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黑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日本浮世繪書寫記錄了17世紀到19世紀的日本世俗生活和藝術史,為現代主義藝術和潮流文化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3月12日,“遇見浮世·博覽江戶——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拉開帷幕。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集中展現近100幅國內從未展出,創作於江戶和明治時期的浮世繪原版古畫。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神奈川衝浪裏》,這是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葛飾北齋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作也是最浮世繪的象征之一。

《神奈川衝浪裏》

印象派大師梵高就曾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誠如你所見,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船只,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是以毫無疑問,這幅作品成為本次展覽的主視覺logo。

展覽現場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全部展品,悉數來自日本淺井家族的收藏。淺井家族的代表毛強現場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在中國進行展出,有一半都是名作。由於疫情的原因,這次展覽從策劃到展出也是頗費周折,策展人介紹說:“淺井家族的浮世繪收藏一共有3萬多幅,他們不同於其他的收藏家,以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等名家的作品收藏為主,他們更多是以歷史題材,從整個社會真實狀況角度著眼進行收藏,所以更能反映當時社會風貌。”

江戶時代的僧侶作家淺井了意,曾在《浮世物語》一書中寫道:“生活是為及時行樂,將註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盡興飲酒,將自己投入沈浮的塵世,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飄瓜隨波漂浮,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這段話,今次也出現在展館入口處的序言中。

主辦方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過往國內浮世繪主題展覽一般都以編年形式,枚舉浮世繪的畫法、畫派等,此次“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的主題則更加鮮明集中:從江戶(1868年改名東京)城市文化切入,選取眾多反應江戶社會風貌、風俗民情、百姓生活、民間傳說的作品,形成“入城”“入室”“入魂” 三大板塊,通過三個時空維度結合藝術與文化,帶領觀眾深入讀解日本文化。

除了呈現浮世繪原版古畫,展出現場還原了茶道空間及櫻花樹林等多個場景,供觀眾打卡留影。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為方便上班族一睹浮世繪魅力,此次展覽特別在周五、周六晚間辟出“夜遊觀展”時段。北京的展出時段為3月12至5月初,之後還將在國內其他地區巡展。

入城,城枕水波百夢生

《東京江戶品川高輪風景》,作者二代歌川國輝,作於明治元年 1868。圖中所呈現的海岸淺灘早已被圍海造田。在沒有照相術的時代,這幅作品為後世保留下彼時的人間煙火。

17世紀初,日本德川家康建立幕府政權,舉全國之力建設江戶,引異鄉民客匯於此。

“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首個展區“入城”,位於整個3號館一層空間。“入城”展區令觀眾可以俯瞰江戶全貌。通過展現水路交錯的街巷、熙然喧嘩的商街、櫻花散漫的節慶,共同編織出完整、立體的江戶風貌。30余幅畫作也寓目城市居民在春花秋實四季更疊中,在這座繁華的都市編織著各自的生活記憶。觀看他們來來往往,或聚或離,鮮活生動的日常,仿佛置身於江戶街道之上,使畫面擁有了奇妙的寫實之感。

“入城”之前,先眺富士山。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富士信仰,很多人以登上海拔3776米的山頂為目標。1830年代,日本民間旅行熱潮興起,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設施日趨完善。浮世繪師也在旅途中記錄著江戶城周邊的旖旎風景。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百余公裏處的富士山。《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創作於天保3年(1832),是江戶時代後期天才畫師葛飾北齋的名作,又被稱為“紅富士”,描繪了富士山中出現的季節現象——據說從夏末到秋初,根據當時的氣象條件,富士山被染成紅色的現象有時會在早上看到,寓意吉運高照。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作為浮世繪成熟期的代表人物,葛飾北齋在長達90年的人生歲月中,一直活躍在浮世繪創作一線。而北齋和歌麿活躍的同時,也是初代歌川豐國率領的歌川派的全盛時期。北齋與歌川豐國、初代歌川國貞、初代歌川廣重、歌川國芳等人競爭畫藝,將純熟時期的江戶文化刻印進了浮世繪中。《參宮上京道中一覽之圖》,由初代歌川廣重創作於安政4年(1858)。作為一代風景畫巨匠,初代歌川廣重所繪制的6幅珍罕浮世繪,以雙陸遊戲地圖的形式描繪了從江戶到伊勢和京都的地圖。作品形象地展示了江戶時代,日本社會掀起的參拜伊勢神宮熱潮。圖中可見,人們大量來往於東海道。而富士山在組合畫中的位置,也可以見得畫家構圖的巧思。

