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在墻上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李零 口述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趙夢圓整理

“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這些天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與該展一同呈現的還有系列專題講座。

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為講座標題,北京大學人文講座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李零近日就山西在地理上、歷史上的重要性,從八個角度進行闡釋,分別為“表裏山河,銅壁鐵墻”“從《晉文化頌》和《三岔口圖》說起”“唐虞夏歸於夏,夏商周歸於周”“晉:叔虞封唐和晉都三遷”“夏:山西境內的夏商遺民”“戎:懷姓九宗和赤狄、白狄”“晉楚爭霸”“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特刊發講座內容摘錄:

李零先生與老鄉(武鄉縣故城鎮大雲寺)

一、地理:表裏山河,銅壁鐵墻

首先可以看一下山西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古代的冀州不光是山西。我們平時說的山西是太行山以西,古代經常稱呼山西為河東,是說其地理位置是黃河以東。冀州包括了黃河彎過來以後,故道經過並包含了河北——也就是古代的夏商之地,都在冀州的範圍內。

山西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

“表裏山河”這個說法很古老,見於《左傳》,晉文公的謀士子犯說,“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表明山西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段,取之,可以得諸侯。吳起守西河的時候,魏武侯對吳起說過,“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說:“在德不在險也。”就是說不能光指望一個地方的險要地勢,也要註重統治者的德行。

“銅壁鐵墻”則是我們很熟悉的,《黃河大合唱》中有“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對比一下河北就很明顯,河北是無險可守的,所以就發明了地道戰,而山西是靠山地戰。

山西的邊界是天造地設,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山西有很多山,山和黃河構成的地理版塊就好像一個天然的堡壘,山就好像它的城墻,河就好像它的護城河。所以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山西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它有很多出口。就好像我們城墻上是有城門的,太行山也有八個山口,這就是著名的太行八陘。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最北邊這個軍都陘(北京-包頭)。

太行八陘

白陘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這是曹操寫的講羊腸阪的詩。實際上這些山上有很多類似羊腸一拐一拐的,人要趕羊上去就要這樣盤著往上走,所以是非常險要的。

太行山的西側有晉陜峽谷,很多渡口。這裏選出10個最重要的:西口渡、磧口渡、軍渡、辛關渡、龍門渡、廟前渡、蒲津渡、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1936年紅軍東征走辛關渡,1937年八路軍東渡走廟前渡,1948年毛澤東去西柏坡走磧口渡。所以自古山西和陜西並不是不能來往的。

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這裏畫的三縱一橫。當中的一橫和一豎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十字的中心就是洛陽。附近有屍鄉溝,二裏頭,等等。那麼從大同到洛陽,也就是北魏南巡這條路,自古都要從太原走長治地區去洛陽。北段大同到洛陽,南段洛陽到荊州,就是縱貫南北的一條最重要的路。

還有一條很重要的路就是現在的京廣線。從北京到盤龍城,這條路是商人的路。圖中的中間這條路是夏人的路,西邊是周人的路,北邊是秦人修的秦直道,南邊是李白說的蜀道。夏商周三個版塊各有一條縱向的路。那條橫向的路,寶雞西安一直到連雲港,就是現在的隴海路,這是古代最重要的一條航道。這條橫道是夏商周都要利用的一條大道。

山西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山西是東周的後院,它在洛陽的背後,是一個胡騎南下的大通道。洛邑到周室東遷時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周室東遷時依靠了晉國和鄭。現在從鄭州去洛陽的時候,你可以看到那也是一個大走廊,鄭州卡著東邊的口,函谷關和潼關卡著西邊的口,洛陽就在這個走廊裏面。晉國居高臨下,控扼崤函門戶,瞰制東西大道,是洛陽背後最大的靠山。所以那之後晉國和鄭國正好卡住了交通要道。古人說“平王東遷,晉鄭是依。”道理在此。

今鄭州到洛陽地形圖

上面我們還介紹了一條胡騎南下的大通道——來自東三省和蒙古高原的兩股勢力穿行山西,山西像漏鬥一樣,這個漏鬥下面就漏到洛陽去了。從地圖上看,山西太原下面延伸出兩條“路”,一條到西安,一條到洛陽。而胡騎南下一定會穿過山西到下面這兩個最熱鬧、最重要的地方去。甚至晚進到明清時期,李自成逃跑也要穿過山西。秦始皇東巡回來,也要從山西穿過去再回鹹陽。

