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沒收槍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每平方英裏都有一千個悲劇”,這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說《群山回響》中描寫喀布爾的一句話。往事並不如煙,阿富汗的苦難,今日仍在上演。

今夏,在阿富汗這片常年被戰火炙烤的土地上,當多家西方媒體因局勢惡化而先後撤離時,充滿恐慌和緊張的街頭依然有記者堅守一線,他們手中亮晶晶的話筒有著醒目的標識:CCTV,CGTN。他們是總臺的記者和報道員,在利益盤錯、舉世矚目的阿富汗現場,給全球受眾多一雙眼睛,多一雙耳朵,多一個視角,多一種聲音。

站在阿富汗現場,

總臺在持續記錄。

總臺記者在阿富汗邊境

直面塔利班士兵

△記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采訪

8月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阿富汗一夜變天。此時,位於阿聯酋迪拜的總臺中東總站記者第一時間請戰,要求奔赴喀布爾,但是,機場軍事管制,民航停飛,所有的境外記者根本無法進入。

在與阿富汗接壤的巴基斯坦,總臺亞太總站伊斯蘭堡站迅速配合響應。既然阿富汗無法入境,那麼邊境口岸就是最近的報道切入點。阿富汗邊境有一南一北兩個國際口岸,半島電視臺記者率先趕去南部口岸,試圖繞過軍事管制入境采訪,然而消息傳來,記者們不僅在邊境被扣下檢查,連器材也被一並沒收。

△邊境上的塔利班

兵貴神速,但欲速則不達。總臺亞太總站伊斯蘭堡站沒有貿然行動,而是盡快聯系巴基斯坦軍方,選擇了最新被接管的北部國際口岸。憑借著中巴兩國的“鐵桿”情誼,迅速打通軍方得到采訪許可,記者崔如一路從伊斯蘭堡途經白沙瓦,驅車到達阿巴邊境的托爾罕姆口岸。

一到現場,崔如就迫不及待想下車報道,卻被同行的男同事硬是攔在車裏,怕她出現意外。

“攝像師和外籍翻譯死活不讓我出來,說你看你一個女記者,既沒穿罩袍,還出來工作,這樣暴露在外面,從著裝到意識都是違背他們理念的,萬一一槍打了你可怎麼辦?他們說這樣,我們先出去掃空鏡,探探情況。”

作為新聞頻道從業20年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好不容易到了現場,崔如絕對不甘於這次的報道只采集到幾個空鏡,她在車上先躲了半個小時,然後帶著忐忑緊張的心情下車,堅持出鏡。站在阿富汗的國境線以內,身邊就是荷槍實彈的塔利班武裝,巨大的壓迫感撲面而來,但崔如很快鎮定下來。

△記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國交界處開始報道

“一個拿槍的阿富汗士兵見我往裏走,看上去驚訝又興奮,向我揮手,還露出了笑容,我也順勢揮了揮手,示意我要在這工作一下,這個小互動讓我稍微鎮定下來,沒那麼緊張了。那個士兵看到我要出鏡,立馬特別配合地擺起了標準的站崗姿勢,我開機之前他還沒那麼標準呢。”

△身後的塔利班士兵在鏡頭前端正地配合拍攝

崔如說,看到自己這個中國人,面前的塔利班士兵有的覺得新鮮又興奮,有的特別配合擺姿勢,有的拒絕拍攝衝她瞪眼,也有的看上去平靜無所謂。但是,沒有一個人來傷害她。

“外籍攝像跟我開玩笑說,你這個外國人要是在過去,肯定就是重點綁架對象。但是我知道,我不會有危險,一是巴基斯坦軍方也在這裏把守,塔利班方面知道,我們是巴方請來的客人;二是他們掌握了政權之後需要得到世界的承認,他們明白,中國跟西方不一樣,中國不會做扭曲事實的報道。”

△放松的塔利班士兵如同普通人一樣,聊天玩手機

崔如說,作為一名中國記者,自己該做的就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去隨意評論,也不被西方媒體的觀點帶走。

“西方媒體報道說,阿富汗邊境口岸一天有3萬多難民出逃,經過幾方核實,絕對沒有這麼多。我所看到的情況是,好多阿富汗人都要回家了。有個在口岸開汽車零配件店的巴基斯坦人,他跟我說,美國人走了,不打仗了,之前在這邊避難的阿富汗人都已經拖家帶口回老家了。我也看到了出關的人不少。可是你看西方媒體怎麼報的,說‘喀布爾淪陷了’‘我們失去了阿富汗’,他們還在哀嘆。”

△采訪邊境口岸的民眾

崔如一路回來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更多的東西。

“外籍攝像說萬一我犧牲可怎麼辦。我說你不要想這麼多,一想多什麼都幹不成了,幹脆是死是活都不要想。現在在整個阿富汗周邊,最有可能實現入境報道的,就是我們‘巴鐵’的邊境。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我們也完成了在阿富汗境內的來自中國籍記者的報道。”

