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步入蔬菜園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安順日報-掌上安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麻山,曾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地處麻山腹地的紫雲自治縣,40萬麻山兒女在歷史中汲取力量,以鏗鏘有力的步伐砥礪前行。

1935年4月12日至16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過紫雲縣壩羊鎮、板當鎮、松山街道辦、格凸河鎮、火花鎮、四大寨鄉、貓營鎮、白石巖鄉等地,歷時5天4夜,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了革命火種,抒寫了一個個軍民魚水情故事,留下了救國救民的紅色印記。

芒種剛過,記者來到紫雲這片紅色土地,重走長征路,重溫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真切感受到,這片昔日紅軍途經地的巨變。

撕掉千百年貧困標簽的麻山人們,早已將長征精神融入血液中,凝聚成闊步小康,接續鄉村振興的信心和行動。

白石巖鄉小城鎮

“紅軍四方井”旁美麗村

近日,記者沿著紅色印跡沿通鄉公路行至四大寨鄉馬鞍營集貿市場後,前往該鄉關口村,該村通村公路是一條6.5米寬的柏油馬路,公路兩邊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到了關口村,柏油公路邊一棟棟小樓房依山而建,青山、樓房、柏油公路,以及成片的李子林和柑橘林組成了一個美麗的現代村莊。

村莊下面有一口井,井邊立著一塊碑,碑上寫著“紅軍四方井”五個字。1935年4月16日,中央紅軍長征經過紫雲時,先頭部隊從這裏取道北盤江。紅軍行至關口村發現路邊有一個可飲用的小水坑,因坑小水淺,走在前面的人能喝到幹凈水,走在後面的人就只能喝渾水了。紅軍見狀,停了下來,動手把水坑淘深、擴大,並到附近搬來石塊,把周邊圍砌起來,形成了一口方形水井,當地的苗族同胞用上了清澈的泉水,並親切地把它叫做“紅軍四方井”。

關口村村民羅會妹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紅軍四方井”前是一條通往前面村寨的路,路邊有一條水溝,溝的上遊有一塊爛田壩。“我們小的時候每天都要到‘紅軍四方井’挑水喝。”

“以前路不通,關口村村民居住在兩邊的小山堡上,山堡上的兩個寨子,一個寨子是關口組,一個寨子是卡標組,兩個組的村民都來‘紅軍四方井’挑水喝。”關口村村主任岑正新說,2002年後,關口村打通了通村毛坯公路。2019年,從四大寨鄉馬鞍營至繳蔔村的6.5米寬通村柏油公路建成。

“路通後,村民們選擇把房子建在公路邊,曾經的光禿禿的山丫口,以及‘紅軍四方井’邊的爛田壩上,建起了一棟挨一棟的小樓房。”岑正新說,近年來,關口村圍繞生態抓發展,大力發展李子、柑橘、楊梅、核桃等精品水果種植業,以及發展養牛、養羊和林下蜂養殖業,為推進鄉村振興打下了產業基礎。

火花鎮高速公路特大橋一角

露天場壩“變身”嶄新小鎮

近日,記者走進白石巖鄉,在該鄉集鎮溜達一圈發現,幹凈整潔的集鎮上新建了一個農貿市場,一個休閑活動廣場;在新街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裏,工人們在忙碌著加工紅芯紅薯系列產品。

歲月如梭,時節如流。1935年4月16日,正值趕集天,白石巖街上忽然傳來紅軍進場壩的消息,頓時場上騷動起來。不一會兒,來了不少身穿便衣的陌生人,操著外地口音,在場壩上高聲招呼:“老鄉們,不要驚慌,我們是紅軍,是工農群眾的子弟兵,是打富救貧的隊伍,是為窮人謀利益的軍隊”。

聽了紅軍的招呼聲後,當天趕集的人們才漸漸安靜下來,恢復正常市場交易。事後得知,那些陌生人是紅軍部隊的偵察員,他們懇請在街上打粑粑賣的村民代華良帶路去沙子溝;次日清早,代華良和同鄉丁老吹帶著紅軍從狗場寨、灣田、碓我、碳山,經過30余裏的狹窄險要山路,把紅軍帶到沙子溝打富濟貧的布依族進步人士陸瑞光家。就在代華良和丁老吹向紅軍告辭回家之時,紅軍連長開了一個路條,有了路條後面的紅軍就不會找他們帶路了,並送給他們床單和衣服,以及每人100個銅板。

