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坑上有洞往水缸裏掉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2018-09-27 11: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丁曉飛

昨夜,城西的花開了。大雷山下的十裏桃林勾勒了我整個童年的夢。推開記憶裏的那扇木門,尋一條幽徑,看奇峰環列,靜水帶羅,黃花紅葉,我徜徉在靈魂最溫暖的畫裏故鄉——白水洋。

“大雷山之東有白水山”。白水洋地處臨海、天臺、仙居三縣市交界處,距臨海市駐地西北20余公裏,南側為靈江上遊之永安溪。地勢自南北兩側向中間河谷平原逐漸降低,大雷山、赤峰山等山體環繞鎮域,是連接臺州與金華的交通咽喉,鎮域面積廣,人口眾多,也是周邊近百裏方圓的商業和文化中心。

當年走馬錦大雷,曾為桃花醉如泥。二十裏路香不斷,白雲深處涴花溪。大雷山主峰為浙東南第二高峰,海拔1294.4米。徒步山路,一路好風光。雲霧妖嬈處,挑一處幽徑,飛鳥與我歡歌,清風與我私語,郁郁蔥蔥的灌木叢林在朝陽清輝下,如癡如醉如夢如幻。

拾級而下,拐過幾條街口,幾條小巷,透過瓦缸紅的熱烈的滿天星,我看著這一條200米青石鋪地的老街,目光灼灼,心口顫顫。這條南北走向的老街萃集絕佳風水,曾經的老街商市的繁華和喧鬧仿佛還在耳邊回響。而今鬥轉星移,徒留街旁老屋訴說著滄海桑田。沿著一面古樸的紅磚墻,走進歷經百年的白水洋老街,幾處別致的裝飾吸引著我們的註意,在水缸裏種上花草,在草帽裏填上新綠,過去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幾番裝點,成了承載老街在時光隧道裏記憶下的符號,再往裏走,則是成排的木結構宅院。編籮筐的老者告訴我,原木結構的老屋遺留了大部分,那些老屋主要為木結構的上下層,下層至今還保留著商鋪,只是早已物是人非,零散的擺著一些日用品而已。廊沿即是從前的街道,廊沿前是條小溪,老屋廊沿東側是個圓拱門,從前這一帶也稱管洞街。幾家店面主要出售席子及其它生活用品。屋前則擺了一個早餐攤點,老屋早餐點的豆漿和油條都很美味,物美價廉。老街中街北端往東為繼光東路,舊時的菜市場就設在這裏,每當集市日與節日之際,場面熱鬧非凡。2017年在鎮政府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下,老菜市場已搬遷至原先的老車站處。如今蹋鞋前來,這裏少了幾分擁堵和雜亂,卻多了幾分寧靜和古味。而那邊灰雕為飾,青磚灰瓦舊居,在遮風擋雨的老街裏,越發纏綣這歷史的韻味。問起此情此景始於何時,只曰,大約明清時分。我靜靜站在泛青的老街上,一眼望不穿歷史的殘卷。

沿著老街往南,穿過一條大馬路,民族英雄戚繼光文化公園巍巍而立。

嘉靖四十年(1501年)戚繼光在白水洋平息倭患後,倭寇從此不敢侵犯臺州沿海。白水洋百姓於普堂下建造戚繼光祠,塑像紀念,永奉香火,於正月十四日家家戶戶食用的“菜羹”即是對軍民共同抗倭的紀念。同年以欽差旨飭臺州兵備分巡浙東按察司僉事唐堯臣和仙居知縣姚服話,立碑紀功,記載了“大明嘉靖辛酉歲夏五月甲子,以參將戚繼光與倭賊戰於此大敗之,斬首八百。”年久此碑斷損不堪,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秋,警備隊第七營第二哨會同白水洋首事羅金鉉、朱友亭、王嗣官重立記功碑,現移藏在戚公祠內保存。民國十九年(1930年)原戚繼光祠慘遭“落殼”的襲擊,火燒一空。1942年,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路過住宿白水洋,對這一文物古跡非常重視,即撥國幣壹萬元,飭令白水洋鄉鄉長胡伯英等重建戚繼光祠,拆了象坎寺三間大殿,在白水洋原址重建,嗣後作小禮堂施用。1978年為了改善為學條件,又將該殿拆除改造建教學樓。四百多年來,這位民族英雄一直受到白水洋人民的懷念和歌頌。

