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兩人擡轎下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我的家在魯莊鎮。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村子四周被高高的寨墻包圍著,東西南北有寨門供人車出入,寨門厚重而堅固,門釘粗大而密集。

村中數百年的老宅大屋隨處可見,有的臨街門樓高大氣派,門兩側的青石條、拴馬樁、上馬石昭示著主人的富貴和榮光,庭院幽深,神秘莫測。

在漫長的歲月中,世代在此居住的先民,不但遺存了條條街巷和大量豫西特色的民居,更是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軼聞傳說……

姚朝社| © 撰文

星芒| © 版式

01

魯莊的村名

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歷史上,魯莊村四周桑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村莊掩藏在桑林之中,古稱桑林鎮。

何故稱魯莊,源自一個傳說。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社會動蕩,叛軍攻打京都洛陽,西晉王朝達官顯貴紛紛南逃。

河東太守鄧攸(字,伯道),攜妻兒及侄子逃難,途中遭匪徒劫去馬匹錢財,只能徒步逃亡。

到桑林村時,饑渴難耐,筋疲力盡,實在走不動了,後邊石勒追兵漸近,無奈,鄧伯道對妻賈氏說:“兩個孩子必須舍棄一個,否則,全家都不能逃。”。

妻子想棄侄攜兒逃命,鄧伯道說:“弟早亡,僅留侄兒這唯一男孩,侄若死,則弟血脈斷,不可再續。棄兒,以後我們還可再生育,不致絕後。”

伯道與賈氏決定棄兒攜侄而逃,不料,兒子幾次哭喊追上,不得脫身,鄧伯道無奈,只好留下孩子的生辰八字,放些食物,將兒子綁於桑樹之上,揮淚別走。

東晉建立後,局勢漸漸穩定,鄧伯道又任吳郡太守,因其清正廉潔,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愛戴,只是賈氏再沒生育,因年老膝下無子,就更加思念桑林村的棄兒。

若幹年後,鄧伯道夫婦又回桑林村遍訪尋子,多日無果,幾近絕望,在離桑林村不遠的村子(即現在魯莊鎮念子莊村)向村民哭訴,眾人聽後都潸然淚下,嘆曰:天道無知,使伯道無兒(子)!眾人幫助其尋子。

魯姓姑娘聽說此事,經核對生辰八字無誤後,將孩子送還。

原來,逃難的魯姑娘收養了孩子,知道是忠良之後,為了孩子的安全,遠離人群搬到桑林深處河邊居住,與孩子相依為命,將其撫養成人,她堅信孩子的父母定會前來尋子,不敢遠離此地。

鄧伯道夫婦孩子失而復得,感激涕零,準備重金酬謝,被魯姑娘婉拒。魯姑娘擔心第二天分別時,孩子與她難以離舍,趁夜色悄然離去。

為紀念這位魯姓姑娘的義舉,後人在村中建有高兩層的魯義姑閣,閣內有明朝碑刻記錄此事,明代大書法家王鐸題有"魯義姑流移處"的匾額。

傳統京劇《桑園寄子》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至今仍在傳唱。

此後,桑林村改為魯義姑莊,簡稱魯莊。

02

庭院幽深

住過俠義之士

在我小時候上學的路上,有一座深宅大院深深地吸引著我。

高大寬闊的門樓前,有青石臺階,雕有精美圖案的石條擺放在大門的兩側,門檻高大厚重。

正對大門是磚雕精美的照壁墻,照壁墻前有一棵在當地非常罕見的冬青樹,它竟然四季不落葉。

這在一個幼童眼裏是那麼的神奇,神秘!

據村裏老人講,這座大院是姚氏家族一大戶人家,書香門第,家族人才輩出。

相傳這家主人的孩子生性貪玩,喜歡舞刀弄槍,對讀詩書、求功名絲毫不感興趣。

主人無奈,只好放棄讓兒子讀書入仕的想法。

其兒子喜歡習武強身,愛交俠義之士,長大後因其行俠仗義,疏財扶困,樂善好施,深得鄉親及朋友們信賴和愛戴。

雖然這家主人的兒子,對考取功名絲毫不感興趣,但他的孫子則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最後以優異成績入仕,官至五品,終成棟梁。

相傳,這家主人在河北任縣令時,回家翻修大門,工程即將完工,他八歲的孫子從私塾放學回家說:"爺爺!您修的大門太窄了!"

爺爺說:“轎子都擡進來了,還窄嗎?”

孫子說:“現在兩擡轎能進來,以後四擡轎、八擡大轎能進來嗎?”

爺爺聽後哈哈大笑說:“孫子好口才,有誌氣!”下令扒掉擴建。

這家主人對自己及孫子都能入仕為官,報國為民,光宗耀祖深感自豪。

有一年,大年初一早上,全家祭祖之後,縣令大人對其兒子說:“如今我和你兒子都是朝廷命官,為國效力,光耀門庭,只有你仍是布衣白丁,你有何感想!”

其兒子狡黠一笑說:"你們倆個有什麼資格和我相比!"對他父親說:“你的兒子比得過我的兒子嗎?"

轉身對他兒子說:“你的父親比得了我的父親嗎?"說罷,拂袖而去!