這是我們對山西的地理特點的一個介紹。

二、歷史:從《晉文化頌》和《三岔口圖》說起

我們下面來談談山西的早期歷史,也就是談談它的史前文化背景。

蘇秉琦先生在1985年寫的《晉文化頌》:“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蘇先生寫的詩,因為在山西開晉文化討論會,所以張政烺先生就用篆書抄了這個詩,他抄了一式兩份,一份掛在蘇秉琦辦公室的墻上,那幅字現在已經不知所蹤。這一幅是送給山西省考古所的,所以我們還能看到。

《三岔口圖》是蘇秉琦先生手繪的圖,關於這個圖,郭大順先生做了一個圖解

郭大順在《從“三岔口”到“Y”形文化帶——重溫蘇秉琦先生關於中華文化與文明起源的一段論述》一文中談及:“三岔口”和“Y”形文化帶,是蘇秉琦先生對中原與北方這南北兩大文化區從史前到商周時期古文化發展及其間相互關系的形象比喻。“三岔口”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在北方地區商以前古文化發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所謂‘三岔口’,指的是它東北方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一方;它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夏商文化’為一方;它西方的‘河套地區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為另一方”。三方的文化因素在張家口地區“碰頭”。

郭大順文中所示“中原與燕山南北地區古文化交流路線示意圖”

剛才我們講山西像一個漏鬥,漏鬥的口就在大同,我們經常講的北方地區,一個是東三省,一個是內蒙古。東三省有紅山文化,從燕山的北面過來,經過河北蔚縣的西河營掉到“漏鬥”裏頭,內蒙古中西部就在大青山底下。圖上標了一個朱開溝,朱開溝是大青山底下的一支考古文化,但是今天大家給它起了一些別的名稱。然後這兩股力合起來往下走,經過白燕到陶寺。他先畫了一個陶寺,又把它塗掉了,然後陶寺下面寫的是曲村,也就是晉侯墓地。然後也寫了侯馬,這樣穿下來,然後我們一拐彎畫的是這個“華線”,實際上就是指的華山。

我們今天講的華夏文化,實際上“華”就是華山,華山下就是指的晉南豫西的考古文化。燕山玫瑰是指我們在展示裏看到的廟底溝二期的陶器,蘇秉琦先生認為像玫瑰花。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廟底溝文化彩陶器

“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中展示的廟底溝文化彩陶器

“燕山龍”就是指的紅山文化的玉龍。“大青山下斝與甕”,是指大青山下的朱開溝等的史前文化遺存。這兩種器物是北方地區的器物。“汾河灣旁磬和鼓”就指的是陶寺文化,然後有曲村的晉侯墓地。

朱秉琦先生講的實際上是南方的仰韶文化就是延續廟底溝文化,有意思的是,因為“三岔口”做鋪墊,才有所謂夏商周。總之,蘇先生這四句詩告訴我們,夏商周對山西來說主要是夏,夏商周最後是一些周人,即陜西人來了,把山西占了,後來才有晉文公等等。

這首詩也對應了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文德幽明”,這一部分呈現山西境內豐富的史前文明遺跡。在本次展覽中,主要介紹了舊石器時期的丁村遺址、仰韶文化中期的山西夏縣西陰村新時期時代遺址(又名為“西陰文化”或“廟底溝文化”)、仰韶文化晚期的中原龍山文化遺址等。在《書·舜典》中有“華,謂文德”的典故,而“文德”又代表禮樂教化,策展團隊將本單元命名為“文德幽明”,表現了山西在中華文明的誕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陶寺文化 深腹斝

陶寺文化 陶鬲

展覽的第二單元以“瑞節信玉”為主題,展示的多為龍山時代的玉器,種類有鉞、帶孔石刀、璧、環、琮等,制作精美。最引人註目的是展廳中部展出的線刻神面紋玉戚,它代表了該龍山時代的工藝水平。

