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難纏的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都說現在的穿越電視劇情節雷人,不顧歷史史實,這實際上是一種古代就有的文學傳統,絕非現代人的自創。

古代文學作品根據受眾,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供皇帝、大臣觀看,這種主要屬於一些官方的文學作品,像一些臺閣體的詩詞散文之類;一類是文人之間相互閱覽的,這類多是些個人性的詩詞文賦之類;還有一類主要是以普通百姓為受眾,這種是從說書文學演變而來。像《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等便屬於第三類。

他們多是民間流傳的故事,被文人集中編纂、潤色而成。因為受眾是百姓,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個人傳奇色彩,往往會按照百姓希望看到的方向敘述,與史實是否相符已經不重要了。

雷人劇就是從這第三類中演化而來。

今天講的這部清代人編寫的小說名為《海公小紅袍全傳》,是《海公案》的其中一本。這本小說就屬於第三類,是清代文人根據民間故事編纂而成。作者是無名氏。可能自己也覺得小說太雷人,編纂者也不願意署名。

小說是從明代的隆慶皇帝病重選太子開始說起。

明代隆慶年間,皇帝病重,於是選擇了後來的明神宗朱翊鈞為太子。當時神宗年幼,隆慶皇帝決定為他選一個輔政之人,不過他不想太過插手,於是將幾位內閣大學士召來,讓神宗自己選。神宗皇帝轉來轉去,最後看中了張居正,就這樣張居正成了托孤大臣。

等隆慶皇帝去世後,張居正於是抱著年幼的神宗坐上了皇位。本來張居正是想自己單獨坐上去的,但是忽然有一股大風在大殿中刮了起來,他怎麼坐也坐不上去,最後還是抱著神宗一起才坐上了皇位。

自此之後,張居正開啟了專權誤國的歷程。當時李太後將神宗的教育和朝政都交給了張居正處理,張居正只教會年幼的神宗寫一個"斬"字。凡是需要神宗審批的奏疏,張居正只讓神宗寫斬字。他與宮中太監孫鳳勾結,朝中大臣的生殺予奪都由自己決定。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禍患宮闈,與神宗身邊的宮女不清不楚。有一次張居正與宮女竟然直接在神宗的龍床上行茍且之事,結果被李太後正好撞見。張居正找了些借口混了過去,不過李太後對他的不滿越來越重。

當時有鎮東遼王當朝歷數張居正的罪過,甚至與張居正在朝堂上大打出手,最後的結局是張居正矯詔給遼王安了個罪名,將其處決。

後來隨著神宗皇帝逐漸成年,他也意識到了張居正專權的禍患,救駕之臣海瑞開始登場。

一天早朝,神宗皇帝對朝臣們說自己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希望大臣們給解讀一下。夢境中,神宗在禦花園飲酒,看到文臣朝班中走出一人,身材長大,手拿弓箭對著神宗的頭上就是一箭射來。神宗見左右無人救駕,急忙飛身而逃,但見前面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條小船,船上有一人,頭戴烏紗帽,身穿紅袍。一陣狂風將此人吹到了神宗面前。神宗看此人滿面瑞氣,口稱:"萬歲不必驚慌,有臣在此保駕。"至此,神宗忽然驚醒。

神宗於是問大臣們:"長人弓箭是什麼?紅袍紗帽者又是什麼人?眾愛卿為朕解夢。"

其實大家都知道,手持弓箭的“長人弓”自然就是老張張居正,但是攝於張居正在場,無人敢於回答。眼看神宗皇帝臉色不悅,左班中閃出一人,乃是給事中孫成,他說長人手持弓箭是奸賊之姓,日後必知;大“海”有船,船中之人滿面“瑞”氣,必是海瑞無疑;孫成曾經當過操江禦史,是保駕忠臣。

孫成剛說完,張居正急忙上奏,說海瑞已經去世三年了。神宗聽聞,不覺嘆息不已,忙派人前去為其祭祀。

當時的海瑞早已經致仕在家,卻未曾死,正安享晚年。等欽差祭祀之人前來,海瑞早已偵知朝中情形,於是假裝擺出靈堂,擺出已經去世的樣子,暗中則帶著仆人悄悄進入北京城,朝見皇上。

海瑞入京雖然出乎張居正意外,但是張居正宮中有內應太監孫鳳。他一方面阻止海瑞面見皇上,一方面又編了些借口不讓神宗早朝。就這樣連續四五天,海瑞不得朝見神宗。後來神宗覺得事情不對,堅持要上朝,海瑞才得以與神宗相見。

神宗於朝堂上見到海瑞,也是大吃一驚。海瑞當朝便上奏了張居正六大罪狀。

張居正堅決反擊,說海瑞驚擾聖駕。雙方間你來我往,不可開交。神宗當時雖然對張居正有些不滿,但是礙於張居正的氣勢,還是不敢公然撕破臉皮。神宗覺得兩人按律都應當斬首,但念兩人都是功臣,此事就這樣互相抵消,不了了之。

