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手腕骨折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早晨7時20分,於逢源老人準時從睡夢中醒來,簡單地洗漱後,坐在書桌前。只見他緩緩從書架中拿出一本《考研英語詞匯》,翻開折角的一頁,“今早的任務是學會十個英文句式的應用”,他邊說邊熟練地佩戴上老花鏡,隨後便開啟了晨讀時刻。清晨的陽光灑在老人的銀發上,他的手像被揉過的紙張一般布滿皺紋,還不時微微顫動,但依舊緊握著鉛筆在書上勾畫,嘴裏不時“蹦”出幾個重點詞匯。老人說,他已經堅持晨讀很多年了。

於逢源今年82歲,自打退休後,他便萌生了考學的想法。如今,他已取得北京開放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歷、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圖書館學研究生學歷,並正在完成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博士課程。

“只差一門英語考試和答辯就能戴上博士帽了。”老人說著,露出滿眼的期待。

同學眼裏的“大師哥”

2013年,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出現在北京開放大學招生辦公室門口,表示想報名學習。回憶起初次見到於逢源的場景,該校招生老師曾瑩說:“一開始以為他想要報名學校專為老年人開設的非學歷課程,沒想到他明確表示要讀計算機本科專業。”她介紹,該校學歷教育需通過入學資格審核及水平測試,在規定學制內修滿學分才能準予畢業,獲得學歷證書。

於逢源選擇了一條相對艱難的學習之路,“沒什麼特殊的原因,只是年輕的時候學習了電類專科,老了也想多學點專業知識。”就這樣,順利通過入學審核及測試的他,正式成為該校直屬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生。

面授課的上課時間定在每周末,從家到學校這段路,成為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一大難題。“兒子經常開車送我去學校,有時我也會自己打車上下學。”老人回憶,有一年冬天,北風呼呼地刮,他站在街邊怎麼也攔不到車,“還好一位女同誌好心幫我用手機叫了一輛出租車”,他說,“天氣雖冷,但人心是暖的”。

即便如此,不論夏暑冬寒,老人總能第一個到達教室,並提前將黑板擦拭幹凈。“跟我一起上課的同學不是上班族就是年輕父母,他們總是來去匆匆,而我趁著能幹就多幹點。”他輕描淡寫地說。

教室不大,最後一排是於逢源的專屬座位,“坐在前面我會感到不自在,也有點不好意思。”老人說,他習慣用耳朵聽講,而不是靠看黑板上的板書,“我偶爾也會在本上寫寫畫畫,但更多是為了通過寫字這個動作把精氣神兒提起來。”

在同學眼裏,於逢源思路清晰,知識淵博,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大師哥”。雖然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生,但他思想一點都不落伍,心理學、歷史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他都有所涉獵。該校教師劉玉香及張萬平先後擔任過他的班主任,他們表示,於逢源很健談,經常在下課的時候與老師談論近期的學習計劃,還會在微信中分享最新獲取的養生知識、前沿科技成果以及活動講座等信息。

在病床上完成的論文

隨著課程的推進,於逢源順利通過了數門考試,距離畢業就差一步。然而,一門“數據結構”課程成為“橫”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課程主要考察學生對於計算機高級語言的掌握與應用,“裏面有許多語法結構、函數和運算符號等專業語言需要背誦,”他皺了皺眉,露出愁容,“這門課我考了四五次,就是過不去。”

為了與這門課“死磕”,於逢源專門搜集了之前考過的卷子,將錯題謄寫下來反復琢磨。他從厚厚的一摞書中抽出一個筆記本,上面列滿了密密麻麻的運算公式,頁面有些皺還泛著黃,頁角也被磨出了圓形毛邊,可見是被反復翻閱過多次了。

然而,就在補考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了於逢源的學習生活。2019年11月,他因突發急性腦梗入院治療,醫生診斷其後遺癥為癱瘓。“我不得不延緩了考試和畢業。”於逢源回憶起這場變故,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但即便如此,病床上的他依舊惦記著自己的考試。

