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整理魚網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程遂營

洛陽地處“天下之中”,通過伊洛河與黃河相連。在黃河母親的哺育下,洛陽曾經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周)、後唐等的都城,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在長達1000多年的建都史上,古都洛陽留給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數不勝數。

獅子入華

在洛陽白馬寺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在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中,也有數量眾多的獅子雕塑。

獅子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獅子文化在我國無處不在。可是,獅子是外來物種,中國本土從來就不產獅子。而黃河古都洛陽,曾經見證了第一只來自西域的獅子。

第一次獅子入華的記載出現在《後漢書》中:“月氏國獻師(獅)子”。東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為了加強和中原王朝的外交關系,月氏國派遣使團,沿著絲綢之路向東漢王朝的都城洛陽,進獻了一頭金毛獅子。獅子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大型貓科動物,100年以前主要生活在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在亞洲,獅子主要分布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阿富汗一帶。月氏國控制著阿富汗和印度北部,那裏生活著大量獅子。以前,中國人都把老虎稱為“百獸之王”,而比老虎更高大、更威猛的獅子的到來,在洛陽引起了巨大轟動。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由此走入到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以後,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都有西域國家向中原王朝貢獅子的記載。

就在獅子入華20年以前,漢章帝的父親漢明帝,在永平十年(67年)的一天夜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個金人身高丈六,頭頂白光閃閃,在殿庭飛繞。次日早朝時,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大臣,讓他們解夢。大臣傅毅說,陛下夢中的那個金人,就是西方的“佛”,即釋迦牟尼。這是釋迦牟尼佛向您托夢,您把佛迎到洛陽,佛祖就會保佑您和漢朝的江山社稷和平安寧。漢明帝聽後,就派遣蔡愔、王景兩位大臣遠赴西域去求佛。兩人西行到大月氏國,遇到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盛邀之下,兩位高僧到中國傳播佛法。

在都城洛陽,攝摩騰與竺法蘭受到了漢明帝的熱情接待。為了安置釋迦牟尼金人佛像、佛經,漢明帝敕令在洛陽城西門外修建一座氣勢雄偉的寺院,供兩位高僧居住和傳教。由於一路上都是兩匹白馬馱著佛經與佛像,漢明帝就把建成後的寺院命名為白馬寺。這是我國內地第一座佛教寺院,被尊稱為佛教祖庭。

古代印度和月氏國相鄰,都有獅子。獅子也被印度人當作“百獸之王”,備受崇拜。公元前六世紀佛教產生以後,佛祖釋迦牟尼被喻為“人中獅子”“大獅子王”。印度人還把佛的講經說法比喻為“獅子吼”,把佛的坐席稱為“獅子座”。人們信仰佛教,自然崇拜獅子。佛教傳入中國後,獅子文化也隨之逐漸深入人心。

獅子作為一個本不屬於中國的外來物種,通過黃河古都洛陽進入中國後,深深融入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裏,在民間文化中,具有避邪禦兇、決斷是非、招財納福等神性,成為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段佳話。

洛陽白馬寺 曾憲平 攝

洛陽紙貴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四大發明,被譽為中國古代科技寶庫中的四顆明珠。這四大發明中,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成熟於北宋建都開封時期;而造紙術成熟得最早,是在東漢建都洛陽時期。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中國人曾在甲骨上寫字,留下了甲骨文;也曾把竹片、木片以及絲帛作為書寫工具。到了東漢,洛陽王宮裏面有一個主管皇宮制造機構的宦官叫蔡倫,他總結了秦漢以來的各種造紙技術,利用樹皮、舊魚網、破麻布等,發明了紙,被稱為“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中國人的書寫方式,使中華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西晉時期,洛陽文學家左思,構思十年,寫成膾炙人口的《三都賦》,描寫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和魏都鄴城。《三都賦》寫得傳神,人們爭相抄閱,京都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洛陽紙貴”這個典故成為中國文學史、科技史上的一段美談。

後來,造紙術等四大發明隨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為世界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家在河洛

在福建泉州,有一個晉江市,晉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晉江市裏還有一個洛陽鎮。這僅僅是巧合嗎?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自古就是戰亂最頻繁的區域。戰亂造成社會動蕩、經濟雕敝,在戰爭前後,會有大量人口向東南地區逃亡。中原人之所以選擇逃向東南,而沒有向北方或西北方大規模遷移,一是水陸交通便利。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便利了南北之間的往來。二是因為南方地域廣闊,相對比較富庶。人們沿著大運河向東南方向遷移,部分人遷移到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或是翻山越嶺去往福建,甚至漂泊海外。

西晉末年,政局動蕩不安,戰亂頻仍,很多洛陽人沿著大運河向東南遷徙,翻山越嶺逃到福建晉江一帶。但他們都懷有深厚的“中原情結”,把南安江改名為晉江,把晉江上修的橋叫做洛陽橋,把他們聚居的鎮命名為洛陽鎮,表明他們祖根在河洛。

歷史上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我國產生姓氏最多、也是外遷人口最多的地區,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們對於中原地區的記憶和眷戀從沒有改變。古代還曾經流傳一句話:“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自古就是一塊風水寶地,是帝王將相、有為之士死後長眠之地,是人們對天下之中的洛陽這個祖根之地的生死眷戀。這種復雜的感情日積月累,沈澱為深厚的“中原情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根在河洛,老家河南!

洛陽伊河大橋 劉冰 攝

《河南日報》2020年6月5日第11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