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下田偷哈密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5月22日13時許,“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南長沙去世了,享年91歲。

手植一穗稻,華夏自此無饑饉。肩荷兩盞燈,寰宇他日遍嘉禾。

這個樸實無華的老人,一生一直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從事雜交水稻研究50多個春秋。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科學家,是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近二十年,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不斷刷新產量紀錄。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院士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近年來,雜交水稻在國內的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在海外的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袁隆平常說:培養學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試驗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養你,我說書本知識非常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電腦裏面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裏才能種出水稻來。

他說:年輕人要用知識武裝自己,更要勤奮踏實腳踏實地。

他也希望更多青年從事現代農業。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在北京啟動,他在社交媒體上寄語年輕人:“現代農業已逐步轉型為高科技農業,絕非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值得年輕人熱愛並投身其中。只有青年人才不斷湧入現代農業,才能為農業產業增添發展活力,使得改革與創新推動我國農業穩定健康發展。”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決定離開南京,勵誌回重慶去讀農學院,到了西南農學院。

1953年8月畢業,全班同學都被分到了全國各地,最遠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後,就坐著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裏外的安江農校。

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上的課讓學生喜歡。”他上課上得好,下課還跟學生玩,"當年的學生回憶說,"他不講究那麼多,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1960年7月,在安江農校的試驗田中,袁隆平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把該株水稻試種之後,他發現水稻的子代具有不同性質。

由於水稻是自花授粉,因此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這可能是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以人工方式去掉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並授以另一品種的花粉,以期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袁隆平把上述變異株的種子播種到試驗田裏,結果發現一年前的那個 “鶴立雞群” 的植株,正是 “天然雜交稻”。

當時作為老師的他,雖然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但面對當時的嚴重饑荒,袁隆平立下了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威脅的宏願,於是啟動了水稻雄性的不育試驗。

1964年7月,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後,結出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累計有數百粒。

於是,袁隆平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研究雜交水稻。

……..

直到耄耋之年,這位老人仍然奔波在田間地頭,有一次他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裏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盡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裏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谷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這是袁老在80歲生日晚會上的致辭

可是,今年的稻子也快熟了,

袁老,您去哪了?

文字 | 北青報記者 劉婧

來源:教育圓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