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飯碗裏有荷包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全文2萬余字,閱讀需要點時間,會是你看到最全面最有趣的有關長平之戰的介紹了。

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後期,指的是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在趙國的長平地區發生的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個時間距離秦始皇統一天下還有40年。長平,在今天山西省高平市西北區域,不是一座城市,是一片狹長山谷。

長平之戰很有名氣,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加快了華夏大地統一的步伐。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徹底的一次殲滅戰,毛主席對此戰有過類似評價。秦趙雙方舉全國之力,共投入100多萬兵力,當時七國人口約2000萬,秦國400萬人口,趙國300萬人口,其他五國未參戰。抗日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淞滬戰役參戰雙方也是百萬,同時期的歐洲,最大一場戰役交戰人數5萬人。

走進長平,會發現秦趙雙方陣容強大,後期很少有如此豪華陣容,先來了解一下雙方臺前幕後的主要人員。

趙國方面,趙孝成王趙丹,他是主張“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之孫,趙惠文王之子。秦國方面,秦昭襄王嬴稷,他是秦孝公之孫,羋八子兒子,秦始皇曾爺爺。

趙國的智囊團有前趙相虞卿,寧可棄相也不殺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藺相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趙奢將軍的夫人,趙括的母親。以及“夢中情人”成語的主人公夢姚姑娘的弟弟陽文君趙豹。秦國智囊團以“遠交近攻”的倡導者範睢為主。

武將方面,趙國擁有戰國四大名將的兩位廉頗、李牧,燕國外援樂毅,齊國外援田單,樂毅是趙國人,效力於燕國,曾率5國聯軍幾乎滅了齊國,田單則帶齊抗燕,利用火牛陣使齊復國,曾經的兩個死敵,後都來到了趙國。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正是此樂毅。趙將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樂毅的同宗武襄君樂乘,曾打敗過秦將王齕。

秦國同樣擁有戰國四大名將的兩位,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左庶長王齕(合),還有蒙驁、蒙武父子,蒙武的兒子蒙恬和蒙毅,蒙恬不但是名將,還是毛筆的發明者,被稱為“筆祖”。

戰國十大名將,長平之戰有6人當時在世,有過參與。兩大軍事強國,鬥智鬥勇,名將雲集,或運籌帷幄,或短兵相見。因此,長平之戰被稱為戰國之決戰,華夏大一統之決戰。

吃瓜群眾有,天子周赧(乃)王姬延、齊王田建、楚考烈王熊元、燕武成王姬喜、韓恒惠王韓安、魏安僖王魏圉(羽),以及戰國四君子中的三人,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個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雙方勢均力敵,國際觀察團雍容尊貴。

起因:上黨之爭

此時的秦國,已不是以前的秦國了,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不滿足於稱霸,而是要一統天下。軍事打擊是一統天下的具體行動,發動戰爭都懶得找理由,攻城奪地,屠殺百姓,勢如破竹。總之,秦國強,列國怕。

當政的秦昭襄王是羋八子的兒子,在位50多年,75歲去世,是封建社會執政最久的君王之一。秦王采用丞相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始終謀求東進。西方的義渠、南方的巴蜀已歸為秦國,擋在秦人東出路上的是三晉之國趙、魏、韓,這其中,韓國最弱,被白起伊闕之戰斬殺24萬韓魏聯軍,韓國怕了秦國,俯首稱臣。

秦國原計劃是先破韓,再滅魏,最後攻打實力最強的趙國。

公元前260年,秦軍欲攻打韓國的上黨郡,上黨位於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目地是切斷趙韓的陸地聯系,誰讓他們沒有飛機呢。

韓王安肯求秦老大放過自己,小弟有錯,大哥說一聲,改還不成麼?派使者赴秦送去國書,大致意思是:韓國就是一條狗,趴在秦國大門口,您讓咬誰就咬誰,您說住口就住口。趙國才是大灰狼,一門心思咬你娘,自家好狗不該打,要打就打大灰狼。韓國當狗時間長,防守能力比較強,如果非要打韓國,韓國還有大城墻。不如帶上韓國狗,去打趙國大灰狼。

秦王笑了,國書工整對仗,千古好文。但,還是要打,秦國打仗唯一的理由就是沒有理由。

韓王一聽,立刻作出不戰而降的“英明決策”,直接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大哥想要就吱一聲,別搶,小弟送給你。要說,割地求和是戰國時期常見的一件事情,這次卻引發了一些列的故事。

原上黨郡守不同意,違抗韓王命。韓王於是派一個新的上黨郡守,名叫馮亭,新郡守馮亭的工作就是將上黨郡和平順利的交接給秦國。馮亭到達上黨後發現,上黨軍民上下齊心,堅決反對割讓上黨給秦國,堅決不做秦國人。上黨郡城樓和郡守辦公室都有人拉橫幅,寫著“寧死不做秦人”。馮郡守於是搞了一次全民公投,結果一致:不降秦國,不做秦人。馮郡守很是為難,不交吧不好復王命,更是抵抗不過秦國,上黨就是一個省,韓國都不敵秦國,韓國的一個省怎麼和秦國抗衡呢?交吧,輿論譴責,違背民意,恐百姓離散,空城一座。馮郡守腦筋急轉彎,心生一計,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有趙哥罩著,看他秦人奈我何?歷史因此而改變,要說啊,這便是小人物改變歷史,馮亭後來歷史沒有任何記載。

馮郡守連夜趕往趙國都城邯鄲,面見趙王,告訴趙王:上黨全體軍民仰慕您的威名,願將上黨郡獻給趙國,願做趙人。為什麼呢?秦乃虎狼之國,我們不想成為秦國的臣民。二是秦國話聽不懂,過去還要學秦語,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三是秦國法律嚴苛,百姓幸福感不強,連年在列國幸福感排名墊底。在說了,咱三晉本為一家,言語暢通,文化相承,喝酒的禮儀都是一樣的。還有,我五舅家四表叔的三兒子,他的二老婆有一個表哥在邯鄲當公務員,說邯鄲挺好,還交養老保險。所以,我們決定就這麼幹了。

趙王聽了,有些猶豫。此時的趙王丹20出頭,剛執政3年,尚在趙王這個崗位的實習期。就在馮亭來見趙王的前一晚上,趙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自己身穿兩種顏色的華服,乘一條飛龍升到了天空,半途中突然跌落地上,而地上全是黃金寶物。趙王請人解夢,解夢者說華服顏色不同是殘缺之意,上升又暴跌表示有誌向而無實力,至於財寶,是利益誘惑之意。總之啊,不是個好夢,大王近期最好別買股票。不過,小趙王不信,他是個唯物主義者。

遇到今天這個事情,事關重大,小趙覺得要征詢一下朝堂的意見,於是召開常委會議。與會重臣個個都是他的長輩,掌管趙國國家大妓院和國家圖書館的二舅公趙豹、新任相國四叔平原君趙勝、三朝元老廉頗、臥病在床的前前丞相,趙國老幹部協會會長藺相如。只有一人與他年紀相仿,老臣趙奢之子,邯鄲皇家軍事學院高材生,身高1.82米,趙國少女的偶像,單身貴族趙括同學。

二舅公趙豹率先發言:古人雲,不義之財不可取,趙國若是接收上黨,無異於虎口奪食,虎狼之國怎可善罷甘休,這是引火燒身,引狼入室啊。上黨之爭乃秦國和韓國的雙邊問題,趙國介入就會上升為多邊問題,就會使問題國際化、復雜化、擴大化,可能引發列國大戰。趙國冒然接收秦國攻占的上黨,就像是隔壁老王在國家大妓院買春,小趙趁機享受,此乃利令智昏啊。趙豹給後人留下了“利令智昏”的成語。

四叔趙勝說:成語俺也會發明,今天先不說。後來趙勝果真發明了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歃血為盟、誰執牛耳、竊符救趙、天下無雙等成語。想我趙國昔日派出幾十萬大軍,想奪取一城一地都很難。如今白送上門來還不要?上黨郡可是一個省,17座城池啊。秦王生氣?生氣傷身那是秦王自己的事兒。秦國發兵?十年前閼(玉)與之戰趙國可是一舉殲滅秦軍,這天下只有趙國打敗過秦國。難道要讓天下列國都認為趙國懼怕秦國不成?要站在政治高度看待這個問題,這是天下霸主之爭,看看是他老秦家說了算,還是咱老趙家說了算,再者,我王和隔壁老王怎可相提並論。

