的。

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語出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卷。 客觀事物的發展有它的偶然性,有時候會出現驚人的巧合。

事遇機關須進步,人當得意便回頭。

做事在機要關頭,必須抓緊。當人們取得了成就,獲得了好處以後,就應該激流勇退,即所謂“功成身退”。後半句的意思如果理解為“有所成就,便不再進取”,則是消極的;如果理解為“不可貪得無厭”,則有積極意義。

事在人為,人定勝天。

事業的成功與否在於人的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定可以戰勝客觀的困難。

事在人為,物從人做。

一件事情辦得好不好,完全在於人;一件物品做得好與壞,也完全在於人。有勞動能力的人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所以人是最寶貴的,人決定著一切。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居室只要布置得高雅精致,不在於面積大;鮮花只要有香氣,不在於數量多。常用以形容少而精。

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做官的人貪圖錢財,那就是有官位的叫花子。

仕宦芳規清慎勤,飲食要訣少淡精。

做官的好法則是:清廉、謹慎、勤勞。飲食需要註意的是少吃、清淡、精——合乎營養標準。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語出《尚書》。 以仁德對人者必能昌盛,依靠暴力統治者必然滅亡。

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

元·佚名《白兔記》:“勢敗奴欺主,時乖鬼弄人。” 家勢走向衰敗,傭人也會欺負主人;時運不好,人遭鬼愚弄。

勢利壓山嶽,難屈誌士腸。

語出宋·梅堯臣《古意》。 勢利即使能壓倒山嶽,也難以屈服有誌之士。

勢利之交,古人羞之。

語出《漢書·張耳陳余傳》。 以勢利的心態結交朋友,這是古人感到羞恥的。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

語出晉·陸機《要覽》。 以勢利結交的朋友,是難以持久的。

勢有必至,理有固然。

所謂大勢所趨,說明形勢的發展有它自身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真理是不可動搖的。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語出唐·李白《古風》。 逝去的江河水與流去的時光,都是那樣飛快地過去,一刻也不等待。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但未來還是可以爭取的。

嗜欲侈則行虧,讒毀行則害成。

語出漢·韓嬰《韓詩外傳》。 一個人的嗜好太多、欲望太大,就有虧於德行。讒言、誹謗的話盛行,就會發生禍害。

視寢興之早晚,知人家之興敗。

從一個人家睡得早還是晚,可以知道這一家是走向興盛,還是走向衰敗。

收軍鑼響千山震,得勝旗開十裏紅。

收兵的鑼聲震動了山谷,勝利的紅旗映紅了十裏地。形容打了勝仗的盛況。

手穩口也穩,到處好存身。

手穩——不貪不占,口穩——不惹是生非,這樣的好人,自然到處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

縛:捆綁。前半句形容沒有力氣,後半句形容沒有戰功。全句常用以形容讀書人的無用。

手中十指有長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語出唐·劉商《胡笳十八拍》。 十個指頭雖然有的長、有的短,但無論截斷哪一個手指,痛苦都是一樣的。

守財不施,謂之錢奴。

語出《唐子》。 死守著許多錢財,而不肯救濟貧困,這種人就叫做“守財奴”。

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時。

語出漢·桓寬《鹽鐵論·地廣》。 守住正道以取得美名,加強自身修養以待時機到來。

守分安命,趨吉避兇。

守住本分,安於命運;追求吉利,避開災禍。

守己不貪終是穩,利人所有定遭虧。

安分守己,不貪不占,一定平安;如果想貪圖別人的所有,一定會招致不祥。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語出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保守秘密,像瓶子裝東西一樣不外泄。防止私欲膨脹,像守城禦敵一般嚴厲。形容說話謹慎,節制私欲。

守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誌。

語出三國魏·桓範《政要論·為君難》。 堅持原則,往往會使許多人不滿意;公正執法,又總要違背自己的私心。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

語出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忍受不了貧窮,就不能樹立高尚的品德。

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語出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受不得委屈,就做不成大事。