龍山時代 玉神面

龍山時代 二聯璜玉璧

(左)商晚期 玉鷹 (右)商 玉立人

龍山時代 玉圭

三、唐虞夏歸於夏,夏商周歸於周

夏商周不像我們以為的,僅僅是朝代的關系,它是三個不同的族和形成的文化板塊。

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三條線,中國的青銅時代王都多半都是在35度線上。現在的石家莊、太原、榆林、銀川這一帶正好是一個跟北方來回拉鋸的地方,今天我們都可以感到晉北和晉南是不一樣的,陜北和關中是不一樣的。中國所有的邊鎮都在41度線上,就是真正的農牧的分界線。所以古人就形容說夏商周是三分天下,陜西人從周板塊打出來,出潼關、函谷關(三門峽以西就是函谷關,函谷關以西就是潼關,那是一個狹窄的出口)以後,就必須先解決夏板塊,也就是山西,才能夠奪取天下。一旦得到了這一塊,就叫三分天下有其二,多數戰勝少數,最後戰勝商就是囊中取物。

理解“唐虞夏歸於夏”,我們不要認為“唐”“禹”“夏”是三個人的關系。其實它是西周時候仍然存在的三個族,他們追溯他們自己的祖先說是堯、舜、禹,而這三個族都在山西。這三姓代表三族並不是虛構,比如說唐是祁姓的,虞是堯姓的,夏是姒姓的,我們在西周銅器銘文裏可以看到很多這三個姓。他們都是唐遺民、虞遺民、夏遺民。當然我們關於這段歷史了解得很少,司馬遷只講了夏世系,唐、虞二族不詳,沒有材料。

現在的《虞夏書》實際上是唐虞夏書,古人統稱夏書,為什麼?就是因為夏最後取得山西的這塊地方以後,它就接收了唐、虞的遺民,所以這三地的人都是屬於廣義的夏。

而夏商周歸周,就是剛才我們看見三個板塊的合並過程,夏是姒姓,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他們三分天下,而各居其一。“周取夏商之地和其民人而有之”,那麼這三地就都歸屬於廣義的周。周人出關以後占領整個東方,他采取的辦法大部分是一種“三結合”,每一個地方都是有征服者,有土著,有遺民,有遷出去的,他要把有些人搬到別的地方去,把有些別的地方的人搬進來。比如說唐叔虞受封唐國,最早的晉侯了,這就是一幫陜西人,是占領者。而夏人和戎人,也就是包括唐遺民、虞遺民、夏遺民在內的這些人,都是山西的土著。

而且這裏不光有這種遺民,還有當地的戎人,或者叫狄人。比如趙國就是從曲阜遷入的,而唐遺民是被遷到了陜西的杜,今天到西安去還可以到杜陵公園,因為到漢代還都知道這個杜。後來他又從杜遷回去,變成了六卿之一,這就是有遷出也有遷入。所以山西是我們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

有一位大家也熟悉的漢學家叫夏含夷,他這個名字起得很好,我們中國歷史既是夏含夷,也是夷含夏,比如說這個漢唐時期就是夏含夷,遼金元清就是夷含夏,所以中國歷史你只了解什麼二十四史裏面的講漢族的部分,這只不過是了解了中國歷史的一半,實際上還有另一半。

四、晉:叔虞封唐和晉都三遷

山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過程。

晉封於夏,也就是封在廣義的夏地,包括唐虞在內的。這就是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啟以夏政,疆以戎索。

周人占領山西以後就接收了夏地和夏遺民,夏遺民裏面是包括了唐遺民和虞遺民的。我們可以這樣大體地說,唐就是現在的臨汾地區,虞、夏是現在的運城地區。

《左傳》裏面講武侯之封,《伯禽》是講封魯,《康誥》是講封魏,《唐誥》是講封晉。這三個人都是王叔,涉及西周成王時候的重要的分封。《唐誥》講叔虞封唐,說他是封於夏墟,其實是泛指的夏地,就是整個山西南部。“啟以夏政”,啟是有開拓開辟之意,夏政是夏人的政令,就是說他要用夏人的政令來治理夏人。疆以戎索,疆指正定疆界,索指法度,這是一個互文的關系,也就是說要用戎人的法度來治理戎人的疆土。你要用當地的辦法來治理它,才又要用夏政又要用戎索,所以這是一種民族融合的辦法。