前前相國藺相如請病假,前相國虞卿在魏國政治避難,廉頗痔瘡犯了沒有發言,趙括旁觀不住點頭。

趙王覺得各有道理,慎重考慮為好。考慮了一秒,說道:誰出主意誰辦事,四叔您就辛苦一趟,去上黨辦理交接手續,順便和馮亭抵禦可能到來的秦軍。本王在邯鄲等著好消息,一旦交接成功,趙國的地圖怕是要重新修訂,這一版地圖四叔您校正,本王親筆題寫。

平原君趙勝領命,帶10萬趙軍抵達上黨,先給馮亭嘉獎封爵,發放趙國身份證和公務員證書,並告訴馮亭此舉成功,他將內定為“感動趙國年度人物”,享受相府特殊津貼。趙勝命令上黨軍民修築防禦工程,約15萬人準備抵抗秦軍。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早有線報傳到鹹陽,秦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老秦王這輩子最痛恨一個國,最痛恨一個人。這個國是趙國,完璧歸趙、澠池會盟都被趙國人傷了顏面,之前的閼與之戰又被趙軍全殲,趙國屢次答應割地,總是耍賴,面對趙老賴,老秦王咽不下這口氣啊。話說,自己當年還是公子嬴稷時在燕國當質子,趙武靈王護送少年嬴稷回秦國繼位,還送他孟子新書《論一個王的自我修養》,要說這趙國對秦王是有大恩的,可這都是半個世紀前的事情了。秦王認為要平定天下,這天下軍事最強的兩個國,秦趙之間必有一場大戰,但他沒有料到來的這麼快。

老子打韓國關你趙國什麼鳥事兒,本王出兵出馬,韓國投降割地,你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坐享其成,天下哪有這種事情?趙國是強盜啊,敢搶本王之物,這是老鼠學貓步,活膩了。小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秦國是虎,是狼,秦王是頭狼,狼要回頭不是報恩就是報仇。孫子,且等著,我大秦的鐵騎定要踏遍你趙地。老秦王叫小趙王孫子,是因為他的年紀快70了,小趙王才20多歲。生氣的老秦王喝了一口參湯,這才想起來,還有一個最恨的人,就是當今天子姬延,比本王大幾歲,早幾年繼位,本王長壽乃天意,天子居然也還活著。想到這裏,老秦王是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宮廷裏奏起了雅樂,老秦王跟著哼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他已經唱了五百遍了。

“小王,小王人呢?”秦王說的小王是王齕(合),馬上命王齕帶領10萬大秦銳士,直取上黨,給本王奪回上黨。臨行前,秦王給將士們就說了一句話:上黨永遠是我秦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秦王為什麼派30歲的王齕,而不是50歲的白起呢?這是有原因的,一個是秦王並不喜歡白起,雖然沒事和白起喝酒的時候稱兄道弟,但白起是秦王舅舅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老舅已經退休到陶邑(今山東菏澤)封地了,在封地跳廣場舞。二是白起總是屠城,這回要城也要人,留著白起更是有其他用途。三是沒料到後邊戰事不斷升級,從區域衝突發展為戰國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王齕領命,率領10萬秦軍沿黃河抵達上黨地區,見城頭飄著趙國的旗幟,心裏罵娘:奶奶的,本該是我秦國的旗幟在此飄揚。攻城,一聲令下,上黨守軍怎可能是秦軍對手,守城軍民一看秦軍的氣勢、裝備、戰鬥力,直接棄城而逃,秦軍以少勝多。平原君趙勝出馬,照樣沒勝,相國趙勝,太守馮亭趁亂逃回邯鄲,告訴趙王這地圖先別忙著修正。

王齕心想,這麼不經打,怎麼還敢接手上黨郡,實在想不通。換旗,一聲令下,上黨城樓升起了黑色的秦國旗幟,夕陽下,“秦”字拉的長長的,倒影在地面,顯得更大了。

事情到這一步,本該告一段落,趙國摻合這事沒成,上黨通過武力回到秦國手裏。趙國派出使者,給秦王賠個不是,送一本墨子新書《論戰爭的殘酷性和天下兼愛》,這事興許就過去了。可小趙王沒有這麼做,毫不示弱,使戰事進一步升級。

焦灼:陳兵長平

小趙王猶豫不決,老秦王並不打算收手。

遇到我這暴脾氣,算他小趙倒黴。來人,傳昭,命王齕繼續東進,給本王打到邯鄲,讓這孫子知道本王是被窩裏放屁—能聞(文)能捂(武)。

“什麼,秦軍攻占上黨還不收兵,朝邯鄲來了?”趙王有點沈不住氣了。現在,他感覺那個夢是真的了,至少不是吉兆。事已至此,趙國唯有抗秦,只要趙人有一兵一壘,秦軍休想渡過丹水。

如何是好?開會最好,對,對,對,趕快開會。

會議兩個主題:如何防止秦軍進攻,誰可領兵抗秦?

會議達成兩點共識:舉國抗秦,必勝。廉頗出戰,無憂。

接著,就是落實會議共識,命廉頗領兵20萬,會同上黨守軍,在老馬嶺、丹水一帶設防,絕不讓秦軍越過防線。

廉頗領兵20萬到達老馬嶺,與王齕率領的10萬秦軍相遇,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廉頗作戰經驗豐富,擔心這條防線被秦軍攻破,於是在光狼城附近設置堡壘,準備伏擊打狼。三個月時間,秦軍就攻破老馬嶺趙軍第一條防線,鏟除狼堡。趙軍被迫後退,以丹水為天然屏障設置第二道防線,退至東岸,再修百裏石長城防線為第三道防線,以防萬一,這條防線至今還保留著。

通過初步和秦軍交戰,廉頗清楚了秦軍的實力,虎狼之師並非浪得虛名,秦軍士氣高,軍紀嚴明,戰鬥力很強。廉頗還發現,秦軍的弓弩十分了得,是趙軍弓弩射程的兩倍,達到200米,趙軍無法靠近。當時的戰爭,先是弓弩遠程射殺,再是騎兵衝殺,後邊戰車碾壓,然後長矛對挑,最後是佩劍肉搏。趙軍的優勢兵力騎兵在山谷,丹水不能發揮作用,弓弩射程不夠,遁甲抗打擊能力又不如秦軍。初步交鋒,趙國便損失了丕將趙茄等四名將領,廉頗只能是依靠丹水、大梁山的天然屏障堅守不戰,打消耗戰。之前,廉頗主要是對齊國作戰,這是他第一次帶兵大規模對抗秦軍。通過形勢、地勢判斷,廉頗自信只要穩固防守,堅守不出,秦軍久而久之自然會知難而退。

長平古戰場,現在開車從鹹陽出發需要7個多小時,從邯鄲出發需要3個多小時,秦軍遠道而來,趙軍本土作戰,秦軍長達千裏的後勤補給自然會出問題。

“什麼,堅守不戰”,趙王對此有疑義,因為一旦成了僵持戰,打得就是補給、糧食和後勤保障。趙國國力比不上秦國,怕是耗不起啊。於是,多次派人詢問廉頗戰事,最好是速戰速決,每日朝堂坐等戰報,恨不得來個視頻連線直播。

廉頗將在外,王命有所不受,就是不打,不打,說什麼也不打。趙王催戰,老頭不打,秦軍叫陣,老頭不打。著急的不光是趙王,還有王齕,秦軍這邊派兵叫陣,把廉頗祖宗八輩都罵了,連廉頗小時候尿床的事都翻出來數落。廉頗充耳不聞,每日就是巡查防禦,訓練士兵,沒事衝秦軍喊:大點聲,老夫年邁,耳朵不好。

趙軍堅守不戰,秦軍也無法攻破防線,雙方就這樣對峙在長平山谷,居然對峙了一年,是的,對峙了一年,士兵都彼此熟悉了。

“唉,這不是秦軍的二楞子嗎,又來叫陣了。”

“哎呦,劉老墩,今兒又是你巡防啊。”

“聽說你們秦國人日子很苦,是真的嗎?’