石塔冷孤燈,不是山巔不寄身。搭一個熱心村民的三輪車,我來到羅渡石塔門前,所見處梵花開滿心頭,安靜祥和又莊嚴肅穆。據村裏人口述,羅渡石塔始建明朝萬歷年,當地人稱為石鑫。空心造,六角七層,通高12·3米。塔基為六角形須彌座,須彌座之下盤石厚15厘米,邊長2.42米,上盤石厚23厘米,邊長2.20米。束腰先砌條石,外包石板,每面寬2.10米,高0.84米。底層每邊寬2米,逐層收分。西面中央開一門,其它各面開一假窗,層高1.4米,內收24厘米,門兩邊各雕刻一尊天王像,造形拙樸。每一轉角處有三只牙子出跳,牙子的三分之一嵌在盤石上,牙子已部分損壞,估計出跳的牙子上蓋有石板作檐。塔身以長方形條石錯縫砌築,堅固結實。第一層外以石板貼面包砌,壘疊構建,對縫嚴密。自第二層開始,一概采用橫條石幹砌,條石高一般都為20厘米,長度不等。第二、第三層各砌條石八重,第四、第五層各七重,第六、第七層各六重,依次遞減。每層均有石板做成的平座,平座支出一般在26厘米左右,石板厚8厘米左右。第五層上端棱角上有雲紋牙子頂托,第七層平座伸出塔身較其它各層要多,約有40厘米。塔身每層每面都開有一個小窗,塔頂收分較急,各面亦開有小窗,惟頂部三分之二已毀。塔壁厚度在70至76厘米之間,塔的內壁有條石出跳盤繞而上,以供登攀。

樂安古道

樂安古道臨海白水洋鎮的店前村到天臺雷峰鄉的橋棚村,全長10余公裏。(據天臺縣誌記載:“永和三年(347年),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縣),屬臨海郡。)”由於古時樂安縣地理深僻幽阻,先人們在青蔥滴翠的崇山峻嶺之間,開辟了這條盤山古道,它是當時官吏往返、商賈經商、鄉民結親交友之道。這條古道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堪稱奇跡。這條古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和傳說。據範氏宗譜記載,範氏一世祖“諱宏,字開緒,號潛庵,世居順陽,少英穎,資性殊常,人長讀書”。“會隋大業間,帝荒淫,怠於政治,順陽左右兵刃繹騷,公慨然興嘆曰:“時勢不可為矣”。遂為避隋時亂世,由順陽坎坷千裏,隱跡天臺亮坑,歷經五十多世,後裔散居在橋棚、上塘、下徐、後塘、孟塘、黃家塘、桐橋、歧石山、前楊、洋嶴及臨海的前塘、東嶴、白巖下、山頭王、安頭、雙港等村。這些村沿古道而建。是範氏氏族之間聯絡、鄉民結親交友之通道。公元861年,範氏第九世雲崖公,在無相嶴創建“戲龍院”。 公元979年,範氏第十九世樂庵公,創建“永陸寺”。橋棚村原名嶴頭村。村中有支溪坑,是裏坑、頭陀嶴、方四嶴、支長嶺四條支流匯合而成。支流匯合處成三角丁字形。溪坑上建有木板橋,題名“亮坑文峰橋”。橋上塔棚,百姓間逐漸流傳“橋棚”的叫法,“橋棚”村也逐漸演變為嶴頭村的官方稱謂。(具體時間無法考證)。公元1540年,範氏守豐公,在橋棚村建造宗祠“孝友堂”,供子孫讀書。公元1788年,範氏在橋棚村開始建造範氏宗祠“追遠堂”,到1793年“追遠堂”即將建成時,又重修了這座廊橋。橋上塑有(範蠡,關公,趙元壇)三財神像。每逢農歷五月十三關公生日時,百姓殺牲祭神,祈禱豐收。兩岸住戶開飯館、客棧、酒肆、藥鋪等,熱鬧非凡。南宋時,橋棚是永嘉(溫州)走陸路通往都城杭州的必經之道。抗戰時,是當時抗日軍隊南來北往的通道。前幾年,橋棚村耗資三十多萬元,又重修了這座古廊橋。使其成為該村村民休閑相聚場所,經常有商販趕來在橋上設攤經商。

