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開車爬山坡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北京的秋像火焰,燃盡了夏季的燥熱,也把京郊群山染成火紅的顏色。從市區一直往西,門頭溝連綿的山脈中,平均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層巒疊嶂。10月25日中午,京西禪澗路上,張術合帶領著十來人的栽樹小隊,正朝沒有開路的山坡上走去。他們是一群深山裏的植樹人,卡車把他們和樹苗一起送到盤山公路邊,栽樹人卸下樹苗,五六棵樹苗打成一捆,由人背著,破開茂盛的叢林,一路爬上山頂。

62歲的種樹人張術合。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最遠要走五六公裏山路

不比修好的平坦公路,山坡傾斜度幾乎有70度,腳下是粗糙的沙、大大小小的碎石以及凸起的樹根,走得久了,種樹的人們在山坡上開出了一條狹窄曲折的小路,大概有三個腳掌寬,只能通過一個人,兩旁都是比腰高的雜草和小樹。

在這條路上,種樹人背著樹苗、手裏拿著種樹的鎬,走得很快,大概五百米的山路,他們只走了十分鐘左右,不曾停下片刻。“走得多就有經驗了,也能鍛煉身體。”

栽樹人背著樹苗上山。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張術合今年62歲,栽樹已經兩年多了,上山時候,他總是排在隊伍的最後,“我比他們年輕的慢一些,但也能跟上。”

栽樹的人們是排出一列縱隊爬上去的,中間若是有人稍微停頓或者走快了,整體步伐就會被打亂,這時候,也是極危險的。張術合說:“有的路比這更陡,不好走,腳下一滑,就直接落下來,停不下來的。”

上山的路很陡峭,栽樹人排成一行,步調要保持一致。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栽樹人星星點點地穿梭在山林中,背著幾十斤的樹苗,僅靠著一雙老舊布鞋爬坡。“這段路不算長,一下子就能上來,我們最遠的時候走了五六公裏,全是這種路,要走很久。”張術合的布鞋是迷彩高幫的,看得出來是一雙新鞋,鞋帶緊緊地綁在一起,“剛換的,之前那雙都磨成破爛了。”

栽樹不只是體力勞動

爬上山頂,張術合喘息了一會兒,為栽樹小隊的幾人分配好栽種的區域。

有年輕一點的隊員認領了較遠一點的山地,匆匆就往樹叢裏紮。“多看腳下,用鐵鎬用力刨。”張術合扯著嗓子喊。

栽樹的時候一手扛著樹苗一手舉著鐵鎬。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張術合卸下背上的樹苗,坐在山坡上看天,太陽正是高掛的時候,沒有任何遮擋,陽光照在他黝黑的皮膚上。雖然已經是10月底,但張術合不停用手擦去額頭上的汗。“現在秋天了,幹這個活還好,有點涼風,夏天有時候還真受不了。”

他們每天的工作一早就開始,早晨6點多,在山下的臨時宿舍匆匆吃完早餐,然後坐車進山,一直幹到下午5、6點鐘。

這次他們負責栽種的是杏樹,橢圓形的樹葉,邊緣有小鋸齒,但不紮人,耐寒耐旱。使用到的工具也很簡單,只有一個鐵鎬,一頭尖,另一頭是扁平的鏟狀,適用於堅硬的地面。山上的土地土質偏硬,混雜著許多石頭。張術合說:“有時候就是刨不開,一鎬下去,我們就知道是碰到石塊了。沒辦法,只能錯開,往邊上挖。”實在沒有合適的地方,就只能把石頭刨開,這時候,就能用上鐵鎬尖的一頭了。

栽樹的工具只有這一把鐵鎬。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山坡上栽樹,不講究排對排,能挖得開的地兒都可以成為樹苗的新家。“來這邊!這是山的陰面,土會軟很多!”張術合坐不住了,站起來朝坡上的人喊,“不要盲挖!給自己省點力氣!”

還沒想過要退休

隨著鐵鎬一上一下運動,栽樹人把周圍的碎石清理掉,除去雜草,挖個足球大小的坑就可以把樹苗放進去了。

張乃玉是栽樹小隊的一員,張家口涿鹿人,今年56歲,他的兩個女兒都出嫁了,平時就在家進山采點野生草藥營生。這個季節草藥不太好采了,就出來打工,賺點兒錢補貼家用。 “一天一個人能種70、80棵樹,拿個兩百塊錢,賺點零花錢。”

在深山裏種樹,沒有太大的技術要求,但對體力的需求非常高。張乃玉說:“山上種樹的都是老人,很少有50歲以下的人來幹,他們沒有重體力勞動的經歷,吃不了這個苦的。我們不一樣,年輕的時候,誰沒幹過比這個更苦的活兒呢?”

山的那邊時不時吹來涼風,栽樹人額頭上的汗卻從沒幹過。張術合刨好了一個坑,栽好樹, “我們農民哪有退休的說法,能幹活就幹。”說罷,拿起一旁的鐵鎬,朝樹叢裏走去。

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