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早產寶寶出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8日電 胎齡24周、體重700多克、雙胞胎姐妹、110天的治療和護理……8月31日和9月7日,這樣一對超早產雙胞胎嬰兒先後順利出院,刷新了首都兒科研究所救治成功最低出生孕周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紀錄。

首都兒科研究所成功救治超早產雙胞胎。(首都兒科研究所供圖)

巴掌大小的姐妹花

今年5月20號,首兒所新生兒內科接到北京婦產醫院的轉運電話,一對胎齡24周的雙胞胎姐妹出生了,姐姐出生時體重730克,妹妹體重只有720克。

“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敗血癥……這預示著這對雙胞胎接下來將有多重難關需要度過”,新生兒內科主任王亞娟回憶稱,這不僅僅是寶寶的闖關之旅,也是對醫護人員的艱難挑戰。

轉運工作開始前,轉運團隊就與婦產醫院的醫生進行溝通,為轉運工作做好了充分準備,姐妹倆娩出後,立即進行了保暖、氣管插管、開放靜脈通路等一系列搶救措施,待生命體征穩定後,將她們安全平穩地轉運到了首兒所新生兒內科重癥監護病房。

看著身體只有成人手掌大小,全身皮膚呈透明膠凍狀的早產寶寶,醫護人員明白,接下來要打一場“硬仗”。

胎齡僅有24周的寶寶,各個器官都發育極度不成熟。皮膚薄如蟬翼,輕微的觸碰都可能造成皮膚的破損;血管細如發絲,靜脈通道建立艱難;腦組織結構簡單,腦血管壁僅單細胞排列而成,極易發生顱內出血;肺部肺泡及肺微血管幾乎未發育,無法支持呼吸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導致寶寶的高死亡率。

首都兒科研究所供圖。

110天的闖關之旅

王亞娟第一時間成立了救治小組,制定詳細的評估方案和診療計劃,安排技術水平最好的醫護人員對姐妹倆進行全面救治和護理,嚴格進行皮膚、體溫、呼吸道、消化道等系統的個體化管理,藥物劑量和液體量按克計算。

呼吸,是她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關。醫生第一時間給她們註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靠藥物幫助促進肺泡生長,盡快讓肺發育成熟。在呼吸系統發育完善前,她們的呼吸只能完全依賴呼吸機,而呼吸機參數的調節需要醫生嚴密的觀察,時刻根據寶寶的血氧及肺部病變情況進行調整。

除了呼吸,超早產兒的餵養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消化系統發育的不成熟,極易發生餵養不耐受、消化道感染、消化道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嚴重甚至可能致死的並發癥。在可以進行腸道餵養前,需要技術精湛的護士保證寶寶能夠通過靜脈輸液獲取生長發育必須的能量和營養元素。但是,姐妹倆的血管比輸液的管路更細,這對護士放置留置針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

母乳是早產兒最好的藥物,可以幫助盡快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的發育,引起腸道過敏的幾率也是最小的。護士長第一時間聯系到姐妹倆的媽媽,安撫她的情緒,指導如何正確留存母乳。在姐妹倆不能正常進食前,護士把珍貴的初乳塗抹在她們的口腔中,雖然不能通過母乳攝取足夠的營養,但是對於消化系統的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110天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這對姐妹花終於順利度過了呼吸關、餵養關、感染關等,回家和爸爸媽媽相聚了。

據首都兒科研究所介紹,此次24周超早產雙胞胎的成功救治,得益於新生兒內科暢通的轉運綠色通道、病房規範化建設和管理,以及多年來積累的早產兒救治經驗,標誌著首兒所超早產兒的救治能力進一步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