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湖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如臯,

我們真的了解嗎?

有這樣一位致力於研究如臯本土文化的如臯人

他用滿腔熱情書寫著這裏的故事

今天小如繼續帶你走進他的如臯世界——

《讓歷史告訴未來》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王惟熙參與《嘉祐編敕》的經歷

“編敕”是什麼意思?“敕”,是皇帝發布命令的一種形式,具有至高無上的法律效力,起初並不是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編敕,就是對於散敕的匯編,是使“敕”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從而使編敕在宋代成為重要的法律形式。“嘉祐編敕”,就是嘉祐年間進行的編敕活動及其成果。是不是類似於法制局、法工委的有關職能?

嘉祐二年(1057)八月,樞密使韓琦提出:自慶歷四年(1044)以後至嘉祐當時,續降敕令4300余條(實際截止1059年,約5000條),前後多有牴牾,奏請刪定嘉祐編敕。仁宗先後詔命宰臣韓琦、曾公亮、富弼為提舉,龍圖閣直學士錢象先、盧士宗等進行詳定工作。

如臯安定先生的學生,曾任湖州、廬州、蘇州、福州、亳州、揚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禦史中丞、龍圖閣學士兼侍講孫覺為王惟熙撰寫的墓誌裏面有:“召修《嘉祐編敕》,權大理寺少卿(正六品)。”王惟熙是作為從事法律實踐的專家而奉召參加此項工作的。這是一份特別的榮耀!這項工作看來非常重要,待遇也很高,經濟上屬於厚祿(正四品寄祿),辦公室在館閣,屬於臺省直屬,小組長先後是參知政事、宰相。這個差遣絕對是“有裏有面”!

這裏要做一個特別說明。此時,是公元1057年的八月,王惟熙在連續擔任兩屆(1049、1053)貢舉考官之後,沒有參加被稱為“天下第一舉”的“嘉祐二年(1057)”貢舉考試。原因不在其他,大概與他的侄兒“如臯王觀”,年前已經在開封的舉子“取解”考試中獲得“解元”有關。宋代的科舉是有“回避”制度的。也說不定。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王惟熙奉召修編有關法律法規的領導和同事。首先,先後明確“提舉”的三位,都是什麼身份?提案人韓琦,是樞密使(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從一品);首先掛帥負責的曾公亮,是參知政事(正二品;嘉祐六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相);隨後又明確宰相(正一品)富弼等詳定編敕。事實上,這三人,都先後出任宰相,共事三朝,而且全都成為北宋名相,並同列昭勛閣二十四功臣,從祀歷代帝王廟和孔廟。這樣的工作班子,絕對是頂級配置。中高級官員能夠進入這樣的班底,你說是不是很幸運?!

時任樞密使的韓琦為相十載兩朝顧命輔佐三朝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出生於泉州。

《泉州府誌》記載:“韓琦出生於泉州北樓生韓處。”原來,韓琦的父親是泉州知府,他和婢女連理生下了韓琦。泉州曾有一條“連理巷”與一處“生韓古廟”,便是韓琦的誕生地,這裏曾流傳其母子的曲折故事。如今連理巷的遺址已改建成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一部分。

韓琦三歲時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成人。史稱其“既長,能自立,有大誌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

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第二,榜眼。與他同榜的有狀元王堯臣、探花趙概、包拯、四朝宰相文彥博等。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

1、片紙落去四宰執。韓琦擔任諫官三年時間,前後七十余疏。敢於犯顏直諫,諍言讜議,“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尤其以寶元元年(10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知名。當時災異頻繁發生,流民大批出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及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罕所建明”。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無能,痛陳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結果四人同日罷職,即所謂“片紙落去四宰執”。他自此名聞京師。一紙奏章彈劾了兩個宰相、兩個參知政事,果然了得!其中韓億是韓絳、韓維、韓縝之父。

