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人從高處墜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經常有咬舌自盡的橋段。

從醫學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學機制支持這種傳說存在任何成立的可能。

自己不可能有意識地咬斷自己的舌頭

咬舌自盡,意味著人有意識地咬斷自己的舌頭達到自殺的目的。

我們知道,生物之所以可以生存有很多自我保護的機制。

疼痛,就是哺乳動物最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

疼痛,是傷害性刺激信號上傳到大腦皮質產生的一種主觀感覺;但是,在這種信號傳遞到腦皮層之前,到達脊髓後腳感覺神經元就會與脊髓前腳運動元建立單突觸反射,指令相關肌肉快速收縮來躲避這種傷害。

比如,手無意中觸碰到熱的東西,就會自動閃避以避免燒傷。

當然,骨骼肌之所以被稱為隨意肌,是因為它可以受意識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收縮舒張運動。

因此,有時候,盡管我們知道做某種動作存在甚至必然造成傷害,出於某種目的我們仍然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冒險”。

比如,特級戰鬥英雄邱少雲的壯舉。

這個過程中,有意識的肌肉運動,和疼痛躲避無意識反射之間就會形成相互抑制,“較量”的結果決定是否有自主動作和動作的“程度”。

再比如,運動員哪怕輕微受傷也會影響做高難度動作的能力,就是有意識運動和傷害躲避反射之間“平衡”的結果。

而試圖通過咬舌來自殺,最能體現這兩種力量之間的較量。

一個人即便下定再大的決心,也不可能“盡全力”來咬舌,也就幾乎不可能把自己的舌頭咬斷。

相反,在某些不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比如在從高處墜落過程中下巴磕到硬物上,就有可能咬斷自己的舌頭。

即使咬斷舌頭,人也不存在死亡風險

盡管自己不可能有意識的咬斷自己的舌頭,但如上所述,在不受意識控制的狀況下,人是可能咬斷自己舌頭的。

另一方面,由於不受疼痛保護反射的抑制,一個人的咬合力要咬斷另一個人的舌頭到並非難事。

比如,我們就有時看到有人舌頭被咬斷的報道。

但是,無論是意外受傷還是受他人侵害,從來沒有舌頭被咬斷致死的先例。

像上述新聞中,小王舌頭被咬導致“舌部缺損1/2”“味覺功能基本喪失”,說明很大部分舌頭實實在在被完全咬斷,卻完全沒有涉及死亡問題。

舌頭被咬斷,為什麼根本不可能致死呢?

我們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有關舌頭解剖的知識就非常容易地理解這一點。

有人說,咬舌自盡的原理是,舌頭分布著大量神經,對疼痛非常敏感,咬舌導致的劇痛可以當場把人“疼死”。

但是,從醫學上講,人是不能被疼死的。

盡管劇烈的疼痛可以通過觸發急性應激反應造成血管的劇烈收縮舒張變化,從而導致血壓的劇烈波動,最嚴重的時候可以造成休克,即所謂的“疼痛性休克”,或者單獨導致一過性腦缺血造成短暫的意識障礙,即發生暈厥,就是人們常說的“疼暈過去”。

但是,這種暈厥持續時間很短,人很快就會“緩過來”,絕對沒有“疼死”的可能。

更多人則認為,“咬舌自盡”的原理是,舌頭具有豐富的血液供應,舌頭被咬斷會大量出血,幸而導致失血性休克,並最終導致死亡。

這不僅說明,咬舌不可能導致登時死亡;另一方面,舌頭即使被咬斷也絕對不存在造成足以致死的失血。

舌的解剖學特征足以說明這一點。

舌是一個強有力的肌肉器官,首要的功能是負責攪拌和輔助吞咽食物,同時也可以輔助發聲說話;相對而言,舌的味覺功能僅是分布於其表面粘膜味蕾的一種“附屬”功能。

從舌的截面圖可見,我們從口腔看到的僅是舌體的很少一部分,舌的主體位於口腔底部。

我們即使盡最大努力,可以伸出口腔和牙弓之外的也僅僅是遊離舌體的一部分。

因此,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從根部咬斷自己的舌頭;即使被他人咬傷,也僅涉及遊離舌體的一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供應舌頭血管主要從走在口腔和舌的底部,供應可以被咬斷的遊離舌體血管是舌血管四個分支之一舌深動脈的終末段。即使完全離斷,也不可能造成大量出血。

舌動脈是頸外動脈的一個分支,它由分出4個分支供應舌和口內其他組織血液循環。

其中,第一個分支是舌骨上動脈,主要供應附著於舌骨的肌肉;

第二個分支,舌背動脈供應舌根及其粘膜,以及腭舌弓、扁桃體、軟腭和會厭;

第三個分支,舌深動脈供應舌下腺(分泌唾液)、部分舌肌、頰黏膜和牙齦黏膜;

第四個分支,舌深動脈 也是舌動脈“主幹”的終末支,供應舌體。該動脈在遊離舌體的下側靠近舌系帶向前行走,最終可以達到舌尖。

舌動脈的直徑約在2至5毫米之間,離頸外動脈越近直徑越大,越遠直徑越小。

咬舌可以咬著的僅是舌深動脈的終末段,直徑已經很小,相應的血流量也就有限,即使完全離斷,出血量也相當有限。

加之,人體固有的多重止血機制,即使舌真的被咬斷,也不可能造成持續大量失血。

首先,動脈壁具有堅韌和富有彈性的筋膜和平滑肌,具有很強的收縮能力。

動脈一旦斷裂,斷端會向組織深部收縮,同時斷端也會顯著收縮,達到完全閉鎖的程度。

同時,血液本身具有包括血小板和凝血蛋白系統在內的完善的凝血機制,血管一旦破損,血液接觸到血管外的“異物”都會快速觸發凝血機制,迅速形成血凝塊來堵塞血管破口。

我們知道,人類目前主要的健康威脅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癥。

而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發病因素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啟動因素是血管內皮的損傷,也會造成血液膽固醇脂質和血小板的沈積,形成血凝塊,導致血管腔阻塞。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血管內環境下,血管最為輕微的損害都可以觸發凝血機制,可見這種凝血機制的反應靈敏而極其“負責任的”。

像血管被咬斷(由於牙齒不是利器,是一種鈍器,動脈一般不容易被完全咬斷),更會觸發高效的止血機制,從而避免持續大量失血。

綜上所述可見:

第一,人在自主意識下,很難咬斷自己的舌頭;

第二,可以被咬著的是遊離舌體的一部分,總體上是舌很少的部分;

第三,可以被咬著舌體的血管是舌動脈四個分支之一的終末段,血液流量不大,即使被咬斷,出血量也有限;

第四,舌即使被咬斷,完善而高效的凝血機制也可以幫助快速止血。

以上多個方面的因素決定,咬舌自盡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是如同“自主憋氣把自己憋死”一樣,人如果真能咬舌自盡,自殺就不會成為老大難問題,世界上也就不會有所謂“求死不能”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