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愛人不愛自己是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第一次在咨詢室看見玲的時候,她的眼腫得像兩個桃子,漆黑的眼仁裏沒有一絲神采。

坐在咨詢室的座椅上,她整個人顯得很緊張,屁股都是輕輕地壓在座椅的墊子上,好像隨時就要抽身離去一樣。

兩只手緊緊抓著手機,每隔十幾秒就要點開看一眼屏幕,然而屏幕上的通知欄空蕩蕩的,只有大大的一行數字,提醒我們咨詢就要開始了。

我問她為什麼總是看手機,她這才擡起頭,露出憔悴而痛苦的表情:

我又給他發了幾條消息,告訴他“我還愛他”,可他一直沒回復……

“每天查崗,還是擔心被拋棄”

玲和老公之間的矛盾已經持續三年了,從剛結婚那一年開始,兩個人之間的爭吵就沒斷過。

在這段婚姻裏,玲大部分的時間都感到非常的焦慮和不安。

她很在乎老公的反饋和關註,如果老公回信息回得慢了一點,她就開始焦慮“是不是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對了,讓老公不想回復了”。

緊接著就開始在對話框裏不斷發消息,直到得到老公的回復才能心安。

每次和老公發生衝突,她總要迫切解決,一分鐘都等不了。

一句爭辯說出去,如果老公沈默不語,她就要上前咬老公的胳膊,威脅扔掉老公的重要文件,直到老公開口說話,她那顆不安的心才能停止焦慮的“暴走”。

對於疏離和冷漠,玲異常敏感。

有一陣老公經常加班到深夜,和玲說“忙完這陣子就回家天天陪著你”,可玲還是從老公的話語裏察覺到了疏離,在電話裏就和老公大吵一架。

從那以後,玲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老公的微信消息,朋友圈點贊,必須讓老公一一匯報這些異性是誰,才肯放老公去上班。

雖然每天查崗沒有查出任何異樣,但玲還是擔心被拋棄。

她常常問老公愛不愛自己,問老公這麼晚下班去了哪裏,如果老公透露出了不耐煩和冷漠,她就會像個脆弱的孩子一樣,緊緊抓住老公的衣服,不斷抽泣。

長期以往,玲的老公對眼前的女人再也沒了耐心,狠心提出了離婚。

可沒想到玲竟直接追到了老公的單位和公公婆婆家,直到被老公大罵“你是個瘋女人”,玲才意識到可能是自己出了問題。

看到這裏,不知道你在玲身上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對這種關系模式很熟悉,那麼你或者你的伴侶大概率是焦慮型依戀者。

依戀風格坐標圖

焦慮型依戀的人,在關系中會呈現出高焦慮,低回避的模式。她們對伴侶的需求感非常強烈,會把伴侶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患得患失、情緒化,非常恐懼被拋棄,卻常常會有被拋棄感;當自己向伴侶發出請求沒有得到回饋時,會有深深地焦慮感,且難以平復這種焦慮感;會把自己內心中對伴侶的完美想象投射到伴侶身上。

而這樣的焦慮,以及焦慮帶來的控制,只會讓伴侶感到窒息。

致使她們在親密關系中讓自己和伴侶不斷受傷,很難獲得幸福健康的親密關系,即使得到了關愛,也最終會失去。

那麼像玲這樣一位在工作中獨立自信的女性,在面對感情時會變得如此脆弱呢?

當伴侶成為了父母的“替代品”

根據依戀理論奠基人約翰·鮑爾比的說法:

相較很多動物一出生就有很多生存的技能,人類的嬰兒卻顯得格外脆弱。

剛剛生下來的嬰兒無法奔跑,無法站立,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將自己的生存完全地托付給養育者。

由此,便產生了一種本能——依戀的本能。

在孩子的眼裏,父母充當著“安全港灣”的角色,如果它是穩定的可靠的,一直都在場的,孩子就能在家庭關系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擁有向外探索的勇氣,形成安全型依戀。

但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非常不靠譜”,對孩子的需求有時給予回應,有時任由孩子哭泣不予滿足。

那麼孩子能感受到的與父母的連接就是極脆弱、不穩定的,是有時能夠得到,但隨時又會失去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在得與失之間陷入矛盾和恐懼,很容易形成焦慮型依戀。

而玲的父母,就屬於後者。

在玲的記憶裏,父母是斷斷續續出現在她的成長中的。

在玲6歲那年,玲的母親去國外跟親戚做生意,而這一去就是五六年。

這五六年的時間裏,一年只會回來看她一兩次,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

這段時間裏,玲都跟著父親長大,但父親是個不善言辭的人,父女倆很少有深入的溝通。

聊天僅限於“這次考試成績怎麼樣”、“晚上吃什麼”、“什麼時候放假”等不痛不癢的話題。

但就是這樣一個很少交流的父親,在玲上初中後,也跟著母親去了國外。

玲只好被送往鄉下的爺爺家。

在此後的生活裏,玲的父母就像一對幽靈,一會兒在一會兒不在。

父母回來看她後,她會感到開心,但大部分的時候對於父母的存在,又有一種即將失去的恐懼。

對於玲這類的焦慮型依戀者來說,她們始終沒有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完全安全穩定的依戀。