2、西賊聞之心骨寒。康定元年(1040)正月,西夏李元昊大舉圍攻延安,他與範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範仲淹主持鄜延路。慶歷二年(1042),在經歷了“好水川”失敗和挫折之後,韓琦逐漸信服範仲淹戰略思想,兩人同心協力,互相聲援。由於兩人守邊疆時間最長,又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深為朝廷倚信,故天下人稱為“韓、範”。當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3、慶歷新政。慶歷三年(1043)四月,宋夏轉入議和,韓琦與範仲淹一同奉調回京,同任樞密副使。仁宗也想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因而特別禮遇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並催促他們盡快拿出救世方案。由範仲淹主持,韓琦、富弼等人積極參與的這場政治改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慶歷新政的實施,遭到了一些守舊派官僚的激烈反對。慶歷五年(1045)正月,執行新政的杜衍、範仲淹、富弼全都被貶職出朝。韓琦為人爽直,對於軍政大事,向來是“必盡言”,他雖為樞密副使,協同宰執軍事,但事關中書的事,他也要“指陳其實”,有的同僚不高興,仁宗卻了解他,說“韓琦性直”。對於範仲淹、富弼的貶謫,韓琦挺身而出,據理辨析,但沒有結果。三月,韓琦也被貶出朝,罷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揚州。至此,主持慶歷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暫的“新政”以失敗告終。

4、撫治北疆。韓琦在地方官任上,治軍有方,理民得法,頻繁升遷。宋初大將潘美鎮守河東時,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邊百姓遷徙內地,致使邊塞大片耕地荒廢不耕。慶歷四年(1044)歐陽修奉使河東時,就曾建議解除沿邊之地禁耕令;至和二年(1055)春,韓琦再次建議,才得以實行,開墾田地九千六百頃。二月,韓琦以疾自請改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在家鄉,他建造晝錦堂於州署後園。嘉祐元年(1056)七月,被召還為三司使。八月,拜樞密使。

5、三朝賢相。嘉祐三年(1058)六月,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宰相。韓琦就職朝廷樞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仁宗的建嗣問題。仁宗三個兒子先後早亡。怎麼回事呀?這裏面有沒有情況?!皇嗣遲遲未定。大臣們接連上疏,極力勸說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但趙禎同誌對自己的功力仍有信心(聽說後宮又有妃子懷上了),他也不過40來歲。而從至和三年(1056)開始,仁宗就時常犯病,一時人心恐慌,議論紛紛。韓琦拜相後,再提建儲之事,並與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再三苦勸,仁宗終於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宗實(賜名趙曙)為皇太子。

英宗即位之初,突患暴病,由慈聖太後曹氏垂簾聽政。一些宦官不斷向曹太後說英宗壞話,致使兩宮嫌隙萌生,關系頗為緊張。為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從此以後,兩宮關系漸漸緩和。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曹太後撤簾還政。

治平三年(1066)冬,英宗病重,使建嗣問題再度表面化。韓琦進言,英宗點頭同意,於是確立潁王趙頊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病死,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

神宗即位不久,禦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說他自嘉祐以來,專執國柄,君弱臣強,專權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實為誣告,將其罷職。可是韓琦仍堅決辭職,二次退隱相州。是高處不勝寒?還是江湖太兇險!

可是,在相州任上還未滿三個月,神宗賜手詔讓他遷判重災區的大名府,並被準許便宜從事。大名之任長達五年。

熙寧六年(1073)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

熙寧八年(1075),再次起用韓琦判永興軍,尚未就職,便於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神宗在禁苑為他慟哭舉哀,又輟朝三日,賜其家銀三千兩、絹三千匹,發兵為其築墓。還禦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論琦定策勛”,加贈韓琦為魏郡王。同誌們請註意!此人封的是王!!

在國學經典《純正蒙求》裏面有關於韓琦的四組故事:一是關於父子之倫的“考亭祭墓,稚圭拜墳”,說的是他寒食節寫詩戒子“何以知殊榮,此日奉宗祖”。二是關於威儀的“明鎬尊嚴,忠獻英特”,說的是他姿貌英特,骨格清聳,眉目森秀,圖繪傳天下。人以為如高山大嶽,望之氣象雄傑而包含細微。三是關於廉潔的“敦復老桂,稚圭秋菊”,詩雲:“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四是關於正心術的“韓琦稱人,陳瓘抑己”,說的是他聞人有小善,即稱之曰:“琦不及也。”

此人是中國古代頂級的道德模範!