“還行吧,打完仗,要是還活著,去一趟你們趙國的天上人間,你可要好好招待我啊。”

“必須的。”

“走了,明兒見。”

對峙就是消耗戰,打的是國力,前線的勝負由廟堂和國力支撐。秦國,在李冰父子治蜀後,擁有了成都平原,白起攻打郢都後,楚國遷都,江漢平原也是秦國的了,加上秦國原有的關中平原,秦國擁有天下最大的糧倉。《史記》稱:秦富十倍於天下。兩千年前的農業社會,糧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秦國國力七國最強。

話雖如此,秦國也很難,主要是補給線長達千裏,當時秦國運軍糧到長平,一是擔心偷襲,二是消耗,100擔糧食運到長平,只剩下40擔,因為下雨,消耗,山路,還有運輸糧食的人也要吃糧食,好在秦國君臣上下同欲,後宮夫人率先拿出首飾,開始捐贈。秦國百姓自發開展了“捐贈長平我光榮”的愛國募捐活動,這是有記載以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民間捐贈活動。義渠送來了戰馬,巴蜀送來了火鍋料,江漢送來了武昌魚,關中百姓則捐贈了大量鍋盔。

趙國這邊,國庫空虛,打算向齊國借糧,買糧,齊國長年不戰,國富民殷,都城臨淄是天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但是齊國的國策是中立,孤立主義。令趙國難堪的是,齊國佬不賣更不借,齊國人不想摻合,還想和秦國盟好,齊王自稱東帝,尊稱秦王為西帝。齊國人告訴趙國,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

趙王的早餐只有稀飯了,荷包蛋倒是天天有,就是一天比一天小,荷都包不住蛋了。如此消耗戰還在繼續,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兩軍的炊事班都沒有一個胖子了。當時,一個士兵的口糧,需要三個民夫供養,戰爭時間太長,青年勞力都到了戰場,錯過了春耕和秋收,這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影響是巨大的。

一個邯鄲的糧食、經濟、人口要對抗鹹陽、成都、武漢三個城市,邯鄲真的艱難。趙王隔三差五催促廉頗出戰,在全國開展“節約糧食愛趙國”的主題活動,可邯鄲城的百姓都吃不飽,何談節約啊。

趙王催戰廉頗,廉頗催糧趙王。趙王有些生氣,老趙家的家底你三朝元老你心裏沒數嗎?送你四個字:自力更生。廉頗無奈領命,士兵訓練之余開荒種地,為了穩定軍心,向對面的秦軍炫富,廉頗命人將山上的黃沙充作軍糧,修築了很多看似糧倉的黃沙堆,看著這些假糧倉,廉頗心裏踏實了許多,這座山後世稱為大梁山。

廉頗的心裏戰起到了作用,秦軍看到趙軍糧食充足,肚子就餓了。王齕也面臨糧食問題,關鍵是怎麼消除趙軍屯糧對秦軍的心裏影響呢?王齕照著葫蘆畫瓢,在老馬嶺的顯眼處,用蘆席搭建了一大片糧倉,修好的糧倉都是空的,怕人知道就把糧倉門鎖起來。然後告訴士卒,糧食太多了,吃都吃不完,敞開肚子,頓頓管飽,以此來穩定軍心,並與對面的趙軍打心裏戰,糧食戰。哪知天公不作美,一夜大風把空糧倉吹的一片狼藉,早上一看,糧食沒有,只有葦席在空中飛舞,看的對面趙軍哈哈大笑,這座山後世稱為空倉嶺。

雙方為了顯示各自糧食充足,換下二楞子和劉老墩,他倆太瘦了,各自派出胖子巡防隊。

秦國人在挨餓,趙國人在挨餓,其他五國都在幹嘛呢?

他們也沒閑著,各國派出使者,前往邯鄲和鹹陽,充當軍事觀察員。心裏蠢蠢欲動,表面按兵不動,圍在一起吃瓜看戲。由於戰事不明朗,其他五國不知如何站隊,實際上他們只有三種選擇,站秦國,站趙國,中立。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表面上的中立,實際上都是一個主意,誰贏了幫誰,反打那個落水狗。

韓王:都說我韓國無能,主動投降,割讓上黨,怕是爾等幾千年也看不懂吧。秦國是狼,趙國是狗,上黨就是本王拋出去的一塊大骨頭,狼和狗為了一塊骨頭糾纏在一起,大韓就安全了。等吧,等待也是一種享受,本王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天下人都看不懂的棋啊,我韓國永遠會存在,直到千年以後。

魏王:魏趙本為一家,堅決不站秦國的隊。再說了,魏趙還有聯姻,唇亡齒寒的道理說了幾百年了,本王懂。不過,這些年合縱,魏國全勤,有人給發過全勤獎嗎?每次都是魏武卒衝在最前面,我大魏本為天下頭號強國,如今消耗的太虛了。本王以為,秦趙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大魏誰也不幫。這些年抗秦,魏國的寡婦太多了,聽說連隔壁老王的媳婦都跟人跑了。坐山觀虎鬥,趙國勝了我們趁機奪回被秦國侵占的河西之地,秦國勝了,我們攻取中山國。

楚王:按理說,本王少年時在秦國生活過,和秦人是有感情的,秦楚聯姻幾代,大楚乃秦之舅國。本王該幫助秦國,可這秦人沒人性,沒道義啊,扣押老楚王,攻陷大楚舊都,焚燒楚國社稷,因此,段然不可幫秦國。至於趙國,太遠了,本王素來和趙王無交往,微信都沒有。秦趙廝殺的時候我楚國趁機把魯國剩下的地盤吞並,秦趙分出勝負後另做打算,打地盤是我楚國之國策。

齊王:我大齊要有所行動,本王已多次向太後提及此事。太後關心的卻是大姨媽的壽辰,還斥責本王後宮佳麗一個都沒有把肚子搞大,甚至給本王講起了她和先王的葷段子,本王是既羞澀又羞愧啊。齊國以孝道文化立國,無後為大,秦趙事情再大,能大到齊國子嗣問題嗎?密切關註,密切關註,但是要按兵不動,讓田單好好幫助趙國,也算不失禮儀。對了,今夜侍寢的妃子安排好了嗎?

燕王:燕國這點家當真是折騰不起了,按理說,王後是趙國人,先趙王對本王登基有過幫助,可如今齊國復仇之心不死,燕國力不從心啊。燕趙自古多義士,這樣,協助趙國李牧將軍防禦好匈奴,不能讓王後娘家人腹背受敵,有趙國在,秦國這頭惡狼就跑不到我燕國的後院。還有,馬球隊訓練不能耽誤,體育可是和平時代的戰爭啊,燕人不上戰場可以上賽場。

中山國,魯國,衛國等小國加強警戒,只點贊不表態。

六國如草原的上的野牛,秦國好似一只惡狼。六只野牛合力完全可以用犄角殺死惡狼,可它們往往都是站在原地,看著惡狼追逐其中一只野牛,它們無動於衷,沒有勇氣,只是祈盼奇跡發生,同伴能夠僥幸活命。惡狼吃飽了,第二天又餓了,它們其中的一只又重復著前一天的慘劇,是恐懼,還是愚蠢,還是恐懼加愚蠢?周天子每天這樣琢磨著,天子如今也無力回天啊。

爆發:伐謀伐交

時間就這樣消耗著,消耗著秦趙的國力,轉眼到了第二年。

趙國耗不起了,趙王慌了,此時他知道秦國不僅僅要討回上黨郡,還要讓趙國付出更大的代價,這個代價有多大,趙王心裏沒底。他隱約感受到了秦國這次的態度就四個字:不遺余力。秦要以舉國之力,和趙國賭國運了,這回兩國是要玩“梭哈”了,趙王也給後人發明了成語“不遺余力”。

