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吃羊肉泡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這個深秋,國內疫情再次出現擴散,西安、蘭州等地,人們正在寒風中與病毒賽跑抗爭。“等解封了,就去吃泡饃”,成了當下無數人最質樸的心願。沒錯,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泡饃,是西北人難以割舍的“秋冬繆斯”。

先別急,“咥”羊肉泡饃之前,可以先“吃掉”幾個字——你可以稱呼它一聲羊肉泡,或者更直接叫泡饃——這也是西安人表達喜愛的方式。有首歌這樣唱:

“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

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

西安羊肉泡饃,不能少了糖蒜和辣椒醬。

攝影/洛航,圖/圖蟲·創意

熱氣騰騰一碗羊肉泡上來,黃豆般的饦饦饃粒吸足濃稠的湯汁,羊肉片在其間若隱若現,糖蒜辣醬小涼菜,再配一瓶冰峰,真是“撩咋咧”!西安人走南闖北,對羊肉泡“吃吃的愛”從未減輕過。成了西安味覺名片的它,也收獲了眾多的他鄉粉絲。

不過,羊肉泡饃絕不是西安才有,周邊轉轉,再到西北各省,處處吃得。雖然都可以叫羊肉泡饃,可模樣與味道真是千差萬別——

往東去渭南,一碗“水盆”清湯足以與西安“叫板”;往西去寶雞,各種烙餅鍋魁麻花代替饦饦饃,都被泡了進去;出了陜西,東有山西運城的羊湯加辣子,同樣滋味熱烈;西邊寧夏與甘肅的羊肉泡,則是憑湯鮮肉美傲視群雄。

相信嗎?這也是羊肉泡饃。

攝影/攝影師-羅馬,圖/圖蟲·創意

在西北,無論是什麼吃法、做法,無論是什麼講究,羊肉泡饃總能在寒涼的時節,溫暖西北人的心。

01 西安的羊肉泡,竟然是煮出來的?

西安,是羊肉泡饃這個詞最常出現的前綴。沒錯,出了西北,你在別的地方吃到的,大概率就是西安版的羊肉泡。吃過的人,都會留下兩個深刻的印象——啊?竟然要自己掰饃?啥?泡饃竟然是煮出來的?

掰饃的時間,和朋友“諞諞傳”(聊天),也可以腦袋放空一下。

攝影/BiBing,圖/圖蟲·創意

先說掰饃。吃泡饃可真不容易,點完餐,首先上來的,是一只空碗和一張饃。掰饃是技術活,更是耐心活。兩桌人,一桌老陜手上雲淡風輕,1/2,1/4,1/8......不緊不慢地掰下去,嘴上在悠然“諞傳”聊天;但另一桌的外地人看來,卻像是做作業,“吃饃十分鐘,掰饃半小時”,如果手累了用牙咬,或者心急些掰大了,還得在廚師那裏碰個壁,拿回來重新掰。

掰成多大合適?有的人說要成黃豆粒大小,還有的人說是手指甲大小,或者掰得像“雀兒舌”“蠅子撒”,都是對的說法。因為饦饦饃是九分死面一分發面,所以盡可能使其碎小,是為了避免夾生,讓湯汁浸透,更加入味。學著老陜的手法,撕、擰、掐、揪、拽都用上,更重要的是別太心急,享受古城的慢時光,也是吃泡饃的樂趣。

大鍋慢熬的羊湯,與爛而不散的羊肉,是泡饃好吃的關鍵。

圖/網絡

饃掰好了,交給廚師。在此此前,羊肉已燉煮多時,燉多久呢?賈平凹說,“人可熄燈入睡”,一覺醒來,肉爛而不散,入口即化,湯濃而不膩,色白如奶,說明燉好了。

猛火煮饃,西安與寶雞羊肉泡必經的一步。

攝影/張永鋒

掰好的饃倒入羊湯,大火猛煮。煮饃,是西安羊肉泡必經的一步。等饃煮松軟,就可以端起炒鍋,一股腦倒進大老碗裏,瞬間鮮香撲鼻。

配菜除了粉絲、蔥花、蒜苗、香菜以外,“優質”的泡饃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幹等等。“銀網罩蓋、雙魚浮頂”,粉絲成網形,羊肉擺成魚形在最上面,泡饃墊底。湯鮮肉香饃筋道,胃的等待與手的辛苦,在這一刻都是值得的。

蠶食,就是像蠶吃桑葉一樣,從碗邊”刨“著吃。

圖/網絡

吃羊肉泡也有講究,切忌攪動,而要“蠶食”,從碗邊一點一點來,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另外一定要配的是辣醬和糖蒜,開胃解膩。吃完之後,再喝碗燉煮的高湯,舒坦!

