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可可豆的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皮皮電影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姜文是影視圈“霸氣側漏”的男人,私底下也是個控制欲極強的“電影暴君”。

據說當年拍攝《太陽照常升起》時,姜文找到了配樂大師久石讓,給他聽了一段莫紮特的曲子,然後輕描淡寫地說,你寫的曲子只需比這個曲子再好一點就可以。

比莫紮特的曲子還要好?久石讓聽了嚇得當場摔門走人,後來硬著頭皮寫出了一首雄渾壯麗的曲子,姜文滿意至極,以至於《讓子彈飛》裏都沿用這支BGM。

再比如姜文拍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時,女主角原本選定的侯俊傑,可姜文不同意,覺得得找一個女模特來演這戲才有意思。

即使是老謀子也不得不屈服於姜文,臨時將女一號換成了模特出身的瞿穎。張藝謀後來都承認姜文在電影方面比他天才。

皮哥讀大學時,姜文來我們學校宣傳電影,在提問環節,姜文楞是把提問者懟得說不上話來,現場氣氛一度十分尷尬,可姜文卻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沒辦法,情緒自由就是天才的特權。

姜文如此強勢,以至於他拍任何電影都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

而在2002年上映的電影《尋槍》中,姜文這種“霸氣”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導演陸川的處女作,陸川是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的處女作本應該有著自己強烈的個人特色。

但這部片子卻嚴重串味了,更像是姜文拍的,沒有一點陸川後來風格的影子。

於是在《尋槍》上映後,一直有一種聲音說在片場作為監制的姜文獨斷專行,“欺負”陸川,讓後者苦不堪言。

一、《尋槍》姓陸還是姓姜

在介紹電影前,我們先來解決《尋槍》究竟是姓陸還是姓姜的問題。

姜文1998年拍了一部電影,兩年後因為“違規參加了戛納電影節”,他被電影局處以“五年內不能擔任導演”的行政處罰。

所以拍攝《尋槍》時,姜文正在“服刑期間”第二年,那時他也剛拍完《陽光燦爛的日子》沒幾年,正處於導演創作的巔峰,所以拍攝《尋槍》時肯定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裏面的,而陸川只是個新人導演,在姜文面前能有什麼話語權?

其次就電影本身來說,《尋槍》是超現實主義的作品,講述的是主人公的臆想世界,風格詭異迷幻。

陸川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可可西裏》、《南京!南京!》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風格寫實,直戳人心,和《尋槍》那種晦澀隱喻的風格明顯不搭。

與此同時,影片cult味十足的鏡頭、剪輯風格,在陸川此後的作品中確實也再未出現過。

而姜文電影的特點就是隱喻和夢境,《尋槍》放在姜文電影中毫無違和感。

所以簡單分析就可以得出,《尋槍》是一部借了陸川外殼的“姜文電影”。

陸川在後來談到這類話題時,面對“江湖傳言”,他也未刻意避諱和姜文的分歧:

“我同意姜文對於故事裏‘槍’的定義,一個人用生命去找一個東西沒有錯。

我跟姜文的分歧在於,他想拍一個《秋菊打官司》式的作品,一個人很‘軸’地去找槍;而我覺得《尋槍》說的是一個生活底層的變形蟲,他必須要付出生命去完成。”

談到合作過程,他也直言“合作有如戰時,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內容詳見訪談文章《陸川:我的尋槍記》)

一部電影導演想要與演員想要的天壤之別,這個分歧是非常嚴重的,誰低頭就會輸掉整個電影的風格走向,當然這次新人陸川低了頭。

不過這段經歷雖然坎坷,但也讓新人陸川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電影制作,這對他此後的導演生涯是大有裨益的。

二、一宗離奇手槍丟失案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電影本身。

《尋槍》的故事很簡單,馬山(姜文飾)是貴州某鎮的警察,一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自己的手槍丟了,槍裏還有三顆子彈,隨時會變成殺人利器,他回憶起昨晚自己參加妹妹的婚宴,因為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這把槍很可能就在參加婚宴時被偷了,於是他開始了尋槍之旅。