在發給班主任的微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因患急性腦梗入院治療中,望申請延期考試或使用其他考核方式畢業。盡管核磁共振診斷我後遺癥為癱瘓,但我右手還可以持筆寫字,只是行動不便,無法進行限時答題。我申請自己寫一份數據結構報告論文,望老師依據平時聽課、作業及過往考試成績酌情處理。”

班主任被他的堅毅和誠懇深深打動,在與學校教務處等相關部門討論協商後,破格同意讓他通過撰寫報告論文的形式完成“數據結構”這門課的考核。出院後,於逢源一邊進行康復治療,一邊投入到報告書的撰寫中。“自從得病以後,身體大不如前了,看一會兒書就開始頭暈,手和眼睛也開始不聽使喚。”他說著,搖了搖頭。

由於腦梗後遺癥,他握筆的手總是不受控制地微微顫抖,沒寫幾句話就開始發麻,只能寫一會歇一會。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將自己對“數據結構”的認識用最樸素的話語和最真摯的筆觸表達了出來。2000字的論文,於逢源寫了將近一個月。

2020年12月16日,81歲的於逢源從北京開放大學副校長王想年手裏接過期待已久的本科畢業證書,考慮到天氣寒冷加之老人行動不便,該校領導及班主任特意來到他家中,為其舉辦了一場簡樸溫馨的畢業典禮。照片中的於逢源左手捧著一束鮮花,右手緊握畢業證書,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我還想讀博士後”

對於為什麼能夠堅持學習,於逢源說:“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也許是因為熱愛。”據他回憶,高中參加數學競賽並獲獎的經歷,讓他懂得用數學思維觀察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用簡單的思路解決復雜的問題,並初嘗努力學習的果實。出於對學習的熱愛,他把讀書這件事情堅持至今。

走進於逢源家中,幾乎看不見衣櫃、沙發、壁櫥等物件,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品,藏書布滿了整個居所。種類不同、大小不一的書籍被整齊地碼在書架上,連床上都堆滿了書。“讀書不僅是我的習慣,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指輕輕撫過書架上的書,眼裏滿是喜愛。在於逢源看來,讀書讓他始終保持好奇心,充滿活力。

書架旁擺放著一個折疊梯,用來拿取書架頂端的書籍。於逢源回憶,一次他獨自爬梯取書,書突然從手中滑落,他也一不小心從梯子上跌落在地,造成手腕骨折。“當時腦子沒轉過來,只想著抓住書,卻忘了還踩著梯子。”他扶著受傷的手腕,惋惜地說,這次意外導致自己寫字變得更慢了,“但我依舊習慣把書中有用的話記錄下來”。

於逢源拿出一個雜記本,裏面寫了他從書中收獲的知識和心得,他指著本上的句子解釋道:“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時刻提醒他閱讀的重要性;“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魯迅教會他開拓與實踐的哲理;“黃芪可以補氣提神”,使他養成每天早起都用黃芪泡水喝的習慣……每句話背後都有一本書、一段故事。

書架旁的小桌子就是於逢源每天讀書的地方,前方的窗臺上也整齊地疊放了兩排書籍。“其實這個桌子是由縫紉機和木板組成的,”他笑了笑,指著那塊約一平方米的木板說,自己在生活中很節儉,家裏的電視還是老款箱式的,老花鏡的鏡腿也用膠布纏了一圈又一圈。“但我對買書絲毫不吝嗇。”他介紹,自己每個月至少得買10本新書,“這麼算下來家裏最起碼得有5000多本書了”。

去年,這位生活在書海、“愛書如命”的老人決定向自己的母校——北京開放大學捐贈書籍,其中包含《自然科學大辭典》系列之數學、物理學、化學、地學及生物學共五冊,講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的《天演論》共十一冊。他希望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激發師生熱愛讀書的氛圍,同時表達自己對母校的感謝。如今,十余冊書籍已順利進入北京開放大學圖書閱覽室中,等候著師生的翻閱。

於逢源說:“如果可以,我還想讀博士後。”他是終身學習的典範,而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也將激勵每個讀到他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