受寵若驚,聞過則喜。

當受到寵幸時,就如同受到驚嚇一般,使人不安,因為考慮到是否“福兮禍所伏”;而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時,倒是非常高興,因為它可以使人避免更大的過錯。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語出《清平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 受到很深的恩惠,就應該激流勇退,以免“滿招損”;春風得意之時,切不可得意忘形,而要適可而止。

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

語出唐·李白《贈韋侍禦黃裳》。 在身處逆境、受委屈的情況下,還能不改變自己的心誌,這樣的人便可以說是君子了。

受了賣糖公公騙,至今不信口甜人。

語出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懵教官愛女不受報,窮庠生助師得令終》。 一遭受騙上當,便有了警惕之心,不再輕易相信甜言蜜語。

受人錢財,替人消災。

得了別人的錢財,就要替別人辦事,使別人免受災難。

受人一飯,聽人使喚。

語出魯迅《南腔北調集·關於婦女解放》。 吃了別人的飯,只好聽別人的吩咐。

受人之托,終人之事。

語出元·關漢卿《陳州糶米》。 今人多將“終”作“忠”。接受別人的委托,就應該盡心盡力地為別人把事辦妥。這是一種誠信。

受享不逾分外,修持不減分中。

享受待遇不超過自己應得的本分,應當負擔的也應盡到分內的義務。

受知固不易,知士誠尤難。

語出宋·歐陽修《送滎陽魏主簿廣》。 受到別人的知遇之恩,固然很不容易,然而要了解別人,確實非常困難。

壽若喬松,智如孔墨。

壽命像松樹一樣長,智慧像孔子、墨子等大思想家一樣高。

獸惡其網,民怨其上。

語出《國策·周語二》。 老百姓痛恨殘暴的統治者,勝過野獸憎恨捕捉它的網。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語出《周易·系辭上》。 文章不能把所有的話都講完全;就是所講的話,也不一定能把意思全部表達出來。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語出宋·陸遊《題書齋聯》。 書:一作“學”。 到了實際應用的時候,才懊悔書讀得太少。沒有經過親身實踐,就不知道辦事的艱難。

書讀百遍,其理自見。

理:一作“義”。 書中深奧的道理,初看不容易明白,但是多讀幾遍,自然便能領會。

書多弗能讀,賈肆浪奢侈。

語出清·劉巖《雜詩》。 有了很多書而不去閱讀它,就如同一個書商枉自奢侈浪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語出唐·韓愈。 登上知識的高峰,只有靠勤奮這一條道路;學問像無邊的海洋,要想掌握它只有靠艱苦的努力。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璧》。 只有我未曾讀過的書,而沒有不可告人的事。表達了一個人的坦蕩胸懷。

輸錢皆為贏錢起,幾個贏錢買了米。

賭博輸錢都是因為想贏錢而造成的;但是真正贏了錢,又有幾個將錢派上了正當用途?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語出清·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學習了優秀作品,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增長聰明才智。不會的東西也能學會。

熟能生巧,業精於勤。

凡事只要熟練了,就能成為巧手;要想使專業精通,必須勤奮地學習、工作。

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高名名傷人。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三回:“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傷人。” 樹大招風,強勁的暴風能刮倒大樹。人為了出名,常為名所累,甚至被名所毀。

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

猢猻:獼猴的一種,生活在我國北方山林中。 此句形容失勢後的眾叛親離。

樹倒猢猻散,食盡鳥投林。

群猴聚樹而居,故雲:樹倒猢猻散;眾鳥林外覓食,當食物吃完時,鳥便回歸林中。此句常用以形容以某種利益而集合在一起的烏合之眾,因領頭的不在了,或利益不存在了,作鳥獸散。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語出《左傳·哀公元年》。 培養優良品德,最可貴的是使其不斷增長、完善;除去壞毛病,最重要的是做到徹底幹凈。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樹再高,最終樹葉仍落歸根部。常用以比喻在外鄉的遊子,仍思念故土,希望最終回歸故裏。

