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戴玉佛玉觀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作者:郭儒逸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大概十年前,福建福鼎市昭明寺卷入過一宗高利貸崩盤事件。

事件內情並不復雜:昭明寺時任方丈界空大和尚,將1400多萬元由香客捐助的“三寶錢”投入到當地一家擔保公司。這項投資的收益優厚,寺廟方面能拿到每月2.5分的利息。況且,這家擔保公司的老板還是界空的皈依弟子,也是福鼎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商業”頭腦靈活的界空,原以為做了一筆不錯的生意。

昭明寺是一座距近約1500年的古寺,號稱閩東地區最早的寺廟之一,香火很旺。而這筆巨款原計劃是用於廟宇建設,其中包括一尊大型的露天觀音像。但由於報批手續持續多年沒能通過,這項造像工程便停頓下來。界空想到的是,把這些錢存到銀行利息太低,為了“資金增值”,於是他決定將錢投到外面去經營。

誰料2013年前後,這名弟子因牽涉當地民間借貸崩盤而出走,昭明寺的1400萬投資也幾乎打了水漂。隨後幾年,據稱界空大和尚為這筆錢“老了十歲”。他還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自己甚至想過從樓上縱身一躍,以求盡快“獲得解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術業有專攻,寺廟搞投資還是要謹慎。

前幾天,上海的玉佛寺又出名了,與投資圈流傳的一則消息有關。

傳聞稱,餓了麼在早期曾接受過玉佛寺10萬元“天使投資”——佛門凈地成了風投機構,畫風實在有點滑稽。玉佛寺隨即予以否認。不過,雖然沒能成為“天使投資人”,但餓了麼之所以能夠壯大,的確與玉佛寺存在淵源。那是2009年,玉佛寺住持覺醒法師提議由寺廟出資1000萬,設立一個大學生創業基金,以扶持上海高校畢業生創業。而餓了麼就是第一屆受益者,曾獲得10萬元全額貼息貸款。

張旭豪日後也曾在公開場合談到這段經歷,說這是一筆“lucky money”,解決了公司的燃眉之急。為了表示感謝,餓了麼又向對方捐贈50萬元,用於資助大學生創業。

事實上,這個掛名玉佛寺的創業基金,資助的項目並不少。截至去年,其累計資助超200個創業項目,在餓了麼之外,還有一些較為成功的案例(如盛視天橙,其在2016年掛牌新三板,被稱為“互聯網+視頻制作”領域首只新三板股票)。

而查詢玉佛寺的工商資料可發現,目前玉佛寺旗下控股企業共有七家,涉及食品、文化、投資管理、書院培訓等領域。住持覺醒法師本人,既是玉佛寺的法定代表人,同時也有在外任職情形。比如,其為上海玉佛功德園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這家公司主營的是骨灰寄存等喪葬業務。股權方面,持有這家公司70%股權的是一家香港投資公司,玉佛寺方面持股則為30%。

由此可見,玉佛寺話事人的商業思維,還是可以的。

玉佛寺可能是少有的直接出資來扶持創業公司的寺廟。相比之下,雖然不搞風險投資,但寺廟群體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案例並不少見。

少林寺就是很典型的一個。少林現任掌門釋永信,是國內首位“MBA方丈”。其一直力主推動少林寺商業化,從九十年代末至今,少林在其治下已經發展成為橫跨多個領域的實力派大寺。

早在1997年,少林寺就成立河南少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這被稱為中國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經營範圍則包括實業、運輸、教育以及不動產等。到2008年,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這是少林商業運作的重要平臺。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其旗下的成員企業有13家,涉及投資管理、文旅產品開發、無形資產管理、演藝、茶葉等領域。

釋永信本人持有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八成股份,是絕對大股東;少林寺持股則僅占10%。這樣“不尋常”的持股比例,還一度引發過外界猜疑。此外,工商信息還顯示,他名下關聯企業多達14家,且是其中12家的法定代表人(有數家企業已註銷)。

早年在接受采訪時,釋永信解釋過自己為何如此“熱衷”少林寺的商業化經營。他說,自己向來主張佛教入世,出家人不可能完全與世隔絕,少林寺更離不開世俗社會。否則,不僅養不活自己,還會被這個社會邊緣化。“我們還有200多名(註:2010年時人數)僧人要養活,不動些心思能行嗎?”

面對滾滾紅塵,現代方丈們的擔憂是相似的,他們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前幾年風頭很盛的北京龍泉寺,就被稱為國內“最強科研實力廟宇”。這座隱居在京西鳳凰嶺內的寺廟,曾以吸引眾多清華北大高材生出家而聞名。龍泉寺徹底打破了信眾對寺廟的傳統印象,從院內機構設置到外在形象均科技範十足。當時該寺還流行禪修課程,比如與社會機構合作推出類似“CEO禪修班”等,一度大受都市白領人群熱捧。

時任龍泉寺住持的學誠法師,在社交媒體上也相當活躍。當被媒體問及怎麼看待“和尚就應該青燈古佛不問世事”的觀點時,他回復說,“這其實是關於宗教如何面對現代文明的問題…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已不可阻擋,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可惜的是,這位經營頭腦十分厲害的名寺住持,後來因涉嫌性侵及龍泉寺違建、大額資金去向不明等問題,被免去一應職務。而“另類”的龍泉寺,原本相當活躍的聲勢,如今也低沈了下去。

不只是單獨的某座寺廟熱衷商業化,佛教諸多名山的運營者們也不遑多讓。

作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截至2018年底時有宗教場所86處。而其中的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廟宇均大名鼎鼎,吸引無數香客前來膜拜。

企查查信息顯示,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旗下的控股企業,目前多達15家。這些公司的業務涵蓋了投資、文化旅遊、水業、藝術團體、網絡科技、客運等多個領域。

與少林寺一樣,這些開展有“對外投資”業務的名山古剎,如果稱不上專業的VC,那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躋身金融領域了。

還有的步子更大。

同樣是佛教名山的九華山和峨眉山,如今都已經登陸A股市場,通曉從資本市場融資的本領。

翻閱峨眉山A(1997年上市)和九華旅遊(2015年上市)兩家上市公司的財報,它們的主營業務基本均為景區門票、客運索道、賓館以及旅遊服務等。今年上半年,峨眉山A凈利潤為3400萬,客運索道收入達到1.3億,門票收入8700萬;九華旅遊凈利潤超過5000萬,索道纜車業務也是主要營收來源,收入達到1億。

你看,只要經營的思路打開,憑門票和纜車也能讓寺廟上市啊。

可能需要信眾理解的是,寺廟自古以來就不是純粹的方外之地,而是與世俗結合很緊密的所在。據史料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寺廟就成了當時唯一的、半官方的信用機構,集存款、借貸和典當業務於一身。這也是“寺廟金融”的開始,負責對外放款的部門,到唐朝時稱為“無進藏”,宋朝時稱為“長生庫”——放貸的錢則稱為“長生錢”。這長生錢的利息,甚至與民間高利貸無異。而也是在宋代,寺院的業務更是又突破金融行業,涉足制鹽、冶鐵、紡織、飲食、藥局等領域了。

如果要談寺廟的“VC化”,這個時期應該完全稱得上。

所以,無須過度驚詫。到新時代,怎麼能生存地更滋潤,這是在考驗大師父們的智慧。

*題圖購買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