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走泥濘的山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新聞晨報

恭喜!

楊明老師結婚了!

15日晚上,網友@霂黟楊 發帖分享:

楊明老師(右)

可能你還不認識楊明老師,

但了解他的事跡的人,

無一不被他深深感動、

發自內心地敬佩!

楊明

楊明,男,漢族,杭州蕭山人,1984年7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畢節黔西市錦繡學校教師。

楊明紮根貴州黔西山區,足跡遍布黔西多所學校。他堅持走訪山區留守兒童,幫助困難家庭,資助貧困學子,聯系公益組織、企業助推鄉村學校建設和發展,始終守護著黔西山區孩子們的求學夢。12年的堅守,楊明和山裏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親切稱他為「楊爸爸」。

為了山區的孩子,他毅然選擇堅守。2009年,25歲的蕭山小夥子楊明放棄月入過萬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山區支教。那裏條件非常艱苦,沒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車帶;沒有教師宿舍,住的是雜貨間,窗戶是紙糊的,冬天特別冷;那年恰逢西南地區旱情,吃水不便,得走很遠的路用扁擔挑水喝。一年支教結束,楊明毅然決定繼續留下。在曾經位於深度貧困鎮的景山小學,他一人承擔多個年級的教學任務,不顧山高路遠,堅持逐戶家訪,足跡遍布30余個行政村。

為了山區的孩子,他再次選擇留下。2018年3月,觀音洞鎮新合、熊洞兩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新開了幼兒園,楊明又一次主動請纓,每天往返近30公裏,一師一園守護村裏10余名學齡前兒童。楊明曾考上公費研究生,可為了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再次選擇留下。

支教至今,楊明積極助推教育均衡發展,在他的奔波牽線下,促成蕭山高橋小學與黔西市觀音洞鎮沙井小學的校際結對。他特別關愛留守兒童、貧困學生,在觀音洞鎮兩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支教時,他積極開展特殊家庭走訪,成了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

楊明榮獲貴州省道德模範稱號。

楊明(左二)給學生們輔導作業。史開心攝(人民視覺)

十余年來

楊明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近8萬元

幫助貧困學生100多人次

牽線結對幫扶貧困戶20余戶

聯系公益組織、企業

提供幫扶物資累計100多萬元

惠及觀音洞鎮15所學校

2020年9月5日,《人民日報》第7版

還專門報道了

他在貴州省黔西縣山區的支教事跡

80後的他一頭白發,

看哭網友…

2009年,25歲的杭州小夥楊明隨愛心支教團隊來到貴州省黔西縣金碧鎮瓦廠小學,開啟他的支教生涯。在這之前,畢業於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現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的他,曾在迪拜、杭州工作,月收入過萬元。

一下車,瓦廠小學的景象讓楊明的心一震:校舍是一幢兩層水泥房,孩子們課間玩的是丟沙包、滾鐵環,學校敲鐘上課。這一切深深觸動了楊明。“仿佛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小時候那種純真質樸的畫面又回到了眼前。”

楊明在昏黃的燈光下備課

真正生活起來卻是艱難的。鎮上嚴重缺水,楊明淩晨4點就要到地下河溶洞去挑水。農戶家一間30平方米的屋子,楊明和另一位支教老師做飯、工作、睡覺都擠在這裏。

白天上課,晚上家訪。支教的日子裏,楊明常常在晚上批改完作業後,再打著手電筒到學生家去家訪,村裏許多羊腸小道上都留下了楊明的足跡。

一年的支教結束後,支教隊員紛紛離開。孩子們含著淚水說出心底的不舍:“真想您一直教我們,初中、高中、大學……”孩子的眼淚擊中了楊明心底最深處的柔軟,他做了一個讓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參加特崗教師計劃,繼續在大山裏教書。

“哪裏需要老師,就去哪裏!”當有機會選擇到一所條件相對較好的中學任教時,楊明卻毅然選擇了一所比瓦廠小學更為偏僻的農村教學點——黔西縣觀音洞鎮景山小學。

景山小學建在山頂上,距離縣城大約40公裏。楊明買生活必需品,只能一周一次走4公裏山路到鎮上。狹窄泥濘的山路上,村民常常看到他背著一個碩大的登山包,裏面裝滿了生活所需的蔬菜、肉、雞蛋……

這裏學生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教學任務繁重,工作、生活環境艱苦。但是,這一切困難都沒有讓楊明退縮,而是激發出他的鬥誌,讓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農村教育事業中。

為了解學生情況,他不顧山高路遠,一家一家走訪;為了不讓孩子放棄學業外出打工,他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做學生和家長的工作;知道學生家庭條件困難,他自掏腰包給孩子們買各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學生家長有時幹活很晚才回家,楊明便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給他們輔導完作業,晚上再一個個送回家。

轉眼,楊明在景山小學工作了7年,直至2017年9月教學點撤並才離開這裏。2018年3月,位於觀音洞鎮深度貧困村的新合幼兒園由於路況差、離鎮上遠,沒有老師願意去任教,楊明又一次主動請纓,申請前往幼兒園任教,當“孩子王”,一人堅守一園。2018年底到2020年,楊明在黔西縣蓮城街道坪子小學任教;2020年4月,他又來到了黔西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錦繡學校任教。

年輕時的楊明在留守兒童家中

皮膚黑了,人更瘦了,頭發白了,楊明卻說這一切都值得。看見他家訪時腳上穿的鞋子開裂,村裏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一針一線給楊明織了一雙十分合腳的毛線鞋。最讓楊明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不僅有了走出大山的願望,還有返回家鄉貢獻力量的決心。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董登蘭曾是楊明在瓦廠小學的學生,當年她發奮讀書,走出大山。而現在她的目標則是以楊明為榜樣,參加特崗教師考試,回到山村教育更多的學生。

“在孩子們小時候種下一顆種子,去滋養它,時間久一點,它就能發芽開花。”楊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著大山裏的孩子們。

恭喜楊老師

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