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火把玉米桿燒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烤烤手,年年有;烤烤腚,不生病。”

除夕夜當晚,在河北地區很多村落都有 “烤把子、放鞭炮”的習俗,圖得一個避邪消災、喜慶、吉利的寓意。

今年,隨著“禁燃令”的下發和實施,村落裏大部分居民不再燃放鞭炮,“烤把子”的人數也隨之驟減。在很多村民眼中,不烤把子、不放鞭炮,這個年的年味就淡了許多。

記憶:

世代流傳的火崇拜儀式

2018年除夕那天,62歲的王有忠帶著6歲的孫子來到村西的河沿割蘆葦。他在為一年一度的“烤把子”做準備。

在河北省黃驊一帶,有水的地方生滿了這種高大的蘆葦、禾草。到冬天,蘆葦幹枯變黃,常被人們割來當柴禾燒。而在除夕這天,蘆葦的作用則不同,是當地居民“烤把子”的首選。

不僅黃驊,連同附近的滄縣、鹽山等地,很多自然村落在過年時多有“烤把子”的習俗。似乎是與古代先民們在野外圍著篝火跳舞歌唱相仿,“烤把子”帶有火崇拜的味道。除夕那天,家家戶戶會把蘆葦紮成腰粗的捆(沒有蘆葦也可玉米稭稈代替),豎在自家門前,待到傍晚天色一暗,將蘆葦把子點燃,讓火舌高高躥起來。

爆竹與篝火是“標配”。每家都會為這個篝火儀式準備十幾串甚至二十幾串鞭炮,與火把一並點燃,家家戶戶的鞭炮聲劈劈啪啪連成片,討得避邪消災的寓意。整個過程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待“把子”燃得剩不到半米高時,家裏老老少少都圍上來烤火,“烤烤手,年年有”“烤烤腚,不生病”,圖得吉利、喜慶。

火把將燃盡時,火把倒向的方向也有講究。那一天,會有精通玄學的老人們研究清楚各路“神仙”所在的方位,假如火把倒向財神的方位,則預示著來年家裏將“財源廣進”。

“這個傳統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王有忠回憶。

現實:

電子鞭炮替代爆竹,“烤把子”人數驟減

今年,這一傳統被政府一紙“禁燃令”打破了。

年前,黃驊所屬地河北省渤海新區發布公告,不允許燃放煙花爆竹,違者將做罰款、拘留處理。“三十和初一,到處都有警車和警察盯著,抓得很緊。”劉老漢聽說,村裏有個甲姓的村民,燃放爆竹不聽勸阻,被拘留了5日。

“放鞭炮、烤火確實汙染空氣太嚴重。”劉老漢描述道,烤把子時,一家一個“把子”冒煙,加上鞭炮,整個村子被烏煙瘴氣籠罩,遲遲難消散。風一吹,還會把汙染物吹到相鄰的北京、天津。

在當了一輩子教書匠的劉老漢心裏,這種傳統文化帶有一定迷信和愚昧色彩。他今年既沒有放鞭炮,也沒烤把子。別人烤的時候,他騎著自行車在村裏轉了轉,發現“烤把子的人家只有70%了。”

然而,對於烤把子的人數驟減,劉老漢心裏仍覺得“多少有點遺憾”。“過年了,沒有鞭炮、不烤把子,沒有什麼年味了。”

王有忠今年沒有準備任何爆竹。他買了一串電子鞭炮。與真鞭炮相比,電子鞭炮就像個玩具,遙控器一按劈啪作響,高級一點的電子鞭炮還可以選擇模式是“小紅炮”還是“震天雷”,但不冒煙,不會對空氣造成汙染。他的不少鄰居也采取了同樣的方式。

轉變:

年輕人眼中“烤把子”年俗不再重要

“烤把子”對張萍來說很重要。她今年25歲,從小隨父母在天津市長大,而每年過年,也都會隨父母回黃驊鄉下老家,團聚在爺爺奶奶身邊。“烤把子”成為她對過年、對親情、對故鄉最深刻的記憶。“烤把子意味著家鄉和親情。”

但從小生活在村落中的年輕人和孩子們則不太相同。問起烤把子,王有忠的小孫子和小孫女都連連搖頭:“我怕被火燒到。”

劉老漢也發現,“年輕人慢慢不在乎烤把子了,寧願看手機。”對於年俗,不同代際的人們觀念也在淡化。劉老漢說,自己的小孫子對“烤把子”很陌生,“以後我們這代人不在了,可能都不會有人提起烤把子這回事。”

王紅芬是劉老漢的親戚,家住市區,從沒見過烤把子的民俗景觀,但早有耳聞,心生好奇,去年他提出,想到鄉下看一看這樣的熱鬧景象。而今年他的願望落空了。劉老漢感嘆:“千盞燈火,萬堆火把,這種壯觀景象他以後很難看到了。”

隨著禁燃令愈來愈嚴格,王有忠也不知道,烤把子這個年俗還能延續多久。

(文中王有忠、劉老漢、王紅芬等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潘燦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