怎麼辦呢?繼續開會,言簡意賅,會議又達成了共識:派使者到秦國求和,派使者到列國合縱,統戰對象是魏國和楚國,長平換將。

臥病在床的廉相如時刻惦記著這場戰役,他清楚勝負對於趙國意味著什麼。老相國心裏想:這是幾個意思,求和同時合縱,還要換將,這是要和還是要打啊?病床上的藺相如想不明白,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如果他還年富力強,一個人出使秦國就可能擺平此事。合縱,自然是平原君趙勝去啊,這哥們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望,和田文、魏無忌、黃歇搞了個什麼戰國F4組合,打麻將,炸金花都是他們四君子,別人都不帶玩的。換帥,換誰呢,李牧,對,正在雲上郡防守匈奴的李牧合適。

藺相如這次想錯了。

求和之事,趙國派出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鄭朱,合縱之事交給有大義之風的前丞相虞卿,換將則是趙括,且聽一一道來。

求和:趙國外交部副部長鄭朱到達秦國後,秦國以隆重的禮儀高規格在宜陽(今洛陽)接待了趙國代表團,同時邀請天子代表、韓王、各國駐秦使節,媒體列席旁觀。秦昭襄王贏柱親切接見了趙國代表團,他深情回顧了自己年少時,趙武靈王護送回秦的大恩,情到深處老淚縱橫。秦王說,秦趙民風相近,祖上同為贏姓,為世代友好的盟國,秦國願意與趙國盟好一百年,不,一千年,不,一萬年。秦國始終把秦趙關系當做重要的雙邊外交關系,堅決維護好,發展好業已形成的秦趙傳統友誼,贊賞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秦趙的統一立場,並邀請趙王在合適的時候訪問鹹陽,吃羊肉泡饃。

趙國代表團首先轉達了趙王對秦王的誠摯問候,並欣然接受秦王邀請,表示趙王期待趙秦化幹戈為玉帛,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秦王是趙王的偶像,有機會希望合影留念。趙國也堅定的認為,趙秦關系是當今天下重要的大國關系,雙方應共同樹立新時期大國外交的典範,鞏固同誌和兄弟的友誼,趙國願與秦國修萬年之盟,重現秦晉之好。趙國提議,在秦國都城鹹陽設立列國紛爭協調辦公室,由趙秦兩國輪值擔當辦公室主任,首屆主任人選提議由秦國丞相範睢擔當。

大秦日報:秦、趙祖上乃是贏姓同宗,同為天子禦者,依山傍水,友好鄰邦。大秦銳士是正義之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今惡趙竊取秦之上黨,乃不仁不義之舉,為天下所不恥。今我大秦正義之師已奪取本該屬於大秦的上黨,仁義和英勇的大秦誌願軍屯兵長平,不日將抵達邯鄲城下,解放邯鄲人民。大秦作為一個有擔當的大國,始終熱愛和平,心系天下,已維護地區和平為己任。今惡趙主動和談,我大秦為了天下蒼生,願與之和談。但,趙國和趙王必須拿出最大誠意,承認上黨郡是我秦國領土,承認秦趙之戰屬趙國侵略行為,否則,我大秦絕不會從長平撤回一兵一卒。我王的態度很明確,再次重申: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同時,發表署名為嬴趙的評論員文章《論惡趙的咎由自取》

趙國代表團鄭副部長鄭朱接受了媒體采訪,在接受《周禮晚報》采訪時表示:上黨之爭乃民心之爭,上黨軍民心向大趙,以武力使百姓屈服是開歷史倒車,不顧廉恥,枉費周禮。天子以仁義治天下,趙國踐行天子之仁義,何錯之有?今趙國大將,前天下維和部隊司令廉頗將軍奉我王之命,率兵阻擋秦軍對百姓的屠殺,乃大義之舉。本使奉命和談,為的是天子之義,百姓之福,周禮傳承。大趙會做最大克制,希望秦國慎重考慮,處理好這起武力鎮壓民意的區域衝突。我王的態度也很明確:談,上黨可分,打,長平必守。在接受《大趙日報》記者關於軍糧是否充足時,鄭副部長向媒體展示了廉頗將軍的大梁山糧倉。

大秦衛視現場報道,大秦日報連發特刊,如此大張旗鼓,天下皆知秦趙要和談了,不打了,天下太平了。但是,除了高調表態,雙方始終沒有發表聯合公報,沒有停戰協議,長平戰場雙方也並沒有撤兵跡象。

宜陽談判多日,趙要求秦先從長平撤兵後再談,秦要求趙先承認上黨屬秦國領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兩國在宜陽爭論不休。談不攏就不談了吧,這不成,秦國扣押了趙國代表團,美名其曰從長計議。扣押對方人員是秦國的一貫作風,之前扣押過楚王、孟嘗君、平原君,後來扣押過燕國太子丹,韓國韓非子。

合縱:虞卿作為趙王的全權代表,肩負統戰使命,赴魏國謀求合縱,意欲舉趙、魏、楚三國之兵,合力抗秦。虞卿到達魏國後,魏國派出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派出春申君黃歇。三方軍事會議在魏國國賓館召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列國,傳到了宜陽。

正當趙、魏、楚三國軍事會議召開的時候,忽聞秦國軍事代表團到訪,代表團團長是武安君白起、副團長是大將蒙驁。到了魏國,秦國高級軍事代表團並沒有來到召開軍事會議國賓館,而是去拜見魏王。

魏王很擔憂,人屠白起不請自來,這等於閻王主動上門啊。他還是鎮定的接見了白起,說:武安君啊,秦趙正在長平對峙,宜陽談判也是焦灼狀態,怎麼武安君到訪魏國,也不提前說一聲。白起說,我秦國將領多如牛毛,長平不用我去,您看,蒙驁將軍也沒去。宜陽和談成果顯著,有範睢丞相負責,不日秦趙兩國將達成和平條約,都是為了天下百姓啊。我呢,沒事幹,我王讓我來看望魏王,希望魏王不要忘記秦魏的友好盟約,我王還讓白起給魏王帶了些秦國特產,王上請看,有拐棗、鍋盔,還有秦劍。魏王點頭說:那是,那是,魏秦世代友好。說完這話,魏王心裏就嘀咕,怎麼把心裏話“畏秦”說出來了。什麼世代友好,不久前白起領兵還斬殺幾十萬魏武卒,魏王心有余悸。

白起突然造訪魏國,便是秦王沒有讓白起去長平的原因之一,他知道魏王、楚王見到白起這個活閻王,會感到恐懼。武將做特使,恐嚇魏楚兩國,目的是破壞合縱,讓趙國孤立無援。魏王懼秦王,怕白起,心想既然秦趙都要和解了,魏國就不摻合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說了,魏國攻秦,還是要打函谷關天險,多少年了都打不進去,何況白起,蒙驁這樣的尖刀選手還閑著沒事,不可引火燒身。

魏國不合縱,不出兵,楚國多機靈,那我太遠了,也不好出兵。天下哪有舅舅打外甥的道理,只聽說過外甥不孝,沒聽說過舅舅不仁。再說了,秦王當年給我楚王承諾過,絕不率先使用白起這樣的核武器,我還是吃瓜吧,今年這個瓜啊,又大又甜。

魏國,楚國不出兵,趙國便慫恿楚國的春申君,在魏國刺殺白起和蒙驁,這倆黑白無常回去見閻王,魏王,楚王就不怕了,也就把魏國卷入戰爭,合縱還有機會的。哪知解救白起的居然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為什麼要救白起呢?一是君子之義,魏無忌是戰國四君子裏最義氣的一個,不行陰謀之事。後來他竊符救趙,其人品被譽為“天下無雙”,又發明了一個成語。第二個原因,這裏是魏國啊,秦國白起,蒙驁在魏國被殺,這要是傳到秦國,非滅了魏國不可。白起是秦王全權特使,兩國交兵不殺來使,何況秦魏沒有交兵,還是盟國。白起在秦國,老秦王與他稱兄道弟,範睢也禮讓三分,這權勢,這影響,天下恐怕就是秦王,也不敢輕易殺白起吧?果然,白起這個中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人,最後殺的一個人是他自己,當然,這是後話。

白起破壞合縱的目地達到了,有驚無險的回到秦國復命。趙國外交受困,談不攏,合縱失敗,無人救。造成這個局面的是趙王不全面,不堅定的想法,趙王還把這次戰爭當做爭奪上黨的局部衝突,缺少全局意識。意誌不堅定體現在一邊和談,一邊合縱是矛盾的,列國多次合縱,本身就各懷鬼胎,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單一各國的實力不足以抗秦,唯有聯合,但是誰也不願意出頭,怕秦國報復。各國正猶豫是否出兵呢,你那邊和談要罷兵,秦趙祖上本是一家,你們兄弟打架,旁人確實不好摻合。萬一你們不打了,我站出來說要打秦國,你以為我是二楞子啊?這就是秦趙長平之戰打了三年,其他五國都不參與的原因:搞不清形勢,不想出頭,懼秦疑趙。

齊國,燕國心情復雜,喜的是自己不用趟渾水,失落的是這麼大的國際事務,自己沒有參與,特別是齊國。為了彰顯區域文化大國的形象,齊國邀請燕國到臨淄參加首屆長平杯齊燕蹴鞠對抗賽,齊國蹴鞠隊叫泰山隊,盼國泰民安,燕國蹴鞠隊叫國安隊,盼國家平安,以此吸引國際眼球。可燕國卻以隊員要參加第10屆草原杯馬術比賽為由拒絕參賽,齊王罵道:奶奶的,蹴鞠和馬術的隊員能是一樣的嗎?