“參宮上京道中一覽之圖”

《三國第一山之圖》創作於嘉永年間(1848-1854),“三國”是指唐(中國)、天竺(印度)、日本。作者歌川貞秀是初代歌川國貞的弟子,在還沒有無人機的時代,他描繪了很多精彩的鳥瞰圖,也被稱為“空中畫師”。就富士山來說,貞秀也留下了許多描繪外觀和內部洞穴細節的畫作。他也曾走遍日本全境,用準確的遠近法,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風景畫。類似於當代日本漫畫的敘事語言,畫家在整幅畫的右上角的圍圈,畫出白絲瀑布,左側的灰色小山則是江戶時代寶永4年(1707)噴發而成的寶永山。

《三國第一山之圖》

從江戶時代起,日本橋就是日本全國公路網的起點,其附近地區也因此成為商業繁華區。許多浮世繪作品都喜歡描繪了日本橋一帶整潔、熱鬧的街巷。《東京日本橋風景》由歌川芳虎創作於明治3年(1870)。這幅畫描繪了江戶末期到明治初期的日本橋風景,畫面中記錄了眾生百景。畫面左側的高牌是讓民眾知曉法令的告示牌,告示牌下的水桶是江戶城中用來防火的儲水木桶。畫中的許多細節展現了西洋文化的逐步滲透,畫面中多處的西洋馬車,以及畫面右側騎馬的西洋男子,體現了當時江戶城中最早的西方化生活場景,是一副體現了從江戶到明治時期風俗變遷的珍貴浮世繪。

《東京日本橋風景》

西風東漸。楊洲周延創作於明治24年(1891)的《淺草公園遊覽之圖》更能體現時代風貌的變化。在這幅美人風景圖中,前景所繪的女子所著和服極為精美,著葡萄燕子紋樣和服的女子面容溫婉,身旁的侍女為她撐傘卻已不是和傘而是歐美貴婦的陽傘。畫面中央遠處的是明治23年(1890年)在淺草蓋的十二樓建築,名為淺草十二樓,也稱淩雲閣,它高52米,是當時日本第一高的建築。淩雲閣是當時淺草地區的標誌性建築,曾被譽為“日本的埃菲爾鐵塔”,只要是描繪淺草地區的風景畫,都會描繪淩雲閣。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淩雲閣倒塌並發生了傾斜和火災,最終被政府爆破解體了,甚為可惜!

《淺草公園遊覽之圖》

櫻花浪漫 入室入魂

在江戶時代後期,在淺草附近的猿若町聚集了歌舞伎劇場,新吉原也搬遷至附近,淺草也得名“江戶的兩大惡處(娛樂場所)”,成為了江戶町民的娛樂小鎮。歌川貞秀在天保年間(1830-1844)創作的《東都新吉原全盛櫻圖》,便是一幅描繪江戶時代吉原繁榮景象的精美浮世繪。在吉原中央大街的仲之町,春天移植櫻花,秋天移植紅葉,人工營造了一番熱鬧美麗的景象。這幅畫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多色印刷技術,挑戰使用比以往更為多樣的顏色繪制,鮮艷奪目。從畫中可見,新吉原建成時就經營著很多揚屋(從青樓招高級藝妓來遊耍的店),喜長、滿袖、尾倉戶、喜瀨川,都是傳說中的美女。

《東都新吉原全盛櫻圖》

由外而內,展館二層呈現的是“入室”和“入魂”展區。“入室”立意把觀眾拉入到江戶浮靡的市井生活,在劇院、相撲、閨閣、節日等不同生活情景當中體會潮氣蓬勃、及時行樂的江戶精神。其中的《江戸砂子年中行事·上巳之圖》描繪了人們歡慶上巳節時的隆重景象和風俗儀式。這幅由楊洲周延創作於明治18年 (1885)。7月7日被稱作是七夕。在中國從漢朝開始就有記載,據說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的傳統節日之一。日本的七夕節與中國的七夕節不同之處在於,在日本,七夕節更多是姑娘們擁有一身好手藝。相傳從江戶時代開始,把願望寫在詩箋上掛在竹子上,擺上貢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女孩子書法、裁衣的手藝進步。這張畫作中,色彩斑斕的許願簽搖曳在風中,別有一番節日氣氛。