樹高千丈總有根,水流千裏總有源。

樹有根,水有源。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發展的根源,為人不可以忘本。

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語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八卷。 樹:種植。荊棘:荊與棘常叢生成叢莽。棘,有刺。 此句比喻做壞事就會有壞的後果,做好事則會有好的結果。

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棱棱還自恃。

語出明·於謙《北風吹》。 棱棱:威嚴方正的樣子。 全句意為:樹根堅固,就不怕被風吹動。人的氣節操守威嚴方正,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不變。

樹老半心空,人老萬事通。

樹老了,樹幹會朽空,而人老了,他的人生閱歷更加豐富,因此對世事也就更加精通。

樹小扶直易,樹大扳直難。

不僅樹如此,教人也是如此。教育人必須從小時候開始,如果小時候養成不良習慣,長大了則積習難改。

樹欲靜,風不止。

宋·陸遊《宿彭山縣終夜有聲》:“木欲靜,風不止。” 樹要想靜止不動,也不可能,因為風在不停地吹。比喻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主觀行為往往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

樹正何愁移月影,根深哪怕大風搖。

語出明·楊柔勝《玉環記》十六。 樹長得正直,何須擔心月亮把它的影子照歪;樹的根深哪怕大風搖動它。比喻為人光明正大,不怕被歪曲。

樹至德於生前,流遺愛於身後。

語出唐·吳兢《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生前,要樹立至高無上的道德;死後,要讓仁愛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疲。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 多次打仗,會使老百姓勞苦;長久作戰,會使戰士疲憊。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語出《詩經·大雅·靈臺》。 老百姓都來攻克一個目標,便能很快取得成功。

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

辯證法認為: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盛衰亦然,所謂“盛極必衰”、“否極泰來”,說明興盛會轉化為衰敗,衰敗也會轉化為興盛。

雙手劈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

明·欣欣客《還魂記》:“雙手撥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

形容絕路逢生,離開了是非之地。

霜飄知柳脆,雪冒覺松貞。

語出唐·韓思彥《酬賀遂亮》。 降霜時,才知道柳樹的脆弱;下雪後,才發覺松樹的堅貞。

霜蟹雪螺,味不在多。

語出《明詩綜》。 秋天霜降,蟹肥味美;冬天螺螄肉嫩而鮮。吃這些美味,不在於量多,而在於味道的鮮美。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語出宋·邵雍《擊壤集》。 好吃的食物吃得太多,就會生病;快活的事情做過了頭,終將會遭殃。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語出宋·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人們常以江河東去,比喻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蘇東坡由清泉寺前蘭溪的西流,突發感慨:人生為什麼不會出現第二次青春呢?答案是樂觀而肯定的。

誰人不愛千鐘粟,誰人不望子孫賢。

愛好財富,冀望子孫有賢德,此乃人之常情。

誰人身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盡管背後議論別人不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有誰在背後沒有被人說過;哪一個人在別人面前又不說他人的是非呢?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語出南朝宋·謝靈運《七裏瀨》。 誰說古時與現代不一樣,不同時代的人,也可以有相同的誌趣和主張。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語出唐·孟郊《遊子吟》。 萬物在春天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誰能說一棵小草的心,能夠報答得了春天陽光所給予的恩惠呢?母愛的偉大猶如春天的太陽,而子女猶如一棵小草。“寸草春暉”常用以比喻子女對母親的愛難以回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語出唐·李紳《憫農》。 誰人能知道,這盤中的糧食,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呢?