燕國媒體隔空回應:你懂個球,這叫馬球!

和談失敗,合縱失敗,只有打,繼續打!群架打不起來就單挑,趙國認為,一旦趙國打贏,列國都會主動抱趙國的大腿,而強秦會由此變弱,將天下糾紛辦公室永久設立在邯鄲,而後合縱自然是一呼百應,每年召開和平大會,像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將這群養馬的秦人鎖在函谷關內,甚至是趕回隴西都是可能的。

換將:趙王繼續開會,討論長平換將之事。為什麼要換將,因為廉頗的堅守導致趙王早餐食欲不佳,趙國饑荒遍野,趙王深知趙國國力不如秦國,拖下去整個趙國就要被餓死了。只能主動出擊,勝負也是各有一半,戰死總比餓死強吧。

讓誰去呢?樂毅、田單、李牧?正當趙王猶豫的時候,有個人毛遂自薦,當然,這時候“毛遂自薦”的成語還沒有出現,這個人是趙括。對於今天的人來說,說起趙括未必聽說過,但是說起“紙上談兵”的成語,一定知道,趙括就是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沒有聽說過“紙上談兵”的成語,那時候紙還沒有呢。當時的人認知趙括是從他的父親開始的,趙括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

趙奢何許人也?當年是趙國稅務機關的基層稅務征收員,因秉公執法,一視同仁,收了平原君趙勝家的賦稅,殺了趙勝幾個家臣,為國伸張大義,不但取得了趙勝的諒解,還被舉薦到朝廷為官,擔任趙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成了可以和廉相如、廉頗一起討論國政的重臣,更是從稅務官成功跨界到了軍界,成為一名優秀軍事將領。齊國的田單當年也是從工商局基層管理員跨界到了軍界,趙奢和田單是知己,田單欽佩趙奢。

話說早些年,秦國進攻韓國,韓國求救於趙國,趙惠文王讓廉頗帶兵救韓,廉頗說路太遠,不好走,不好救啊,再說自己痔瘡犯了。趙王又問樂乘,樂乘說,我真心覺得廉頗將軍說的有道理。此時,趙奢這個稅務局長說,不行我去試試。於是帶兵救韓,與秦軍在閼與大戰,快速突襲。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他說出了“兩軍相遇勇者勝”的成語,一舉殲滅秦軍10萬,大獲全勝,史稱閼與之戰。趙奢此戰封神,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軍唯一敗仗。後來趙奢從稅務局調到國防部,成為趙國名將。趙奢在長平之戰前去世,趙王賜國姓趙,封其為馬服君,後來單姓一個馬字,也就是現在馬姓的來源,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就是其後。馬服君趙奢有兩個兒子,都入了軍營,老大叫趙括,老二叫趙牧。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趙括從小聰慧,飽讀兵書,是個軍事發燒友,在邯鄲皇家軍事學院高級將領班研習,成績優異。並跟隨父親攻打燕國,很多出其不意的謀劃都是他出的,平日裏與父親辯論軍事理論,趙奢都辯不過,其父也是大加贊賞,同時覺得這個兒子還是缺少實戰經驗,還要歷練。

趙括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人稱馬服子,有了這個牛人父親,趙括年紀輕輕在朝堂也就有了發言權。他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了長平之戰趙國必勝的理由,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加上其父有成功案例,趙王急於開戰,也就同意趙括為將,換下廉頗。趙括當時26歲,和趙王年紀相仿,小時候一起過家家,彼此信任,再者,年輕的人們在一起,總是快樂的。

對此,平原君趙勝支持,理由很簡單,秦軍將領王齕也才30歲啊,放手讓年輕人幹吧。藺相如反對,他命人用擔架將自己擡進王宮,面見趙王:我王慎重,趙括年紀尚青,且無大戰經驗,他那套看似可行的軍事理論未必周全,兵者,國之大事也。大王僅憑虛名而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粘死調弦柱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遺留的兵書罷了,未必懂得靈活應變。老人家除了發明耳熟能詳的成語“完璧歸趙”後,又給後世留下一個成語“膠柱鼓瑟”。趙王點點頭,敷衍了一下,命令擔架手原路返回,祝老相國身體康復,沒多久,一代名相藺相如就死了。

還有人反對,且堅決反對,這個人居然是趙括的母親,趙大媽直接找到趙王。大媽開口便說:聽說我王要派我兒趙括赴長平為將,老婦覺得不妥。趙括雖軍事理論很強,參加趙國電視臺軍事知識競賽蟬聯冠軍,但真實的戰場可和理論完全是不同的。趙括缺少實戰經驗,此次長平之戰對我趙國意義重大,不容有失啊。

趙王說:嬸兒啊,您是愛惜自己的兒子,怕戰場有不測吧。趙大媽苦笑:趙括父親為國而戰,趙家子孫都是趙將,怎會憐惜生命。當年,趙括父親在世,愛惜士兵,與將士同吃同住,先王賞賜的財寶,全部分給下面的將士,他是真正的將才啊。而今,您剛任命趙括為將,趙括見到其他將領就不打招呼,士兵見到他也不敢正眼相視,您給他的賞賜,他都用來在邯鄲購買田產,光別墅,學區房就買了三套,和他父親相比,這孩子不能為將啊。你大叔在世的時候,也不主張趙括為將,難道大叔和大嬸還沒有你了解趙括嗎?叔死了,只能忍,可嬸還活在,嬸不能忍啊。王啊,趙括為將恐亡趙國啊。

趙王耐心聽趙大媽啰嗦了這麼多,就敷衍著說,行,大嬸,我知道了,您說的對,都聽您的,好了吧。

見趙王如此態度,趙大媽嚴肅的說:老婦最後懇請我王,若趙括為將戰敗,我王勿株連趙家子弟。那時候,將領帶兵戰敗,家屬要被株連或充當奴役。趙王本想學其父縷縷胡子,發現還沒有胡子,就擺擺手說,行,本王允了。

《史記》關於換將趙括的記載說,秦國丞相範睢采用離間計,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整個秦國就怕趙括,就服趙括,秦國少女也愛趙括。於是,趙王換趙括上。一場如此重要的戰役,不會因為這樣的謠言而換將,可能是有這樣的流言,更多是因為趙王拖不起,廉頗不戰,趙王想用願意主動出擊,與自己意願一致的將領。

為什麼不用李牧,李牧有北方防守匈奴的任務,李牧防匈奴的策略也是堅守不出,和他師傅廉頗一樣。另外,李牧的邊軍騎兵山地沒有優勢。第三,從時間推算,李牧當時也才是個30歲左右的年輕將領,並非名將。為什麼不用樂毅,太老了,田單,太老了,他倆比廉頗都老,何況這倆老頭畢竟是外國人,在邯鄲養老院呢。

就這樣,帶著整個趙國的希望,軍二代趙括領軍20萬趙軍向長平出發。到達長平之後,趙括換回廉頗,在穩固防守的同時,趙括伺機進攻,希望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又一個成語“曠日持久”。廉頗回到邯鄲,原來的門客大都離散,老頭孤單寂寞冷,帶上汾酒去了藺相如的墓前祭奠,躊躇滿誌,報國無門。

