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抓下蛋的野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家雞從東南亞向西遷徙至歐洲的可能路線圖:A為家雞主要馴化中心,B為西亞地區,C為歐洲。

家雞在大約8000年前從亞洲東南部叢林馴化之後,伴隨著早期人類的遷徙、貿易等活動的腳步,擴散到世界各地,逐漸成為世界各地房前屋後常見的動物,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雞的遷徙歷史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數千年來人類的歷史變遷。

從人類廚余刨食開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團隊研究表明,家雞大約在8000年前在東南亞地區由紅色原雞馴化而來,也就是說中國西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等東南亞地區是家雞的馴化中心,而並非之前普遍認為的印度河谷地區或中國北方地區。不過,紅色原雞是如何被馴化成家雞的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明確答案。

有人推測紅色原雞可能是與人類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即原雞喜歡在人類定居點附近的廚余裏找吃的,一些原雞不再害怕人類,人類也逐漸喜歡上了這種神奇鳥類。人類喜歡雞,可能有多種原因,比如雞能準時報曉,好鬥好玩可以用於娛樂,吃得少還能自己找食吃,這樣養起來不太費勁,能下蛋也能當肉吃,為人類增加了穩定的蛋白來源,等等。

於是,亞洲東南部的農民開始有目的地在自家的住所附近養起雞來,有可能在遷徙過程中也隨時攜帶著它們。這樣,雞也從亞洲東南部的一隅,向北、向西和向東擴散開來。不過,雞到底是如何從馴化中心擴散到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的,科學家所知甚少,只能根據考古記錄、文字記載及基因記憶等已有資料分析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

既然家雞是從東南亞地區馴化,那麼家雞首先會在亞洲擴散,比如向北在中國全境繁衍,在朝鮮半島站穩腳跟後,再遷徙到日本群島;向西擴散到印度河流域,再經由印度河谷地區擴散到西亞地區,並繼續擴散到地中海地區,進而進入歐洲和非洲;向東擴散至東南亞島國,再隨著早期人類的足跡進入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國,甚至繼續漂洋過海進入南美洲。不過,家雞在每個地區擴散的路徑都各具特色。

在東亞一路向北?

如果家雞是在東南亞馴化,那麼家雞在中國的擴散足跡應該是從中國南方向北方遷徙,不過目前發現的考古記錄尚不支持這種推測。迄今已有50個以上的新石器時期和青銅器考古遺址出土過類似“家雞”的遺骨,包括公元前8000年前的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公元前6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縣磁山遺址和公元前3500年前的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遺址等中國北方考古遺址,等等。不過,2016年,中國和日本的考古學家對1800多塊中國北方地區出土的早期禽類遺骨重新進行形態學分析,發現這些禽類遺骨絕大多數並不屬於家雞,因為它們的形態學特征更接近於中國比較常見的野雞——雉。

只有測年時間在公元前3000-700年的河南省先王崗遺址和公元前2300-1900年的山西省周家莊遺址出土的禽類遺骨比較符合家雞的解剖學特征。另外,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的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家雞遺骨,也獲得考古學家認可。殷墟遺址曾經出土了大量動物遺骨,其中小屯一號灰坑中出土了一塊不完整的雞頭骨,已具有明顯的家雞解剖學特征,如枕髁小、枕骨下窩深而大、眼神經外支管孔和迷走神經孔相當發育等。另外,該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雉”和“雞”寫法已明顯區分,因此可以說中國飼養家雞的歷史至少有3300年。

相對而言,中國南方地區最早的家雞遺骨更晚一些,比如距今3000年的雲南元謀大墩子文化遺址、距今2400年的湖北省棗陽市九連墩遺址,均發現了家雞遺骸。由於南方地區氣候潮濕,祭祀文化沒有北方盛行,導致南方地區出土的家雞遺骨比北方更少,也更晚,但並不代表南方地區飼養家雞的歷史比北方晚,當然這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來驗證家雞在中國的擴散路徑。

