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夢到黑線白線花線子周公解夢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請點擊右上角“關註”,每天獲取藝術知識(關註:baokuchina

前段時間,寶哥哥給大家詳細科普了南京雲錦(點擊回顧)。

雲錦之所以成為中國織錦之首,且至今不能被機器取代的原因,在於它獨特的妝花工藝:運用通經斷緯(也叫通經回緯)的織造技法,突破傳統織錦的紋樣限制,能夠隨心所欲的織造圖案。

而說到通經斷緯,就不得不提到緙絲了。

只要聽說過“緙絲”這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緙絲最大的特點就是通經斷緯。

問題來了,同樣都是通經斷緯,為什麼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品種?緙絲和雲錦到底有什麼區別?

雲錦《紅龍鳳呈祥》 金文 寶庫匠心館藏

緙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吳文康 寶庫匠心館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弄清緙絲是怎麼“緙”出來的。

緙絲是什麼?

簡單一點說,緙絲是一種帶花紋的絲織品。

當然,作為絲綢之國,我們帶花紋的絲織品不要太多,什麼樣的才能算緙絲呢?

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幾點:

白經彩緯

在織物中縱向的線叫經線,橫向稱緯線。所謂白經彩緯,就是經線用沒有染過色的本色蠶絲,緯線用彩色。

生經熟緯

經線用生絲,緯線用熟絲。

這裏寶哥哥解釋一下,所謂生絲就是繅絲後得到的蠶絲,沒經過進一步加工,表面殘留有絲膠,質感比較硬。

把生絲進一步精煉去除絲膠之後,就是熟絲。熟絲比生絲柔軟,且容易染色,不會產生變色、脫色以及著色不均勻的情況。

細經粗緯

經線細,緯線粗,織成之後從表面看緯線完全覆蓋住經線,所以緙絲的紋樣圖案完全由緯線決定。

通經斷緯

緙絲緯線組成圖案的方式,靠的是顏色的變化。

所以緙絲的緯線並不貫穿整幅作品,只在圖案需要的顏色區域內回環往復,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通經斷緯。

緙絲結構圖

由於通經斷緯的織造方法,緙絲不同顏色交接處的兩根經線之間沒有緯線連接,往往會產生縫隙,像是用刀雕刻過一樣。

所以這種絲織品就被叫做刻絲,也叫緙絲或克絲。

緙絲這種織造工藝,至少在唐代已經誕生。

宋代時緙絲被用來表現名家書畫,成為一種純欣賞性的藝術品,並誕生了沈子蕃、朱克柔這樣的緙絲名家,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緙絲花鳥圖》 宋 沈子蕃

《緙絲蓮塘乳鴨圖》 宋 朱克柔

明清時期,緙絲除了用來表現書畫作品外,也被用來制作袍服、屏風、靠墊等,其中皇帝的龍袍就有不少是用緙絲制作的。

月白緙絲雲龍紋單朝袍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

緙絲怎麼織?

緙絲精細繁復、生動傳神,自宋代以來一直是皇家禦用,其珍貴用“一寸緙絲一寸金”來形容也不過分。

但這麼珍貴的緙絲,織造原理(註意,只是原理)卻並不復雜:

01

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把需要緙織的書畫線描稿襯在經線下方,透過經絲將圖案描繪在經面上。

緙絲織機模型 寶庫匠心館藏

描繪紋樣

02

以原畫的配色為基礎,配置好各種顏色的彩色緯線,裝在約十厘米長的舟形小梭上。

03

根據畫好的線稿圖案分塊進行織造,織造時同顏色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

04

因為頻繁的更換緯線,緙絲背面會留下許多線頭,所以織造緙絲的最後一步就是修毛,也就是把將,修毛就是把背面多余的線頭修剪掉。

對於緙絲來說,背面的線頭越多就證明色彩越豐復,圖案越復雜。

曾在寶庫展出過的緙絲版周春芽《桃花深淺處》正反面

緙絲VS雲錦

弄清楚了緙絲的織造原理和過程,我們就能回到最初那個問題了——緙絲和雲錦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雲錦只有在妝花部分才會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緙絲則是通篇全部采用。