水長滴而石穿,車久經而軌陷。

水長滴能將石頭滴穿,車輛長久經過的道路會出現凹陷的車轍。比喻持久的力量是巨大的。

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漲船高,故水大漫不過船。天是最大的,什麼也遮不住,何況一只手?比喻那些幹了壞事想一手遮天、隱瞞事實真相的人,是徒勞的。天理、國法、人情皆容不得半點奸詐。

水高船去急,沙陷馬行遲。

語出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五回。 水位高,船就行得快。沙陷馬蹄,馬就跑得慢。比喻客觀環境影響到人的主觀行為。

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

語出漢·劉向《說苑·尊賢》。 水深而面廣,就會有大魚。君主賢明,臣下就會盡忠。

水激石則鳴,人激誌則宏。

語出秋瑾語。 水衝擊石頭會發出嘩嘩的響聲,人被激勵則會產生宏大的誌願。

水激則波起,氣亂則智昏。

語出《文子·下德》。 水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翻起波浪。精神混亂,就會使神誌昏聵。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語出《後漢書·皇甫張段列傳》。 水可以浮載起船,也可以將船打翻。比喻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

水來河漲,風來樹動。

語出宋·普濟《五燈會元》十五。 比喻前因後果的關系。

水流東海不回頭,誤了青春枉發愁。

江河東去,一去而不復返;寶貴的青春時期,也會像江河水一樣流逝。嶽飛詞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水能滅火,柔可克剛。

以水能滅火,來比喻柔弱可以克制剛強。

水深不響,水響不深。

以“水深不響”比喻人的深藏不露。以“水響不深”比喻人的淺薄、好張揚。

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大水淹沒了石頭,水退後,石頭仍在。好人雖被流言蜚語所淹沒,但最後總能辨明是非,好人終究是好人。

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

語出唐·劉禹錫《贈別君素上人並引》。 水性柔弱,一有風就會起浪;珠性堅貞,塵垢也不能使其昏暗。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語出《禮記·子張問入官》。 一作: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精則無朋。 至清:極其清純。至察:過分苛求。 全句意為:水太清,就沒有魚(因為魚要靠水中的浮遊生物才能生存);人太精明則近乎苛刻,就不會有很多朋友。無論對大自然抑或對人都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

水落石現,水淺魚見。

水落石出,而水淺則魚無處藏身。常用以形容一時弄不明白的事情,最終總可以搞清楚。

水無尖但能穿地,舌非劍卻能傷人。

水雖不尖利,卻能穿透到地下。舌雖不是劍,卻能傷害人。有道是“積毀可銷骨”、“惡語傷人恨難消”,形容舌劍之厲。

水濁難分鰱和鯉,水清方見兩般魚。

渾水中分不清鰱魚和鯉魚,只有在清水中,才能看出兩種魚的不同。比喻在混濁的環境中,好壞難分;而在清明的世界,好壞就顯現出來。

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噞(yǎn):魚口向上露出水面。 全句意為:水混濁,魚則難以呼吸。統治者暴虐,老百姓就會造反。

順德必昌,逆德必亡。

語出《前漢演義》。 能夠順應道德行事的人必然昌盛,而違背道德行事的人必然滅亡。

順風吹火,用力不多。

處事善於因勢利導,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順風好比射箭,逆風好比拉纖。

前半句形容順風省力,後半句形容逆風費勁。比喻善於利用客觀有利條件,便能事半功倍;而不善於利用客觀有利條件,便事倍功半。

順其自然,能屈能伸。

順應客觀發展的規律,當遇到不利時機,盡量保全自己;當遇到有利時機,則抓住機遇以求發展。

順情說好話,幹直惹人嫌。

語出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順著別人的心意說好聽的話,別人就高興;性情耿直,有啥說啥,往往遭人嫌。

順人則理,違人則亂。

順應人心,就能治理好國家;而違背人民的意誌,則將產生動亂。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語出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 如果我們能夠順應天理——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我們就能生存下去;如果我們違背了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就會遭到滅亡。

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只照顧一個人的臉面,就會給老百姓帶來災禍。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語出《晉書·戴洋傳》。 一作: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順從某人或某事物,就會興旺;違背某人或某事物,就會滅亡。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語出清·曾樸《孽海花》二十九。 比喻剛說到某人,某人正巧來到。

說到做到,不放空炮。

說過的,一定要做到,不能說空話而不做實事。所謂“言必行,行必果”,言行要一致,不做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說好的不要錦上添花,說壞的不要節外生枝。