講到“叔虞封唐”有兩件青銅器。一件中提到西周初的時候“叔夨”這個人,很多學者做過討論,認為這個叔夨其實就是叔虞;另外有一件很著名的覺公簋,從香港收上來,現在在國家博物館。它提到一個叫覺公的人,給他的妻子叫唐堯,是一個堯姓的女子。其實我們從另一個銅器可以知道,那個堯姓女子應該是個虞國的後代,就是舜後代。但是她在另一個銅器裏是稱為唐堯,也就是說唐地不光是有祁姓的唐遺民,而且還有堯姓的虞遺民。他做了簋,提到王命唐伯侯於晉。唐伯應該就是叔虞,他先封的唐,然後再遷到晉,後來就一直成晉候了。

叔夨方鼎

覺公簋

那麼叔虞封唐的唐在什麼地方,這是一個考古學上有待解決的問題。由於翼城、曲沃這邊發現了天馬曲村晉侯墓地以後,很多學者都認為找到了晉國的墓地就找到了唐,唐應該就在附近。但是我們要註意的是,它並不是一開始在翼城,它是從另一個叫唐的地方搬到這個地方來,那麼應該說並沒有解決唐是在哪裏。

我認為在這裏需要值得註意的就是有一個重要的文獻,就是《世本·居篇》,它裏面提到了唐叔虞是住在鄂這個地方。大家知道《世本·居篇》都是講的各國的都城,也就是說他是住在鄂這個地方,現在的臨汾鄉寧,這個地方我認為很可能就是叔虞封唐的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獻,就是《左傳》提到“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曲沃莊伯伐晉,晉侯奔隨,避難於鄂,這很可能就是晉侯原來的待的地方,這肯定是一個很古老的地方。而我們平常說的封唐是一個泛泛的、廣義的區域,所以我不太相信說唐城是在翼城附近。

晉都在考古上需要探索的就是這樣幾個都城:一個是翼,從燮父到文侯,晉侯一共有九代都在翼城住;在曲沃並晉以後,晉侯有六個都在絳。那麼絳到底在什麼地方?其實也就在曲沃和翼城這一塊;晉都最明確的都城就新田,晉都只有新田是可以說中國考古學搞清楚了的晉國的都城,也就是侯馬古城。

但是晉衰落以後,它就很可憐,地方都被瓜分了,入於三晉。到了更晚的時候,他們連新田也沒有了,就只剩下絳和曲沃。《左傳》裏面提到翼有九宗,也就是說每一個晉侯他就會有一個分支,有9個分支,正好晉國最大的家族墓地——北趙晉侯墓地就是9個晉侯。大家現在排出來的晉候就是這樣一個分布。也就是從燮父遷晉一直到晉文侯,也就是說西周時候的9個晉侯都在北趙晉侯墓地了,這點是很清楚的。

東周的時候的晉國,到了晉景公12年,就有了六卿,後來六卿就變成三家分晉,所以最後晉國的國君受欺負,最後趙國和韓國就把它從翼城旁邊往東南,放在晉城地區去了,然後他們幹脆又搬到屯流去了。所以最後一個晉君是亡在了晉東南地區長治地區。

1980年,位於山西曲沃、翼城兩地交界的曲村——天馬遺址被發現。曲村天馬遺址,又稱晉侯墓地遺址,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遺址由北趙晉侯墓地與其他墓地組成。而北趙的晉侯墓地已發現9組19座晉侯及其夫人墓、4座陪葬墓、數十座祭祀坑。

網友制圖

本次展覽中,也呈現了多件晉侯墓地出土的文物。

曲沃縣北趙村出土 豬尊

曲沃縣晉侯8號墓出土 晉侯壺

晉侯鳥尊

晉侯墓出土的玉器

晉侯墓出土的玉器

曲沃縣北趙村出土玉螳螂

由晉侯大墓出土的文物管中窺豹,可以看到由史前進入夏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器制作進入了最繁榮璀璨的階段。此次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覽中,遴選其中最傳神、精巧的青銅器進行了展示。