有意思的是,分子生物學證據顯示,雖然中國雲南省離家雞馴化中心較近,雲南省特有的地方雞種與紅色原雞也存在非常近的遺傳關系,但是中國很多地方雞種卻並非從雲南直接引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先後利用一些原雞屬特有的線粒體DNA片段,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地方雞種,以及紅色原雞的遺傳關系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地方雞種存在多種母系遺傳起源。雲南省地方家雞的母系祖先與紅色原雞中國亞種高度同源,但是卻對中國其他地區的地方雞種缺乏遺傳貢獻。廣東、廣西、江西等地可能是中國家雞的重要母系起源中心,但是該地區的家雞母系祖先與雲南及周邊地區的地方雞種沒有太大關系,卻與老撾、緬甸等地紅色原雞及印度尼西亞家雞具有更近的親緣關系,因此科學家推測,廣東、廣西、江西等地的家雞母系祖先並非來源於雲南及周邊地區,而是可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引入。該家雞母系祖先在華南地區繁育之後,逐漸往北向湖北、河南等地,往東向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往西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擴散。科學家還推測,四川也是中國家雞母系祖先重要的繁育中心,該母系祖先可能來自山東和河南一帶,其群體在四川得到快速繁育,然後以四川為中心,向周邊區域擴散,成為中國現代地方雞種的重要母系來源。

家雞在中國北方地區繁衍生息之後,很自然會進入毗鄰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朝鮮半島最早的家雞考古記錄出現在距今2400年前,而日本本土雞有多種起源,最初是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期間通過朝鮮半島傳入,然後在公元794-1192年期間從中國唐朝傳入,另外還有18世紀從東南亞引入的雞種。日本名古屋大學和廣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線粒體DNA和基因組微衛星分子標記對38個日本本土雞種進行遺傳分析顯示,日本本土雞種的遺傳貢獻主要來源於中國雞種,少部分來源於東南亞。

公元前1300年出現在埃及法老圖塔卡蒙墓地附近的石灰巖壁畫。

印度是歐洲和非洲家雞的起源地?

大量研究顯示,印度河谷地區是重要的家雞馴化中心,也是歐洲和亞洲雞種的主要起源地。從考古記錄來看,印度河谷最古老的雞骨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現位於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因此科學家推測印度河谷地區在公元前2000年前已廣泛飼養家雞。不過,目前亞洲最古老的雞骨發現於公元前3900年前的伊朗地區,土耳其和敘利亞地區等地也出土過公元前2400-2000年前的雞骨,約旦在公元前1200年前的考古遺址中也發現了家雞的遺骸。這些考古記錄表明家雞經由印度河谷地區擴散到西亞,繼而進入歐洲和非洲。

根據考古記錄、歷史文獻和圖像證據,可將雞的全球遷徙歷史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公元前6000年前開始,家雞在亞洲南部或東南部地區被馴化;第二個階段是從公元前3000-2000年前開始,家雞從馴化中心擴散到西亞,包括伊朗、敘利亞等地;第三個階段是公元前900-700年前傳入歐洲。

對歐洲動物考古文獻的調查表明,在公元前1世紀之前,考古遺址中的雞遺骸比例極低,幾乎從未超過動物遺骸總數的3%。目前,歐洲發現最早的家雞遺骸,存在於公元前9世紀末和8世紀。有人推測歐洲的雞是由西亞的腓尼基人帶到歐洲的。腓尼基人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上,考古學家從半島上的腓尼基人遺址中發現了公元前9世紀末的家雞遺骸,而中歐最早的家雞遺骸是在現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在英國,最早確認的雞骨考古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到390年之間。到公元前1世紀,家雞的遺骸在歐洲各處已經非常常見了。

歐洲的文學作品也印證了這一點。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著名詩人荷馬在他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傳世作品中從來沒有提到過雞。直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文學作品才出現雞,之後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中出現了雞的概念和形象。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著名劇作家阿裏斯托芬將雞稱為“波斯鳥”,可能表明這一時期雞是從伊朗(古稱波斯)進口到希臘的。

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也同樣證明歐洲雞與印度雞的淵源頗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線粒體DNA對全球地方雞種和東南亞紅色原雞進行遺傳分析,推測多個家雞母系祖先可能由印度尼西亞起源,向西傳播到印度,並在印度完成第一次群體擴張,再由印度近中東地區傳播到歐洲,在歐洲完成第二次群體擴張,逐漸形成歐洲家雞的主要母系祖先,並對全球的現代商品雞種產生深遠影響。

非洲家雞則可能通過陸路和海路等多條路線從印度進入非洲大陸。非洲最早關於家雞的記錄來自埃及,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不過這些記錄並非家雞遺骸,而是根據埃及墓葬中出土的古文典籍和圖像推測。目前,非洲最古老的雞骨發現於埃塞俄比亞,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一個普遍觀點是,來自印度的家雞經由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到達非洲北部的埃及,隨後沿著尼羅河谷向南擴散到努比亞,然後沿著蘇丹-薩赫勒走廊,從東非海岸一路向西,隨即在沿路的非洲國家擴散開來。

