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夢到溝渠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暖春時節,走進水城縣營盤鄉紅德村,紅心柚、獼猴桃、刺梨等特色產業,隨山勢和海拔變化遍布田間地頭,煥發勃勃生機。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通村通組公路,蜿蜒伸展直通農家院落,錯落有致的民居掩映於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格外閑適寧靜,勤勞、淳樸的村民,一邊勞作一邊不時發出歡聲笑語,幸福感泉湧而出。

誰也想不到,這個如今產業興旺、基礎設施完善、百姓幸福的村寨,之前曾被列為深度貧困村,村民出行只能靠竹竿橋、溜索......

過去幾十年

夢想能有一座橋

對許多人來說

“溜索”這個詞或許有些陌生

但對貴州省水城縣營盤鄉紅德村的村民來說

“溜索”曾是他們通往外界的捷徑

這是一條懸在空中的路

視頻拍攝於2012年8月(@跨雲星工作室)

“貴州水城縣紅德村

娃娃上學要用溜索穿過大峽谷”

這個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

西部營盤鄉的小村莊

沒有客車到達

最近的火車站是“茅草坪站”

直線距離不到2公裏

但就是這2公裏路

卻被峽谷生生隔開

橫亙在村莊和火車站之間的

是一個有著140米深

被稱為“烏蒙大裂縫”的峽谷

村民們也把峽谷稱為“斷頭路”

因為村裏的路到這裏就斷了

走不通了

如果出村

必須花3個小時

走進140米深的峽谷再走出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

村民在峽谷底部建了一座竹竿橋

要過橋

得先從村子下到谷底

再過竹竿橋爬上對岸

因為兩邊的陡坡幾乎呈90度

村民們幾乎是在懸崖上開辟的道路

一下一上至少要2個小時

紅德村的村民楊樹林

每次提起他的兩個女兒

年過五旬的他就格外難受

淚水忍不住打轉

2000年7月的一天

楊樹林的兩個女兒和兒子

一起來火車站看他

返回村子時

兒子因為被狗咬到

留在車站養傷

兩個女兒結伴回村

在路過竹竿橋時

不幸遇上洪水上漲

兩人同時被衝走

出事的那年

楊樹林的大女兒才19歲

小女兒也只有11歲

5天後

村民自發成立打撈隊

找到了大女兒的屍體

楊樹林和妻子抱頭痛哭

而他的小女兒

至今未找到

血一般的教訓

讓村民們覺得

一定要有一個更加安全的通行方式

2002年

村民惠德方在峽谷上

架起長百余米的溜索

此後10年

溜索成為紅德村主要的出山通道

無論是小孩還是學生

年長的還是殘疾的

出門全部靠簡易的溜索

一根鋼筋、一個滑輪、一個鐵籠子

就成了村民出行的交通工具

出村趕集、上學、辦事

甚至到鄉裏、縣裏看病

村民都會選擇從峽谷間“溜索”而過

紅德村所在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峽谷溝渠眾多

“出行難”長期困擾著當地老百姓

能有一座橋

是他們幾十年來最大的期盼

多年來

村民們經歷過

竹竿橋、溜索、鐵索橋等等

各式各樣的出行方式

但這些都算不上安全

2012年

水城縣政府籌資160萬元

在這個峽谷之上修建了一座

長38米、寬9米的望龍橋

2013年初

望龍橋竣工通行

視頻拍攝於2019年(@跨雲星工作室)

這座橋的到來

也讓紅德村悄然發生改變

......

摘掉“窮帽子”

過上好日子

“以前車路不通

趕一趟鄉場

來回兩頭黑

農產品拉不出去

生產生活物資運不進來

日子過得很艱辛”

談起紅德村以前的交通狀況

巖江水組的村民郭富情歷歷在目

郭富情家用上了自來水

巖江水組是紅德村

海拔最高的一個村民小組

這裏山高坡陡

不僅交通不便

吃水問題也給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帶來很大限制

“以前吃水要到很遠的山下去背

來回一趟要二三個小時”

談起曾經的吃水難

年過七旬的村民董二英感慨萬千

“每到下雨季節

有平房的人家用房頂房蓋儲水

吃‘房蓋水’

沒有平房的人家

則在附近選取一處

四面都是石頭的低窪地

經過簡單處理後

用來當作臨時儲水池

吃‘石盆水’

董二英一家徹底告別了“石盆水”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

紅德村搶抓機遇

以水、電、路、訊為重點

全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新建、擴建通村通組公路34.75公裏

過境旅遊公路6.2公裏

修建小水窖415個

大小水池23個

依托出水溝水庫、大攤子水庫

集中供水管網覆蓋全村各戶

全村全部實施農村電網低壓改造項目

建成16個變壓器

保障了全村用電

新建通訊網絡基站3個

3G/4G網絡已覆蓋全村

建成廣電雲“戶戶通”機房一個

安裝“戶戶通”630戶

……

紅德村的基礎設施悄然發生了巨變

“現在國家政策太好了

馬路修到家門口

出門就坐車

水管鋪到家家戶戶

擰開水龍頭就有水

再也不遭罪了”

提起現在的紅德村

村民趙國良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基礎設施好了

要想辦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2019年以來

紅德村緊緊圍繞

產業發展“八要素”的具體要求

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

因地制宜沿著北盤江沿線

種植紅心柚

圖片來源:貴州日報

“現在正是紅心柚掛果前管護的關鍵時期

每天澆水才能保證果實水分充足”

基地負責人馬榮會

正在指導工人給果樹澆水

2016年

他毅然辭掉了福建的工作

在拖倮戛組流轉農戶土地

種植了224畝紅心柚

如今

在村委會及上級有關政策的支持下

馬榮會的紅心柚基地帶動了多人致富

馬榮會(前)正在給紅心柚梳花

同樣在拖倮戛組

44歲的村民羅素蘭

每天都要精心照料100箱中蜂

“這些‘小家夥’小氣得很

照顧不好

它們就會另安新家”

羅素蘭一邊查看蜂群的長勢情況

一邊樂呵呵地說

“現在政策好

在家鄉發展產業

不僅自己賺錢

還能帶領鄉親們致富

比外出務工劃算多了”

羅素蘭說

如今,羅素蘭不僅養殖中蜂

還發展了20多箱意蜂養殖

每年收入上萬元

羅素蘭正在查看她的蜜蜂長勢

如今的紅德村

路寬了、水通了、燈亮了

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直線攀升

特色種養業

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群眾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紅德村甩掉了多年的貧困標簽

但勤勞的村民們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

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來源:共青團中央綜合整理自抖音@跨雲星工作室、六盤水市人民政府網、六盤水日報社

來源:共青團中央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