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石橋垮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上海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行程軌跡,蘇州的多處宋元建築遺跡成為文化焦點。

三位女士在蘇州打卡了滄浪亭、網師園、甪(lù)直景區、東山紫金庵等多個著名景區和地標。網友分析,她們應該是在蘇州吳中博物館聽了一場古建築專業領域的報告後,立即行動,展開了一場深度文化之旅。

這條路線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討論,還被“張爸”cue到——“願全球免疫屏障早日建立,我們可以放心地去蘇州參加一個古建築講座,逛一下蘇州斜塘土地廟,甪直保聖寺,還有東山紫金庵。”

據悉,目前杭州的確診病例狀況也良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獨家梳理一部分熱門話題背後的蘇州園林,宋元寺廟建築遺跡,從這個角度,向學者致敬,同時衷心地祝福幾位早日無恙。

園林篇

幾位女士選了蘇州兩處古老的經典園林:網師園,滄浪亭,都以“小而精”著稱。

借用童寯先生(1900-1983,中國第一代傑出建築師,中國近代造園理論和西方現代建築研究的開拓者)在著作《東南園墅》中的一句話:“情趣在此之重要,遠甚技巧與方法。”

這部作品的英文原著名“江南地區園林的一瞥”,童先生在書裏專門解釋過這個“一瞥”——“是對於園林最為恰當的一種方式。”在這麼“一瞥”之中,整個非常復雜而且豐富的三維圖景,轉化成了一張畫面。在這個情境中間,包含了一種非常精妙和精湛的園林設計技巧,能夠把這麼多的因素匯聚一起。

這些畫面,可能都是我們今天所能夠欣賞到的各種氣勢萬千的圖景——但是相比較童寯先生當時在1930年代,在蘇州調查園林過程當中所拍攝的照片,看不太出今天所呈現的豐美畫面,很多的地方殘破不堪。但是即便從殘損狀態中間,人依然能夠感受到園林的詩情畫意,感受到有內而外的勃發的生機,可見園林的魅力。

網師園

網師園

網師園,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為蘇州典型的府宅園林,是我國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園始建於南宋淳熙年(1174),1940年書畫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何亞農買下這座園林,復用“網師園”舊名。1950年,何亞農後人將網師園捐獻給國家。1958年,蘇州市園林管理處對網師園進行全面整修,擴建了梯雲室,增修了涵碧泉、冷泉亭,使住宅園林修葺一新。1958年10月,網師園正式對外開放。

網師園小而精,面積僅8畝多,是一座中型府宅園林,全園可分作三大部分:東部宅院區,為府第;中部山水景物區,為主園;西部內園,即園中園。

這一布局,使整座園林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以紅木為主,精美多致。網師園以它精致的造園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蘊,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作為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成為“小園極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網師園夜景

網師園

網師園

滄浪亭

滄浪亭為蘇州現存歷史最久的園林,原為唐末五代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之池館。

北宋慶歷五年(1045),詩人蘇舜欽購得,傍水建亭,以“滄浪濯纓”之典故取名,後歸章、龔兩氏。南宋韓世忠曾居此,時稱韓園。元時改為妙隱庵、大雲庵。明嘉靖廿五年(1546),僧人文瑛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蘇巡撫宋犖移亭土阜之上;道光、同治年間又經修葺、重建,遂成現狀。1954年向公眾開放。2000年11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園林占地15畝余,布局開暢自然,巧於因借,將園外縈回之葑溪納入園景;臨水處建復廊,以漏窗通透內外景物,使內外山水融為一體;有未入園先得景、引人入勝之妙;其手法在蘇州眾多園林中獨樹一幟。

入園有橫亙東西之土丘,土石相間,箬竹叢生,古木森郁,極富山林野趣。堂館軒榭環山而築,多集於山南,有明道堂、瑤華境界、清香館、翠玲瓏等。東西有康熙、乾隆二帝之禦碑亭。臨水有面水軒、藕花水榭、鋤月軒等,廊軒相連,與水輝映,自成院落,別具一格。

園內有五百名賢祠,壁上嵌有自周至清二千余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名人石刻像594尊,彌足珍貴;另有花窗108式,圖紋各異,形式活潑,別具特色。

滄浪亭

滄浪亭秋景

滄浪亭翠玲瓏

滄浪亭

寺廟篇

蘇州,是長江以南我國宋元建築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二十世紀前期,日本學者首先來到蘇州開展古建築調查,1926年日本學者大村西崖對甪直保聖寺大殿進行調查;193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後來居上,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梁思成完成了對玄妙觀三清殿、羅漢院大殿遺址的考察、研究,取得更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保聖寺

甪直保聖寺,位於甪直古鎮,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503),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最盛時,殿宇五千,僧侶千人,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

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山門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天王殿是保聖寺的第一重殿,叫前殿,也叫二殿,是明代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古物館,在大雄寶殿原址上建立。保聖寺舉世聞名的“塑壁羅漢”,就在古物館內,相傳是唐代塑聖楊惠之的作品。