《江戸砂子年中行事•上巳之圖》

其實不獨七夕,端午、重陽等節慶也由中國東傳,落地後的意涵雖大體類似,日本也做了許多本土化儀式性的改造。在平安時代,端午節成為日本的五節會之一,因在日語中的“菖蒲”與“尚武”一詞的發音相同,因此這個節日在日本與尚武精神產生了關聯。楊洲周延創作於明治18年(1885)的《江戶砂子年中行事·端午之圖》便反映了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初期端午節時熱鬧的景象。畫裏可以看到右上方有一個很大的鯉魚旗,據說是從江戶時代關東地區那邊開始形成的風俗。原本端午節和兒童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自1948年起,為了祈禱孩子們身體健康。日本政府把5月5日定為了兒童節。

《江戶砂子年中行事•端午之圖》

對一個時代的了解,如對個體的了解一般,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江戶時代的蕓蕓眾生生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也通過自身塑造著這個環境。縱觀浮世繪的發展軌跡,它源於民眾,從最初的版畫署名繪本,到民間流通的版畫月歷“繪歷”,再到“美人繪”、“風景繪”,以及以歌舞伎演員為畫面內容的“役者繪”。浮世繪在當時的民眾中都是具有輕松的、親密的、裝飾性的日常作品。與其說浮世繪紀錄且描繪了江戶萬景,不如說江戶眾生的所思所想賦予了浮世繪獨特的生命力。

《繪本太閣記•尼岬之階•武智光秀》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歌,代表音樂;舞,代表舞蹈,伎,指代表演技巧。歌舞伎起源於17世紀的江戶初期,到元祿時代(1688-1704)年,歌舞伎大體定型。役者,特指歌舞伎表演的演員,因此“役者繪”指以描繪歌舞伎演員,以及歌舞伎舞臺、道具等用作劇目報道的繪畫作品。豐原國周的《繪本太閣記·尼岬之階·武智光秀》(明治16年,1883)講述的就是一段類似中國宮廷“燭光斧影”的殺戮故事——畫中是武智(明智)光秀在殺死了主公小田春長(織田信長)後,在與真柴久吉(羽柴秀吉)的決戰無法避免的情況下,在尼崎庵室中的光秀,覺得門後的人影是久吉,便準備用竹槍刺向對方的場面。但是,被竹槍刺中的卻是光秀的母親。這幅畫是明治時代演出時的作品,但它依照江戶時代的表演宗旨,並沒有用真名記錄人物。畫於明治16年9月,第四代中村芝玩主演,在市村座舉行的演出。

歌以詠誌,講述的無非是普天下並不新鮮的故事。浮世繪中,但凡畫出了人影,多半便涉及不便公開講述的秘辛。“入魂”展區,展現的就是江戶時代人們充滿想象和信仰的精神世界。通過展現各種英雄傳說、歷史軼聞的作品,也反映了日本民間信仰及精神文化。其中歌川國芳作品——《相馬的古內裏》(文化年間 1804-1818),以光怪陸離的想象力描繪了一場震撼人心的妖術之戰。在日本文化當中,“妖怪”的形象有時被賦予的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對過往情景的哀嘆,甚至是對統治階級的反諷。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增加,妖怪主題的浮世繪作品也被賦予了借古諷今、戲謔現實的意義。

《相馬的古內裏》

有妖怪,就會有勇士替天行道、斬妖除魔。在日本神話傳說中,妖怪是使人久病不治的罪魁禍首。神兵天將的出現戰勝了妖怪,保衛了天皇,也使城內居民戰勝疾病,恢復健康。在全球遭受新冠疫情影響的今天,中日兩國的策展人一致認為應該在展覽的最後,借用浮世繪奇思妙想的畫作表達人們對醫務工作者的感謝,以及人民對於健康生活的友好期盼。

《淺草觀世音額•源三位賴政》

初代歌川國貞創作的《淺草觀世音額·源三位賴政》(文政年間1818-1830),講述的就是源賴政消滅鵺的情景。鵺為臉是猴子、身體是貍貓、手腳是老虎、尾巴是蛇形的怪物。無獨有偶,歌川國芳在《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京都鵺大尾》(嘉永年間1848-1854)中呈現的也是這段故事:源賴光的子孫、善使弓箭的源賴政在天皇禦所埋伏等待,到了晚上,黑煙開始籠罩著天空,並發出可怕的叫聲。賴政拉著源氏祖傳的弓箭,朝著叫聲處射去,二條城北側落下了巨大的影子。賴政的部下趕到後又給怪物鵺致命一擊……

《木曽街道六十九次•京都鵺大尾》

《遇見浮世•博覽江戶——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

展期:2021.3.12-2021.5.6

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3號館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