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樓房與破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清朝末年,老北京人口耳相傳著一句俗語,叫“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這句俗語有著什麼來歷呢?

這事還得從明朝初期說起。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人北上征伐元朝。經過一年的征戰,徐達、常遇春大軍直逼元大都(今北京城)。在大軍壓境之下,元順帝攜帶家眷和王公大臣逃出元大都,由居庸關逃往北方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順帝率領的剩余力量,被稱為“北元”。

徐達、常遇春進入元大都後,朱元璋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後又改名為北京。

當時,明朝還沒有完全統一中原,統治並不穩定,特別是元朝殘余力量隨時有可能卷土重來,威脅到北平的安全。為了加強北京的防禦力量,徐達放棄了地廣人稀的北部城區,將北部城墻往南方移動了大約5裏。在這裏,徐達築土重建城墻,開啟了兩座新的城門,左邊城門取名為“德勝門”,右邊城門為“安定門”。

“德勝門”是出兵征戰經過的城門,寓意“旗開得勝”。“安定門”是征戰得勝後班師回朝經過的城門,寓意“安定太平”。

城墻修好後,城墻的北部地區主要駐紮守城大軍。為此,明朝在這一片修建了許多營房,供士兵居住。1626年,位於宣武門內的王恭廠火藥局發生爆炸,造成大批人員傷亡。天啟皇帝下旨,將火藥局遷出城外,搬到北城來。

1644年,清朝入關,定都於北京。那時候,北京的八旗人數較少,漢人居民較多。為了拱衛紫禁城的安全,清廷將漢人居民全部從城內遷移出來。這些漢人居民中的一部分,遷到了“德勝門”“安定門”以北的地方。他們為了生存,對明朝守城軍隊的營房等建築進行改修後,住了進去。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漢人居民又在營房附近,使用碎磚、土坯壘起一片棚房,形成一個個破敗、簡陋的住宅區。在住宅區之間,是一條條長短不一、寬窄不齊的雜亂胡同。人們很隨意地給這些胡同取了一些粗俗名字。比如,位於今天新街口四條附近有一塊糞場,人們取名為屎殼郎胡同,後改名為時刻亮胡同。

毫無疑問,生活在這一片的漢人居民,大多數家庭貧困,生活艱難。他們居住的房子,以碎磚、土坯壘成,一推就倒。屋頂堆著一堆亂草,一吹風就到處飛。這樣的房屋,甚至比不上富貴家庭裏的狗窩。久而久之,人們就流傳出“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的說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北城老百姓的居住條件逐漸得到了改善。特別是1958年以後,北城那些破爛不堪的建築被拆除,替而代之的是一大片嶄新的紅磚樓房。許多雜亂胡同消失不見了,變成了寬敞筆直的大馬路。

1992年,北城繼續開展危舊房的拆遷、重建。沿著玉芙胡同、樺皮廠胡同、前桃園胡同、後桃園胡同、馬相胡同、北草廠胡同等地,自西向東蓋起了一排排復式樓房,形成了今天優雅氣派的玉桃園住宅小區。

進入21世紀後,北城地區按照整體規劃進行大規模拆遷、改建,在玉桃園住宅小區東面建成了如意裏小區,在如意裏小區西北面建成了新街口西裏小區。

這兩個小區建成後,北城地區的面貌大為改觀,當年的破舊房屋蕩然無存,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小區裏風景如畫,公園裏遊人如織,無聲地訴說著城市的迅猛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

如今,北城地區早已不是貧窮的代名詞了。這裏經濟迅猛發展,變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

其中,在北京海澱區今西北旺地區有一個後廠村,原本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農村,到處是農田,一到夏天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蛙鳴。2000年以來,這裏陸續搬遷進一批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巨頭,讓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後廠村有7家跨國公司研發總部、67家上市企業(含分支機構)、15家中國軟件百強企業、71家收入過億元企業。

2018年,面積只有2.6平方公裏的後廠村,創造了2519.6億元產值。屈指一算,這裏每平方公裏的產值為969億元,是深圳的80倍。

“北城根兒窮人多,草房破屋賽狗窩”的說法早就成了過去式,一去永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