鸮卣

鸮卣

獸形觥

戰國 戳點紋右衽銅武士俑

戰國 銅犧立人擎盤

五、夏:山西境內的土著

真正的山西人就是夏,山西境內的土著。夏地很喜歡豢龍,就是鱷魚。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符號,這個符號跟廣義的夏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山西人是龍的傳人。

很多人都認為鱷魚都是長江流域的,但是動物學家說,實際上黃河流域那個時候也是有鱷魚的,我們看見陶寺有鼉鼓,就是用鱷魚皮做鼓面的。石峁和大汶口也都有鱷魚的骨板出土。而當時的傳說,豢龍氏董父是給舜養鱷魚。豢龍氏被夏滅了,夏有劉累,是祁姓唐人。劉累是跟董父學養鱷魚,被賜氏為禦龍氏。禦龍氏到了商代叫豕韋氏,唐人自己傳說的祖先。當時唐人是住在臨汾地區,但是周成王滅唐以後把當地的唐人給遷到陜西杜陵去了。後來杜氏又回來了,這就是近六親裏面的範氏,也叫隨氏。還有一支就是說褒姒,褒姒是莘氏,他們也是夏遺民,後來跑到漢中地區去了。她的傳說也是跟豢龍有關系的,這點還一直是作為一個古老的傳說,直到漢代還在流傳。

漢代的劉邦打天下,魯迅說他是無賴子,劉邦以劉為氏,以劉累為祖先,這是他自己要攀龍附鳳,因為劉累是禦龍氏,劉邦為了證明自己是真龍天子。因為他和秦始皇不一樣,秦始皇是真貴族不用偽造。

所以臨汾地區這種唐堯的傳說對後代影響特別大。

到了春秋晚期,趙簡子都晉陽。我們在展裏還可以看到趙簡子的墓的銅器。後來趙就遷都邯鄲,它的活動範圍是以晉中、呂梁,還有河北南部這個是為主的,它為什麼不能繼續往北,就是中山國把它給擋住了,他後來就把中山國一面就可以放現在的張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就往這個方向發展了,所以我們在內蒙古都可以看到趙的長城。而且趙國本來打算抄一個近道,就從內蒙古去南下去襲擊秦國,所以後來秦國也就修了一條國防高速——秦直道一直通到包頭,所以秦國要想滅亡六國,它是必須沿著原來周人曾經走過的道路來走,他第一個一出關就得先滅三晉,如果滅不了,他就不可能取得天下。所以趙氏也是一個遺民。

六、戎:懷姓九宗和赤狄、白狄

我也想講一下戎。戎最著名的就是懷姓九宗,山西境內有赤狄還有白狄。那麼懷姓九宗實際上就是媿姓九宗,有九支。這九支其實我們還可以考證出來的大概有有倗氏,也就是現在姓馮的。媿姓赤狄的後代有姓馮的,還有姓胡的。所以我說中國哲學史的兩大權威,胡適和馮友蘭都是赤狄。有茅戎,原來就是在平陸的茅津渡這一帶。有甲氏,這就是在我的故鄉涅水。

還有就是留籲,就是山西的屯留。山西在屯留挖了余吾的墓地,也是赤狄,茅戎裏面的一個分支。另外古書還提到鐸辰,提到潞氏,就是山西潞城。我們都知道長治古代就叫做潞州,它實際上就是赤狄的名字。還有蒲氏等等,差不多有九個。

“懷性九宗、職官五正”的說法就跟左傳提到的“翼九宗五正”是有關的說法。絳縣橫水的墓地和翼城大河口墓地,現在是山西最重要的兩大發現。

現在清華的系年簡裏面提到了留余王,這個才讓我們知道了一件重要的史事。我們讀左傳的時候都知道,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就是他存邢救衛,就是說有狄人越過太行山,把邢國和衛國給滅掉了。齊桓公存邢救衛,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這件事是一件很大的事,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是什麼狄人把他滅了。結果現在清華簡裏面出來了,說是留籲王滅了邢和衛,剛才說的那九支裏面的一支。而太子申生伐東山就是伐垣曲的臯落。

