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吃甘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袁老走了。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朋友圈裏,幾乎每個人都在和他告別。

長沙湘雅醫院門口,也有群眾自發組織送別,他們一邊跟著靈車向前跑,一邊語帶哽咽地齊聲喊著,“袁爺爺,一路走好”。

在當代,袁隆平應該是最讓人敬重的老人之一。

他躬耕田野,只為14億中國人有飯吃,中國人不會再挨餓了,“不可能了。”

他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為此他奮鬥一生,創造了“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1%的人口”的奇跡。

去世的前兩個月,他還在海南三亞的雜交稻基地工作,也是這一次,他不慎摔了一跤,住進了醫院。

4月份,袁老轉回長沙,他每天都要問護士外面的天氣怎麼樣,聽到有天的溫度高達28℃時,他著急地說會影響第三季雜交水稻的成熟。

今天,我想把袁老的故事從頭到尾再講一遍。

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成就和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01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9月7日。因為父母的關系,他在少年求學時代曾去過很多地方。

6歲那年,母親帶袁隆平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遊玩,這是他第一次見識到農村的果園,一不小心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裏郁郁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畢業。

父親想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袁隆平說,我想當一個農業科學家。

隨後,袁隆平進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學習,並在畢業後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

袁隆平,攝於1962年

有一次,他在路邊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走近細看才發現,中間赫然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這一幕刺痛了袁隆平,他想改變這一切。

1960年,袁隆平在農校的試驗田裏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特殊”背後的巨大機遇,於是將它留下來,進行試種,就此踏入了雜交水稻的大門。

彼時,美國、日本都做過雜交水稻的研究,但都相繼失敗了,在很多人眼裏,發達國家都搞不出雜交水稻,你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甚至還有人“盯”上了他的秧苗——一塊試驗田裏的材料秧苗,一度被人全部拔除毀壞,事發4天後才在一口廢井裏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

科研本身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次遇到瓶頸期,袁老的團隊經歷了連續三千次試驗,都沒有成功。

但袁隆平不管這些,他深知,讓大家吃飽才是硬道理。

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時間更長、氣溫更適宜的南方。廣東、海南、福建……他幾乎踏遍了國內所有適於耕種雜交水稻的地方,只為開辟更多的實驗田。

為此,袁老常說,“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72年,雜交稻正式被列為中國科研重點項目,隨後,團隊培育三系雜交水稻成功,將產量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此後,又先後培育出了多個不同的雜交品種,水稻總產量蹭蹭上漲。

2000年超級雜交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

隨後,畝產破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難題被依次攻克,並創下了雙季稻平均畝產1530公斤的世界紀錄,“我們遙遙領先全世界。”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在不遺余力地推廣另一種技術——海水稻技術。

所謂海水稻,是可以在鹽堿地裏生長的水稻。

全世界有143億畝鹽堿地,其中約有15億畝在中國。

雖然中國地大物博,但由於地形復雜,山地、高原廣布,能用作耕地的地方,其實少得可憐,此前,鹽堿地一直處於撂荒狀態。

但海水稻技術的推廣,讓鹽堿地也有了“開花結果”的可能。

根據袁隆平和海水稻之父陳日勝的估算,如果海水稻的推廣面積能達到2-3億畝,也就能多養活1.6億人左右,可以大大減小國家的耕地壓力。

在放眼全球,如果能有11.2億畝的鹽堿地種植上海水稻,再加上雜交水稻在全球範圍的推廣,那麼袁隆平的貢獻,就不僅僅是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為世界性的饑餓問題提供了方案——

2003年,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用的都是袁隆平的品種;全球20%的水稻,都采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

猶記得當年央視《面對面》節目裏,主持人聽袁隆平講述年輕時看到的饑荒場面後,問他:“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隆平認真地重復了兩遍答案:“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02

袁老不僅讓我們吃飽了飯,更讓我們吃上了安全的飯。

2017年,袁隆平在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幹凈了,種子自然就幹凈了。”

什麼意思?

土壤中有很多重金屬元素,其中就包括鎘,而植物會通過土壤吸收這些重金屬元素,當人們吃掉這些植物,最終,有害重金屬便會在人體內聚集。

當重金屬含量在達到一定濃度時,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的富山縣就曾出現過一種怪病:很多更年期婦女,先是感覺腰疼、背疼、膝關節疼,隨後痛感遍布全身,慢慢的,骨骼開始軟化,不能行動和站立,甚至連咳嗽一下都可能引發骨折。

因為這種病的癥狀就是“痛”,因此也被稱為“痛痛病”。

到疾病後期,人的腎臟被完全破壞,產生尿毒癥,患者會在極度疼痛和窒息中死去。

醫生對患者的屍體解刨後發現,有人全身有70多處骨折,因為痛到難以忍受,也有很多人選擇自殺。

在調查了很多年之後,人們才發現,“痛痛病”的元兇,就是鎘中毒。

當年,富山縣周圍河邊的重金屬冶煉廠排放的汙水汙染了水體,導致魚類大量死亡,同時居民吃的稻米也吸收了大量的鎘,這才導致了痛痛病的悲劇。

鎘離我們也不遙遠。

2012年廣西龍江河段的水質檢查中,就曾查出鎘元素超標80倍;在中國臺灣、廣西,包括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都曾出現過大米鎘超標的事件。

因為,水稻是對鎘吸收較強的作物。

而袁隆平團隊帶來的新技術,是直接將控制植物吸收鎘的基因去除,這樣一來,可以使水稻的平均含鎘量下降90%以上。

一旦大範圍推行,中國將不會再有鎘超標的大米,我們可以安心地吃每一口飯。

03

2019年,袁隆平虛歲90歲,他依然每天風塵仆仆,為了讓大家吃飽飯、吃好飯而努力。

他常說“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要繼續努力,繼續攀高峰。”

有人擔心他的身體,他還自己打趣,是個“90後”,要一直搞百零後。

而在嚴謹的科學之外,袁老還是一位可愛的老頭。

他愛吃。雖然年紀大了不能吃火鍋,但袁老最愛吃的依然是麻婆豆腐、魚香肉絲、水煮肉片。他形容自己吃甘蔗是“壓榨機”,吃西瓜是“挖掘機”,吃糖是“粉碎機”。

他愛美。領共和國勛章那一天,他穿西裝、打領帶,在鏡子面前照了又照;他還曾對著鏡頭飈英語,“我han不handsome(帥),實際上不handsome。”

他念舊。長沙一家不起眼的理發店,袁老在這裏剪過16年頭發,每次剪完都會俏皮地說:“哈,又年輕了。”

他自由。袁老說自己現在不帶博士生了,因為“辛苦得很,你要指導他搞試驗,要修改他的論文,死腦細胞的”。

他浪漫。每到結婚紀念日,袁老總會買些“blingbling”的首飾送給妻子;偶爾還能拿出小提琴演奏一曲。

他還有許多生活的大道理給我們——

“年輕人可以賺錢,但是要賺對社會有益的錢”;

“一個人真正做到沒有名利思想是很難的,關鍵是要淡泊名利。”

但他最愛的還是水稻,甚至連做夢都是: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有人將袁老的夢繡成了湘繡,在畫中,袁隆平一手撐著頭,躺在滿是他研究了一生的水稻中間,遙望遠方,似在思索著什麼。

他說,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也許在另一個世界,袁老將依舊守護著這裏,等待著夢想照進現實的那一天。

祝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