海瑞多次上疏無果,決定去請楊家將幫忙

海瑞在京期間,多次上疏揭發張居正,但是都被張居正壓了下來。海瑞的難纏之名,神宗也有體會,他擔心會激怒張居正,於是便準備賞賜他些銀兩,讓他回家養老。可是海瑞自有其應對手段,神宗無奈,只得任了他一個無官無印的耳目官,這樣他就不可以上朝了。不料海瑞仍然上朝如故。

但是海瑞在京中的努力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而張居正仍然專權如故。一日,海瑞對門生說:"若皇上又不將他治罪,老夫便去召楊家將來。"隨後他寫了一封信交給門生林天佐,命他到佝僂山請楊令婆撥調楊家將前來京城。

就這樣林天佐一路打聽,終於在別人的指點下來到佝僂山。當時的楊家將仍然保持有強大的兵力,日日操練不斷,府中設有天波樓,由楊老令婆為家主。林天佐到了之後,他們聽說是海瑞海大人派他前來的,禮炮三響,列隊歡迎。

在看了海瑞的書信之後,楊老令婆決定派楊豹、焦天二將率領楊家將從潼關前往北京城。書中的海外其實是在太行山,這也是另一雷人之處。

就這樣大軍起動,很快便占領了潼關。之後,楊老令婆又寫了一封奏疏給神宗皇帝,說明發兵鏟除奸佞的緣由,矛頭指向正是張居正其人。

當時神宗接到奏疏,嘴上不說,心中卻是非常高興,嘿嘿,想睡覺來了個枕頭,終於有機會除掉張居正了。他與大臣們商議應該如何做,海瑞等幾位大臣聯名上疏,保證楊家將不會侵害大明朝。不久,楊家將兵圍北京城。

得到消息的神宗皇帝仍裝模作樣的派遣將領前去對戰,結果紛紛不敵。這時海瑞提議,將張居正之子張茂修綁縛送至楊家將前,讓他代父受過。神宗皇帝沒有意見,張茂修就這樣被錦衣衛綁至楊家將軍營,楊家將當著城門百姓的面,將張茂修哢嚓了。

可是此事仍然沒有消除楊家將們的怒火,他們強烈要求張居正伏法。神宗皇帝正在無奈之時,李太後傳出懿旨,說張居正打理朝政,有過也有功,姑且查抄其家產,將其免官放歸。

神宗皇帝當然不情願,於是請海瑞想想辦法。海瑞提議,做一個雙層棺材,將張居正的家產放在上面,張居正則假裝死亡,躺在棺材下,財產獻給楊家將。他們看到張居正已死,兵圍必解;這樣一來,楊家將們的要求既能夠得到滿足,張居正也得以保全。

神宗皇帝思考再三,覺得這樣最是合適,於是便依此而行。其實在背地裏海瑞早已經跟楊家將們打好了招呼。就這樣,楊家將看到張居正已“死”後,又得了錢財,遂主動退兵,仍然回到佝僂山。張居正則被罷黜歸家。海瑞功成身退,回家養老。

“忠義”是古代小說的主流觀念,海瑞等人,已不屬於歷史

海瑞、楊家將這些人物在百姓眼中都是清官、正義的代表。為了突出小說的戲劇效果,他們把不同時代的兩者都集中到了一起,上演了一出忠臣良將鬥權臣、保明主的大戲。這跟其他的忠臣孝子小說其實是一致的觀念,畢竟忠臣孝子是古代民間故事的主流思維。

除了海瑞、楊家將,還有像嶽飛、隋唐英雄、關羽、張飛、宋江等這些人物。他們已經不再屬於歷史,甚至也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符合這種觀念下的一個個故事。在他們身上已經沒有了朝代觀念,所以可以隨時放在一個個故事中,揉來捏去,結合成各種傳奇小說。

只要百姓喜歡聽,聽得過癮,事實是否與史實相符合,早已經不重要了。也就是在這個邏輯之下,現代社會出現了各種架空歷史的穿越小說。什麼處於後世可以召喚前朝的名將,什麼當代的技術可以用在古代之類的,紛紛撿起了古人玩剩下的梗。

別看這些小說與史實出入太大,實際上古代的百姓掌握的“歷史”知識,主要就是從這些小說中獲得的。直到現在,也沒有本質區別。很多歷史劇基本上都已經顛覆了歷史,但是觀眾仍然是以之為標準來認識歷史。 與真正的歷史著作相比,大家還是更願意接受這樣“被創造”的劇集或小說。

其實張居正在萬歷年間的很多改革措施,老百姓受益非常大。他主要針對的還是些大地主、縉紳等。

但是張居正在民間的形象嘛,從這個小說中就可以看出,其“奸佞”程度簡直與嚴嵩、劉瑾等人沒有太大區別。

《明史》評價他敗亡的原因是“威權震主,禍萌驂乘”。說白了就是張居正做了本該皇帝應該做的事,行使了本該皇帝獨有的權力。有了這種過錯,即便他做了多少對百姓 、對朝廷有益的事,都是“奸臣”。

觀念是有水位的,朝廷的觀念、儒生們的觀念是這樣,百姓的觀念也受到了影響。

這無疑是一種悲哀,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雷人穿越文學的作品背後,其實也掩藏了很多歷史真相——而這,不也恰是更大的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