科學家對來自南亞(巴基斯坦)、中東(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北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和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亞)的本土家雞進行線粒體DNA分析,發現在近90%的樣品中共享相同的母系祖先,推測這些家雞母系祖先很可能起源於印度次大陸,並沿著陸地路線遷移到中東和非洲不同國家。與此同時,非洲地方雞種中也含有一些來自東南亞雞種的血統,暗示非洲東部沿海的雞種也可能經過印度洋海上貿易路線與東南亞雞種發生聯系。在非洲地方雞種還觀察到少量的母系祖先譜系,這些母系祖先譜系在中國雲南地方雞種中頻率非常高,即這些母系祖先最有可能起源於雲南地區,之後通過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輾轉來到非洲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線粒體DNA多樣性證據顯示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土著雞並非來自馬達加斯加與印度次大陸或東南亞之間的直接海上貿易,而是與東非沿海地區有著更強的遺傳聯系。另一個證據是,雞的馬達加斯加語是從東非海岸的班圖語中借來的,並非來自南島語系。

殷墟出土甲骨文“雉”和“雞”字寫法區別。

美洲發現的歷史會被雞改寫嗎?

除了向北擴散到東亞和向西傳播到西亞之外,雞也被向東擴散到東南亞島嶼,隨後進入大洋洲及大平洋群島,家雞的擴散路徑也進一步佐證了人類漂洋過海征服太平洋群島的偉大壯舉。甚至有研究顯示,南美洲出土的家雞遺骸可能改寫人類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

考古證據表明,至少早在公元前3000年,從亞洲大陸遷徙到東南亞島嶼的第一批移民,比如拉皮塔人,可能將豬、雞等畜禽帶入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島嶼,並隨著拉皮塔人漂洋過海進入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島。人類在太平洋群島的殖民,也促進了家雞擴散到大平洋三大群島,即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群島,因為在大多數太平洋島嶼的考古遺址中均發現了家雞的遺骸。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科學家對來自波利尼西亞和東南亞島嶼的現代家雞和古代家雞樣本中的線粒體DNA進行了測序分析,發現大約3850年前,家雞在密克羅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島嶼之間隨著人類的遷徙而擴散,在之後數千年裏,家雞經由菲律賓、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瓦努阿圖島的東遷路線,逐漸擴散到波利尼西亞群島,進而遠及北端的夏威夷島和東端的復活節島,即將橫跨浩瀚的太平洋踏上神秘的南美洲土地。

2007年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美洲的雞是由西班牙人公元1500年前後帶去的。不過,1532年當西班牙侵略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zaro)帶人闖入當時非常繁榮的印加帝國時,他們發現當地已廣泛飼養雞,並將雞用在很多印加宗教儀式上。如果印加人只是在短短幾十年前接觸從歐洲人帶來的雞,那麼可能很難將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中。

2007年,一個由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重要考古發現,為這一謎團帶來了新的解釋。研究人員對智利中南部一個考古遺址出土的一些雞骨頭進行了仔細研究,他們依靠放射性碳測年法,測出這個雞骨頭年齡在公元1321-1407之間,至少屬於5只雞。接下來,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從智利出土的古雞骨中提取出線粒體DNA並測序,然後與智利現代雞和大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出土的雞骨的線粒體DNA序列進行比對,發現智利出土的雞骨和波利尼西亞的雞骨中的線粒體DNA之間的變異位點驚人地相似,而現代雞卻缺乏這些變異位點,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六百多年前生活在智利的雞是波利尼西亞人漂洋過海帶過來的,這一時間早於歐洲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時間。

這一發現被多家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報道,引起廣泛關註。不過,後來有多項研究顯示,關於太平洋群島雞種率先到達南美洲的說法可能源自現代家雞DNA對古代雞骨DNA的汙染。2020年,一項涉及來自六個南美國家的本土雞線粒體DNA遺傳研究顯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南美雞與其在太平洋島嶼(包括復活節島)的本土雞之間存在母系遺傳關系,該研究更支持南美洲大陸的本土雞起源於歐洲或亞洲。看來,要改寫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還需要新的證據。

盡管家雞在全世界擴散遷徙的歷史並不完整,有一些還存在爭議,需要更多更準確的考古和分子生物學證據加以辨析。但是歷經數千年,家雞已經從東南亞或南亞的一個角落擴散至地球上有人類居住的幾乎每個角落,在世界各地的人類生活,甚至歷史進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文傑 湯波 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