安基山

安基山是臨海市白水洋鎮的第二大高峰,地處臨海、天臺、仙居三縣市交界,海拔880米。站在主峰,山水景致盡收眼底,可領略括蒼山、大雷山的宏偉雄姿。獨特的地理環境、優渥的自然條件,使得安基山及其周邊的旅遊資源大放異彩。安基山滑翔基地地處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安基山頂,起飛場位於北緯28°59′41″,東經 128°53′03″,基地總占地面積60畝,是臺州首個也是配套設施最完善的滑翔傘基地。起飛場至降落場相對高度700米,基地項目首期工程於2016年3月正式啟動,耗資850萬元。安基山的優勢,造就了安基山滑翔基地在行業內獨一無二的地位。起飛場整體山形呈扇形180度朝東南方向打開,可同時建兩個起飛場,目前第一個起飛場已經基本完工,待第二個起飛場完善,這裏將是全方位均可起飛的五星級滑翔場地。起飛海拔780米,從起飛至降落平均留空20分鐘,整體滑翔時間長,不管是專業運動員還是前來體驗的遊客均是不錯的選擇良地。山下是該區最大的界嶺水庫,蓄水474萬立方,充足的熱氣流、寬闊的水面及水上降落場,對於滑翔傘運動員來說,這裏就是滑翔的殿堂。起飛場周邊,無不是連綿起伏的茶茗世界,500畝茶園淡淡茶香縈繞,春日的清晨,如仙俠之境!

黃坦梯田

黃坦位於臨海古城西北約25公裏處,公路直達,面積30多平方公裏,四面群山環抱,成為天然屏障,風景秀麗。境內分布著百余村落,2萬多村民,10公裏主車道縱貫黃坦腹地。一頭翻山,一頭穿峽,峽深五裏,兩岸連山,一澗中流,形勢險要。然而人們口中都說梯田最美的時刻是在春天灌水的時候。層層疊疊的梯田在光影下泛著片片銀光,千余米的山谷中因氣象原因會充滿雲霧,隨風飄散、變幻莫測,籠罩在梯田之上形成奇妙的雲海景觀,十分漂亮。尤其是那秋色裏的梯田,更是叫人驚艷沈醉。你瞧,黃坦擁有上千畝梯田,從山腳至山頂,梯田像一條條彩帶繞山而行,大的像球場,小的像水缸,重重疊疊,高達上百層,像一架架天梯伸向空中,尤為壯觀。梯田上方是一片片樹林,穿行其中,頭頂時而濃蔭蔽空,時而豁然開朗。山路曲而陡,不時歇腳,回視來處,一刻一刻地變化著。登上頂峰,俯瞰梯田,只見層巒疊嶂,蕩漾著光與影,恍若夢幻般神秘,讓人頓覺心曠神怡、俗念皆消。相傳古時候有個財主,想開發整座荒山,他提出,如果哪個小夥子能夠在半年內把這片山林開發出108塊梯田,就把獨生女兒嫁給他。有個小夥信心滿滿地接受挑戰,眼看時間已經到期,還只完成107塊,剛好看到路邊有個水缸,把它移開後,正好是一塊天然的梯田,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黃坦梯田群。

大泛古村

“大泛”古稱“大畈”,意為廣大成片的田地,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形成三族共居傳統古村落,既是黃南古道的起點,也是凝聚著古道內涵的歷史古村。村落依山沿著黃坦溪參差而建,有著“白雲深處有人家”的幽靜,也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靈動。著名黃南古道穿村而過,村內建築獨具特色,石屋、石巷、石階、石橋隨地勢升降而修築,村貌錯落有致,小巷卵石地散發著幽光,高聳轉折的石頭墻不斷變換出一個個院落,遊人時常迷失其中。村內古樹、古橋水處可見。 湯氏祠堂是典型的清代江南宗祠建築,屋檐鬥翹,古樸典雅,依然保持古老的風貌。村內至今還保留釀酒、豆腐、垂面等傳統作坊……倚在廊橋花靠上,靜靜的聆聽涓涓的溪流,那種與世隔絕的寧靜和安逸,讓人拋棄了凡塵俗事。2012年7月大泛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龍泉村