他在家鄉建設的晝錦堂,原址在高閣寺一帶,到明弘治十一年(1498),彰德知府馮忠移建到現址。晝錦堂大殿、拜殿、忌機堂、觀魚軒、狎鷗亭等,於l968年被火焚燒,大門外一對石獅被毀。現存大門、二門、東西廂房、書樓、三株古槐及書院講堂等。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歐陽修寫《晝錦堂記》。

附:《晝錦堂記》歐陽修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裏,庸人豎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禮於其嫂,買臣見棄於其妻。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誌於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余光者,蓋亦有年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幸得誌於一時,出於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誇耀之也。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世而垂無窮,此公之誌,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豈止誇一時而榮一鄉哉!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來治於相,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既又刻詩於石,以遺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譽為可薄,蓋不以昔人所誇者為榮,而以為戒。於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誌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彜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裏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誌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於是乎書。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時任參知政事的曾公亮方厚莊重沈深周密

曾公亮(999-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文學家,曾會的次子,他少時就頗有抱負且氣度不凡,後官至宰相。

曾會(952-1033年),字宗元,泉州晉江人,宋端拱二年(989)進士第二,榜眼,累遷刑部郎中,集賢殿修撰,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楚國公。曾公亮的兒子曾孝寬又當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懷(1106—1174年)累遷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魯國公。嘉定八年(1215),曾從龍高中狀元,官拜參知事,位極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狀元一位榜眼,人稱“曾半朝”或“一門四相”。

1、為官有能一路升遷

父親曾會,進士榜眼,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楚國公。乾興元年(1022),曾會任池州知州時,宋真宗去世,仁宗登基。曾公亮受父命,奉表晉京祝賀宋仁宗登基。仁宗任命其“試大理評事”,但他立誌從正途登官,不願以“斜封”入仕,故未赴調。“調幹”?“試用”?算了吧。

天聖二年(1024),25歲的曾公亮果然以進士甲科(第五名)及第,被授為越州會稽知縣,進士直接任命知縣是少有的。天聖六年(1028),曾公亮治理鏡湖,立鬥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後來據說因父親在會稽境內買田,曾公亮被貶官監湖州酒。這個事情楊繪提到,就是曾公亮自己在轄區內“賤價買田”。總之,違紀違法了吧。

幾年後,被調入京城為國子監直講,後改任諸王府侍講。不久又升集賢殿校裏、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一年後,應當按照舊例考試館職,曾公亮憑借進獻所寫的文章,就免試被授為集賢校理、天章閣侍講、修起居註。這個“修起居註”,是真正的近臣。這些年,他先後參與、主持編修完成了《慶歷編敕》、《武經總要》、《唐書》等,又被提升天章閣待制,賜予金紫衣。在此之前,待制不改變服裝,仁宗當面賜給曾公亮金紫衣,說:朕於講席賞賜你,是由於尊重寵愛儒臣。

曾公亮於是以知制誥官兼任史館修撰,再改為翰林學士、判三班院。三班院的屬吏多而雜,如果不加以賄賂是進不去的,貴族子弟大多依靠勢力請求拜見。曾公亮制定章程,形成規矩,屬吏不得隨意插手。

後來他以端明殿學士身份知鄭州,因為治理有佳,盜賊全都逃往其他州,任處達到夜不閉戶的地步。實在是能臣!接下來進入了快速上升期。

皇祐三年(1051),曾公亮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五十六歲。九月,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治理有方,獲號“曾開門”。

嘉祐元年(1056),五十八歲。四月五日,以端明學士、左司郎中、集賢殿修撰、知鄭州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仍知鄭州。八月十六日,為翰林學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誥、權知審刑院。是月,以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十二月五日,為給事中、參知政事。這一年,他進步特別快!