噎得爺孫倆尷尬苦笑,無言以對。

多年後,縣令大人告老還鄉,重病臥床,風燭殘年,其孫子仕途如日中天之時,遭奸臣誣陷,罷官流放,家道中落,幾乎到了變賣家產度日的窘境。

最後,反而靠他那個“不爭氣”兒子的幾個朋友鼎力相助,才使家族渡過難關,保住了家業。

03

民風強悍戰匪徒

魯莊地處鞏義西南山區,是三縣交界之處,官府難於有效管轄,加之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形復雜。

這些都是土匪生存的溫床,歷史上這裏匪患猖獗。當地民謠說:“西南坡是土匪窩,刀客亂竄響馬多。”

直到民國時期,魯莊村也面臨一場土匪。

根據村中老人講:在1944年深秋的一個早上,一位村民去村西農田幹活,發現自己地裏,有一匹棗紅馬在吃莊稼,周邊沒人,他就把馬匹牽回村裏,拴在村西大廟院內。

原來頭天晚上,兩股土匪武裝在附近交火,這匹馬是陣亡匪首留下的坐騎。

匪首派人下山交涉並威脅:三天內交出馬匹錢袋,否則,將血洗魯莊村。

魯莊村是個大村,習武者眾多,民風強悍,村中大戶人家每年都花錢購買槍支,組織紅槍會成員進行抗擊土匪操練。加之時任鞏縣縣長是本村姚姓族人,土匪組織也畏懼幾分,很少到魯莊村滋擾。

這次土匪公開叫板,對同意送還馬匹不表謝意,反而訛詐錢財,這是公然挑釁,必須堅決應戰,否則,匪患無窮。

村民強硬回話:撿到一匹馬,沒有見錢袋,要馬,三天內派人來牽,三天過後,將把馬匹賣掉,抵扣莊稼損失及馬的飼養費。

由於雙方態度皆強硬,血戰一觸即發。

為了打贏這場保衛戰,村裏做了周密的安排。

第三天淩晨,人們正在熟睡之際,近五十名土匪從南寨門突襲進村,頓時寨墻上炮聲齊鳴,大廟鐘聲響起。

這時一個村民腰裏別著短槍,手提著大刀急忙出門,正好與倆匪徒撞個正面,村民眼疾手快,掏槍頂住匪徒胸口,一手將大刀架在另一匪徒脖子上,毫無懼色。

匪徒反而被嚇住了,自己倒是先把槍放下。

匪徒進村後發現寨門被關閉,房頂上人影晃動,街道及寨墻上火星忽明忽暗。

這時,駐紮在西村張嘴寨的警察接到命令後,騎馬連夜火速趕往增援。

王姓匪首得知村裏準備充分,村民毫不懼怕,警察也將趕到,如果貿然動手,輕則死傷嚴重,重則可能全軍覆沒。

只好自找臺階下,把他的副手叫來,當著村民的面猛打其耳光,訓斥說:“你竟敢瞞著我到這裏鬧事,你不知魯莊是我舅家村嗎?(確實有老親戚)

轉臉又對村民說:“都是我管教不嚴,過兩天我專門來這裏擺酒席,給大家賠不是。”

說罷,他把匪徒全部撤走了。

幾天後,匪首確實來魯莊村設宴道歉,因王姓匪首在附近影響較大,從此後,更沒有匪徒敢到魯莊村尋釁滋事,村民也免遭匪患之苦。

04

鄉愁的坐標

指引著異鄉人回家的路

望鄉樓位於魯莊村中部,屬明朝中期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樓有四層,內有厚重堅固的木梯直達頂樓,墻壁厚近一米,樓高17米,每層都有瞭望窗,可登高遠眺。

在村中猶如鶴立雞群,有高聳入雲的感覺,小時候在離村數公裏外都能看到它的雄姿。

多少年來,望鄉樓就是魯莊村人心中的圖騰,也是魯莊村的地標。

望鄉樓是明朝中期,魯莊村富紳姚確為其兒媳所建。

明朝中期姚確家族已是富甲一方,擁有良田千頃,家產萬貫。

望鄉樓建在深宅大院之中,被“東五處”“南八處”自家庭院所包圍。

姚確公長子可法娶偃師夾溝村富紳千金為妻,兒媳遠離父母,想家心切,久思成疾,茶飯不思,臥床不起。

後得知兒媳的病是想家所致,姚確公花巨資在娘家及婆家同時修建望鄉樓。

據說晴天時,在望鄉樓頂層可看到雙方的家,其兒媳與其母親約定:每遇晴天日出日落時分,在頂樓招手互致問候。

兒媳由於解了思鄉之苦,每天登高遠眺,心曠神怡,心情大悅。

望鄉樓早已被鞏義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清明節回家祭祖之後,我又到望鄉樓看了看,只見周邊殘垣斷壁,荒草叢生,一派淒涼。

望鄉樓屋頂已完全坍塌,梁柱東倒西歪,屋墻搖搖欲墜,危若累卵,朝不保夕。

明朝中期的建築,在鞏義甚至在全省也不多見了,歷經近五百年風風雨雨的望鄉樓,在我們這一代眼睜睜看著任其坍塌,深感愧疚。

幾千年來,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留下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村落,先民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短則幾十年、上百年,長則數百年、逾千年。

許多村莊都留下了很有價值的文化遺存,村莊名字都蘊含著故事和傳說,都是歷史的活化石。

我們大多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老家故土有著特殊的情感和濃郁的思鄉情結。

所謂鄉愁,也許就是兒時村中的一眼古井,一棵大樹;也許就是一座小橋,一條彎路;也許就是一座老建築,一間老祖屋;也許就是母親的一碗面,父親的一把鋤……

這些都是我們回望過去,記住鄉愁的坐標。

作者註:

1 此文是根據我小時候長輩及長者,茶余飯後、勞作期間、夏夜乘涼、冬日取暖之時講述的記憶,參考《鞏縣誌》《姚氏族譜》《魯莊六十年》等資料整理而成,謬誤難免,敬請指正。

2 本文中所用照片,是本人近期用手機所拍,皆是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