無夢不到龍泉。龍泉村地處臨海西部白水洋鎮,景色尤為古樸自然,是遠近聞名的文化古村。相傳龍泉始祖於明崇禎年間(公元1600年左右)從天臺張思村遊歷至此,發現此地紫氣東來,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在此安家,過著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自此,在這一片山區的古村落裏,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恬靜中,幾百年的寧靜。村內布局、空間走向與山川地勢相附會。村前有一山,狀似龍船,一棵古老的楓楊樹為船桅,有高聳入雲之勢。一條溪流自村前穿村而過,流水邊,故道旁,小橋石拱,歷經百年,風姿依舊。在村西面有口龍泉井,相傳有潛龍入井,故終年不涸。村口亭臺相迎,入口處建築有兩處過街樓,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走過第二座過街樓往西看,便是古樸的古建築群。青石鋪地,灰雕為飾,青磚灰瓦舊居,無不纏綣這歷史的韻味。村後以青山為屏障,可擋寒風和山洪,又有山景為樂。水天相映,天人合一,青山逶迤,綠水蜿蜒,如同畫裏人家。村內傳統建築保存相對比較完整,故居類有陳坊仲、陳炳方故居,陳坊梅祖居,陳伍良、陳賢明故居,陳立柱、陳明陽故居,陳輔卿故居。此外還有建於清晚期的三合院龍泉公社,以及最具特色的古宅16間。古宅16間建築保存基本完好,坐北朝南,北面地勢較高,宅子與路之間隔著一條明溝。在時間的洗禮下,年歲漸長的龍泉古村也有少數的建築年久失修,梁架坍塌,訴說著事態的變遷。陳氏祠堂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商議建造宗祠,光貯楚白公祀戶為本次向各戶照田籌捐至材料、地基。鹹勸派下樂助協議在村東風水場地建造,宣統元年(1911年)趨事作廟,於民國12年2月落成。該建築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狀建築主體殘缺,但仍可以看出中軸線布置有門廳、戲臺、正殿,排列有序,廂房分列左右。“演文演武演得出神出色,講長講短講得有方有圓”,戲臺已被時光遺忘,徒留兩根臺柱訴說著它輝煌的曾經。

滄海桑田,龍泉村在幾百年的歷史歲月中,人才輩出。據宗譜記載龍泉村的第一位秀才是陳立柱。後有陳輔卿參加辛亥革命起義;陳坊仲畢業於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歷任臨海縣、浦江縣民眾教育所所長;陳坊梅年少立誌讀書,14歲開始教書,畢業於中央軍校軍官大隊,任上尉一職。一座古村,一片夕陽。歲月抹不去它的誘人風姿,歷史更增添了它的迷人風韻!

丁公園旅遊特色村

丁公園村位於臨海市白水洋鎮西北部安基山的半山腰,海拔400多米,鄰村有曹山、雙港、後遼、大泛、黃坦洋等村、依山傍水,天藍、山高、空氣清新…… 村的正北面,有一條由石頭築起來的古城墻,形若俯臥的地龍,南連廣明安自然村,北接官莊嶺頭榮崗。城門口老松挺立,向我們訴說著它的歷史。這座城墻建於清末明初,相傳用於防落寇、擋風沙。站在官莊嶺觀景臺上,可俯瞰黃坦全景。層層梯田春來水滿田疇如串串銀鏈掛山間,夏至佳禾吐綠如層層綠浪排蒼穹,秋來姜黃稻熟如座座金塔頂玉宇,冬至銀裝素裹如環環白玉砌雲端,美不勝收。順官莊古道而上,振石虎,登谷山,抱秀峰,圍榮崗,翺翔安基山,與雁鷺齊飛。走進村子,就好像進入一個繽紛的世界,滿墻的塗鴉,移步換景,如在畫中遊;馬廄集中一處,馬道繞山而建,延續了馬幫特色;石磚石屋,保留古風。心隨影遊,意伴情動。丁公園村就是讓你這樣享受。