嘉祐二年(1057),五十九歲。八月三日,以參知政事提點詳定《嘉祐編敕》。

嘉祐六年(1061),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士,與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2、老成練達明練文法

曾公亮明練文法,為官多年,熟知朝廷臺閣的規章制度,首相韓琦經常向他詢訪相關規制。仁宗末年,韓琦請求確立國儲,與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計。

密州民田盛產銀,有人偷取銀錢,大理寺判定他們為強盜。曾公亮說:這是禁物,偷銀雖然是強盜行為,與從百姓家中盜取財物有區別。為此事展開爭論,於是就下達給有司議論,比照搶劫盜竊財物的法律,盜取銀子不判死刑。起初,東州人大多因此法被處死刑,從這以後就不再判死刑了。

遼國指使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開通鹽船,邊境官吏不敢禁止,都說:與他們較量,將要生事。曾公亮說:剛開始時就不禁止,以後該怎麼辦呢?知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此事。於是派人告知趙滋,邊境禍害終於平息。

宋英宗即位(1063年5月1日)後,曾公亮被加授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不久兼任戶部尚書。英宗體弱多病,因此不能接見遼國使者。曾公亮奉命在館中設宴款待使者,使者卻不肯赴宴。曾公亮質問使者說:賜宴不赴,這是對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患病,卻一定要讓他親自設宴,你能安然處之嗎?使者聽罷,沒話說,即刻赴宴。

3、承旨編撰《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北宋建隆元年(960),原五代時期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即宋太祖。趙匡胤靠掌握禁軍起家,又是以兵變方式奪得政權,因此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他當了皇帝以後,一方面想方設法陸續解除了自己一些帶兵老部下的軍權,另一方面加緊了朝廷對國家主力軍禁軍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變了唐以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國家對武器制造業的集中管理。

慶歷三年(1043)十月,宋仁宗趙禎下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等,編纂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曾公亮等以5年的時間編成《武經總要》,仁宗皇帝親自核定後,又為此書寫了序。

《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

前集的20卷詳細反映了宋代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特別是在營陣、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些精致的圖像使得當時各種兵器裝備具體形象地層現在我們面前,是研究中國古代兵器史的極寶貴資料。

後集20卷輯錄有歷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分析品評了歷代戰役戰例和用兵得失。

宋神宗即位(治平四年1067年1月25日)後,曾公亮被加官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熙寧二年(1069),升授昭文館大學士。

曾公亮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封魯國公。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曰“宣靖”,配享英宗廟庭。及葬,禦篆其碑首曰“兩朝顧命定策亞勛之碑”。“元勛”即為韓琦。同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是,此人沒有成為古代“道德模範”,不奇怪吧?!他是個曾經犯過罪錯的人,一碼歸一碼!

富弼被稱“真宰相”與範仲淹亦師亦友知

北宋時代名人輩出,群星閃耀。宋仁宗時期就有著名的“嘉祐四真”,堪為青史佳話。所謂“四真”,即真宰相、真學士、真中丞和真先生。分別代表當時的宰相富弼、翰林學士歐陽修、禦史中丞包拯和侍講胡翼之(即如臯安定先生胡瑗)。

富弼(1004-1083),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1、降生頗具傳奇色彩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正月二十日巳時,富弼出生於西京洛陽。起初,他的母親韓氏身懷有孕,夢見旌旗鶴雁降落在庭院中,依據周公解夢,夢此生子榮顯。

2、仲淹薦舉提攜入仕

富弼從小熱愛學習,氣量大度,範仲淹見到他十分驚奇,說:“是輔佐帝王的良才啊!”將他的文章拿給王曾、晏殊看。王曾,狀元出身、兩任參知政事、兩任宰相;晏殊,神童、14歲同進士出身、宰相、仁宗師傅。晏殊便將待字閨中的女兒嫁給富弼。他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楊察。晏殊對於這兩個女婿是區別對待的。因為賞識富弼的才華,每次富弼來家裏,都把他請到文房裏,一談就是幾個時辰。楊察曾任知制誥、禦史中丞,後來遷戶部侍郎,充三司使,也是位高權重。可晏殊與他沒什麼好聊的,就在客廳奏樂擺酒,讓他大吃大喝。

北宋天聖八年(1030、庚午馬年),春,正月,丙寅(初三),命資政殿學士晏殊權知禮部貢舉。富弼沒有參加這次貢舉考試。什麼原因?倒不是因為天聖五年(1027)他落過榜,大概與嶽父知貢舉有關。有哪些人是這一屆“天子門生”?歐陽修、王拱辰、蔡襄、石介、張先,前面都有介紹,算是我們的熟人。