說人好話——表揚,不要溢美、誇大反而使人感到不實;批評,要實事求是、就事論事,不要添枝加葉。

說好話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

這是教人無論是思想或者是言行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說盡黃河只為水,磨破口舌只為財。

形容說話都有明確的目的性。

說開星月無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

比喻事情說開了,並沒有什麼稀奇;而一語道破——揭穿老底,則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說時殺氣侵人冷,講處悲風透骨寒。

說到殺氣騰騰時,令人不寒而栗;講到悲慘的地方,使人感到透骨的寒冷。

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

語出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空口說食物,仍不能使人免饑餓;空口說衣服,仍不能使人免受凍。意在說明空口說白話,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說著錢,便無緣。

語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一提起錢的事,就無融洽關系可言。反映有些人把錢看得太重,以至不顧情義。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說話的人是無心——隨意脫口而出,而聽的人卻十分在意。意在教人說話慎重。

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語出隋·陳叔達《自君之出關》。 思念你就像夜晚點燃的蠟燭,心在燃燒,淚灑千行。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

語出唐·戎昱《江城秋夜》。 自己思想苦悶,看月亮好像也苦悶,其實是人愁而不是月亮愁。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

語出《管子·內業》。 勤奮思考,就能產生智慧;怠慢、松懈,就會產生憂患。

思通天上星河易,力挽人間風氣難。

要想與宇宙間的其他星球相通還比較容易,而要想改變人間的社會風氣卻很難。

思則睿,睿作聖。

語出宋·周敦頤《通書·思》。 思考就能出智慧,有智慧就能成為聖明的人。

絲色隨染異,擇交士所貴。

語出宋·陳與義《八音歌》。 絲的顏色隨染料而發生變化,朋友也如染料般可影響人,故擇友需要謹慎。

死活不開口,神仙難下手。

有時候不說話,不失為一種對策。故有諺雲:“沈默是金。”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語出《論語·顏淵》。 宿命論者認為,人的生死是由命中註定的,富貴與否乃是天意。這是人們無法抗拒、無可奈何的某種必然。其實,人作為萬物之靈,是有其主觀能動性的。

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

語出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之二。 天下的氣候都已變成了秋天,一處則很難維持春光。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隨緣,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璧》。 四方平安祥和,只是隨其緣分;一生的煩惱牽掛,都是因為喜歡多事。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語出《論語·顏淵》。 形容天下一家。

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語出《左傳·襄公八年》。 要等黃河清澈,不知要等待多久,而人的壽命是短暫的。比喻因時間太長而難以等待。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語出清·金纓《格言聯璧》。 驕傲的人,招來侮辱;隱瞞錯誤的人,助長惡行。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語出唐·李白《松柏本孤直》。 松柏的本性孤傲剛直,很難像桃花、李花那樣,以艷麗的色彩取悅於人。比喻不隨流俗。

松柏何須羨桃李,請君點檢歲寒枝。

語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松柏不需要羨慕桃花、李花的一時艷麗,只要在隆冬時觀察枝頭,那桃李早已雕零,而松樹、柏樹依然青翠欲滴。

松色不肯秋,玉色不可柔。

語出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顏上人歸山》。 青松不肯隨秋天的來臨而改變自己的顏色,玉石不因為火燒而變得柔軟。

送君千裏,終須一別。

語出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三回。 “世上諸多愁苦事,無如死別與生離。”有情人之間的分離,確實是一件令人愁苦的事,故在分別時,總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然而,即使送行千裏,最後還是要分別,不如就此告別,道聲:珍重!但願後會有期。

俗人推不去,可人費招呼。

語出清·翟灝《通俗編》十三卷。 庸俗的人趕也趕不走,而受歡迎的人又很難請來。

夙興以求,夜寐以思。

語出《漢書·武帝紀》。 夙:早晨。 全句意為:早晨起來求學,夜間睡在床上還在思考。

夙夜事勤肅,言行思悔尤。

語出宋·範質《誡兒侄八百字》。 從早到晚都在勤奮認真地工作學習,一言一行都在想著不要給以後留下悔恨。

速效莫求,小利莫爭。

常言道:“欲速則不達。”追求快速的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為小利而爭,得不償失。急功近利者戒。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

