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斑鳩撞死在面前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鄉裏童謠

◇何文俊

那些日子很和暖。春陽溫柔地放射。風兒輕輕,撫摸萬物。樹上的鳥兒怕驚擾屋裏的毛毛睡覺。媽媽在深情而低回地哼搖籃曲。

“搖啊搖,搖啊搖,搖大伢子撿柴燒,一日撿一擔,二日撿一交,三日四日銀子金子進荷包,荷包爛只眼,銀子金子落一片。”母親的歌兒哼得毛毛滿耳舒適,甜甜入睡了......寄托勤勞、積攢、多富的音符,久久未息,余聲飛出窗外。

一次次地月落日出,日落月升,毛毛學會走路了,還會在地坪裏瘋耍。到了晚邊,見到天上的月亮,就仰頭喊起剛剛從小哥哥那裏學會的童謠:“月亮巴巴,裏面坐個嗲嗲,嗲嗲出來買菜,裏面坐個奶奶,奶奶出來裝香,裏面坐個姑娘,姑娘出來梳妝,裏面坐個新郎......”下文又是“嗲嗲”、“奶奶”、“姑娘”、“新郎”......登場。還有孩子平添心中人物的出沒。月亮裏有了好多人間生動。童謠裏有互動,娃子們發掘了月亮裏更多的神奇。

山間的桃花紅了,李花白了。桂花又噴香了。孩子們又大些了,在有月兒的晚上還到近邊田路走玩。

於是,又有月亮的歌謠。他們在高聲:“月亮走,我也走,一走走到臨資口,哈巴狗,咬我一口。”這童謠裏,“我”已然不是月亮局外的人,“我”於月亮在一起了,是永遠的好夥伴,十分親密。

而最後一句卻遇到“意外”了。它在告訴小朋友,在外面玩別讓狗咬了,得註意安全。而這裏是“軟著陸”,真正的溫馨的警示——是被可愛的哈巴狗咬了一下,而不是狼狗之類,孩子的心靈沒受恐嚇。童謠是快樂教育。

或許在習習和風的上午,或許太陽躲到雲裏了。小橋下的流水唱得更歡,在歡迎外婆與小孫孫踏上橋板。外婆牽著小孫孫的小手,他們喜孜孜地同聲唱起——“走橋嘬,扳鼓嘬,扳到河裏吃魚嘬。”這又是在快樂地告訴你,千萬別摔下去了。人扳到橋板上的聲響還蠻好聽的,如鼓聲作,扳到河裏也蠻有味,還可以去吃魚呢。——叫人小心在意,卻給人有趣的情境,帶來輕松與清醒的過關。

他們過了橋,拾起一泥坨向水中丟去,濺起的小水花,如小孫孫一臉的興奮。外婆說:“孫孫膽子好大喲,走得好穩喲......”

夏夜堤壩上涼風帶有水汽,十分沁心。爺爺將竹鋪橫跨在堤面上。小孫孫仰臥著,見到那個熟悉的月亮,就問爺爺:“這兒月亮怎麼這麼大?這麼圓?”爺爺沒有立即回答,只聽見渾厚中夾著幾絲童稚:“一個銅盆,丟在南京,想去撿噠,路又遠噠。”——這也是童謠,還是關於月亮的,只是轉了彎,並由老人代唱,有點像謎語。

細伢子慢慢長大了,腦筋也很跟著長喲。貯存點現實與理想有距離的意識,不會妨礙世界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奢求與理想一直困擾人生,這只美麗的月亮可能會解開心結,小兒謠裏寓寄大主旨。幾個娃娃可以一起玩玩了,兩人在一起時,最喜歡“打鐵”,你一掌來他一掌去,兩掌碰得“啪啪”脆響,手腦並用,心靈手巧起來,還隨口道出“打鐵歌”:“......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學打鐵......”

“我”幾多勤快,好有親情,學藝又專一。後面謠中的“打鐵一”......“打鐵二”......直達“打鐵十二”,這一年十二個月又有好豐富的內容:年節的熱鬧、原田的野趣、果熟的甜美、空閑的娛樂......小小心靈射進明媚的陽光,坐在屋檐下或田塍上的他們似乎到了勤勉而幸福的天地。這兒謠漸漸長了好多,孩子們該增強記憶力了吧。

有一首“麻雀嘬,肚肚呱”,其頂真格式與短促句子,口舌不靈泛的還念不圓範,很能鍛煉小朋友吐字精準與表達速度。那最後幾句:“刀又快,好切菜,菜又甜,好過年,菜又苦,好過端陽午。”這不僅有些拗口,還叫人吃甜外還得懂吃苦。

端午就正是一年向上去時,風火滋生,毒菌繁衍,而許多有苦味的果蔬好敗毒的。沒有苦,便不合味之道。從小輸送點苦味,是對娃娃們根本上的關愛。吃苦耐勞是人生的信條,向上的食糧,健旺的基石。

最有意義的還有那首“怕難歌”。“裁縫放上尺,學得看大褂。看褂怕現醜,學得去蒸酒。蒸酒怕納稅,學得去衝碓。衝碓腳轉筋,學得烤燒餅......”謠中那個人什麼行業都想學,又覺得什麼都學不得,學不好,難得學,轉行又快。一事無成。它令人發笑,同時也會引人自省,小朋友會說:我不會如此吧?歌謠中自有“我”在了。它是鄉土教材,教人發狠心,有恒心。

一場大雨過後,或是大太陽下山了,好幾個小朋友們跨過大門坎,不約而同,會聚在大樹下或草堆邊,玩起“辦飯嘬”。不免人多嘴雜了,小手小腳也亂坨了,有的插隊了,搶先端那塊碗底盛的美味,排的隊也開始擠了,還有吆喝了。於是也就有歌謠給他們——叫他們守規矩安分些,不然那位神秘而有權威的嗲嗲會來懲罰的。

謠曰:“排排坐,莫撩禍,嗲嗲回來割耳朵。”那耳朵割起來肯定好痛的。當然又會覺得“割”耳朵是不可能的,是“揪”吧?不然大家的耳朵都在那裏。說也奇怪,小朋友們也都重新開始煮飯開餐了,不鬧了,不搶先了。

謠中的重點在前一句,後一句是嚇唬一下,給頑皮的人,加以外力遏制。有人將此叫做“喊應”一下,若“喊”而有“應”,這聲“喊”也就有“用”了。

也另有版本:“排排坐,莫撩禍,嗲嗲會來分果果。”這是給甜頭,孩子們不撩搭了,不制造亂象了,默神著果果到口,等待著允諾。其實,賞與罰的目的是一致的。估計,娃子們的亂象不太甚,就唱“嗲嗲會來分果果”。

此謠將治天下的經驗唱給娃子聽,埋在心底,他們以後會懂得“割耳朵”與“分果果”都是為了維護一方有序的世界。

鄉間兒謠如山鳥囀啼,湖風和唱,長大後的娃子們不論都到哪裏,永誌在懷。當孩子們能吟起唐詩宋詞,又作起詩詞時,頭腦中少不了故鄉的明月,外婆的小橋,禾坪的嬉戲!

童謠兒歌響在遙遠,影響深遠,是人類精神的搖籃。那曾睡在搖窩裏的毛毛,現在也搖著搖窩,給搖窩的新主人輕輕哼著那首古老的搖籃曲。輸送正能量從娃娃抓起,周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