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井裏死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 70年治淮,成就一條“高質量”的幸福河

洪澤湖泗洪轄區荷藕面積近十萬畝,畝產鮮蓮子約300斤。圖為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村民在洪澤湖采收蓮蓬。新華社發(許昌亮攝)

不語的洪澤湖,見證了新中國治淮70年來的壯闊歷程,更是淮河流域“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一個縮影。

波光瀲灩的湖水,隨風起舞的蘆葦,緩緩轉動的風車……籠罩在晚霞之中的洪澤湖濕地,靜謐悠然、如詩如畫。

不語的洪澤湖,見證了新中國治淮70年來的壯闊歷程,更是淮河流域“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一個縮影。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10月2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用一組組數據,曬出了一份沈甸甸的治淮成績單。

“70年治淮總投入共計9241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5.2。”魏山忠表示,淮河的系統治理、開發與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防洪能力顯著增強 從人海防守轉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

淮河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自12世紀起,黃河奪淮近700年,極大地改變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態。16世紀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50年間,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被稱為是“最難治理的河流”。

新中國成立後,淮河治理翻開了歷史性的嶄新一頁。1950年10月,在百廢待舉、百業待興的情況下,中央人民政府做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70年來,國務院召開12次治淮會議,對淮河治理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多次掀起治淮熱潮。

談及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魏山忠首先指出的是,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防禦能力顯著增強,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具備抗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與此同時,淮河防禦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應對局面。

從容應對的背後,是一大批治淮工程組成的“銅墻鐵壁”。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窪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

“今年,淮河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和正陽關以上區域性大洪水,我們統籌協調全流域的水利工程,科學調度、聯合運用,發揮集成效應。可以說,今年淮河防汛,我們打出了漂亮的‘組合拳’。”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表示。

和過去相比,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標準也顯著提高。目前,淮河幹流上遊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遊主要防洪保護區、重要城市和下遊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標準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

水環境改善明顯 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歷史

廣為流傳的順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農田灌溉,80年代水質變壞,90年代魚蝦絕代”,是過去淮河水環境變遷的真實寫照。

“當時淮河的幹流都是黑臭水體,還有白沫、死魚,像蚌埠、淮南附近河邊的老百姓吃水都是自己拿桶到井裏取水,因為水源汙染,以淮河水為水源的自來水也不能用了,水汙染的形勢相當嚴峻。”肖幼回憶道。

1995年,國務院發布《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暫行條例》,拉開了淮河流域水汙染綜合治理的序幕。令肖幼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不懈治理,淮河流域性水汙染惡化趨勢已成為歷史,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通過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汙染源治理、實施汙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汙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汙量明顯下降。2018年淮河流域主要汙染物(COD)入河排放量20.69萬噸,氨氮入河排放量1.77萬噸,比1993年的150萬噸和9萬噸,分別削減了86.2%和80.3%。

入河排汙量的下降,使得淮河的水質有了明顯改善。1994年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斷面水質為Ⅴ類和劣Ⅴ類的比例占到77.0%,2018年Ⅴ類和劣Ⅴ類水比例為20.0%,比1994年下降57%;2018年好於Ⅲ類水的比例為38.0%,比1994年上升25%。

20世紀90年代以來,淮河水利委員會組織河南、安徽、江蘇3省有關部門開展淮河水汙染聯防聯治,降低了淮河幹流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的風險。2005年至今,淮河幹流再未發生大範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水質持續改善,從上世紀90年代Ⅴ類及劣Ⅴ類水提升到常年保持在Ⅲ類水的水平。

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已建成6300余座水庫

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已經建成6300余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

據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與淮河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有效支撐了淮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大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魏山忠指出。

在不斷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的同時,淮河流域的水生態保障能力也持續提升。70年來,淮河流域積極開展水土保持、重要河湖保護修復、地下水保護和河湖生態流量(水位)保障等工作,推進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裏,桐柏大別山區、伏牛山區、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普遍呈現好轉態勢,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六成以上。依托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淮河治理仍存短板 謀劃“十四五”突出“蓄、泄、調”

在水利部總規劃師汪安南看來,新中國治淮70年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淮河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都決定了治淮仍然是長期復雜的過程。

站在新的起點上,認真分析淮河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情況可以發現,治淮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防洪體系仍有短板,水資源總體短缺,水生態、水環境仍需要進一步改善。

“十四五”期間,如何補上淮河治理存在的短板?魏山忠表示,將把洪水風險防控作為底線,把水資源作為剛性約束紅線,謀劃實施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工程及“有溫度的”民生項目,加快流域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下一步,治淮重大工程建設方面要統籌突出“蓄、泄、調”。

具體而言,要增加“蓄”的能力——繼續在上遊加強水土保持,修建水庫,提高攔蓄能力,利用現有水庫擴容挖潛,實施臨淮崗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研究完善相關政策,解決好行蓄洪水和當地群眾發展需求間的矛盾。

同時,擴大“泄”的能力——加快河道綜合整治,重點實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提高泄洪能力,擴大淮河入江入海的出路;進一步提高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工程建設標準,提高高水位運行時的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還要提升“調”的能力——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引江濟淮等重大工程建設,完善國家和流域的水資源配置骨幹網絡;實施一批水系聯通、供水網絡化工程,提高城鄉供水的保障水平;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啟動實施一批水生態保護和治理的重大項目。

魏山忠表示,水利部將緊扣“幸福河”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科學謀劃“十四五”時期淮河治理和面向2035年的遠景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禦自然災害的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動淮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