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不抱怨天,也不埋怨人。

算命若有靈,世上沒窮人。

算命者自稱能使人避兇趨吉,獲財免災。果真如此,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富人?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 及:達到。 全句意為:鞭子雖然長,卻打不到馬肚子上。以後便用“鞭長莫及”這個成語形容力量無法達到之處。

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節香。

語出宋·韓琦《安陽集·九月水閣》。 雖然深秋的花園裏,百花漸自雕零,但還有那不畏寒冷的菊花,仍頑強地堅持著散發出陣陣清香。比喻人的晚節可貴。

雖名位轉優,而恭恪愈至。

語出《南史·劉懷肅傳》。 雖然名譽地位變得更加優越,而為人處世更要恭敬、謹慎。

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

語出唐·白居易《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 雖然貧窮,但仍保持樂觀的心情;縱使有病,心中也絕不憂愁。

雖親有罪必罰,雖怨有功必賞。

語出唐·釋道宣《高僧傳》二集。 雖是親近的人,有罪必定懲罰;雖是有怨仇的人,有功定當獎賞。

雖然未得身榮貴,到此先須禍及身。

沒有得到榮華富貴,卻遭到飛來橫禍,實屬不幸之至。

雖無千丈線,萬裏系人心。

語出元·武漢臣《生金閣》。 雖然沒有長線將兩人系在一起,但相隔萬裏的親人卻始終心相連。

雖有孔翠,不如春蠶。

語出清·沈蕙玉《勤勞箴》。 雖然孔雀的羽毛非常美麗,卻不如春蠶那樣對人有用。

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語出《詩經·小雅·常棣》。 雖然兄弟間有著血緣關系,但卻不如誌同道合的朋友。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語出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雖有聰明才智,不如善於利用時機與形勢。

隨時莫起趨時念,脫俗休存矯俗心。

跟隨時尚,而不要追趕時髦;脫離俗氣,而不要故意違反常情、表現得與眾不同。

隋珠裹絮中,時時露光怪。

語出清·孔尚任《長留集·示王古修》。 隋珠:據《淮南子》載,隋侯曾救助過一條受傷的蛇。蛇傷愈後,夜間銜來一枚寶珠報答他。因此,便將寶珠稱為隋侯珠——隋珠。 全句意為:寶珠即使包裹在棉絮之中,也會發出奇異的光彩。比喻美好的東西總會顯露出來。

歲寒知松柏,國亂識忠臣。

語出明·周清源《西湖二集》二十六。 嚴寒的冬季,才顯出松柏的耐寒。國家動亂時,才分辨出誰是忠臣。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人心。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歲末的嚴寒,方知松柏的堅貞品性。經過患難,才看出一個人的真心。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語出三國魏·孔融《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歲月更替永不停息,時間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語出宋·王安石《孤桐》。 桐樹越老,根越粗壯;太陽驕猛,更顯出樹葉的蔭涼。比喻人老誌堅,遭遇困厄精神更旺。

損人終有報,倚勢必遭危。

損人利己,最終必有報應;仗勢欺人,必遭危險。

損友敬而遠,益友宜相親。

語出《遜誌齋集·朋友》。 對損人利己的朋友,要敬而遠之;對有益的朋友,應親密相處。

損有余,補不足。

將富余的去幫補不足的。

縮不盡相思地,補不完離恨天。

即使有《神仙傳》中費長房的那種縮地鞭,也不能將相思的距離拉近。即使有女媧氏的補天法術,也補不圓離恨情天。相思之苦,只能由相思之人自己體味。

所見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語出《聊齋誌異·唐夢賚序》。 所見所聞的事物愈少,則認為怪異的事物就越多。誠所謂“少見多怪”。

所交在賢德,豈論富與貧。

交朋友在於看他是否賢德,怎能看他的富裕或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