高潮:喋血長平

趙王在和談與合縱上雖雙線主動出擊,卻都被老秦王棋高一招,一一化解。這次,趙國換將,秦國也做了相應變化。考慮到曾給列國承諾不率先使用白起,秦王便秘調白起赴長平為將,王齕為副將。老秦王不顧承諾,悄悄準備好了“王炸”,並下令,敢泄露白起為將者,斬。同時,命防守函谷關的守軍等武裝20多萬,隨白起赴長平,王翦、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隨軍前線實習,蒙驁、蒙武父子留守函谷關,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列國合縱。

長平之戰到達了最後的決戰階段,局面上是雙方對峙兩年多了,外交、合縱都無法介入,雙方只能用戰爭的勝負來決定國運了。

此時,秦軍在長平達到了40萬,趙國45萬。雙方不分伯仲,重要的變化是趙國耗不起了,秦國還能陸續不斷的增兵增糧。趙國把頭號種子選手廉頗換下,換上不算二號種子的趙括,秦國換下五號種子選手王齕,換上武將排行榜第一的白起,雙方均衡之勢打破了。秦軍知道趙軍換將了,趙軍不知道秦軍也換將了。趙括更不知道,因為對面秦軍的帥旗上還是一個大大的“王”字。

趙括主動嘗試出擊,連續三次秦軍敗退。趙括畢竟是名將之後,並沒有一次擊退秦軍就深入殲滅,也怕山谷有埋伏。如此三翻五次的試探,每戰逐步深入,預留一部分兵力在谷口,防止秦軍伏擊。趙括感覺,秦軍沒有想象的那麼厲害,主動進攻是可以擊敗秦軍的,廉頗老頭這兩年在等什麼,等退休嗎,老頭誤國啊,趙國的希望在年輕一代啊。趙括暗暗在心裏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此役不但要擊敗秦軍,還要向父親一樣,全殲秦軍,收回上黨,直逼鹹陽。待凱旋之日田產、財寶、美女不在話下,就是當上趙國的相國都是有可能的,不到30歲,人生就到達如此高度,寂寞啊。想到這裏,趙括不禁露出自信的微笑。

白起這邊,暗自誘敵深入,他清楚只有多次的佯敗,趙軍才有更深入的進攻,出動更多的兵力,甚至放棄優勢地形,從百裏石長城翻下來,全軍向峽谷行進。這是白起想要的效果,他要誘敵深入,徹底殲滅趙軍。

是日,趙括命令全軍三更起床,四更造飯,五更趁夜下山,分多路進攻,分別攻打秦軍防線,中軍大營和糧倉,臨行前讓將士帶上10日口糧,趙軍將士清楚這次出擊將打得更深入,更持久,勝利就在眼前,回家的日子不遠了。

決戰開始了......

當趙軍下了山,渡過丹水,秦軍沒有借渡河之機攻打趙軍,如果攻打,趙軍又會退回去。當趙括帶領40多萬將士攻打秦軍主力時,白起做了部署,山谷地帶的秦軍全部上山,到峽谷兩側。谷口秦軍邊戰邊退,把中間峽谷地帶讓出來,盡可能的讓45萬趙軍全部下山過河,有縱深空間。同時,派出25000輕騎兵繞過小道抄趙軍後路,占領百裏石防線,控制趙軍可能返回的路線,這條道,就是當時廉頗擔心的偷襲路線,所以防線設置靠後,這樣一來,趙軍在山上的營地就成了秦軍的,趙軍的防線反過來阻止了趙軍回撤。再派出5000人到長平外側的故關,也就是趙國援軍可能進入長平山谷的路口,阻擋或者延緩可能到來的援軍,把長平通往外界的門給關上。

趙軍進攻,秦軍退守。幾十萬人廝殺連城一片,將士都是亢奮的,趙括也一樣,只有白起是冷靜的。站在上谷遠處的白起,看到秦軍已經退守兩側山谷,趙軍全部進入深谷,兩萬多秦軍把口袋給紮上後,心裏長舒一口氣:趙國亡矣!

這樣的一攻一退,一下山一上山進行了兩天一夜,雙方都累了,休息再戰,雙方都認為再戰必勝。

天亮了,趙括發現自己占領的山谷空蕩蕩,寂靜的可怕,偶爾幾只烏鴉飛過,趙括當成了喜鵲。突然,一陣陣戰鼓響徹,山崖、山腰、山頂、山林都是秦軍,整個趙軍集中在一個盆地裏,三面環山,一面是谷口,擡頭一看四周全是秦軍。遠處山頭站著幾個人,居中的一位身著白袍,帥旗從“王”換成了“白”。白袍,白旗,白起,莫非是白起?瞬間,趙軍將士心裏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白色恐怖籠罩上空。趙括再次聽到鳥叫聲,確定了剛才飛過的是烏鴉,不是喜鵲。

一聲將令,山頂的秦軍弓弩手向山谷無定向目標的射殺,人太多了,密密麻麻,不需要瞄準,山腰的秦軍不用佩劍,就地推石頭下山,石頭夾雜著沙土,揚起的灰塵籠罩山谷,各種慘叫吶喊聲回蕩在山谷之中,掩蓋了烏鴉的鳴叫,叢林裏被驚嚇的各種動物四散而逃,有的被秦軍抓住,正好缺吃少肉。

又是一天一夜,秦軍幾乎沒有損失,趙軍死傷數萬。

中計了,中埋伏了,白起來了。趙括盡量冷靜下來,現在要做的是,突圍,他清楚,這樣的地形,秦軍根本不需要靠近趙軍,趙軍必須集中兵力,突破谷口,便可以殺出山谷。

趙軍集中優勢兵力,決心從谷口集中攻擊,趙國男兒個個奮勇報名,充當敢死隊,甚至十幾歲的孩子也自願加入敢死隊。敢死隊多層護甲,配劍,就是依靠人肉戰術,打出一個豁口,就像江河的缺口一樣,一旦突破一個地方,就會連成一片。

當趙軍將士集中攻打一個地方的時候,秦軍也隨之移動,加強防守。令趙軍奇怪的是,白起的帥旗始終在目標山頭,你攻到哪兒,白起就在哪兒,這讓他們絕望。實際上,秦軍準備了多面帥旗,趙軍從哪裏攻打,就在哪裏豎起來,以此達到威懾作用。多次往返,趙軍損失慘重,卻始終沒有突破包圍圈。

接下來的幾日,趙軍沒有再次進攻,將士們就在山谷呆著,他們也不知道等待什麼,或許是等待年輕將領的命令。

此時的趙括已感到不安,全軍被圍困山谷,對手又是70多戰無一敗仗的白起,26歲的趙括PK著56歲的白起。趙括的腦子裏迅速回顧著曾經看過的兵書,兵書無此案例啊。他又想起了父親趙奢,這是多麼相似啊。10年前,父親趙奢就是快速行軍,占領上頭,全殲秦軍,10年後,自己被秦軍用類似的方式包圍,這可如何是好啊。父親曾經告訴他,戰場瞬息萬變,不能用書簡的知識直接套用,只看書不如不看書。父親也曾說過,這天下名將裏,自己雖在趙國名氣很大,秦國還有一個白起,始終排行天下第一,父親生前的願望就是和白起一戰,分出個高低。

如今,自己遇到了父親的宿敵,處境如此之難。啊,父親,你兒當下該如何啊?趙括仰天長嘆,心裏同時罵道:堂堂武安君,偷著換帥,還用如此下三濫之手段,令人不齒。罵也罵了,當下困局何解呢?現在要麼等援軍,要麼繼續誓死衝殺。援軍什麼時候能到呢,趙國還有兵嗎?或許,趙王會命李牧的騎兵救援,只要李牧在外圍攻打,自己這裏機會就很大了。也或許,樂毅、田單能從燕國和齊國借兵,魏國,楚國看到趙國之難,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興許也有所行動。等吧,否則,直接衝殺傷亡太大,自己手頭這幾十萬人可是趙國的家底,不能全打沒了。

拿定主意,趙括召集各部將領,告訴將士李牧將軍的邊軍騎兵已經出動,援救長平,還帶了大量草原牛羊肉,相國趙勝帶邯鄲援軍也已經出發,給每人帶有家書,邯鄲依舊燈紅酒綠,國家大妓院照常營業,戰後你們都是VIP,列國也都有所行動。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天下的人都在支援我們,我們是正義之師,正義必勝。將士們高呼:正義必勝,正義必勝。趙括接著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保存實力,等待援軍的到來,眾將尊令,樂乘將軍欲言又止,他後悔當初該隨廉頗回邯鄲去。

白起下令,只要趙軍在山谷原地呆著,不企圖突圍,哪怕是曬太陽,唱山歌,都隨他們去,誰要喜歡去和趙軍對唱也成,讓二楞子去吧,大夥笑著說,二楞子果然唱起民歌:咱們見個面面容易啊,拉手手難......

