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煎餅卷大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 | 劉素萍

一說起山東人,很多人就會想起煎餅卷大蔥,但煎餅卷大蔥成為山東特色名吃享譽全國,還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國民經濟尚處於復蘇階段,物資供應極度匱乏。那時候,我家的主食就是煎餅與窩頭,副食是鹹菜與大蔥,肉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到。直到我去了省城濟南上學,主食才吃上了白面饅頭。

做煎餅,我們那裏的方言叫滾煎餅或者攤煎餅。做煎餅用的炊具叫鏊子,形狀似烙餅用的平鍋,只是面積比較大,直徑應該在一米左右,圓形,中間稍凸。

滾煎餅或攤煎餅,顧名思義,就是將面團放在燒熱的鏊子上不停地滾動、攤平,待鏊子上的一層面結成鍋巴狀時,再及時揭下就成了煎餅。那個時候,煎餅的主要原料是地瓜面和少量的玉米面,如果撒上些芝麻就更清香四溢了。只可惜,芝麻在我家那是稀罕物,芝麻煎餅只留給老人或者招待客人,小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流口水。

做煎餅,大多是在暮秋時節。每次都需要一天時間才可以做完,煎餅的數量應該是整個冬天的主食,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我感覺小時候的春天特別漫長,這個青黃不接的季節,也是我家最難熬的日子,但只要有煎餅卷大蔥撐著,也不會覺得日子太苦。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借助於黨的好政策,農民漸漸富裕起來。雖然餐桌上照樣少不了煎餅卷大蔥,但這不再是主食,而是成了大米、饅頭、大餅等主食之外的調劑。煎餅的原料也不再是單純的地瓜面和玉米面,而是玉米面、小麥面、小米面、高粱面、大豆面、蕎麥面等各種各樣的雜糧面,做煎餅也由手工操作換成了機器制作。煎餅品種多樣,麻辣、香脆、甜酥等都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吃不到的。

看過電影《沂蒙六姐妹》的人們大都了解,山東最傳統的面食當屬煎餅卷大蔥。一張煎餅,別看面相不怎麼好看,樸素且粗糙,卻也能帶著大蔥的辛辣,給予人們無限溫暖與味覺上的享受。

山東沂蒙山區是革命老區,與煎餅有著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抗日戰爭期間,紅嫂用她甘甜的乳汁,救活了八路軍傷病員。解放戰爭時期,山東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紅嫂”們,為了支援前線解放軍打仗,最多的時候一天每人能做一百多斤的煎餅,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所以,“沂蒙六姐妹煎餅”也叫“舌尖上的‘紅色’味道”,品種多達五十余個,以沂蒙山地產優質高粱、大豆、玉米、小麥、小米、蕎麥、甘薯和蒙山特有的礦泉水為基礎原料,添加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蒙山特產及滋補中藥材,采用乳酸發酵技術精心制作而成,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獨具特色的綠色食品。

想必大家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並不陌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就是山東章丘人,在章丘百脈泉公園內漱玉泉北側,有李清照紀念堂。而章丘馳名中外的還有章丘大蔥。煎餅的絕配,當屬山東章丘大蔥。李清照怎麼也不會想到,她的後人竟然創造出了“蔥的奇跡”,與她的才華一樣馳名中外。

大蔥之於山東人,就像辣椒之於四川人。每個第一次見到章丘大蔥的人,都被它的體格所震撼,即便是身高一米八的山東大漢,在這種蔥豎起來的時候也沒有了以往的自信,離遠看還以為是一棵樹呢。為此,有人調侃:蔥生江南則為蔥,生於山東則為樹。

章丘大蔥有著2700多年的種植歷史,以其“高、大、脆、白、甜”名揚全國,不僅不辣,吃起來反而有蘋果或是梨一樣的甜味。每年都會在大蔥成熟的10月份左右舉辦大蔥“選美”比賽,日程大約一周時間,當場評先出“蔥王”,無異於一場蔥界奧斯卡。有專業評委通過蔥高、蔥白、直徑、重量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一旦評上“蔥王”,這捆蔥也像金榜題名一樣鍍了金。2008年,曾經有一捆蔥拍了一萬元人民幣,一根蔥一千元。在2020年11月15日參評的大蔥中,一株2.532米的大蔥打破吉尼斯世界記錄。章丘大蔥就像泰山一樣矗立在齊魯大地的沃土上,給整個山東冠以“蔥省”的稱號。

十多年前,我在山東濟南生活時,每年十月份左右都會親自去章丘(轄屬濟南市)挑選大蔥,再買些煎餅一並寄給外地的親朋好友。如今,雖然居住武漢,但每年仍然會吃到老家人寄來的煎餅和章丘大蔥。這是童年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更是鄉愁的一種寄托。

朋友們,如果您來山東,千萬別忘了吃上一口煎餅卷大蔥。這味道,定會讓您在返程的飛機或高鐵上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劉素萍,筆名泉魂江韻,山東人在武漢,中國金融作協會員,濟寧市作協會員,《山東金融文學》編輯。2004年開始寫作,文章散見於全國報刊雜誌及公眾號。

壹點號山東金融文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