直到天聖八年七月乙亥(十二日),仁宗恢復制科。範仲淹對富弼說,你的才學不是和那些舉子去考進士,應當通過這種途徑進入仕途。富弼倒也沒在意,誰知,範仲淹直接推舉他參加“茂才”科考試。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

秋七月乙亥(十二日),命翰林學士宋綬、馮元為初考制策官,翰林學士章得象、禦史中丞王隨覆考,知制誥石中立、鹽鐵副使鞠詠編排。

自是,禦試制科人,率如此例。

丙子(十三日),禦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太常博士成都何詠、茂才異等富弼。

詠、弼所對策,並入第四等。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制科四等,其實是很高的。富弼被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但是,這一年,他的父親逝世。在洛陽家裏“丁父憂”期間,與歐陽修等人交遊,成了洛陽文人集團一員,有“洛陽才子”之譽。

服畢父喪,回到汴京,正值範仲淹因爭論廢除郭皇後之事而遭貶,富弼上書說:“這是一舉而二失,即使皇後之位不能恢復,也應該歸還範仲淹的職位。”沒被采納。任絳州通判,升任直集賢院。

3、任職諫院敢於言事

景祐五年(1038),西平王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富弼上疏陳述八個方面的戰略安排,請求斬殺李元昊派來的使者。寶元二年(1039)調任開封府推官、知諫院。此人有眼光!

康定元年(1040),正月初一發生了日食。這是什麼預兆?是不是要謹慎一點?!作為“知諫院”,他應該給皇上提個醒!富弼請求撤銷宴會和舞樂。執政官員認為不行,富弼說:萬一契丹這樣做,而大宋沒有的話,那就比較難堪了。後來得知,契丹果然撤除了宴會,仁宗深感後悔。沒文化呢!不正統呢!

當時禁止大臣超越職位上書言事。富弼就借評論日食上疏言事,極力聲明應付天象變化,還不如使下情暢通。於是,朝廷解除了越職言事的禁令。

4、長於外交出使契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富弼擔任知制誥,糾察在京師的刑事案件。次年春,契丹大兵壓境,揚言除非大宋割地賠款,否則將掃平中原。朝廷挑選人員出使契丹。大臣們都認為契丹情形難以預料,沒有人敢前行。

宰相呂夷簡出於某種目的,推薦富弼。這本來不相幹的事呀!他是掛名在辦公廳、實際“糾察在京師的刑事”麼!歐陽修引用顏真卿讓李希烈出使之事,請求將富弼留在京師,朝廷沒有答復。富弼就入朝進對,說:“人主憂慮臣下恥辱,臣下不敢貪生怕死。”仁宗為此深受感動。

富弼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大使,並拜任樞密直學士,出使契丹。

談判搞了兩輪。第一次,女兒死了也顧不上料理;第二次,兒子出生也來不及開心。在談判中,他不卑不亢,詳述雙方利害關系,不知搞了多少回合!直接把那些毛子搞暈。

跟他們講:領土問題是我們的核心利益,不容談判!

跟他們講:和則雙贏、鬥則俱傷!

跟他們講:皇帝女兒還小,和親涉嫌侵犯婦女兒童權益!

跟他們講:執政理念,不要讓民粹主義者得勢!有些人是想趁戰亂撈錢,倒不如我們給你錢!

跟他們講:我們不差錢,但你要告訴西夏,快快稱臣才是上策!(合縱連橫?)

總之,這個遼興宗耶律宗真、遼真宗耶律洪基(蕭峰的結拜大哥),都比現在那個“特沒譜”的人靠譜!最終使兩國化幹戈為玉帛。在富弼的努力下,大宋和契丹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和平相處。還迫使西夏稱臣。

5、支持慶歷新政反對熙寧變法

富弼歷經兩次改革。在慶歷新政中,他處於核心領導地位,所表現出的革新精神,甚至超過了範仲淹;在王安石變法中他和當時的很多名臣一樣,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表現得無比決絕。他對範仲淹也有感念提攜之恩,而王安石則是他多次推舉才上位。不是感情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對國家戰略的認識。他根據外交和邊防工作的經驗,仁宗統治後期迫切需要整頓吏治;而神宗執政之初則要發展經濟、避免戰爭。