白起又說,秦軍要做的就是把包圍圈做好,不進攻只防止突圍。白起這樣做是有原因的,現在趙軍突圍士氣高昂,還有等待援軍的幻想。所以,繼續拖,等他們士氣消沈,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等他們沒有吃的時候,戰力會迅速下降。這幾天的戰鬥,秦軍也傷亡近半,可見趙軍在地形不利的情況下,戰鬥力還是不輸給秦軍的。兵書上說,十倍於敵軍才可以圍殲,雖然秦軍有地形優勢,但是其兵力還無法圍殲趙軍。假如,秦軍下到谷底和趙軍對抗,未必能勝,更別說殲滅趙軍了。

看到趙括和趙軍如此困境,王齕後怕了。當時自己要是進攻,就是現在的下場,這是甕中捉鼠啊,他慶幸自己和白起是同事,不是敵人。你看那白起,換帥不聲張,地形了如指掌,指揮百萬大戰鎮定自若,退敗還留下營寨,竈臺和糧倉,就是給趙軍真實的假象。白起不是人,是神,是戰神啊。

然而,王齕想不通一點,都把趙軍包圍於谷底了,為何還給趙軍吃的,難道在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老白改邪歸正熱愛生命了?王齕看不懂。於是請教白起,白起道:趙軍剛剛被包圍,拼死突圍是必然的,如果他們有吃的,就不會那麼著急,甚至想著援軍會到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援軍不到他們就沒有了希望,沒有了鬥誌。而糧食終究是要吃完的,秦國的鍋盔只是他們最後的晚餐,鍋盔逐日減少供應他們必然內部爭鬥,形成內耗。王齕點點頭,自愧不如,終於明白自己為何是個左庶長,而白起已經被封為武安君了。老白啊,哦,不,武安君,此生與您並肩作戰,莫大榮幸啊,煩請給末將簽個名留念。白起看了王龁一眼,臉上沒有表情,王龁從來沒有見過白起笑過,因為人屠從來不笑。

秦國的後勤始終是暢通的,通信是及時的。白起在長平包圍了趙軍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鹹陽,秦王大喜,這個結果比他預想的要好。

同時,白起請求再次給長平增兵,雖然包圍了趙軍,但是趙軍還是有可能突圍的,增加兵力防止趙軍突圍,而且為全殲趙軍做準備。秦王乃明君,在秦國兵力已空的情況下,親自到距離長平最近的河內郡,下詔說,免賦稅三年,加一級爵位,15歲以上男子、民夫全部到長平去,協助白起,用民夫更換下防守,後勤,炊事班,哨兵,通信兵等,把其中有戰鬥經驗的人,和換下來的精兵交給了白起,加上帶領的鹹陽衛戍軍共20萬悉數交給白起。此時的秦軍,達到60萬之眾。當然,這說的是長平之戰的秦軍總人數,之前的激戰有傷亡,白起能用的估計40萬。不過,這個兵力,就可全殲傷亡一半,兵力約20萬的趙軍了,秦國要和趙國“梭哈”了。

白起就是白起,秦軍在地形、兵力、後勤、士氣上都強於趙軍,趙軍如同一只受傷的獅子,沒有吃的,還被被困在籠子裏。白起這只頭狼還是不主動對抗獅子,他下令繼續等,等到趙軍絕望,等到趙軍徹底沒有吃的,等到困獸之爭,奄奄一息。

趙軍十天的口糧早已吃完,秦軍的人道主義鍋盔也不供應了,地上的草,昆蟲趙軍開始吃了,甚至受傷的戰馬也殺了,還發生了吃戰友屍體的事情,劉老墩就是這時候被吃掉的。40多天過去了,突破無望,沒有吃的,沒有援軍,看到山上的秦軍有吃有喝,還有增兵,趙軍泄氣了。不過,趙括沒有放棄,他決定親自擔當敢死隊長,再次突圍,生死由天了。

命運沒有眷顧趙括,少帥趙括突圍中被秦軍的長距離弓弩射殺,當場陣亡,一代青年領袖,就這樣戰死沙場。一同陣亡的還有誓死不做秦人的馮亭。有趣的是,馮亭的後代馮去疾後來做了秦國的右丞相,還有一個後代叫馮唐,成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中,漢代馮唐是馮亭後代,漢代李廣是秦將李信的後代。

趙括死後,趙軍最後的精神力量沒有了。整個趙軍如同被風霜吹打的葉子,全蔫了,趙軍想活下去,這是人性。

秦軍向趙軍喊話:繳納武器,脫下戰甲,放走戰馬,放棄抵抗,保證吃喝,幾十萬趙軍為了活,生存,全部解除武裝,投降秦軍。

秦軍將士打算衝出去,砍殺手無寸鐵,無縛雞之力的趙軍,因為秦國的軍功爵位制要求秦軍拿敵人的頭顱來領賞,斬下一個首級爵位升一級,今天我們說的斬首就是這個意思。秦軍打了快三年,看到趙軍個個紅了眼,在他們眼裏這不是生命,是一個個遊走的人頭。行走的兵馬俑要去割下遊走的人頭。白起禁止秦軍去谷底取人頭,他告訴將士,這次人頭太多了,砍不完,也沒法把這麼多人頭帶回鹹陽,這次咱們集體提成,就地結算,統一行動,全部晉爵,白起將士卒按特長分工,分為包圍組,斬首組,打包組,統計組。

就在秦軍分工斬首的同時,趙國朝堂還沒有接到戰場軍報,上一次的軍報還是趙括三次深入秦營,趙軍三戰三捷,大破秦軍。這麼久沒有消息是因為全部被包圍,是因為五千秦軍把戰場入口戒嚴了,烏鴉都沒有飛出去。趙王焦躁不安,又想起了那個夢,趙王睡不好,經常噩夢,失眠,尿頻尿急尿不凈。

長平戰場,被秦軍圍困且斷糧46天的趙軍全部投降。考慮到秦王有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指示,作為一個職業軍人,在加上幾十年的征戰,白起心知如果放回這幾十萬趙軍,他們之後還是戰士,日後還會與秦軍為敵。再說了,既然大家給了“人屠”的外號,怎好辜負列位呢。

是時候手工了,白起命人將幾十萬趙軍坑殺,也就是活埋。史書記載是坑殺,描寫道: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這條河叫丹水。幾千年來歷史認為白起活埋了趙軍,活埋的話丹水不會成了血河,流血就要砍殺,砍殺幾十萬,那要多少人,多長時間啊。從近代長平古戰場考古發現,確有大量屍骨坑,100具屍骨坑裏,只有一具像是活埋,其他都是銳器所傷,更多的是沒有傷害。由此分析,白起可能收繳了兵器後,把降軍逼到河邊,被河水衝走,這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或者,就是最簡單的,繼續餓,沒有武器的趙家軍無力反抗,活活餓死最簡單,最後將屍體掩埋。真相如何,有待考古的進一步佐證。

在45萬戰死或投降的趙軍中,白起放走了240個孩子,其余上至高級將領,下至炊事班一個沒有活口。所以說,長平之戰是戰爭史上殲滅戰最徹底的一次,沒有之一。而放走的240個孩子,白起為的是制造白色恐怖,當這些孩子回到邯鄲,把消息告訴給國人的時候,帶來的只能是舉國震驚和全面恐慌,還能震懾其他五國,這就是和秦國作對的後果,這是白起想要的,因為戰神還要繼續前進,攻打邯鄲。

趙國敗了,趙國敗了!戰敗的消息像是給油鍋裏澆了一瓢水!