節慶的白水洋更如清水芙蓉盛裝待嫁。

三月適合漫步,三月春光正好。三月,桃花源生態觀光節,最美就屬白水洋上官村的桃花源了!不去實在過不去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粉紅的花瓣就像仙女灑落在人間的精靈,在肥壯的桃枝上翩翩起舞。一瓣、兩瓣、三瓣......清風徐來,與我嬉笑玩耍,我順手拂起粉嫩的花瓣,看天空白雲幾朵,任憑目光跳躍在每一棵樹上,花瓣裏。她們都是我的朋友,有的揚起小臉深望藍天;有的俯下身姿與小草竊竊私語;有的斜臥目視遠方,還有的和大夥眉來眼去。這裏成了花的海洋,我已失去方向,掉在了桃花樹上,任爾東西南北風。既然有如此唯美的桃花源,自然就吸引了不少的遊客駐足停留。一家老小,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在桃花裏踏青,不對,應該是和桃花作伴,與春天為友。

上遊東魁楊梅節,春夏交際,楊梅最甜當之無愧!真有望梅止渴之意!紅可與燈籠媲美,甜可與蜜桔較真,東魁楊梅便是首當其衝。個頭大,飽滿充汁,甜兒不膩,只要一口便可將楊梅和天下所有水果區分開來,因為那地地道道的楊梅味,會讓你過口不忘。時下,便是所有楊梅種植戶大豐收的好季節。爬上任何一座小山丘,那映入眼簾的綠裏透紅,便是楊梅。踏足而上,只要楊梅是自家的,甭管大小不一,拾來一顆送嘴,就是一輩子的味道。個頭大的,才需要攀爬至樹幹上,一邊可享爬樹之趣,一邊還可眺望附近所有的楊梅果園,如果此時清風吹灑,得來幾處鳥鳴,這種田園風光應該就是白水洋鎮特有的風情了吧!

黃南古道登高節,“黃南古道”始建於北宋初年,位於臨海市與天臺縣兩地交界處,全長約12公裏。“梯田層層映紅楓,溪水潺潺照古橋”描繪的是黃南古道獨特的風景。臨海段的古道以千畝梯田最為特色。千畝梯田,從山腳至山頂,像一條條彩帶繞山而行,大的像球場,小的像水缸,重重疊疊,高達上百層;像一架架天梯伸向空中,蔚為壯觀。梯田上方是一片片樹林,穿行其中,頭頂時而濃蔭蔽空,時而豁然開朗,好像穿梭在隧洞與曠野之間。山路曲而陡,不時歇腳,回視來處,一刻有一刻的變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登上頂峰,俯瞰梯田,只見重重疊疊,蕩漾著光與影,恍若夢幻般神秘,頓覺心曠神怡、俗念皆消。

如果說花香四溢,那就太顯得單調。接下來我便帶你領略一番白水洋的特色小吃。

白水洋有句土話說得好,”聞到狗肉香,口水三尺長“,這裏的狗肉好吃是出了名的。撚來香嫩狗肉,白切蘸焦鹽,端至白盤上,回味無窮也。秋冬之際,切半斤狗肉,蘸著細鹽,就著白酒,就是鄉裏鄉氣,純正地道。倘若今日你勞累至極,邀上親朋好友,下下館子,嘗嘗白水洋狗肉,恰似再續不散之宴席,享受天倫之樂。

光吃狗肉那是簡直不夠的,再來一碗”白水洋豆腐“才是般配極了呢。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可見,豆腐已有兩千多年的制作歷史了,而劉安則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始祖。

豆腐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五代時人們就稱豆腐為“小宰羊”;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元代詩人鄭久端作《豆腐贊》:“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凈,香逾石髓堅。味之有余美,玉食勿與傳。”

據說朱元璋稱帝後,唯恐大臣腐敗,於是,借皇後生日,為大臣們做了四菜一湯,其中就有豆腐。因此,後人就編謠為:“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長治久安。小蔥豆腐一清二白,大祖廉政百姓喜歡。”豆腐,物美價廉,更成為了皇帝倡廉的載體,不能不說其大功一件。白水洋豆腐雖然歷史悠久,世代相傳,但起源的具體年代已無史可查。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於1921年居住臨海時,在《冬天》中寫道:“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裏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寫得就是做豆腐時的情景。

