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老公捉幾條武昌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提到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都城,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建業,這個當然是正確的。不過東吳並不僅僅有建業一個都城,如果從吳國(曹魏的藩國)這個政權算起,還有另外一個都城,那就是武昌。孫權作為吳王,第一個都城就是武昌。在之前孫權陸續在吳縣、京城、建業,不過那些都不算都城,只能算是治所。不過在孫權正式稱帝之後,還是將都城遷回了建業。此後孫亮、孫休、孫皓都在建業,不過在孫皓統治時期,東吳的都城又一度遷到武昌,理由在現代人眼中看來卻是哭笑不得,是因為一種所謂的氣象。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作為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的武昌

孫權定都武昌其實還是很好理解的。當時孫權剛剛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和劉備的關系徹底破裂。無論是給關羽報仇,還是奪回荊州這個北伐的重要跳板,抑或是保證荊州出身官吏將士的財產,劉備都要打這場戰爭。孫權對蜀漢的反撲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於是他將大本營從揚州丹陽郡的建業轉移到荊州江夏郡的鄂縣,改名為帶有非常濃重的戰爭味道的武昌。

從曹魏黃初二年到東吳黃龍元年(即公元221年到229年),孫權在武昌呆了八年的時間,最後還是將東吳的都城定在建業,留太子孫登和陸遜等人鎮守武昌。武昌雖然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仍然是東吳在長江防線的軍事重鎮。等到東吳第二任皇帝孫亮時期,按照《吳錄》中的記載,諸葛恪曾經是有遷都於武昌的打算的,也開始著手修築武昌宮。

這裏有必要提一下,建業宮的建材大多是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孫權從京城遷徙到建業帶過來的,質量並不是太好,"材柱率細,皆以腐朽。"於是在東吳赤烏十年(即公元247年),孫權下令將武昌宮的優質建材取用到建業宮。從這件事上也能看出孫權是沒有再遷都武昌的意圖的。諸葛恪打算遷都,就要重新修繕宮室。然而在東吳建興元年(即公元252年),武昌宮端門、內殿遭遇天災被毀;在次年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諸葛恪北伐合肥新城失敗,被另一個托孤大臣孫峻所殺。遷都武昌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東吳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孫皓時期,東吳的都城再一次遷回了武昌。具體時間是在東吳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九月,不過孫皓僅僅在武昌呆了一年多的時間,到東吳寶鼎元年(即公元266年)十二月,孫皓就回到了建業。孫皓的這次遷都令人摸不到頭腦,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孫皓遷都的原因

關於孫皓這次遷都武昌的原因,在《三國誌》當中雖然有一些記載,但是太過於模糊,"從西陵督步闡表。"不過步闡的上表中到底有哪些內容,不是很清楚。歷來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猜測,這些猜測都是基於一個合格的統治者、政治家的角度產生的,都帶有很多的政治或者軍事層面的因素來考慮,比如制衡江東士族的力量,或者籌備對曹魏或者西晉的北伐,也都有一定道理。不過這些猜測終究是沒有史料支持,屬於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難以確定的疑案。所以小編姑且還是采用《漢晉春秋》中的說法。

《漢晉春秋》中記載,孫皓遷都武昌的具體原因是一種望氣者的預言:"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現代人看到這種解釋可能會認為無法接受,僅僅是這樣一種不知所謂的氣象就決定了遷都這樣的用巨大影響力的決定。不過按照古代社會背景,小編認為還是存在這種可能的。望氣、觀星、相面、占蔔、解夢、祈祝這些東西在古代可以說是非常常見,被上層社會所接受,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治和軍事。

在東漢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望氣者雲京都有兵災,漢靈帝於是設置"西園八校尉";廣漢人董扶預言益州有天子氣,劉焉於是傾向於到益州做州牧;在"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之前,劉備要詢問周群、李意其等方士的意見;曹丕屯兵廣陵,但是被徐盛的疑城嚇退,孫權也令方士趙達占蔔,得到曹丕撤軍,以及東吳國運五十八年的結果。至於相面、解夢、災異、讖緯等方面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小編在這裏就不贅述。

孫皓同樣不能免俗,反而更加相信這些東西,"其熒惑、巫祝,交致祥瑞,以為至急。"如果真有"荊州有王氣壓建業"這類的氣象,孫皓為了自保,是很有可能做遷都這個決定的。按《漢晉春秋》的記載,孫皓到武昌後發動百姓挖掘荊州境內重臣望族的與山脈相連的祖墓,就是為了破壞這個莫名的王氣。

孫皓迅速撤都

上面小編也提到了,孫皓在武昌只有一年多時間,遷都和撤都就像拍腦瓜子決定一樣。那麼孫皓為什麼短短一年就撤都了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經濟的壓力,第二就是這個所謂王氣已經被孫皓自己給"應驗"了。

首先是經濟的問題。孫皓為這樣一個理由遷都無疑是受到了一些臣子的阻力的,無論是所謂與江東士族的博弈,還是這件事本身造成的影響。我們看左丞相陸凱(陸遜族子)上疏中的內容:"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確。"土地貧瘠而多石,生產力嚴重不足,那麼這個政治中心的維持所需就要從揚州來調度。從揚州到荊州最便捷的運輸方式是長江的水路,然而荊州在上遊,揚州在下遊,逆流運輸也十分花費人力物力。

為了勸說孫皓回到建業,陸凱還使用了與氣象同樣具有一定預言性質的東西——童謠,可謂"以毒攻毒"。童謠的內容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其實是東吳黃龍初年的童謠,時隔幾十年後又拿出來用,可見很多童謠是為政治服務的。在古人看來童謠的內容是上天的意誌,這或許對孫皓的決定造成一些影響。

其次是王氣的"應驗",在孫皓轉移到武昌後,江東發生了一次叛亂,山賊施但起兵,劫持孫皓的庶弟孫謙到建業,打算扶植孫謙為帝與孫皓抗衡。結果被留鎮建業的丁固、諸葛靚等人擊敗。孫皓令數百人進入建業,斬殺施但家眷,用自己來作為"荊州王氣",也就照應了望氣者所說的氣象。孫皓遷都的主要原因是忌憚這種氣象,現在問題解決了,孫皓重回建業這個真正的都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參考文獻:《三國誌》、《後漢書》、《建康實錄》、《中國歷史地圖集》、《孫吳建都與撤都武昌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