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在海面上撿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從1898年起,曾為北洋海軍成軍地的劉公島被英國強行租借四十二年,並將其辟為英國皇家海軍訓練和避暑療養基地。英國殖民政府為把劉公島變為專屬區,強行收買了劉公島上的四千八百一十一畝官民土地,並頒布驅逐島民出島的強制法令,迫使以土地為命根子的島民流離失所。隨著英國軍隊和外僑的大量湧入,殖民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建設了許多生活和娛樂設施,間接催生出大量謀生的機會,留在島上的部分居民和島外的不少中國人,或屈從於殖民者的淫威,或迫於生活的貧苦,紛紛加入為英國貴族和海軍官兵們服務的打工隊伍。

在劉公島上打高爾夫。攝於20世紀20年代。

由於英國海軍官兵特別喜愛球類運動,殖民政府在劉公島上建設了高爾夫球場、臺球場、足球場、曲棍球場、棒球場等二十多處,並出現了一個職業——球童。

1901年,英軍在劉公島東部南坡修建了九洞高爾夫球場,器材基本從英國進口,堪稱中國第一個海島高爾夫球場。當時球場實行會員制,只允許高級別的軍官和類似地位的僑民及來賓使用,並需要交納一定會費,其他人員則很難進入。據當年在劉公島生活過的老人講:“英軍暑期來劉公島的,官大的才能打高爾夫球,中層打網球,小兵則只能踢踢足球了。”因而除了極少數的高官之外,能進入球場的威海人只有草坪工人和球童。

在劉公島上打高爾夫的球童。攝於20世紀20年代。

做球童的多是島上的學生和中國雇員、店主的子弟。球童的任務就是,當玩球者進出球場時,把球背進或者背出;在玩球的過程中,把玩球者打出球場的球撿回來。特別是撿球,需要球童不停地奔跑,往往累得滿頭大汗,他們可以通過體力勞動獲取點賞錢。按照相關規則,第一場比賽球童可得到十分錢的報酬,接下來的每場五分。

劉公島上的清潔運輸工。攝於20世紀20年代。

劉公島上的街道,尤其是英海軍官兵駐地,均常年雇用“清道夫”清掃垃圾,整修路面。威海人稱垃圾為“臟”。“抓臟”即收集生活垃圾,主要為英國軍艦服務,偌大的軍艦每天都制造出一批垃圾,於是“抓臟”成為威海百姓養家糊口的新營生,也是當年一個令人眼熱的新興行當。

每逢夏季,英國皇家艦隊官兵都要集中到劉公島海面療養避暑,一時間艦船雲集,英艦泊位周圍,常有四五百條小舢板圍繞艦艇轉悠,他們是專門在海面上“抓臟”的。英國海軍官兵在艦艇上吃完的罐頭盒、喝完的啤酒瓶,隨手就扔進海裏,還有一些破爛衣服、繩索、木匣子等雜物。當貧窮的威海百姓搖著小舢板,在海上“抓臟”時,一些狂妄的英國海軍官兵就用高壓水槍噴射他們,以此來取樂。

劉公島上的黃包車夫。攝於20世紀30年代。

“洋車”起源於日本。英國駐劉公島海軍軍官及其家屬,凡出門辦事或遊玩,均以車代步,這些拉車人被稱之為“洋車夫”。劉公島上當年有一百六十四輛黃包車,車夫的年齡大多都在二十至四十歲之間,也有靠五十的,最小的只有十三歲。因為車多,英國人規定車夫要排隊,有專人挨個叫號。車夫每接上一個顧客,便端起車桿,甩開大步,撒丫子就跑。坐車的英國人催他們跑,他們便快跑,催他們快跑,他們便飛跑。而坐車的英國人其實並不十分著急趕路,他們有的是時間,但是車夫們自己卻得抓緊,大家能多跑一趟就多掙一趟的錢,尤其大家都在奔下午4點。無論是艦上的還是島上的英國人,都是每天下午4點下班,他們從艦艇上下來或從辦公署走出來,車夫們的生意立馬就掀起了高潮。

劉公島上的建築工人。攝於20世紀30年代。

自1901年開始,為了穩定遠離英國本土海軍官兵的軍心,英國殖民政府投入巨資,在劉公島建設了海軍醫院、住宅、別墅、酒店、舞廳、球場等生活和娛樂設施。如此龐大的建設規模,整個劉公島都成了工地,除了工程設計、監工等由英國人擔任外,英國殖民政府采取就地雇用大量的威海百姓負責工程營造。在當年施工機械極其匱乏,整個工程幾乎全靠人力的背景下,這些建築“苦力”勞作的艱辛可窺一斑。

海軍公所門前的商販。攝於20世紀20年代。

英國人盡管建設了為官兵服務的商業設施——西摩爾商業街,各種商號店鋪林立,但是很多有點經營頭腦的威海百姓還是不失時機地在島上做點小買賣,主要賣些土特產,像雞蛋、花生、水果等,英艦來時東西都挺好賣的,有的還乘坐小舢板直接運到軍艦上,送貨上門,既滿足了英國海軍官兵購物需求,又賺取了英鎊,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