然而白水洋的豆腐采用的是優質的六月豆、優良的水資源以及用鹽鹵點漿等作為原料,所以吃起來比石膏豆腐更為的軟、嫩、鮮滑。久而久之,“白水洋豆腐”以其口感佳、營養價值高迅速占領了附近市場,並成為休閑消遣、酬賓宴客、饋贈親友之理想蔬菜食品了。為什麼“白水洋豆腐”的名氣越來越大呢?這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由於制作工序並不復雜,只要有制作器具和原料即可,所以當地普通家庭制作豆腐就顯得很普遍了;第二是豆腐的成本及售價低,而營養價值很高,所以就深受著普通老百姓的喜歡。它不像人參燕窩等,雖高營養,價格高,普通百姓很難接受。一直以來,白水洋豆腐都是當地老百姓家中的主打菜。它的制作步驟可分為選豆、磨豆漿、濾漿、煮漿、撈豆腐皮、點漿、豆腐成形等。明朝學者蘇平有詩為贊:“傳得淮有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暇。個中滋味誰得知,多為僧家與道家”。在制作各項程序中,其中點漿又是關鍵之關鍵,其次大豆浸泡時間的控制,磨豆漿時水和大豆的比例,及大豆磨好時豆漿的細膩程度;還有煮漿時的溫度控制,都直接關系到豆腐的質量。因此,制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哩。

“白水洋狗肉”、“白水洋豆腐”現在的聚餐上只要飯桌上上了這兩盤菜,便是白水洋的民俗風氣。我們熱情地款待遠方來客,不求留下久住,但求再次來訪。鮮嫩的白水洋豆腐已經讓我欲罷不能,燉出的鮮美湯汁,至今還停留在我口舌之中,如果可以,我就是想和父母一起點點漿,做做豆腐,坐下一起吃吃十足的家鄉菜。盡管純真的童年已經離我而去,如果可以,我願重溫這些鄉氣的點點滴滴。

每次從故鄉歸來,我總要帶些故鄉的白色饅頭——白水洋饅頭。白水洋饅頭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有趣的是捏進去還會反彈,吃的時候可以一層一層地撕開,並且由於它的糖度甜得很均勻,不僅不粘牙,而且會越嚼越甜,回味無窮。

這些饅頭可以一層層的撕開、糖度均勻、松軟可口。初吃,不粘牙,捏後會反彈。這就要靠精湛的傳統技藝:發酵時的堿性,制作時的粉性,蒸饅頭的火性。饅頭制作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發酵、制作技藝。現在一般饅頭店用面包粉發酵,而白水洋饅頭用的是傳統發酵配方——“糕水”。糕水用麥麩、糯米、酒、白藥制成。先將四種原料混合,過三四個小時後發酵完成,再將渣滓過濾。糕水制作好後,把糕水拌入小麥粉中,用手反復搓揉,做成饅頭,在整個臺州口碑極為甚好。做白水洋饅頭並不是每一個戶人家都能掌握這些技能,但凡老一輩的人家都能制作精良可口的饅頭。親朋好友相聚一堂,那些香噴的菜肴總不能填飽客家的肚子,這時只要一摞饅頭盛上,個個都便是”飽飯歸來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啊!

既然能吃能遊,是不是應該來點玩耍的呢?每年的鄉節,白水洋黃沙獅子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金衣紅帶、雄獅勁舞,大汗淋漓,一躍而上。雄偉壯觀的場面令在場觀舞的看客無不贊不絕口。只要鎮裏有非常盛大的開幕儀式和重要活動,黃沙獅子就是壓軸的重頭戲,或許白水洋人只有在這盛氣淩人的場面中才能體會老一輩為白水洋辛勤建設的源泉。黃沙獅子不出門,出門就要揚萬裏!

風水寶地就要人傑地靈。輕輕一陣風,喚醒沈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便是想寫詩: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一紙鋪開春秋戰國的千軍萬馬,

一筆浸染秦皇漢武的烏發濃眉,

想繼續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美好理想,

體會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憤慨與無奈!

