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別人家的桐樹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食堂

晉文公出奔圖

01

最強嶽父

說晉國,道晉國,首先得說姜子牙。

別看封神演義裏,姜子牙是個老光棍,可歷史上的姜子牙,老婆孩子不要太多,他有個如花似玉的閨女,名字叫邑姜,嫁給了周武王做王後。

周武王畫像

邑姜先為周武王生了一個兒子叫誦,後來夫妻倆想要二胎,又開始了造人,如願以償,懷了個娃。

有一天晚上,邑姜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邑姜生下嬰兒後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就給兒子取名為虞。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老丈人姜子牙的幫助下伐紂滅商,建立長達八百多年的周朝。

但是,周武王小年輕,身子骨不太好,滅商後老是做噩夢。

周武王十四年(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夢著夢著,就把自己給嚇死。

周武王死後,邑姜的大兒子誦成為大周新任天子,是為周成王。

02

最昂貴的玩笑

由於周成王年齡還小,周朝真正的話事人是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成王主要負責玩,不對,是學習…

有一次周成王和弟弟虞在玩耍時,周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虞說:我用這個分封你。

跟在成王旁邊的太史尹佚一聽這話,立馬請求成王找一個良辰吉日,封虞為諸侯。

年幼無知的周成王頓時就蒙了,我這是和我弟弟開玩笑呢。

太史尹佚不為所動,一本正經的回答道:

“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

天子無戲言,身為天子,說出的話,就會被記錄在史書裏,答應的事,就得依禮制來完成。

要不怎麼說無巧不成書呢,正好這時輔政的周公旦正好帶兵滅了唐國。

當他回朝聽說這事後,認為太史尹佚說得很對,於是就把剛滅的唐國封給了虞,爵位為侯。

周公旦為何會因為成王一句玩笑話,而如此大張旗鼓呢?

西周以周禮治天下,禮制是穩固西周統治,穩定社會秩序最重要的法寶,是維護周天子威嚴最好的武器。

周天子是周禮下最大的權力獲得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相應的,周天子就應該率先帶頭維護周禮,維護這套西周賴以生存的社會秩序。

而周天子一旦破壞這個社會秩序,往往會導致威望下降,諸侯不服。

這就是周公旦會毅然決然的以周成王一時之戲言而分封唐叔虞的原因。

於是虞就稀裏糊塗的成了一國諸侯,成為唐國國君,名字就成了唐叔虞。

唐是他的封國名;叔是他在兄弟間的排行,伯仲叔季,他是老三;虞才是他的真名。

叔虞方鼎 出土於晉侯墓地114號墓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33年)唐叔虞帶著周成王封給他的“懷性九宗,職官五正”來到唐國。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唐叔虞感覺天有點黑。

唐國是唐堯故地,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裏。

國家不大不小,但情況很復雜,不能像西周其他國家那樣“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首先,唐國及周邊地區是先前夏朝統治的核心區域,當地的人民仍然沿襲著濃厚的夏文化習俗;

其次,唐國周邊戎狄遍布,各民族分布犬牙交錯,當地人民深受戎狄風俗影響。戎狄可不是鬧著玩的,跟野獸一樣。

面對復雜的局面,經過長期認真地思考,並報周成王批準,唐叔虞開始在唐國推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方略。

啟以夏政,就是要尊重當地是夏墟的事實,尊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按照夏代的歷法、稅法及其他制度來治理當地;

疆以戎索,則是根據當地華夏民族和戎狄部落交錯雜居的現狀,根據戎狄部落逐水草而居、重貨而易土的特點,用戎狄部落的習慣、習俗來治理他們。

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各有側重,互相輔助,共同構成了唐國的治理國策。

在唐叔虞“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國策治理下,唐國政通人和,國力得到迅速發展。

唐叔虞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大膽改革的做法也深深影響了晉國,成為後世晉國尚賢尚功、不斷變革的源泉,造就了晉國的百年霸業。

03

最強戰鬥民族

到了唐叔虞兒子燮父繼位後,燮父唐國國都遷到了晉水旁,於是改國號為晉,這就是晉國的來歷。

晉,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晉在金文中,就跟箭簇插在箭筒中一樣,晉國代表善射的意思。

沒辦法,晉國周邊戎狄太多,戎狄真不是好惹的,你不殺他,他就要殺你。

晉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和戎狄交戰的鐵血史,晉國人其實就是一個戰鬥民族。

晉國自建國後,由於和周天子血緣近,地盤又和周王朝離得近,因此一直都是周朝最忠心、最緊密的諸侯國之一,周天子打仗基本都會帶上晉國,晉國也一直跟在周朝後面穩穩當當過了兩百多年,基本沒出什麼大事。

直到晉國第九位國君晉穆侯在位期間,出了件有意思的事。

04

最有講究的名字

晉穆侯在位期間正是周宣王時期,周宣王頻繁對外用兵,晉穆侯也經常奉命出征。

晉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晉穆侯接到周宣王的命令,讓他率軍隨王討伐條戎。

天子發話了,晉穆侯只能率軍前去應戰,這次大戰周宣王和晉穆侯慘敗而歸,晉穆侯深以此戰為恥。

正好這個時候他的妻子齊姜(齊國公主)給他生下了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於是晉穆侯便為他取名為“仇”。