6、救災有方保民巨萬

河朔發生大水,70萬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社會秩序很亂,災民沒有等到政府的救濟就死了很多人。富弼實行系統救災措施,仁宗知道後,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辭謝不予接受。自從富弼確定了簡便周到詳盡的賑濟方法後,天下都用來作為樣板。

他規勸轄區的民眾拿出糧食,加上官府府庫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余萬處,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燒火做飯。富弼對官吏中已去職的官員、等待任命的官員、寄居的官員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行慰問,出於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盡力而為。開放山裏森林池塘的出產有利於老百姓生活的,都讓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按照路的遠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萬人。

7、“富弼為相”被稱“真宰相”

有個“富弼為相”的成語故事:自唐朝以來,對宰相的禮遇達到頂點。百官見宰相,來拜見的人,無論老少都要行禮,宰相直立,年輕侍從低著頭扶著他;(宰相)送客時,不用下臺階;如果客人坐得稍稍久了,旁邊的侍從就大聲說“宰相尊重”,客人就恭敬地起身退出。到了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百姓拜見(他),都能以平等的禮節來對待客人,和顏悅色地與來拜見的人說話,客人走時送到門口,看到客人上馬才回來。自此,各位大臣漸漸效仿他(平易近人),如此待人是從富弼開始的。

慶歷三年(1043),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授職富弼樞密副使,他堅決辭謝,改授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六月,諫官上言範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範仲淹推辭不就;七月,又授職樞密副使。一個月後,又重申以前的任命,讓宰相告訴他說:“這是朝廷特地任用,不是由於出使遼國的緣故。”富弼才接受任命。這是宰輔之位。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範仲淹為參知政事。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後,多次召見富弼、範仲淹等人,征詢天下大事。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歷時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漸被廢止,改革以失敗告終。

至和二年(1055年),詔令授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文彥博同時被任命。宋仁宗身體不適,大臣不能得見,中外憂慮害怕。富弼、文彥博入朝詢問病情,於是假祭祀之事住宿到晚上,每件事都稟報後才做,宮內嚴肅整齊。富弼當宰相,遵守禮儀,按過去的辦法處理問題,順從公眾議論,沒有任何偏心。在這時,百官盡職,天下平安。

富弼送文彥博“登山竹器”

嘉祐六年(1061)三月,由於母親喪事離職,皇帝下詔為此免除春宴。按著舊例,宰相遇到喪事都起任官復原位。仁宗空著職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認為這是戰爭時期適應特殊情況而設的儀禮,不能在太平之世施行,始終不聽從任命。

1063年5月1日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後來請求退休,加任司空一職,進封韓國公退休。

元豐六年(1083)八月去世,終年八十歲。累贈太師,謚號“文忠”。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給的大臣一種謚號(評定)。文忠被認為是僅次於文正的謚號。歷史上都有哪些人得此謚號?唐代有顏真卿等;宋朝的歐陽修、王堯臣、富弼、蘇軾等;元代的有張養浩等;明朝有張居正、楊廷和等;清朝的索尼、林則徐等。

8、便簽《兒子帖》的父子情

這是富弼為兒子托人情的一份手劄。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2005年6月19日售出。老值錢了。為什麼要賣?此處暫且不表。我們來認認字吧!

釋文:兒子賦性魯鈍,加之絕不更事。京師老夫絕少相知者,頻令請見,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翻譯:我兒子本性愚笨遲鈍,加上他很少經歷社會磨練。在京師我很少知心朋友,所以讓他常常去拜見您,希望諸事對他多加指教,感激不盡。這信也請閱後燒掉。

此人也不能作“道德模範”。但是,先進事跡還是有的。國學經典《純正蒙求》關於“正心術”的典故有:“彥國防意,思永平心”,意在表彰富弼:身為宰相,處事嚴謹,“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錢象先是法律專家《編敕》前輩

宋史卷三百三十·列傳第八十九,錢象先,字資元,蘇州人。進士高第,呂夷簡薦為國子監直講,歷權大理少卿、度支判官、河北、江東轉運使,召兼天章閣侍講。詳定一路敕成,當進勛爵,仁宗以象先母老,欲慰之,獨賜紫章服。進待制、知審刑院,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