整個趙國子哭其父,父哭其子,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當時趙國人口300萬,減去一半女的,剩余150萬男丁,其中約50萬老幼,只有100萬壯年,此戰成年趙國男子戰死一半,消耗殆盡,一場戰爭犧牲比例之大,空前絕後。史書記載,之後趙地娼女盛行,或與此有關,後來繼位的趙王燕的夫人就是娼女,還立為王後,史稱娼後。

趙王癱倒在王位上,後悔了,後悔自己不該利令智昏,不該和談,不該用趙括。不過,他信守承諾,沒有責怪趙括,沒有株連趙括家人,趙括敗給白起不丟人,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啊,這場舉國之戰打的是國力,趙軍46天沒有吃的,又怎會不敗呢。即使如此,趙軍還是斬殺20萬秦軍,趙軍沒有逃兵,也逃不掉,打到了一兵一卒,趙國輸了,但是趙人的誌氣還在。這一仗,讓趙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是牛犢的無知啊。

趙王太年輕了,他以為秦國見好就收,奪回了上黨,殺了45萬趙軍,總該結束了吧。非也,非也,白起上奏秦王,當乘勝追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生擒趙王,滅了趙國,這便是後來的邯鄲之戰。

為什麼說是後來的事情呢,長平勝利後,白起想一舉拿下趙國,範睢考慮到白起功勞太大了,擔心影響他的秦國丞相之位,便奏請秦王說:戰爭太苦,士兵遠離故土時間太長,各村都有風流事,隔壁老王的媳婦和人跑了後又和老王的隔壁老王跑了。戰爭結果遠超出當時收回上黨的預期,先收兵,修養兩年,讓大秦銳士回來給生些娃娃,趙國元氣大傷,滅趙只是時間問題。秦王覺得有理,命令白起撤兵。

長平之戰就此結束,起因是秦國為了攻占韓國上黨郡,趙國摻合,韓國抽身,五國吃瓜,秦趙單挑,秦國大勝,戰國後期的兩個軍事大國提前上演了大決戰。戰國格局由此變成唯秦獨大,任何一國都沒有實力和勇氣單挑秦國,即使六國合縱,也不敢言勝。一個秦國可以打六國了,秦滅六國的最大軍事障礙消除,天下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了。

尾聲:長平余音

長平之戰趙國能不能打贏,這裏嘗試一下紙上談兵。

上黨該收,上黨就像一把匕首,你不奪取,對方拿到就會威脅到你。同時派廉頗、趙括為將,廉頗堅守丹水,百裏石防線,只要按兵不動,秦國無可奈何。趙括帶領機動部隊接收上黨,秦軍退就追著打,秦軍打就退回防守,盡量拖住秦軍主力耗於長平。為防止廉頗和趙括相互不服氣,可以各自統領10萬兵馬,趙勝協調各方。

同時,李牧領騎兵從北地進攻鹹陽,要的是鹹陽兵臨城下的效果,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伺機襲擊秦軍調往長平的供給,充分發揮胡服騎射的優勢。

外交上,堅決不談判,合縱其他國家,特別是魏國,楚國,告訴他們秦軍主力在長平對峙,函谷關空虛,鹹陽被李牧襲擊,現在只要從正面進攻函谷關就可以,打下的地盤全部歸列國,魏國忘記河西之地本屬於魏國嗎?去打函谷關。楚國不想收回舊都嗎?從南部攻打武關。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面牽制,三面攻秦的局面。齊國遠,經濟好,提供糧草,承諾魯國戰後盡收給齊國並建立齊趙自由貿易區。燕國做好李牧離開後的匈奴防守,同時牽制齊國不要做臥底。韓國膽小,奪回上黨,主要負責切斷長平糧道。政治上,把聯軍指揮中心放在洛邑天子的王城,由天子主持,號令天下,哪怕是個擺設,則名正言順。

不過,這些都是假設,歷史從來沒有假設。

長平之戰趙國本來可以避免,甚至有機會打贏,改變歷史,為何敗的如此慘烈,以至於兩千年後的人們還在評論,誰該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責呢?

首當其衝的是趙孝成王趙丹,年輕氣盛,準備不足,沒有大局觀,主意不堅定。

趙括,貪功輕敵,“紙上談兵”的成語被罵兩千多年。客觀看,趙括只是一個戰敗者,絕不是一個無能之將。輸給白起,不丟人,同時代沒有一個人贏過白起。戰國時候,紙還沒有發明,怎會有紙上談兵的成語,自然是後人給加上的。

平原君趙勝,這個叔叔真坑人,幾次關鍵決策都失誤了,使趙國步步被動,越陷越深,大叔誤國啊。

廉頗,不能速勝王齕,不領悟王意,導致戰爭消耗,軍事才能優秀,政治高度缺乏。

五國太慫。

反觀,秦國勝利的原因正好相反,秦王技高一籌,範睢運籌帷幄,白起用兵如神,加上國力支撐,贏面自然很大。

長平之戰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秦強趙弱,趙國戰敗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就像一部電視劇,參與長平之戰的主要人物結局,觀眾還是想了解一下:

周天子:秦後來滅了周,周朝800年的最後一任天子,就是活得比老秦王長,周最長命天子,留下了“債臺高築”的成語後死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趙孝成王:長平之戰後17年去世,在位21年,傳位於趙悼襄王,留下“不遺余力”的成語,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

廉頗:後來參加邯鄲保衛戰,與樂乘大打出手,離開趙國,克死他國,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書上留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入選戰國四大名將,葬於安徽省六安市。

趙括:26歲長平戰死,留下“紙上談兵”的成語,葬於今山西省高平市。

趙勝:參與邯鄲保衛戰,留下“毛遂自薦”的成語,公元前251年壽終,因趙國被滅,斷絕後世,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

虞卿:參與邯鄲保衛戰,後壽終,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

藺相如:後因病去世,留下“完璧歸趙”的成語,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

樂毅,樂乘:史書無記載。

李牧:封武安君,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公元前229年,被趙國丞相郭開刺殺身亡,葬於今山西省臨汾市。

田單:火牛陣的發明者,封安平君,壽終,葬於山東省臨淄市。

秦昭襄王:75歲去世,曾孫嬴政統一天下,遺憾沒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遺憾天下長壽第一君王不是自己。欣慰的是,臨終見過8歲的嬴政,葬於今西安市臨潼區。

嬴政:秦趙長平激戰,在趙國都城邯鄲,母親趙國人。40年後,當這個男嬰再次來到邯鄲,把趙國滅了,葬於今西安市臨潼區。

白起:因後期功勞太大,秦王上門請其出戰,白起認為打不贏的仗不能打,與秦王有分歧,加上範睢慫恿,賜秦王劍在的鹹陽杜郵自殺,白起也是白姓的始祖之一。白起一生為秦國征戰,忠於秦國,有軍人信仰,殺了戰國傷亡人數的一半,是中國歷史上殺人最多的人,存在很大爭議,兩千年來,始終入選各類軍事將領榜單,領銜戰國四大名將。葬於今鹹陽市東郊,韓國人經常來祭拜,說白起是他們韓國白姓的祖先,這是真的。

王齕:因在長平初期戰敗於廉頗,被秦國輿論批評,降職處分,後期也參與一些戰爭,但再也沒有打過這麼大規模戰役,後善終,葬於今西安。

蒙驁:白起之後秦國上將軍,兒子蒙武也是將軍,蒙武的兩個兒子蒙恬,蒙毅後來是嬴政的得力幹將,後善終,葬於今西安。

王翦:長平之戰,近距離領略武安君白起的神勇,立誌成為白起一樣的將領。後擔任秦國上將軍,六國的一半都是王翦和兒子王賁所滅,後善終,封武成侯,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姓氏王的始祖之一,葬於家鄉今陜西省富平縣。

範睢:後因舉薦鄭安平被株連,秦王不再信任,告老還鄉,封應侯,留下“睚眥必報”的成語,善終,葬於家鄉今河南省焦作市。

二楞子:參與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滅趙之戰,升左庶長,接管趙國國家圖書館,著書立傳,後世出了一個司馬遷,善終。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七雄五霸鬥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路易斯

2021年02月01日