這名字本來也沒啥,表示晉穆侯不忘條戎失敗之恥而已,戰鬥民族嘛,就是知恥而後勇。

晉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晉穆侯率軍討伐北戎,這次晉穆侯大獲全勝。

巧的是齊姜又給他生下第二個兒子,人逢喜事精神爽,於是晉穆侯便為這個兒子起名為“成師”,成師就是打了勝戰的軍隊的意思,也有成全他之意。

嫡長子叫仇,次子叫成師,一個是好名字,一個是壞名字。

當時的晉國大夫師服就覺得不對,他覺得長子應該叫好名字,次子應該叫壞名字。

師服這人精通古樂,諳熟禮儀,一直主張長幼尊卑,就連名字也是這樣。

擱今天看,師服這就是小題大做,吃飽了撐的。

可在當時以禮治天下的西周,長幼尊卑就是當時的禮。

“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

於是,師服僅僅就通過這兩個名字,預言晉國將會有大亂,這兩兄弟日後將會出事。

不幸的是,日後果然被他言中。

更不幸的是,兄弟倆還沒出事,跳出個叔叔搞事情了。

05

最強復仇

常年的戰爭讓晉國成為一個近乎於軍國主義的國家,戰爭融入每一個晉國人的骨血裏。

與之相應的是,軍隊具有很高的權威。

晉穆侯在位時,他的弟弟晉殤叔多次協助晉穆侯征戰四方,常年領兵在外,因此掌握了晉國巨大的權力。

槍桿子裏出政權,晉穆侯一死,晉殤叔直接在軍中自立為君,第一次被打破晉國嫡長子繼承制,奪取了本應屬於太子仇的晉國國君之位。

太子仇創造一個尷尬的記錄,他是晉國第一個沒有順利繼位的太子。

太子仇不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抗衡手握重兵的叔叔,呆在晉國就是死路一條,他果斷選擇跑路。

但是,太子仇他還是有信心拿回自己的國君之位,因為他才是天經地義的晉國國君,晉殤叔篡位是對周王室的不敬,對禮法的踐踏。

於是,他想讓周宣王為自己主持公道。可當他滿懷信心的去求見周宣王,出兵幫他奪回君位時。

周宣王卻希望獲取晉殤叔的支持,他不想晉國生亂,他拋棄了太子仇。

太子仇滿懷希望而來,卻失望地帶著刻骨銘心的仇恨離去。

人如其名,他恨自己的叔叔,他更恨見死不救的周宣王,逃亡的每一天,都讓他心中的仇恨與日倍增。

但太子仇沒有放棄,天若棄我,我必逆天!

從這一刻起,太子仇以仇恨之名,只為自己而戰。

太子仇在失去周宣王的支持以後,決心積蓄力量,收攏晉國軍隊中願意向自己效忠的舊部。

但是他還必須隱忍,因為一旦他貿然行事,他將面臨周宣王和晉殤叔的共同打擊,而這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上天總是會眷顧那些不拋棄不放棄的人。

晉殤叔三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就在太子仇逃出晉國的第三年,周宣王去世,太子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此時的周天子早已經不太能威懾各諸侯國,各諸侯國開始因此生亂。

太子仇終於不用再顧忌周天子的幹涉了。

他將和自己的叔叔迎來最後的復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晉殤叔四年(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領其追隨者成功襲殺晉殤叔,太子仇自立為晉君,這就是晉文侯(註:是晉文侯不是晉文公),晉文侯奪回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君位。

這是一次幹脆利落、快意恩仇的復仇。

史記記載也很簡單,以至於晉殤叔連個名字都沒能留下來。

“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殤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是為文侯。”

06

最強君主

晉文侯是晉國歷史上有數的明君,勵精圖治,廣招英才,君明臣賢,政治清明。

晉國在他的領導下國力蒸蒸日上,迅速崛起,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期,讓晉國一舉成為當時天下幾個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為日後晉國稱霸中原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且與日薄西山的西周王朝相比,此時的晉國有如新生的太陽,煥發勃勃生機。

因此,當時有很多人才前來投靠晉國,比如趙氏當家人趙叔帶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奔的晉文侯。

而在此後的十多年裏,晉文後兢兢業業地為新繼位的周幽王服務,慢慢地擴張自己的地盤和軍隊。

晉文侯

晉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太子宜臼被廢。

太子宜臼外公申侯聯合犬戎人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隨後,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太子宜臼為天子,是為周平王。

而此時周幽王的余黨虢石父又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余臣(一說是周幽王的弟弟),史稱周攜王。

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朝出現二王並立的情形。

而晉文侯該怎麼選擇呢?