而且我們讀《左傳》的時候可以看到,赤狄還去幹預王室政治,連王室都娶媿姓的女孩。大河口墓地就在翼城,等於是在晉的首都。就是說原來這個潞,跟晉人一塊住在首都。但是後來被晉人壓迫,他們都跑到晉東南去了。所以晉東南後來就變成潞的中心,赤狄的中心。我們看見出土的貨幣裏面都有潞子。當時晉人最後找了一個借口,就說潞子國去欺負我們同姓的酆國,找借口就把赤狄消滅在長治地區了,這就是赤狄在古書裏最後的記載。

山西除了晉東南有狄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白狄。過去我的書裏面引用過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的金箔,當時他們跟我說李先生你就寫寫文章吧,我雖然把它收到書裏,說實話並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現在我們終於恍然大悟。這個金箔片與河北行唐故郡遺址出土的車飾是非常相似的。現在河北省除了平山中山王墓以外,最重要的一個白狄遺址的發現。和行唐故郡的相似,但是有也不完全一樣,就是行唐故郡是有兩種,一種是一個龍頭,一個是兩個龍頭,這個是一個龍頭,一個鷹頭。當然也可能不是龍是個虎,玉器裏面的龍和虎是幾乎沒辦法分的。我們現在出土戎狄墓葬,他們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把馬牛羊的頭蹄剁下來,大量的摞起來。其中出土車子最漂亮的一個就是甘肅的張家川,車子非常漂亮豪華,一個就是行唐故郡的,大家可以看到下圖的金箔。

這些戎狄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還在活躍,像《北朝胡姓考》裏面提到狄氏,就是現在還姓翟的和姓狄的。晉文公的媽媽就是白狄,所以他們屬於同姓同婚。《魏書》裏面提到高車、丁零。搞民族史的人都知道,實際上赤狄叫狄歷,叫敕勒,叫高車,叫丁零,這些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的譯音。現在一般認為它可能是古代的突厥系的先人。

赤狄的後代有丞相隗狀。所以可以看到秦的時候媿姓的媿已經寫作隗。史書裏有一些名人,像隗囂等等的也都是赤狄。而且魏晉時候有一些赤狄的人還加入了其他各種族——氐、叟、屠、匈奴、雜胡、氐羌、四川的什麼各種人。白狄也是有很多叫鮮於氏的,還有從漢以來一直都有很有名的人。比如說出土文物裏面有雁門太守鮮於璜碑。所以這些古代的姓氏,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時候還非常的活躍,因為那個時候在北方這些人還在。下圖中,左邊就是雁門太守鮮於黃碑,右邊這就是始皇詔版,這裏面提到的丞相狀,就是隗狀。

(左)雁門太守鮮於黃碑,(右)始皇詔版

可能你們更想不到的是,很多赤狄白狄的後代就在咱們身邊,隗姓的人現在他們最主要的一個居住地就是北京房山,房山的大石窩鎮和蒲窪鄉的蘆子水村,是隗氏聚居的中心,當地人說“天下一個隗,房山蘆子水”。而鮮於氏據說也在北京的昌平密雲這一帶,這個我還沒有做調查。

七、晉楚爭霸,晉為上國

春秋時候一個重要的話題就是晉楚爭霸。系年簡裏面最重要的就是晉國和楚國的鬥爭。當時管晉叫上國,比如說吳國要學習很多東西,就要派人到山西來,叫吳通上國。那麼楚人是在下方的,所以這是一個重頭戲。

這裏有一個事情非常值得註意,就是晉國和楚國都有隨、唐、鄂。整個隨棗走廊出土了曾國的、鄂國的和比較少的唐侯的東西。其實那年在湖北開會的時候,李伯謙老師已經註意到,隨棗走廊的這些發現和山西的晉侯墓地等等有很多共同點,那麼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山西有隨、唐、鄂,這兒也有隨、唐、鄂?我們都知道晉地之隨是唐遺民的封邑,鄂是唐叔虞最初的封邑。隨是姬姓曾國的別名,原來的曾國已經被周人給搬到陜西去了。最後滅西周的時候,曾國應該是原來在亥水流域的曾國,另立的曾國是姬姓的曾國。那麼有可能它把隨這個地名帶到這兒來,所以曾是一個老地名,隨是一個新地名,實際上是一個地方。所以在西周時候大家互相換位,有些是同氏不同地,有的是同地不同氏,這個現象非常復雜。我懷疑隨棗走廊的“漢陽諸姬”和鄂侯都是從山西來的“南下幹部”。