一張路條一份關懷,一個銅板一份真情,當年的長征紅軍用行動和情懷播下了幸福的種子。正是在這些種子啟迪和引導下,讓歷史上基礎條件較差的白石巖鄉的人們從閉塞走向開發,從單一轉向多樣,並在政策的支持和思想引導下,條件逐漸改善,經濟發展升溫,生活水平逐漸提高。

白石巖鄉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既有中西合璧的新馳文化,又有曾經響徹省內外的巖上雜技表演。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雜技之鄉”,2008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近年來,白石巖鄉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按照現代小城鎮發展布局規劃,建成小鎮新城、農貿市場、客車站,運動場和健身活動場所等。”白石巖鄉人大主席吳崇雨說,通過近年來的發展,白石巖鄉集鎮上,臨街固定商鋪200余家,集鎮常住人口500余戶1700余人。學校、衛生院、銀行、超市等小城鎮配套一應俱全,一個嶄新的小城鎮正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蓬勃發展。

貓營鎮普卡橋村養雞大棚

普卡橋村窮變富

貓營鎮普卡橋村小魚窪組,是一個老寨子,也是一個留有紅色足跡的寨子。1935年4月,紅三軍團從西秀區雞場進入紫雲縣境的一根筍、黃土塘、貓營場壩、小魚窪,並在小魚窪宿營一夜。

普卡橋村74歲老黨員吳如學,從1997年開始擔任村裏的村主任,一幹就是15年,說起以前的普卡橋村,就一個字“窮”。 80多年過去了,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記者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真切地感受到,這片昔日紅軍長征途經地的人們,早已將長征精神融入血液中,凝聚成了闊步奔小康的信心與行動。

“山高高,地凹凹,苦熬不過大山,擔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普卡橋”,這首民謠是普卡橋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村裏四周環山,這些山像一堵厚實的監獄的墻,困住人的身體,也困了人的心。為使普卡橋早日擺脫大山的阻隔,1969年至1991年期間,普卡橋村傳承長征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村民自發投工投勞,硬是在大山之間鑿出一條通往外界的毛土路。

“那時修路條件艱苦,用的都是土辦法,連炸開石頭的炸藥都難找到,村民用的都是石錘和鐵鍬,一條大約5公裏的山路,修了幾十年。”吳如學說,因為當時條件有限,山路修了幾十年,雖然路通了,但是路很窄,汽車還是進不來。1997年,村裏要通電安裝電線桿,因為路不通,只能靠人力從幾公裏以外擡電桿入村。

“感謝黨的扶貧政策,感謝駐村幹部的不懈努力,路通了、燈亮了、自來水通了……”吳如學說,幸運的是,他趕上了脫貧攻堅。仿佛一夜之間,在各級駐村幹部的幫扶下,村裏大變樣。

6月9日,記者驅車前往普卡橋村小魚窪組,山路於2018年底硬化,在大山裏穿行,車行平穩,讓我們得以專註於車窗外的山林美景。小魚窪組到了,並沒有覺得遠,也完全沒有行路難的感覺。一番治水、改電、修路、架網……之後,吳如學口中的窮村真的變了。

傳承長征精神,艱苦奮鬥,發展致富產業。在產業革命的推動下,2019年,普卡橋村成立“村社合一”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扶貧產業佛手瓜50畝,甘藍126畝,種植中藥材140畝,種植辣椒70畝,種植紅芯紅薯50畝,養蜂300箱。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產業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增加收入走上致富路。

四大寨鄉關口村

壩區產業富百姓

80多年前,紅軍長征過紫雲的5天4夜留下了不少紅色印跡和軍民魚水情故事。1936年4月15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二師及軍委縱隊後梯隊,途經四大寨鄉落城村落城大寨,紅軍沒收了謝家地主的兩頭肥豬,殺掉剝皮後分給群眾,當晚邀請落城寨中一些寨老和貧苦百姓聚餐座談。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講解反蔣抗日的道理,闡明黨的民族政策。