這道西安版的羊肉泡饃很有特色,但不得不說,不太具有普遍性。別說是外地人,哪怕是陜西人,有很多也是第一次去西安才知道,原來羊肉泡可以煮著吃。圍著西安一圈的,是一個高手雲集,武功各異的羊肉泡江湖。

陜西各市吃羊風味大賞,羊肉泡不只西安獨有。

制圖/F50BB

02 羊肉泡饃,究竟有多少種吃法?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陜西人都愛羊肉派,但愛法不同,做法和吃法差別也很大。

水盆羊肉,才是真正的羊肉泡?

渭南一帶,古稱東府,這裏的羊肉泡以“重湯”出名。水盆羊肉,是羊肉泡的另一個名字。

水盆羊肉,湯清如水,品的就是一抹鮮味。

攝影/牡蠣啊,圖/圖蟲·創意

水盆羊肉特別註重肉和湯的鮮美,所以配菜是啥,有沒有辣醬不重要了,掰饃的大小也不重要了,端上桌的,是一碗寬而清的羊湯,至於膻不膻,各家做法各人理解,有的覺得一點膻味都沒有最好,有的則認為帶一絲淡淡的膻味才好吃。水盆羊肉裏面沒有泡饃,只有羊肉。配的饃也不是死面的饦饦饃,而是發面的月牙餅,可以撕成小塊泡進湯裏吃,也可以剖開,夾進羊肉和小菜。

熱氣騰騰的水盆羊肉的鍋,看起來比水盆大多了。

攝影/張永鋒

在渭南,兩種羊肉泡很容易區分,如果叫“煮饃”,那就是西安版的,如果叫“水盆”,則是當地版的,如果叫“羊肉泡”,那大概率也是水盆羊肉,因為在當地人眼裏,水盆羊肉才是真正的羊肉泡饃。

而且,水盆羊肉一般都是當地的早餐,最晚到中午十二點,基本上就見不到了。這就是為了保證羊湯的鮮美,每天用的湯都必須新鮮,當天沒賣完的湯,味道變了,無論多少都得倒掉。

在寶雞吃泡饃,饃有多豐富:從上到下依次是麻花、烙餅條、鍋盔條。

攝影/陳倉識火

西府寶雞的羊肉泡,和東府類似,也屬於水盆羊肉類型。不過,也和西安類似,饃要回鍋煮燙一下。在寶雞吃羊肉泡,最有趣的是你能在碗裏見到各種各樣的“饃”。

岐山、鳳翔一帶有鍋盔泡饃,隴縣烙餅泡饃、眉縣麻花泡饃。硬面大鍋盔、白的薄烙餅、大麻花這幾樣,可以單獨泡,也可以混在一起,饃、麻花各泡一半。反復冒湯,灑蔥鉤油,用勺鉤少許羊油、再澆湯,味道全在師傅的顛勺功夫之間。

圖1,烙餅羊肉泡饃;圖2,麻花羊肉泡饃。

攝影/陳倉識火

鹹陽的乾州泡饃,與西府類似,饃是乾縣大鍋魁,因為是發面的,所以掰饃怕的是掰小,反而是大了更好,早上吃一碗,不需要多少鹽油,羊肉的鮮美,足以滿足眾多挑剔的味蕾。

出了陜西,羊肉泡還能怎麼吃?

