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抽水洗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做人當如做井。付出、吸收、淘凈,又湧出甘甜來。淘井是大事,它具備農村樸素的生活觀,高危,需要技術,需要對自然的敬畏,探尋最深的恐懼。一口井,是家鄉的根,人常說“背井離鄉”,遠離家鄉,我們還能時時像那口老井一樣,想起那些道理,經久彌新,淘澄自己嗎?

純人工的淘井

需要藝高人膽大

因為疫情,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宅在家裏深居簡出,這對平時喜歡戶外運動的我來說,真是難熬,感覺每一天都漫長灰暗。

焦慮無奈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如同一只絕望的青蛙,困守在地下坐井觀天,不知何時才能重回山川曠野,自由自在到處蹦跶。

80多歲的老媽,倒是樂觀豁達,不止一次給家人鼓勁打氣:“別著急,慢慢熬。人要熬,井要淘。”

“人要熬”好理解,但“井要淘”是怎麼一回事,估計在城市中長大的90、00後們,很少見過。

從前老家每個村子裏,都有幾口水井,有村民合力在村頭挖掘供全村人用,也有農戶在自家院裏打口井,四鄰也可去串門擔水。

我家對門大伯院裏有口老井,只兩三丈深,雨季汛期地下水位上升時,井水離井口地面距離很近,有時甚至就成了一個泉眼,人蹲在水井邊,俯身即可用一只葫蘆瓢,舀到一汪清澈的甘甜。

有年夏天,天似乎漏了,一場大雨連下幾天幾夜,村裏一片汪洋,大伯家井裏的水也滿溢到地面,汙水和井水渾在一處,混雜著豬屎、雞糞和後院旱廁中的臟東西,流得滿院子都是,大娘只好在地上擺了一溜兒磚頭做沓石,鋪出來一條漫水路。

大雨過後,井水受到了汙染,大伯便準備淘井。

俗話說“井淘三遍吃甜水”。淘井不但能清除井裏雜質,讓井水更清澈純凈,還可以加固井身,延長井的使用壽命。

淘井對於戶家來說,是件隆重的大事,也是一樁有危險性的重體力活。

淘井的季節要選夏天。因為井底溫度低寒氣重,暑天淘井人的身體能吃得消。下井的人要挑選身材矮瘦的青漢子,身量太大的人,在狹窄的井中磨不開身,就像“老水牛掉到井裏頭--有力使不上”。

淘井前有的人家還要擺案上供、焚香跪拜,禱告龍王爺準許並全程佑護,不出現什麼意外才是。

記得最早的淘井方式,是純人工的。

那時的水井大多也很簡陋,井壁保持著開外的泥土原貌,家境好些的人家,才舍得掏錢買些磚塊,將井壁和井底進行內部裝修,俗稱“圈井”,就是用磚塊將井壁一圈又一圈自下而上給壘貼起來。

圈井的時候,工匠會在井壁上每隔半米多,兩邊對稱各留一個凹槽,便於淘井時,工人踩著它們,像上下樓梯那樣,在井裏上上下下。

淘井的工人下井前,腰裏捆綁著麻繩,插著短鐵鏟等工具,繩子的一端由留在地上的搭檔握緊。等他小心翼翼踩著井身上那一個個濕滑的腳窩,雙手撐著井壁,慢慢下到井底後,地面上的人,再用一根麻繩系著一個木鬥放下井底。

井下作業的人,用鏟子把淤泥垃圾清理到鬥裏後,喊聲好了,上面的人就把木鬥拉出井口倒掉,就這樣一鬥一鬥進行清汙去淤。

苦井中熬出甜水

人生也是從苦到甜

大人們淘井時,對於村裏的小孩子們來說,像過節一般好玩,他們頭挨著頭聚在一起,從井底淘出來的泥沙中扒拉著,淘出讓小夥伴們爭搶不已的寶貝。

有時候是一只蜷曲著身子的小蝦米,因為終年不見陽光,通體透明似水晶,只有兩只黑色的眼睛,像黑色的墨滴,有時候是一只呆萌的小螃蟹或小青蛙,有時候是一只紐扣,甚至有時候就是幾塊玲瓏剔透的小石頭。

記得有一年,我家請了鄰村熬井的人來幹活。我從那一堆堆泥沙中,扒拉出一個一分錢的硬幣,在三分錢就能買一只冰棒的夏天,絕對是個意外的驚喜,以至於至今都難忘記。

聽說還有一個地方的村民,洗井時淘出來一枚手榴彈,趕緊向派出所報案。至於破案後能淘出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則又令人浮想聯翩。

隨著時代的變遷,淘井的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斷升級。

上世紀八十年末,附近村子裏,有人買了一套專門熬井的器材,用電動馬達做動力進行抽水作業,並在井口用幾根木棍搭起滑輪架,從井裏提取清理出來淤泥沙石,從而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後來,村子裏幾乎每家都有了壓水井,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很多農家也都像城裏一樣通上了自來水,淘井的場景便成為歷史記憶。

在豫西老家土話中,淘井叫熬井。俗話說“人受磨難井要淘”,對於人來說,在艱苦的日子裏磨難自己,就像淘井一樣,越是能熬得住,才越有希望過上甜蜜的好日子。

一個朋友的父親,是豫西山裏的老農。老人家幼年喪父,壯年時兩個幼子不幸夭折,中年後老妻也撒手病故。他獨自一人,撫養教育5個子女,各個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去年,僅上過三年小學的老先生,在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寫了一本十幾萬字的回憶錄。其中寫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為了養家糊口,農閑時到山裏小煤窯下井,出苦力挖煤。

井底常有積水需要清理,但那時候沒有馬達電機,只能憑借最原始的工具,竹竿筒子來“抽竹龍”。

所謂“抽竹龍”,就是將一節節竹子對接起來,深入到煤井巷道裏,每隔幾米高挖出個土坑,將井下面的水,一點一點抽取上來,分層上移,最終把地下水都抽取到地面上來,便於井下安全作業。

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位老父親無疑是個苦命人,但他硬是用一輩子的勤勞堅忍,憑著深厚的愛和責任,就像從苦井中熬出甜水那樣,引領一大家子幾十口人,把日子過得和睦而富足,為自己熬出了一個幸福圓滿的晚景。如今,90高齡的他,在京城和子孫安享天倫之樂。

那天,和朋友聊起他幫老父寫書這件事,他說,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口歲月的深井,藏著與眾不同的苦樂人生。

追尋往事、寫作成書的過程,就像熬井,只要你肯潛心挖掘自己,就能不斷提升自我、凈化心靈,從而映照和收獲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和真情。

(圖片來自網絡)

張生麗 | 文

王五點 | 版式

作者簡介

張生麗,生活在鄭州,業余碼字,只為留住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