第二天清早,落城村村民王國成給紅軍帶路,從落城出發,經過四大寨鄉馬鞍營、關口、繳蔔、卡標,過喜明到西前南州望謨縣坎邊後,王國成與紅軍依依惜別之時,紅軍送給他一件單衣和一些銅板,以及一根黑竹煙桿。

長征精神激勵後人奮發圖強。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落城村民在新長征路上,依托壩區土地資源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和精品水果產業。

2019年,四大寨鄉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扶貧產業,依托低熱河谷地帶的落城、嚕嘎、納容等村連片壩區土地資源,由鄉政府主導發展龍須菜產業,並由鄉級平臺公司苗嶺豐蕾農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豐蕾公司)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方式,在納容、落城、嚕嘎等村連片壩區裏種植了1650畝龍須菜。

今年,四大寨鄉為提高村民們的積極性,讓龍須菜產業提質增效,該鄉對龍須菜產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進行了調整,以“返租倒包”的方式來管護龍須菜。龍須菜“返租倒包”的經營方式,不僅讓農戶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讓農戶通過精細化管護拿到更多的勞動報酬,促進龍須菜實現產銷兩旺,為該鄉推進振興鄉村奠定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同樣,1935年4月14日,中央紅軍紅一軍團二師、軍委縱隊後梯隊及幹部團途經的洛河槽子,如今,在壩區產業的推動下,建成紅院壩區蔬菜園。

紅薯幹產品加工廠

近日,記者在壩羊鎮紅院村紅院壩區看到,菜田裏菜芯長勢喜人,數十名工人正在收割菜芯。

“我們當天收割的菜芯,傍晚時分就裝車運到廣州江南市場,然後分銷到東莞、深圳等農貿市場。”紅院壩區蔬菜管理員羅長勝說,每天下午6點左右,他們運銷蔬菜的車輛從惠興高速板當匝道上路,第二天,粵港地區的人們就能嘗到紫雲的綠色蔬菜。

昔日一家一戶的小塊責任田,如今變成規模化種植的現代蔬菜示範樣板田。

如今,在紫雲這片中央紅軍途經、戰鬥的紅色土地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長征精神的引領下, 紫雲群眾重整行裝再出發,踏上振興鄉村的新征程。

壩羊鎮茶葉加工廠

茶園飄香產業興

站在壩羊鎮映紅茶園景觀臺,向四周看去,層層疊疊的梯形茶園到處活躍著采茶人的身影。自2010年,壩羊鎮種植第一片茶園開始,該鎮陸續引進映紅、眾宜茗山、紫豐、土紅坡等茶企,以龍頭企業帶動大戶種植的方式,促進茶葉產業的發展。

1935年4月13日,中央紅軍進入壩羊鎮山嘎田壩,行至板桐,到有10多戶人家的鍋廠駐紮。紅一軍團司令部進駐壩羊街上大廟內,大部隊進駐板桐、大地頭、山嘎和新魚衝。同日,中央紅軍軍委縱隊前梯隊、幹部團進駐壩羊鎮平塘村老窪塘開展休整籌糧,軍委指揮部住閔華清家,該閔家屋基至今尚存。

長征精神激勵後人。在新長征路上,壩羊鎮依托較好的土地資源,以及適宜茶葉生長的環境條件,大力發展茶產業,走出了一條以茶強鎮、以茶富民的好路子。

壩羊鎮新山村是茶葉種植戶較多的村,2014年,該村種植茶葉的農戶達到40戶,每戶種植茶葉面積幾畝到幾十畝不等。

然而,單打獨鬥的茶葉種植模式,導致茶葉加工較為粗放,好茶青加工不出好茶葉。 2015年,新山村村委會征求茶葉種植戶的意見後,成立了新山村“村社合一”茶葉專業合作社,由村委會統籌,農戶廣泛參與,以“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形式規模化發展茶葉產業。

為做大做強茶產業,壩羊鎮自新山村成立“村社合一”茶葉專業合作社以來,全鎮8個行政村中有7個行政村都各自成立了“村社合一”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葉種植逐漸擴大。

每到春茶采摘季,綠油油的茶園加之滿山遍野的采茶工,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茶園不僅為百姓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茶旅一體化還帶動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目前,全鎮茶葉種植面積3.6萬畝,茶產業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產業支撐。