1918年,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來到甪直古鎮,意外地發現了保存在保聖寺中的古羅漢塑像和塑壁。彼時的古塑保存尚好,顧先生一進到殿中,“衣褶座褥輕柔欲動,肌肉從衣服裏露出來,骨骼從肌肉裏表現出來”的古塑,令顧先生驚詫不已,尤其引起顧註意的兩尊塑像,“一尊正握著筆在山壁上題字,旁邊坐著的一尊仰睨著他,恬靜舒適的態度真實充足到極點”,這次的經歷給顧頡剛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顧頡剛初遊保聖寺時,還未進殿,就發現殿外廊柱上懸著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一幅楹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裏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

“甫裏”是甪直的古稱,意思是說保聖寺建於南朝梁代,殿中的羅漢是楊惠之所塑。附近小學的友人當時將《甫裏誌》拿與顧先生看,誌中也是同樣說法。楊惠之是唐朝有名的雕塑家,與畫聖吳道子同師法張僧繇,素有“塑聖”之稱。然而不論是吳道子的畫,還是楊惠之的塑像,都是難得尋覓,如今還有塑聖的作品留存在甪直的保聖寺中,卻要面臨寺圮像毀的命運。

為搶救古剎塑像計,顧頡剛發表數篇文章和有關照片,呼籲各界搶救和保護羅漢塑像這一珍貴的美術品。顧的呼籲得到了關註,蔡元培、胡適等人也加入呼籲保護“唐塑”,1925年蘇州政府派人將5尊較完整的羅漢塑像拆下安置在附近的陸龜蒙祠中,1927年又有4尊羅漢被拆下安置。

“唐塑”事件在海外也引起了關註。日本學美術史家大村西崖先生(1867-1927年)從天津南開大學秘書陳彬龢(hé)(1897-1945年,吳縣人)來信中,得知保聖寺尚殘存唐代雕刻名匠楊惠之遺作後,興奮不已,當即決定前往調查。1926年大村先生來到甪直進行實地調查後,回國撰寫出版了線裝本《吳郡奇跡——塑壁殘影》一書。

在書中他認為殿中的塑像秉承唐代遺風,極具價值,得出塑像應為宋時塑造的結論;更難能可貴的是,大村西崖根據木構形制,判斷出大殿為宋代建築,並進行了科學的測繪,這也是現今保存唯一的原保聖寺大殿測繪資料。

1928年,學者葉恭綽前往保聖寺觀瞻殘影,卻見岌岌可危的大殿已經墜塌了,四壁僅存一堵還未傾圮,而殿中的羅漢塑像除此先拆下的9尊,其余的盡隨大殿一同毀去,蕩然無存了。

大殿坍塌前羅漢塑像 1929年《甪直保聖寺唐塑一覽》圖片來源:豆瓣

拆下的羅漢塑像 1929年《甪直保聖寺唐塑一覽》圖片來源:豆瓣

羅漢塑像現狀 圖片來源

羅漢塑像現狀 圖片來源:豆瓣

紫金庵

紫金庵位於江蘇省吳縣洞庭東山的西卯塢內,曾名金庵寺,初建於唐代初期;盛唐及南宋時曾進行修葺,明初重建,清代增建。

2006年,紫金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間雕塑名手雷潮夫婦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

它的主要建築是羅漢堂,兩側雕塑有十八尊羅漢塑像。羅漢像造型生動優美,形體比例恰當,泥塑重彩描繪,色澤古樸明快;容貌各不相同,有的沈思,有的假寐,有的訕笑,有的傲恃;服飾雕塑精致,衣褶流暢,折紋疊皺,宛如絲綢,質感很強,層次分明。

紫金庵 圖片來源:蘇園六記

紫金庵 圖片來源:蘇園六記

紫金庵 圖片來源:蘇園六記

紫金庵 圖片來源:蘇園六記

紫金庵 圖片來源:蘇園六記

斜塘土地廟

土地廟初稱明大王廟,後因廟門朝北,故俗稱“朝北土地廟”。

廟朝北面河,東通吳淞江,西連獨墅湖。土地廟平面呈“T”字形,“—”為正殿,占3間,橫10米,縱7米;“|”為廊廡,橫6米,縱4米。

正殿屋頂為歇山頂,翹角脊瓴,廟宇外形狀如展翅待飛的鵬鳥。正殿頂最高處距地面約6米,殿檐距地面約2米。

正殿內四根石柱把殿分成暗3間,殿內東西山墻壁檐柱各用2根八角形青柱。石柱上端頭平,置鬥拱結構承壓,柱頭上大梁桁條均用大木料扁作成橢圓形,柱礎為正方形鼓墩石,敦厚、穩實。

鬥拱的做法和規格與宋代規定做法十分接近,歇山部外挑較大,具有宋代遺風。

斜塘土地廟位處蘇州斜塘鎮旺墓村,自古便是蘇州東郊的貿易集市和蘇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驛站。經文物專家考古論證,從基礎填加罐瓦片中有“韓瓶”碎片分析,該土地廟為南宋廳堂建築,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為研究江南地區的建築歷史演變、建築藝術、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圖片來源:漂在蘇州

斜塘土地廟西300米即為廣袤的獨墅湖,東北面則有一座三節平板石橋—永安橋。重建於1443年的永安橋前身應與土地廟建造年代相符,同為南宋時期建造。永安橋橋身古樸,結構獨特,對研究江南地區古代橋梁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圖片來源:漂在蘇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