象先長於經術,侍邇英十余年,有所顧問,必依經以對,反復諷諭,遂及當世之務,帝禮遇甚渥。故事,講讀官分日疊進,象先已得蔡,帝猶諭之曰:“大夫行有日矣,宜講徹一編。”於是同列罷進者浹日。徙知河南府、陳州,復兼侍講、知審刑院。

象先旁通法家說,故屢為刑官,條令多所裁定。嘗以為犯敕者重,犯令者輕,請移敕文入令者甚眾。又議告捕法,以為罪有可去,有可捕,茍皆許捕,則奸人將倚法以害善良,因削去許捕百余事。其持心平恕類此。復知許、潁、陳三州,以吏部侍郎致仕。卒,年八十一。

盧士宗是法律專家經術前輩

盧士宗(998——1068),字公彥,濰州昌樂人。舉進士。舉五經科登第。歷審刑院詳議、編敕刪定官,提點江西刑獄。仁宗時知審刑院、通進銀臺司。侍講楊安國以經術薦之,仁宗禦延和殿,詔講官悉升殿聽其講《易》。明日,復命講《泰卦》,又召經筵官及仆射賈昌朝聽之。授天章閣侍講,賜三品服,加直龍圖閣、天章閣待制、判流內銓,出知青州。英宗立,臨行,召對,論知人安民之要,勸英宗守祖宗之法。改知沂州。神宗熙寧初,以禮部侍郎致仕。以儒者長於刑名之學,在刑部審刑前後十數年,主於仁恕。卒年七十一。

王惟熙在這樣幾位領導身邊工作,應該是能夠做成事的!《資治通鑒》記載:北宋嘉祐七年(1062)夏,四月,壬午(19日),宰臣韓琦等上所修《嘉佑編敕》,起慶歷四年,盡嘉佑三年,凡十二卷。其元降敕但行約束而不立刑名者,又析為《續附令敕》,凡五卷。視慶歷敕,大辟增六,流減五十,徒增六十有一,杖增七十三,笞增三十有八,配隸增三十,大辟而下奏裁聽旨增四十五雲。詔頒行。

《宋史》本紀第十一·仁宗三:嘉祐七年(1062),夏,四月,壬午,頒《嘉祐編敕》。

完成這項重要的編敕工作之後,嘉祐七年(1062)四月,王惟熙遷權判大理寺兼光祿寺,累官至尚書司封員外郎,階朝奉郎(正六品上),勛上騎都尉(正五品)。五個月後的九月十日,王惟熙卒於光祿寺,年四十六。可惜了。

王惟熙的事跡暫時就寫這些。從下一章開始,我們來介紹王惟熙的侄兒、王覿王學士的堂兄王觀。

·未來待續·

往期回顧

第一章:如臯平原

第二章:如臯古邑

第三章:如臯的河

第四章:如臯城池

第五章:如臯城河水系

第六章:如臯城河上的橋

第七章:如臯城河護坡駁岸

第八章:如臯城河上的碼頭

第九章:如臯古城景點——射雉亭

第十章:如臯古城景點——範公苑

第十一章:如臯古城景點——丞相亭

第十二章:如臯古城景點——文昌閣

第十三章:中共如臯縣委誕生地

第十四章:抗戰勝利紀念墻

第十五章:如臯古城景點——靖海門

第十六章:如臯古城景點——孔廟

第十七章:如臯古城景點——孔廟·名宦祠

第十八章:如臯古城景點——孔廟·鄉賢祠

第十九章:如臯古城景點——孔廟·大成殿

第二十章:如臯古城景點——石合泰民居群

第二十一章:如臯古城景點——頤園

第二十二章:如臯古城景點——集賢裏

第二十三章:王學士的祖父王載

第二十四章:王學士的伯父王惟清

第二十五章:王學士的父親王惟熙

第二十六章:王學士的母親王史氏

第二十七章:王惟熙的貢舉老師們

第二十八章:王惟熙的貢舉同年

第二十九章: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經歷

第三十章:王惟熙首任貢舉考官的那些進士

第三十一章:王惟熙再任貢舉考官的經歷

第三十二章:王惟熙再任貢舉考官的那些進士

作者:楊建軍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