其實從個人的情感來說,晉文侯可能更傾向於周平王。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和周平王都是被廢過的太子。

但是,從現實來看。周平王畢竟是廢太子,又有著弒父奪位的名聲。

反觀周攜王,這個人有西周股肱之臣虢公的輔佐,他比周平王更具法理,而且實力更強。

晉文侯沒有被情感衝昏頭腦,他決定不輕易站隊,同時也不輕易得罪他們,任憑平王和攜王怎麼爭鬥,我自左右逢源,利益至上。

可是,你不找他,他來找你。

已經無法在鎬京立足的周平王就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邑。但此時周平王實力實在太過於薄弱,已經不能獨自完成遷都之舉。

他得找幫手。

周平王首先找來秦襄公,承諾把關中之地封賞給他,而且賜予諸侯的身份。用這些來換取秦國對自己的承認;

然後再找到當時年紀最大的衛武公,承諾將晉升為公爵,獲取衛國支持;

這時,周平王的外公申侯還把自己另一個女婿鄭武公拉了過來,讓鄭國繼續擁有三公的地位。

最後一個就是新興的強國晉國,周平王馬上向晉文侯拋來了橄欖枝。

晉文侯看出了周平王的意圖,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現在支持周平王的諸侯並不多,幾乎沒什麼人去朝見他。

而這個東遷的計劃,沒什麼危險,也不費事。晉文侯以驚人的政治敏銳度,會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合力勤王。

晉文侯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在晉、鄭、秦、衛四國的護駕下,遷都至洛邑。

平王東遷

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此時的周平王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余裏,地窄人寡。

與方圓數千裏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

亂世強為王,晉、鄭、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變革的動蕩時期,春秋亂世就此拉開序幕。

07

最明智的抉擇

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晉文侯在周平王那裏拿足了好處。

可他面對新鄰居周攜王,他也是恭敬有加。

周攜王幹什麼,他都不會跳出來反對,反而處處逢迎。

晉文侯這一手左右逢源,玩得真漂亮,他遊走在平王與攜王之間,即獲得了實際的好處,又為自己的對外擴張活動找到了無法反駁的理由。

他打著受天子之命的旗號,開始擴充勢力,要打支持周平王的勢力,他就打著周攜王的旗號;要打支持周攜王的勢力,他又假借周平王的名義。

偏偏晉文侯越打越強,兩個周天子都不敢得罪他。

但是,晉文侯沒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蒙蔽雙眼,一味地腳踩兩只船,這總有要翻船的時候。

他打定主意,關鍵時刻要從中選擇一個天子。

正好此時,周攜王在河北、山西一帶,和揖北方少數民族,結好唐堯、虞舜遺族,南通荊楚,北結燕國,東聯齊國,西友舊晉,很得地方平民與東方諸侯之心,實力遠遠超過了周平王。

周攜王已經能夠控制一些諸侯國的決策和軍事行動了。

對比壓迫力日漸增強的周攜王,再看一下被鄭國把持朝政的周平王。兩個周天子,一個是不受控制的威脅,一個是手裏操控的提線木偶。

這種選擇很容易就能做出來,雪中送炭可比錦上添花強得多。

晉文侯三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做出了最終的選擇,他倒戈一擊,率軍幫助周平王殺死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二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

這一刻,其實沒有正義可言,也絕非感情用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而已。

但是,晉文侯足夠強,他的選擇是決定性的,周平王再憤恨於晉文侯之前的左右投機,此時也只能對他畢恭畢敬。

因為,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晉文侯的鼎力相助,周平王壓根就無法坐穩天子之位,新建立的東周也沒法暫時恢復穩定,晉文侯就是再造周朝的大功臣,像當初周公旦一樣輔佐周平王。

因此,周平王為嘉獎晉文侯之功,作《文侯之命》一文,並賜晉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張,彤矢一百,盧弓一張,盧矢一百,馬四匹”,贊揚晉文侯是促成他安於王位的人,勉勵晉文侯能像周文王、周武王時的賢哲們一樣盡心輔佐王室,繼承列祖列宗的美德,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在晉國史上能獲得周王如此封賞的只有三人,其一是唐叔虞、其二是晉文侯、其三是晉文公。

因此《國語》毫不吝嗇贊美之詞,給了晉文侯很高的評價:

“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定天子用得妙,一方面承認晉文侯鼎立天子、撥亂反正之功,另一方面又指出晉文侯選擇誰,誰就是天子。

其實吧,這些口頭表揚就跟小學生得小紅花一樣,中看不中用,名聲好聽點而已。

真正的好處在後面,晉文侯成為周平王的卿士,他獲得了輔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權。

從此,他要打誰都名正言順,他打人,不是打人,是奉天子之命,討伐不臣,至於臣不臣,由他說了算!

憑借這個便利,晉文侯在汾水流域大肆擴張晉國疆土,而且還是合法的。

晉文侯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狠角色!

照著這個節奏下去,晉國將成為春秋初期的霸主。

可惜天不假年,晉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晉國一代英主晉文侯去世,其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

就是在晉昭侯在位時間,爆發了一場長達67的大內亂,這成內亂不僅讓晉國錯失稱霸機會,更讓晉文侯子孫被屠殺殆盡,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歡迎收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