這就造成了兩種通經斷緯有著本質的不同。

雲錦妝花的通經斷緯,是在完整織物的基礎上額外添加的,目的僅僅是顯花。

那些彩色緯線不需要和每條經線交織,只需要在圖案需要的地方顯露出來,其他部分都藏在織物背後,所以妝花織物的背面都會有很多浮線。

妝花織物放大圖

妝花織物背面

而緙絲不一樣,緙絲的緯線除了組成圖案之外,還必須和經線緊密交織在一起,完成織造這個基本程序。

更通俗一點說,雲錦去除了斷緯,還是完整的織物;緙絲去除斷緯之後,就只剩經線了。

妝花織物結構圖,黑線部分為斷緯

緙絲結構圖

此外,雲錦屬於重組織織物,織造的時候把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絲線立體排列,需要哪一種顏色就把哪一種顏色提到最上面,組成紋樣。

而緙絲屬於單層織物,只有一層經線和一層緯線,需要哪種顏色就直接把緯線截斷換上哪種顏色。

所以相比之下,雲錦要比緙絲厚重得多。

雲錦《奉寶玉女》 金文 寶庫匠心館藏

緙絲《母教子》 吳文康 寶庫匠心館藏

緙絲和雲錦,都是自帶花紋圖案的織物。

但單就技術難度來講,緙絲並沒有雲錦那麼復雜。

不過問題又來了,沒那麼復雜的緙絲,是怎麼成為皇家禦用,乃至被譽為“織中之聖”的呢?

緙絲上位史

緙絲織機是所有織機裏最簡單的,緙絲工藝的織造也沒有那麼程序化,更多依靠手工。

這是緙絲的缺點,但同時也讓緙絲成為所有織造工藝裏面最靈活變通的。

緙絲不受限於花樣程序,能夠自由變換色彩,給織造者更多的個人發揮空間。這使得緙絲能被用來表現書畫作品,成為唯一能步入藝術殿堂的織造技藝,享有“織中之聖”的美譽。

《緙絲花卉冊》 明 佚名

緙絲《布袋和尚》 吳文康 寶庫匠心館藏

不過,緙絲也不是一誕生就有如此高的地位的。

最初,緙絲也只是做衣服的面料,跟普通衣料唯一的不同只是色彩更豐富、圖案更復雜。

到北宋時,緙絲開始被應用於書畫裝裱,逐漸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由圖案化向繪畫化發展。但當時的緙絲水平有限,更側重於輪廓線條,色彩的過渡、暈染都還不成熟,稍顯呆板。

緙絲紫鸞鵲譜包首片 宋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初期, 朱克柔和沈子蕃兩位緙絲名家對緙絲技法進行了改進,創造出尤為關鍵的緙織技法——長短戧。

長短戧,通俗一點說就是相鄰的兩種顏色之間相互交叉,形成一些長短不同的線條,通常用來表現由明到暗或由深到淺的過渡,能夠達到自然暈色的效果,使紋樣更加立體生動,表現出繪畫的神韻。

《緙絲鴨子》 宋 朱克柔

此外,朱克柔還創造了合花線技術。

所謂“合花線”是指把兩根不同顏色的絲線合成一根,比如藍和白兩根紗撚成作為一根藍白花線的緯線,織造成圖案之後看起來就是忽白忽藍,用來表現暈色效果更為自然。

曾經上過《國家寶藏》的朱克柔緙絲代表作《蓮塘乳鴨圖》中,太湖石就是采用這種技法織造而成。

《緙絲蓮塘乳鴨圖》 宋 朱克柔

在這些緙絲匠人們的努力之下,從南宋開始,緙絲逐漸成長為一種藝術形式,而不僅僅是做衣服的面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