如今,我便吟誦南宋宰相謝深甫之殘留佳作:

“溪繞青山路繞溪,山長溪曲路高低。

晴灘淺濕舟如蕩,危磴棱層石作梯。

晚照荒村飛鳥入,秋風落木敗蟬嘶。

碧雲四合長天暮,轉使鄉關望眼迷。”

一縷醉春煙,十年百載,先祖苦學明訓,我不曾忘懷!

謝深甫(1139-1204年):南宋宰相,字子肅,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理宗皇後謝道清為其孫女。乾道二年(1166)進士,歷官知青田縣、大理丞、提舉常平、參知政事、右丞相,封魯國公,時有人上書乞斬朱熹以絕道學,斥為狂妄,以少傅致仕。

謝深甫自參加執政以至擔任右丞相是在寧宗初期。當時朝廷內建之爭、學派之爭、意氣之爭紛繁復雜,主要環繞趙汝愚和韓 胄兩大勢力系統之間進行,是非交錯,很難以人定線。在此情況下,謝深甫獨立不偏,穩健執中,使朝政不紊,國立增強。謝深甫死後韓胄掌握大權,朝中無人可以制約,開禧初倉猝發動伐金之戰,遭到失敗,韓本人被史彌謀殺,史則懷奸固權,使南宗局面愈來愈糟。由此可知,謝深甫執政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了。可以說,謝深甫如遲死數年,南宗的歷史發展就不會是後來所見的面貌。他還以文名著一時,主張文章有氣骨,作詩講性靈。詩人楊萬裏稱其詩如六朝的謝脁呢。他的著作有《東江集》,今已失佚,尚見遺文佚詩若幹篇。時人鄭伯熊有“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謝深甫者實鮮”的說法。他的“性靈”之說,對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影響很大,袁枚在《隨園詩話》卷十二就有這樣的議論:“詩之為道,標舉性靈,發舒懷袍,使人易於矜伐”。

張布(1139-1217),字伯敷,號淡齋,臨海祥裏人(今白水洋鎮祥裏村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得中進士,歷任信、潭、撫三州教授,以及大學錄、樞密院編修、秘書院丞等職,升刑部郎中,因言事忤當朝宰相,而出知徽州。後辭官歸裏,以教授為業,卒贈禮部侍郎。所著《四子六經講解》一書,為理宗賞識。張布墓在臨海白水洋鎮象坎東村,位於村東北角500米處的馬鞍山南麓。墓前石雕因素基本完好,1986年10月17日,臨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縣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洋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都說“山裏娃成了洋博士”,蛤蟆博士朱洗先輩,少時留學法國,勤學苦練,回國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畢生獻於生物科學,是中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創始人與奠基人之一。朱洗先生至始至終不忘歸根,回報家鄉,憑一己之力創辦琳山農校,恩惠鄉裏的農業發展。朱洗,他原名朱玉文,1900年出生於浙江省臨海縣店前村,我國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山大學、臺灣大學教授和北平研究院研究員,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部委員,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他還開創了生物無性繁殖的先河,創立了蟾蜍卵巢離體排卵的方法,為生物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在引種訓化蓖麻蠶和經濟魚類的人工繁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魚人工繁殖”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生物凈化》、《現代生物學叢書》等共20多卷。1999年10月14日,中共臨海市委、市政府隆重集會,紀念傑出的朱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後為他塑立了2.55米高的銅像,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親筆書寫的“崇尚科學的典範”題詞石碑坐落在銅像之南。目前,朱洗先生創辦的琳山學校便成了朱洗紀念館,供人們參觀……

白水洋的一山一水諄諄養育,白水洋的一風一情循循熏陶,這就是我的畫裏故鄉,山高水長、熱情好客、人傑地靈,此時此刻,我揚起了微笑的臉角,拾起一片月色,趕一路幽徑,回到朱洗先輩的故地,重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邁!

夜已起。鄉裏傳出幾聲犬吠,雲嶺上掠過一群歸鳥,車水馬龍的街道斑斑點點。回家之際,我輕輕地揮手,告別了鎮裏的眾友們,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鄉土風情……

地點:臨海市交警大隊白水洋中隊

姓名:丁曉飛

聯系電話:1595863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