另外葉家山的二號墓裏面,就是最早的曾侯墓,他老婆就是媿姓的,而且比它晚的墓裏也出土了很多老太太的銅器,有好多媿氏的東西。顯然曾侯墓裏他們娶的這個女孩是山西的,所以這山西的女孩不但能嫁到周王室,還能嫁到這兒來,嫁到湖北去了。

左傳裏面有一句話說“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楚國是不乏人才,但是這個人才都跑到晉國去了,反而被晉國利用了,所以跟這個事有關系,非常有意思。嶽麓書院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就反映左傳之典。作者袁名曜是湖南人,雖和惟是個通假字,他故意把雖改成惟,這意思就一下變了,說人才都在楚國,都在我們湖南。他講的也是對的,因為晉代以來湖北湖南才是出人才的地方,山西是比不了的。但是當年山西是個出人才的地方,而且是個吸引人才的地方。在左傳裏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話,就是說楚國人很厲害,說天方授楚,就是說有老天爺在幫助楚國人,所以楚人很兇,而且一直到了漢代仍然是這樣,張良說過“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周勃也說“楚兵剽輕,難於爭鋒“。所以山西爭鋒展我就引了這個東西,非常有意思。

我們都知道湖北人有個外號,就是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而且有個連鎖的餐館就叫九頭鳥,所以人家湖北人也不忌諱,我們湖北人就是厲害。九頭鳥一說就是古代兇鳥貓頭鷹,“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它很厲害。楚人來勢洶洶,咄咄逼人,晉文公是“退避三舍”以報之。這就是當時的爭鋒故事。

八、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我們講了古代的事兒,最後說一下山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山西的文物有些什麼特點?比如這裏我們這個展覽有很多陶器,有荊村的陶器,有陶寺的陶器,有白燕的陶器。荊村陶器是原來跟美國弗利爾合作發掘的,這個在中國新石器研究上很重要。那麼它就有廟底溝這種類型的陶器,有陶寺的,有白燕的,白燕現在榆次晉中博物館裏可以看到。我們展覽這也有各種各樣的玉器,尤其是晉候墓地裏面有一些很古老的玉器。青銅器,山西也是一個出重彩的地方,有很多著名的發現我就不說了。侯馬陶範和侯馬盟書是很重要的,因為侯馬是東周一個最大的鑄銅遺址,我們北方的很多銅器其實都是侯馬風格的,包括三晉兩周的銅器都是侯馬風格的。而侯馬盟書,除了溫縣盟書就是侯馬盟書,而且侯馬盟書的數量更大,這兩批盟書其實都是晉盟書,這個是山西獨有的。

春秋 侯馬盟書

另外就是說古代山西人會做買賣,所以研究古代貨幣,三晉的貨幣最多,而且山西的那些古城基本都在貨幣上能找到。山西的工業也特別發達,晉東南的冶鐵業,比如晉城市,城墻都是用煉鐵的坩堝做的。所以山西到處都可以看到很多鐵鑄的項目,像關公廟,晉祠,太原的文廟。

全國古建80%都在山西。山西的古建,又有80%都在晉東南。石窟、佛道、造像也是山西的一個強項,而且恰好從雲港到龍門之間,從晉北,然後沿著晉東南。因為晉東南才是真正通洛陽的路,所以傳播路線是要走晉東南的。古建大家說的就是4個唐代建築都在山西,都是最著名的古建。別的地方有一個元代的寺廟,就不得了了。在山西,宋的、遼的、金的、元的到處都是,所以是非常厲害的。那麼跟佛教藝術有關系,它相應的壁畫、彩塑、琉璃燒造也是最豐富的,所以我們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的藝術品。

北齊 鞍馬遊騎圖(局部)

北齊 鞍馬遊騎圖(局部)

北齊 鞍馬遊騎圖(局部)

山西的文物是有自己的很多特點,當然我們也不要說山西的文物都是天下第一,那也不對,但它是有特點的,而且這些特點也跟我們剛才講到的中國山西的地理歷史是分不開的。我把我的一些印象提供給大家,希望能夠有助於大家參觀展覽。

展覽“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將展至2022年1月9日。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