於是,進入親密關系後,當她們再次感受到那種幸福的依戀的感覺,就會用盡全身力氣,不顧一切力氣抓住對方,希望戀人能承擔起曾經缺失的父母的角色。

但,一個人是永遠無法靠著依附另一個人來獲得幸福的。

戀人能承擔的角色始終只是一個愛戀者,而不是拯救者;是相伴扶持的伴侶,而不是來到你的身邊,做你“第二個父母”。

父母的替代品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如果你抱著找“一個如父母般寵我愛我”的期待進入親密關系,那麼能得到的只有失望,只會讓自己再一次陷入被拒絕和拋棄的痛苦。

那麼,在親密關系中,像玲這類女人應該怎麼做,才能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不至於讓愛人離自己越來越遠呢?

“焦慮女人”的幸福指南

做好這3點,婚姻更親密

我有以下幾個建議給到你:

(1)解決內心的匱乏感

前面說到,焦慮型依戀總在尋找歸屬感,渴望有一個可靠的港灣讓自己依靠,所以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伴侶作為自己的安全基地,不顧一切黏著對方,不顧一切地抓緊對方。

即使明知會被對方厭煩也要冒著風險產生“連接”,而這樣“非理智的渴求”往往是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忽視造成的。

如果你是這樣的女人,第一步就是回到生命的出發點,主動去和父母和解,進入深層次的溝通,讓與父母之間的愛流動起來,從這份愛中重新獲得力量感與堅定感。

或是在咨詢師的幫助下,在心底發展出堅定的內在力量。

(2)讓自己豐富起來,建立和世界的連接

你可以趁自己的情緒或感情狀態相對穩定的時候,對外部世界進行多一些的探索和嘗試,讓自己的世界豐富起來。

比如:發展一些愛好,副業,或者其他社交關系。

這些新的連接,一方面可以分散你的一些註意力,讓你不至於把所有能量都傾註在伴侶身上;

另一方面,還會給你提供一條緩衝帶,即便有一天親密關系陷入困境,也不至於讓自己的世界因此崩塌,陷入絕境。

(3)停止自責,傾聽並接納自己真實的需求

通過多次傾訴,玲心中的那個填不滿的黑洞,終於在咨詢師的耐心傾聽中被一點點看見,一點點打開了。

她先是觀察性地審視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而不是完全被那些負面情緒淹沒,她可以慢慢地放下手機,和自己焦慮共處一會,而不是完全被焦慮和恐懼支配。

在過去,玲以為“沒安全感”全是自己的性格使然,每次和老公發生爭吵後,她總會攻擊自己、厭棄自己,卻又無法控制自己。

她找到我的助理為她安排了3次傾訴,這才看到了那些一直沒被她看到的,早就埋在過去成長經歷裏的陰影和傷痛,看到了那個總在夜晚抱著膝蓋痛哭的孤獨的小女孩。

那一刻,她內心深處的那些“從未獲得完全依戀的委屈”、“時刻擔心喪失親密關系的恐懼”,終於全部從眼淚中被釋放出來了。

她在咨詢室大哭了一個下午,內心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平靜和輕松。

當內心的垃圾被清理出去後,當自己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脆弱,並在傾聽師的陪伴下,被呈現、被共情後,玲一直以來焦慮的心情就像一片被滾燙的開水衝開的茶葉,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舒展與輕松。

而對於和老公之間的關系,她也能從更客觀更理智的角度去審視。

能夠去尋找更合理,對雙方關系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兩個人之間“近乎斷掉”的連接也慢慢開始發生變化了……

其實,在婚姻中,像玲這樣的女人不在少數,她們時常感到憤怒、無助、委屈,卻又從來沒有傾聽到自己這份復雜情緒下的內在需求,從來沒有嘗試過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在咨詢中90%的來訪者,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在愛自己和情感經營這件事上方向錯誤,認知錯誤,越努力越絕望。

我的不少來訪者還說,自己找了很多機構,要麼根本沒有合適的老師,要麼就是覺得自己把隱私都說了出去,而老師卻不專業,根本幫不到自己。

花了很多冤枉錢,還沒有效果。

如果在一個女人最重要的幾年當中,投資的是一個男人。那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將會被動的,不斷央求這個男人不要離開。

如果投資的是自己,那麼,會很順利的收獲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

在人生關鍵的決定性時刻,我們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堅持什麼,放下什麼,只有這樣,我們遭受的痛苦,付出的努力,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