羊肉泡出了西安,出了陜西,依然滋味十足,東邊的山西與西邊的寧夏、甘肅,每個地方都有對羊肉泡的精湛演繹。

圖1,羊肉胡蔔;圖2,解州羊肉泡。

圖1攝影/嗜血英豪,圖/匯圖網

圖2攝影/邊走邊拍365,圖/圖蟲·創意

山西南部運城一帶,食俗與陜西渭南相似。這裏的羊肉泡,也是清湯水盆型的。運城羊肉泡還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著名的是解(hài)州羊肉泡,羊湯要加入熱羊油潑的辣椒油,配上發面的餅子,吃起來鮮香辣爽。北派又叫羊肉胡蔔,泡的饃變成了烙熟的白面薄餅,切成絲條加入羊湯,辣椒油同樣少不了。

圖1,平涼的羊肉泡饃;圖2,蘭州的羊肉泡饃。

甘肅的羊肉泡更註重肉美湯鮮。

圖1/視覺中國,圖2攝影/李佳妮,圖/圖蟲·創意

寧夏、甘肅一帶,也都是“水盆羊肉”類型,湯寬肉多,配的大多是發面餅子或者半發面的餅子,所以不用掰碎。寧夏羊肉泡,半發面的饃條泡在羊湯裏,大片的嫩羊肉、晶瑩的土豆粉和筋道的饃條,在羊湯的斡旋下染上一層鮮美的脂香。大口吃肉、大口喝湯,很是暢快!

甘肅隴東南吃的羊肉泡饃,同樣不用煮,滾燙的羊肉湯澆兩三遍即可。肉多味鮮,喝口湯非常提神。因為饃是發面的,泡的時間太長就散了,所以是一邊吃一邊泡,湯也要燙著吃才好。在甘肅吃羊肉泡饃,看不到太多的配菜,頂多就是粉條和豆腐,甚至也不需要糖蒜和辣醬,配一兩顆生蒜足以。

甘肅的羊肉泡,饃是撕開的。

圖/網絡

03 哪種吃法才對?哪種吃法都對!

羊肉泡饃真是西北美食裏的一朵奇葩,說起它的來源,你可以追溯到周朝祭祀禮儀,或者趙匡胤流落長安的經歷,以及蘇軾的那句“秦烹惟羊羹”;你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西域商人在長安落戶,至近代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中產生的食俗風俗。來歷說法不一,也讓羊肉泡饃品相如此豐富,如此有趣。

一碗湯寬的羊肉泡饃。

攝影/張永鋒

其實,就拿西安的羊肉泡饃來說,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提前說明一下,湯和饃也是可以分開上桌的,這叫“單走”(或者“單竈”),吃法就跟水盆羊肉很像了;吃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這叫“幹拔”(也可以叫“幹泡”);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叫“口湯”(或者“一口湯”);而湯寬如大水圍城,就是“水圍城”。

以饃定湯,老師傅一看你掰的饃就知道要澆多少湯。

攝影/陳倉識火

掰饃大小和煮法也是統一的——以饃定湯,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分別就是幹拔、口湯、水圍城,或者說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在西安,還有一款羊肉泡饃的分支,也很受歡迎,就是“小炒泡饃”。掰饃的功夫還是要下,掰成如蠶豆大小即可,再用牛羊肉湯邊煮邊炒。和羊肉泡饃的區別,除了饃多湯少以外,小炒泡饃的配菜更加豐富,多了西紅柿、青菜、豆腐幹、雞蛋,同樣有木耳、黃花、粉絲。加上香醋和辣子面,還多了一層酸辣的獨到滋味。

小炒泡饃,羊肉+饃不僅可以煮、泡,還可以炒。

攝影/tangrongcd,圖/圖蟲·創意

羊肉泡饃,如今還衍生出一種類似火鍋的吃法——“羊肉滾豆腐”。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裏,煮著大塊的羊肉,伴著白嫩的豆腐塊,也少不了綠菜的點綴。就著香脆的鍋盔,一邊吃著羊肉、豆腐,一邊喝著湯,也是挺滋潤的。還可以拿個小碗舀幾勺湯,把饃泡進去,依然是羊肉泡饃的味道。

就和誕生出它的大西北一樣,羊肉泡饃格外多元、豪放。食材的搭配從來不只一種,創造美味也從來沒有唯一的方法。它不需要定死規矩,而是要不斷尋找羊肉與主食的融合還可以怎樣演繹。不論澆湯,還是煮制,不論單竈,還是小炒,萬變不離其宗,西北的羊肉泡饃,總是回味無窮。

西北的羊肉泡饃,你最愛吃哪一碗?

圖/視覺中國

文 | 李亦

封圖攝影 | 劉艷暉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