紅軍途經小路已成通村柏油路

麻山腹地建新城

站在五峰山上的紫雲電視轉播塔向四周看去,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在建項目熱火朝天地施工著,紫雲縣城主幹道上車輛川流不息。一座高樓林立、生機勃勃、繁榮安定、政通人和的現代新城在麻山腹地崛起。

時光荏苒,1935年4月12日,鄧華率領的中央紅軍紅一軍團先遣團進抵紫雲,在縣城塔山坡、松林坡與國民黨守軍激戰一個多小時後,迅速占領縣城,部隊駐紮一夜後,鄧華先遣團向火烘槽子進發。

1935年4月14日,林彪率領紅一軍團接踵而來,駐紮縣城一夜後,4月15日,中央軍委縱隊從翁弄趕到紫雲縣城稍休,與紅一軍團會合後向羊場、甲西進發。而今,紫雲縣城還有“紅軍路”“紅軍街”等街名。

而今,循著紅色足跡,紫雲迎來新的發展周期。“十三五”期間,紫雲界定“南限、北拓、東優、西擴”的發展布局和“一分三向”的城鎮化格局規劃建設紫雲新城。以普通大學標準建成紫雲民族高級中學,新建紫雲公園、海子公園、紫雲硐佛教文化公園等休閑娛樂場所。建成麒龍廣場、亞魯王廣場、鑫都廣場,以及在建的印象紫雲等城市綜合體。

在脫貧攻堅期間,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實際,紫雲結合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縣城東和縣城南分別建成城東社區和城南社區,兩個新型社區分別入住搬遷群眾7800人和3864人。

紫雲曾是三批紅軍路過、駐紮,在此整休再出發的地方。如今的紫雲縣城從過去的大寨子,變成了城區面積20余平方公裏的紫雲新城。

自2013年穿越紫雲縣城的惠興高速建成通車後,經過紫雲縣城的安紫高速、紫望高速相繼建成通車,紫雲有了向東、向南、向西、向北走向的高速公路網。大交通迎來大發展,紫雲步入安順、貴陽一小時經濟圈,拉動紫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格凸河鎮羊場文化廣場

紅色羊場格凸美

走進格凸河鎮羊場村羊場紅色文化公園,沿著石梯爬上頂端環視,紅軍烈士紀念碑後是郁郁蔥蔥的青山,碑前是欣欣向榮的格凸河小城鎮。

追尋紅色足跡,1935年4月15日,紅軍總衛生部幹部休養連隨大部隊進至羊場村高榜衝,正要翻越前面一座大山時,遭遇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修養連傷亡10名戰士。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2002年,紫雲縣委、縣政府在羊場高榜衝修建占地面積4畝的紅軍烈士陵園及紀念碑。2015年,紫雲以全市第五屆城鎮化暨小城鎮建設推進會在紫雲召開為契機,把羊場紅軍烈士紀念碑打造成紅色文化公園。此後,羊場紅色文化公園被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七一”等節日,該基地常有市、縣機關單位組織人員到此緬懷先烈,重溫入黨誓詞。

近日,記者沿著紅色足跡來到羊場村南關屯,據羊場村支書王祖發介紹,當年紅軍沿高榜衝直上,翻越南關屯埡口,然後往下向四大寨鄉納容村壩昂行進,當晚宿營壩昂布依寨子。

當年,紅軍經過的南關屯,已建成幹凈整潔的寨子。站在寨前瞭望,東面是美麗的格凸河小城鎮;西面是綠油油的火花鎮江納壩區,該壩區上面是橫跨紫望高速的火花特大橋。

“十三五”期間,紫雲按照產城互動、村城聯動、景城一體,“一城兩星”的城鎮化發展布局來建設格凸河小城鎮,該小城鎮從過去南北長1公裏的老街,擴建成南北長3公裏的現代小城鎮,沿街商鋪從過去的幾十家,發展到如今的300余家固定商鋪,格凸河小城鎮也成為省級示範小城鎮。

近年來,羊場村狠抓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精品水果產業,全村種植柑橘600多畝、李子300多畝,紫王葡萄300多畝、枇杷200多畝。(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記者 姚福進)

編輯 陳婷

編審 毛麗

本文來自【安順日報-掌上安順】,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