△遠處山上的碉堡是邊境地區常見的建築,民房也是帶射擊孔設計的

外籍報道員

逆行堅守喀布爾一線

在持續肆虐的疫情和緊張的時局下,包括美聯、路透在內的許多媒體記者早已先後撤離阿富汗,能進行現場報道的大多是本地的報道員,而就連他們,也有多數撤走,幾乎沒人敢上街從事報道工作。此時,總臺的多名本地報道員逆行堅守,冒著生命危險采集第一手獨家報道。

“那天夜晚,塔利班入城,而後迎來的第一個清晨,顯然已不同於之前的無數個清晨了。天哪,喀布爾街頭的景象於我而言簡直是一部電影:怎麼可能呢?僅在兩周之內,一切都重新回來了,警察、阿富汗政府、政府機構……以及一切。”

這是CGTN在喀布爾的外籍報道員默哈德(化名)對8月16日喀布爾的描寫。

△默哈德(化名)在16日淩晨六點獨家拍攝的畫面,第一時間向世界展現了塔利班進入喀布爾之後的第一個清晨

默哈德(化名)發回的獨家畫面在推特上引來不小的反響,有人拿著視頻打聽其中的記者是誰、住在哪裏,他家可能隨時被搜查。他的攝像師已經有好幾天聯系不上了,其實當地不少記者和攝像都已設法搬家並關閉了聯絡方式。身處險境的默哈德(化名)已經無法外出進行采訪了。

CGTN後方在確保默哈德(化名)安全後,迅速聯絡了CGTN本地報道員、阿富汗當地最大通訊社的視頻記者卡維茲(化名)。人脈廣泛的卡維茲(化名)不僅找到了願意合作的攝像師,還通過自己的關系找到塔利班發言人的聯絡方式。

△卡維茲(化名)在一家餐館偶遇了一位塔利班指揮官,機智的他立刻拿出攝像機和CGTN的話筒

△卡維茲(化名)采訪一位堅持出攤賣燒烤的攤主,生動體現出喀布爾平民希望生活盡快恢復平靜的氣氛

21日,卡維茲(化名)終於克服信號困難,在喀布爾街頭做了首場臉書直播,雖然在斷斷續續的信號中,直播只持續了差不多30分鐘,但這是對喀布爾日常生活難得的直觀展現。

△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在卡維茲(化名)的直播下面留言,祝願阿富汗早日恢復和平

就在當天,卡維茲(化名)第三次嘗試前往機場報道,雖然他知道那裏的情況很危險,他的攝像師之前也被警告趕緊離開,不然就要吃槍子兒,但是記者的本能還是驅使著他往新聞第一現場不斷前進。

卡維茲(化名)不是孤身戰鬥,在總臺統籌指揮下,總臺的外籍報道員結成一張強大的新聞網,將一手現場消息匯集到一起,傳遞給全世界渴望了解阿富汗真實情況的受眾。

卡裏姆·法耶茲、奧貝德和阿吉麥勒堅守總臺喀布爾記者站,數次走上街頭出鏡報道。在與塔利班正面接觸時,他們表明自己供職的是客觀公正的中國媒體,從來不報道虛假新聞,得到了對方的信任。

△奧貝德與塔利班合影

紮姆萊(化名)連續五天做十幾檔直播連線,幾天不眠不休,從未有半句怨言。在19日下午的一次連線中,身後傳來激烈而密集的槍聲,槍聲越來越近,紮姆萊堅持做完連線。網友贊嘆:“這就是央視記者,處亂不驚。”

△連線中突遇槍聲

哈米杜拉·哈米迪獲得了參加塔利班新聞發布會的機會,並現場提問了兩個問題。在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的首個發布會上,哈米迪為總臺傳回一手現場報道。

△哈米迪提問塔利班:如何避免各類武裝分子出現在街頭;如何看待臉書平臺屏蔽塔利班發布的圖片和視頻

海迪卡(化名)身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通過記者手記的方式分享阿富汗見聞。她寫道:“一顆炸彈在我們家附近爆炸,我們在車庫躲了一整晚。有那麼一刻,我以為我要死了,一切都結束了。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夜晚,整整一夜都是在震驚和槍聲中度過。”這是一名記者身在戰亂中最真實的寫照,恐懼著,也報道著,記錄著。

△海迪卡拍攝坎大哈的塔利班

總臺亞非中心普什圖語部記者席猛說:“很多人忽略了阿富汗其實是一個被稱為‘東方瑞士’的美麗國度,那裏有連綿不絕的雪山、晶瑩剔透的湖泊、雲朵一般的羊群。阿富汗缺乏自己的史書,古代對阿富汗中世紀歷史最詳細的記載正是來自中國,其中,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成為國際學界公認的最有價值的資料,歷經千年,該書仍然對研究古代阿富汗考古歷史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歷史是當時的現在,現在是未來的歷史。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們對阿富汗的記錄還在繼續,客觀、公正、準確。

監制丨楊華 李毅 張利生

編審丨徐朝清 黎斌 沈小蒙 王鐵剛

主編丨韓春苗 張亞東

撰稿丨崔如 茆丹

素材 丨文佳 段昱鋅 張楚婷 常鑫

編輯 丨孫嘉瞳 張思琪 崔雅華 張浩然 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