經過一番摸索,幾個嫌疑人進入他的視野:賣羊肉粉的劉結巴,送他回家的周小剛,以及昔日戀人李小萌(寧靜飾)。

在馬山不斷追蹤兇手時,意外發生了,披著雨衣的不速之客闖入周小剛家打死了李小萌,而兇手使用的兇器就是馬山丟失的那把槍。

馬山鍥而不舍繼續追捕兇手,最後抓住了兇手劉結巴,自己也中彈身亡。

剛開始看《尋槍》會覺得這是一部犯罪嫌疑片。

影片開門見山交代槍丟失了,然後圍繞了“丟槍-尋槍-槍響-找到槍”的脈絡平鋪直敘,期間發生的兇殺案也是犯罪片慣常的套路。

可是看著看著越看越迷糊,馬山作為尋槍人,沒有嚴謹的推理,沒有激烈的博弈,他仿佛鬼上身一般絮絮叨叨,尋槍時和個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看到後來才明白,創作者壓根兒不關心槍去了哪裏,槍不過是電影的引子罷了。

緊接著看《尋槍》會覺得這是一部荒誕的諷刺電影,皮哥一度覺得它和黃建新的《黑炮事件》有點像。

《黑炮事件》裏丟失的是象棋裏的一對黑炮,牽一發動全身,諷刺了體制內的各種問題;

《尋槍》丟失的是一把槍,通過尋槍來隱喻反應社會問題,比如馬山正在經歷的中年危機,比如那個時代對性的壓制,再比如周小剛靠違法手段發家致富等。

種種現象都是在尋槍途中揭開的,不過影片對現實的批判諷刺只是淺嘗輒止。

看到最後才發現《尋槍》是一部心理電影,整個電影都是馬山的臆想世界。

故事的背後是“賊喊捉賊”,馬山根本沒有丟槍,相反他在婚宴上偶遇昔日戀人李小萌,發現他和周小剛勾搭在了一起,心裏開始醞釀報復,那時候他的精神已經失常。隨後他給自己制造了一個“槍被人偷了”的假象,但去殺周小剛時卻意外殺死了李小萌。

槍丟了,意味著馬山無法拿槍殺人,去尋槍,意味著馬山從犯罪兇手變成了追捕兇手的警察,盡管他潛意識裏知道一切真相,卻不斷給自己暗示:去尋槍,這種自我欺騙可以減輕他心中的罪惡感。

影片多處暗示馬山就是殺人兇手,比如殺人夜裏兇手穿著一身雨衣,這件衣服全片只有馬山自己穿過;比如妻子已經察覺到了馬山的異常,仍然選擇了包庇;再比如劉結巴突然不結巴了,就是馬山意識已經發生了錯亂,他希望將罪名安到別人身上。最後馬山中槍身亡,表面上是他尋槍英雄犧牲,實際是他畏罪自殺。

看多了心理片對這種“賊喊捉賊”的橋段並不陌生,比如著名的《穆赫蘭道》,裏面的女主角在現實中雇兇殺死情敵,行兇後自己倒頭便睡,夢境裏她搖身一變變成了陽光美女,和受害者成為了好友甚至發生了肌膚之親。此外夢境中她夢見了殺手行兇的畫面,結果夢裏殺手笨手笨腳,殺人失敗。這些都是她為了減輕心中的罪惡。

本片中的馬山類似,雖然沒有做夢,但進入了一種精神失常的臆想狀態,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在為自己脫罪。

本片的鏡頭語言值得玩味,它讓許多觀眾第一次見識到何為“主觀鏡頭”。我們平時看到的電影幾乎都是”客觀鏡頭“,即所謂上帝視角,鏡頭下發生的事都是真實存在的。

而本片中大量出現了主人公自己的“主觀視角”,搖晃的鏡頭,淩厲的剪輯,導演通過這種充滿迷幻色彩的鏡頭來展現主人公已經病態的內心世界,在“主觀鏡頭”裏展示的信息許多都是不真實的。

《尋槍》中大量客觀鏡頭和主觀鏡頭交疊,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摻雜,對第一次觀影的觀眾造成了誤導,但如果二刷三刷就能體會其中的精妙。

總之《尋槍》是一部一遍很難看懂看透的電影,姜文2005年解禁,立馬拍攝了《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等一系列晦澀難懂的電影,從《尋槍》中可以窺探他到他這種電影風格的起點。#頭條影視檔案館# #頭條觀影指南#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忍者愛吃魚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